组团游三国 第0221章 教授 袁绍与曹操

作者 : 闹心

在新都县住了一段,算是穿越后的休整,也是为再次去天坑做准备。

这期间,法正多次找二人喝酒聊天,张松只要一有空,也会从成都跑来凑热闹。

接触时间久了,教授觉得张松这个人倒也还不错,起码不像最初见面时的印象那么差。

法正和张松对两人的态度也越发恭敬,这一点,从酒桌上的闲聊就能体现出来。

最初时,四人喝酒聊天,教授几乎插不上嘴。但喝酒次数多了,教授发言的机会多了。

教授不擅言辞,不是说教授不能说,只是不擅长闲扯而已。教授是在跨国it公司做高管的人,教授所在的公司,每年要开两次发布会,教授经常在会上推介新产品。而这种推介,本身就是一种讲演,虽然不像励志讲演那样充满激情、富含华丽的词藻,但教授也练就了流利的口才,而说话严谨周密,本就是教授的风格。

聪明的头脑、严谨的态度再加上丰富的知识,尤其是来到东汉后,在荆州博览群书的积淀,使得教授在酒桌上的每次发声,都引起法正和张松的重视。教授,也逐渐成为谈话的中心。

四个人讨论的话题,更多围绕着当前全国的形势。

讨论国内形势,自然离不开讨论人,讨论英雄豪杰。

第一次,王队和张松打赌,赌得实质就是谁能成为一代豪杰。

王队自然看好曹操,张松和法正看好的是袁绍。

喝酒聊天次数多了,教授也了解了为何二人看好甚至说崇拜袁绍。

法正推崇袁绍的理由有三个方面:名声、家境、政绩。

“名声”最受当代人注重,袁本初宽厚侠义,弱冠登朝,播名海内。如此名声,不可谓不高。名声代表着自身修养,也就是儒家之“修身”。

“家境”袁氏四世三公,高祖袁安曾任司徒,曾祖辈袁敞任司空,祖父袁汤任太尉,父亲袁逢任司空,叔父袁隗任太傅,如此家境,可谓“齐家”。

“政绩”更是有目共睹,董卓之乱,袁本初起兵河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现掌控幽冀青并四州,百姓安居咸服,称得上“治国”之能。

如此,名声家境和政绩,已合儒道之“修身齐家治国”,那么“平天下”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法正所言,貌似有理,但教授不以为然。

“孝直先生既有此说,某倒不妨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下袁本初。”教授笑着道,“先说‘修身’,不错,袁本初少有侠名。说好听些,是少年意气,说难听些,也可说是仰仗家族势力,横行乡里罢了。单举一例:袁本初若侠义,当年董卓毁东都洛阳而西窜西京长安之时,袁本初身为诸侯盟主,正当奋勇挥师追穷寇,却为何犹豫不决?说白了,胆怯尔!如此之人,何当‘侠义’二字?”

法正依旧替袁绍辩解:“当时董卓虽败,但手下依然有猛将重兵,袁本初有所顾虑亦属常情。”

教授摇摇头:“常情?所谓‘已经胜勇追穷寇’,袁本初不过是担心自己实力受损,‘沽名学霸王’而已。如此不以国事为重之人,有何颜面称‘侠义’?”

法正不得不暗自点头。

教授继续道:“再说‘家境’。不错,袁氏一族,的确出过国家柱石,但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所谓‘齐家’,也并非袁本初之德,祖父之辈余荫罢了。袁本初膝下四子:袁谭袁熙袁尚袁买,除袁买年幼,其余三子虽各令重兵,但却互相猜忌,虽未现倪墙之争,只因袁本初尚在,而同室操戈之乱,不可避免。子嗣管教若此,‘齐家’之说不过是笑谈了。”

袁绍三子不和,法正又耳闻,但法正还是钦佩袁绍的掌控能力:“但袁本初所掌四州,百姓安居乐业总是事实啊?”

教授笑着点头道:“不错,河北之地,近年确是富足,但原因是什么?非袁本初之功,乃天时地利也!兴平元年秋(194年),天下大旱,唯河北未受旱灾(参见137章《信任危机》)。袁本初确实有宽厚仁义之名,但当今乱世,宽厚仁义行不通的,所谓‘乱世当用重典’,袁本初为了博取‘宽仁’之名,施行宽政,致使百姓懈怠不思进取。如此仅靠天吃饭就是袁本初的‘治国’方略吗?”

法正低头沉思不语。

张松接道:“谷梁先生眼光独到,所言亦有理有据。只是,即便袁本初‘修身齐家治国’之名有虚,但那曹孟德却未必强于袁本初,为何得二位青睐?”

教授笑道:“至于曹孟德,王贤弟更为了解,不妨听他分析一下。”

“好啊,愿听王先生高论。”

“嘿嘿,那我就说说我对曹操的看法,不过事先声明,我没有谷梁先生那般见识,说对说错,几位莫要笑话。”王队正襟危坐,说出自己对曹操的看法。

“王某来评价当时英豪,不会分析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只能从‘对己’‘对人’‘对民’这几个方面来说。”

张松笑道:“王先生见识果然不同一般,那便听您说说这曹孟德如何对己对人和对民。”

“先说对己。王某有幸在曹营待过几天,我对曹孟德的评价是‘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曹孟德朴素节俭,衣服鞋子,无有雕琢修饰,帷帐屏风满是补丁。在当今国弱民贫之际,曹孟德能严于律己,堪称表率。”

张松点点头:“曹孟德朴素确有耳闻,只是,听闻他竟然穿着满是油渍的衣服接待名士,筵席之上,常常纵声狂笑,甚至、甚至汤汁溅到须发之上,也不管不顾。”张松说道这里,一脸无法忍受的样子,好像在他看来,曹操不仅是邋遢肮脏,简直和乞丐无异,“如此邋遢,何谈待客之道?礼仪规矩乃中华千年传承的礼法,如此粗鄙之人,张某实在不敢恭维。”

王队呵呵一笑:“张别驾难以忍受的,却是王某欣赏的。的确,曹孟德不拘小节之事,颇受世人诟病,但这便是真正的曹孟德,以真面目视人有何不对?难道张别驾不愿别人对己坦诚相待吗?”

张松答道:“非也,坦诚相待,张某自然欢喜。只是,张某素闻曹孟德对待当今名士,颇有微词。”

王队笑了:“张别驾口中的所谓名士,是指所谓出身高贵、自认为风流倜傥之辈吧?”

王队此言一出,张松法正脸色当即大变。

王队也感觉自己说话太不注意分寸了。

张松法正无不以名士自居。张松无显赫出身,且相貌丑陋,正是凭才学跨入名士之列,并以此为荣。而法正更是出身名门,王队在眉县时,曽听借宿人家老翁说法正祖父乃号“玄德”的名士法真。

王队如此说,便有讥讽二人之意了。

教授赶紧插话,以解张松法正尴尬之围:“王贤弟说的意思是,曹孟德待人,不重名气,却只看对方是否有如子乔大人、孝直大人般才干。”

王队赶紧道:“不错不错,二位大人必受曹孟德赞誉。”

张松法正面色缓和下来,张松问道:“曹孟德果真如此?”

王队点头道:“这便是我想说的第二点:‘对人’。曹孟德为人不拘小节,用人也不拘一格。无论豪门名士,抑或贩夫走卒,均一视同仁,而用人的唯一标准无非‘才干’二字。最为难得的是,曹孟德用人,善于扬其长,避其短,正是物可尽其用、人可尽其才。单有一技之长者,均能为其效命。”

张松对此很感兴趣:“哦?曹孟德如此用人,张某倒初次听闻。”

王队笑笑:“王某一位兄弟,就曽深得曹孟德重用,不为别的,只为其善于机巧构造罢了。”

法正若有所思道:“难得啊……”

张松也愈发对王队的评价感兴趣,催促王队道:“那王先生再说说曹孟德的‘对民’。”

“‘对民’,这是曹孟德最值得称道之处。”王队也越来越兴奋,“曹孟德执掌兖州之时,恰逢大旱之年,可谓食不果月复、民不聊生。曹孟德是如何做的呢?”

法正插言道:“曹孟德于兖州屯田治水,确值得称道,只是,兖州律法苛刻,怨言颇多啊。”

王队摇摇头:“也许有所传言,但孝直大人没从曹孟德角度想想吗?天灾不说,兖州又受困于冀、徐二州之间,而且当年吕布又不断袭扰。天灾**之下,不施行严苛律法,如何能保得一方太平?我觉得,说曹孟德‘对民’之策正当与否,就要看结果。”

张松鼓掌笑道:“高论,高论,王先生实在高论!王先生莫说了,且由张某代言。曹孟德自弱小兖州起,历经天灾**,至今反能执掌中原,抗衡袁本初。如此说来,曹孟德确强于袁本初也!”

法正也连连点头,口称“受益匪浅”,又扭头笑着对张松道:“只是,听二位先生言罢,某观子乔兄那万钱赌筹,怕是有来无回了,哈哈。”

“哈哈哈”张松朗声大笑。

教授和王队头一次听张松笑道如此洒月兑,和他那猥琐丑陋的相貌实在不符。

张松笑罢,朗声道:“两位先生所言精彩之极,莫说万钱?便是输上十万钱,张某也心甘情愿,听二位先生一番言论足矣。张某也懂了,袁曹一战结果已不再重要,关键是曹孟德必将最终称雄。”

说罢,张松站起身,对着教授和王队深施一礼:“张某认输,明日便奉上万钱。”

张松此举反倒弄得教授和王队不好意思,两人赶紧起身还礼,并不停推辞。

张松态度却十分坚决。

教授无奈。

王队却“哈哈”大笑:“张别驾如此,我二人实在羞愧。这样吧,此番赌局,便算我们平手,张别驾输了万钱,那我们自然也要将赌筹奉上喽。”

张松没想到王队竟如此爽快,能得到心仪的地图,张松不免喜形于色。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组团游三国最新章节 | 组团游三国全文阅读 | 组团游三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