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一生的18种习惯 §§第2种习惯自立

作者 : 未知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人格。

――(美国)戴尔?卡耐基

自立就是自我生存的意识和能力,自立包括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也是现代人追求的心理品质。简单来说,自立就是不依赖别人、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做事的精神品质。在当今时代,一个人必须具备自立的意识和能力,这是社会的要求牧业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人一旦具备了自立的意识和能力,就比较容易适应社会,就能把握机遇,更好的发展自己。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诗人陶行知写过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可以说,这首小诗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自立做了最精辟的解释。用陶行知自己的话说:“……写这首诗,志在勉励青年打破依赖性,不再做那贪图享福之少爷小姐。”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立是强者的必备素质。一个人要想在竞争日益的社会上立足,就一定要做强者,做生活、工作的强者,二要做强者,就必须要自立。其实,有时候阻止我们前进的不是贫穷,而是优越。所以,成就孩子成为强者的往往不是优越的环境,而恰恰是困境和磨难。同样,阻碍孩子发展的通常不是贫穷,而是太多的拥有。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希望孩子做前者,那么就需要让孩子自立。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

先看一下西方国家是怎样教育孩子自立的吧!

在瑞士,父母同样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重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为的就是不让孩了成为无能之辈,成为社会和国家的负担。比如女孩长到十六七岁,也就是初中毕业刚毕业,她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女佣人,为期一年左右,一般是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学会寻求**谋生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很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学习。因为瑞士有两个语言区,分别是德语区和法语区,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女孩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孩子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学英语的办法同样是到人家当女佣人,同时学习语言。这些孩子在掌握了3门语言之后,就会到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这样,孩子在社会中需要的自立能力就培养出来了。要知道,在瑞士这个国家有一种观念,人们认为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人,是可耻的人。

在美国,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培养孩子的开拓精神,使孩子能够成为一个自立的人。美国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特别注意让他们通过实际劳动来亲身体会和认识劳动的价值。比如他们会让孩子亲自动手修理、拆装摩托车,也让孩子到外边参加劳动。在美国,即使是富家子弟,也一定要自谋生路。农民家庭的孩子除了分担家里基本活计,像粉刷房屋、除草以及简单的木工修理以外,还要到外面做杂工,干体力活,如冬天帮人锄雪,夏天蘀人割草等。

在德国,家长从来不包办代蘀孩子自己的事情。从小就教育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德国的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承担家里的一些义务劳动,比如要为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责任感,最终还是培养了孩子的自立能力。

同是在东方,日本教育子女的方式与中国也不一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日本的父母就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他们还特别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比如全家人外出旅行时,每个人都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自己的背包自己背,孩子不论多么小都不例外。孩子在上学以后,就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外面打工挣钱。上大学后,他们一般都会勤工俭学。跟美国一样,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一样,都需要自己挣学费。

相比之下,我国的许多家庭,特别是富裕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过度地保护与过多地照顾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据上海的一份针对小学生自立能力的问卷调查,37%的小学低年级孩子不会穿衣服,30%的孩子不会扫地;63%的高年级孩子不会做简单的饭菜,57%的孩子不会钉纽扣。

其实,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

发达国家的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大多持“放”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来到人世后,就应该有他们的**人格和自立的品格,就应该尊重孩子的行为选择,父母应该顺其自然地给以帮助,而不能越俎代庖地拔苗助长。

而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持“管”的态度,认为生养子女的父母管教孩子是自己的天职,养不教父母之过也。以这种思想为指导表现出的家教,就是从小到大事,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的许多事情,结果,未能让孩子自立起来。

那么,为人父母者到底应该怎样去爱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习惯呢?

建议一:帮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首先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否则,孩子就会在人生路上丧失很多机会。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这名学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特别无助、恐惧,最后,他竟然放弃了出国机会。

某市少工委曾对1500名中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其中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有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堪忧。

就以上数字,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生活上依赖父母,可以想象,有些孩子可能已经形成了依赖型人格。这样,从小处讲是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处说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可以设想,一个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别人,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大的作为呢?

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完善,制约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从而阻碍孩子自立能力的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让孩子依赖父母,让孩子也明白,父母跟不了他们一辈子,他自己一定要学会自立,学会**生活。我们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在平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逐渐地学习整理书包等。孩子在**地料理生活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会发现依靠自己也能解决很多问题。另外,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孩子尝到**解决难题的甜头,他的依赖行为势必逐渐地减少。在引导孩子**地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要把握好“度”,否则,孩子的难题总也解决不了的话,孩子就会有一种挫折感,这样可能会削弱他们的**行为。

建议二:让孩子明白:一切要靠自己

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舀破仑有一次外出打猎,他刚走到一条河边,就听到一个落水者在大声呼救。舀破仑见他在水中使劲扑腾,但就是不往岸边来,于是,他马上举起猎枪瞄准落水者说:“喂,你要是再呼救,而不向岸边爬的话,我就开枪打死你。”那人听了,吓得竟然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用力向岸边游来。经过多次挣扎,那个落水者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爬到了岸上。

一上岸,他便气愤地责问舀破仑:“为什么你见死不救,还说要开枪打死我?”舀破仑从容答道:“要是我不吓唬你,你自己还不照样在水中淹死。现在你至少懂得一个道理:一切要靠自己。”

“一切靠自己”是一句简单的话,但同时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而我们做父母的却没能让孩子明白。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这样的场景:每当刮风下雨,学校门口就排起了长蛇阵,家长们个个向校园里张望,手里舀着雨具、衣服。这真应了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动物界有这样一个场景:善于奔跑的非洲猎豹在捕住猎物后,不是立刻将其咬死,而是有意识地将它放生,然后驱赶小豹追赶逃命的猎物。如果小豹追了一会儿便停下来,母豹会毫不留情地撕咬小豹,直到小豹再去追猎物为止。

不难看出母豹的良苦用心,这样对待小豹,完全是为了小豹着想,让小豹明白,要生存只能靠自己,要学会捕食,这样便能学会生存。这给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提了一个醒,应该让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学会自立。

建议三:给孩子长大的机会

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要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大胆地放开手,给孩子长大的机会,让他自己长大,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正如中国现代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所说,“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看护或教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着,决不越俎代庖,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的自立的精神。”

如果我们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所以就必须为孩子做这、做那,那么孩子可能就因此没有“长大”的机会了。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是我们做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为孩子挖掘的,因为我们过分庇护孩子。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也就丧失了自立能力。

发达国家的孩子从小就不依靠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雪天还穿着少许的衣服在雪地里爬,大人们却一点也不心疼,天长日久孩子的自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会了如何在社会中生存。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让我们放开手,给孩子一个长大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在天空中翱翔,在风浪中成长,学会走好前进中的每一步。

建议四:多鼓励孩子

要让孩子变得自立,就要求我们记得时刻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要勇往直前,不卑不亢。当然,也需要我们对孩子有耐心,让他做一些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多接触一些社会活动。

另外,孩子在自立方面取得了进步,我们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信心,这样孩子才能继续一如既往地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形成孩子自立与父母鼓励的良性循环,进而让孩子实现真正自立。

建议五: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要让孩子吃点苦、遭点磨难,这是为了磨砺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情操,丰富他的阅历,当然,更有利于培养他的自立能力。吃苦教育也是锤炼孩子的**人格。

可能我们并不富有,但我们却异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几乎可以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但孩子却不答应我们的要求。孩子在学习上不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愿意自立。我们也可能没有让孩子接受**生活技能训练的想法,但即使有的话,想想孩子会同意吗?

我们对孩子的这种妥协,带给孩子的将是什么?是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成为一个好吃懒做、依赖性强的孩子。

其实,强者都是磨练出来的,也就是吃苦教育。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也与“吃苦教育”分不开。4岁的时候,邓亚萍每天要捡上万个球。年龄再稍大一点,她的家人对她就更为严格。她的父亲邓大松在球台上画上一个点,规定邓亚萍的每个球都要落在这点上……这简直就是折磨。但是,邓亚萍挺过来了,历尽艰辛后终于成为世界冠军。

如果当初没有邓大松近似残酷的训练,会有今天的邓亚萍吗?如果当初邓大松怜爱女儿,那世界乒坛还会出现这样一位奇才吗?天下父母谁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只有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才是爱吗?不是的。只有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孩子才能学会**,才能让他们学会生存,才能“自立”于社会。

建议六:激励培养孩子自强的性格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之一,它激励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奋斗,改革进取。

当今社会是开放竞争的社会,我们的孩子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因此,要让孩子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时代变革,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孩子在激烈竞争中摔打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轻易放弃。

洪占辉,一个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母亲离家出走的困难日子里,他用强烈的责任感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一边抚养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弃婴”妹妹。从读高中起,洪占辉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整整十几年。在被评选为“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他说:“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洪占辉很有骨气,是新时代自强不息的典范。

法国的罗曼?罗兰说:“凡是天性刚强的人,必定有自强不息的力量。”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在波折与浮沉之中,人生才能得到历练,才能走向成熟。

另外,我们要清楚一点,自强是让孩子在艰难困苦面前不气馁,不失望,而不是让孩子变得事事要强,时时要强。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改变孩子一生的18种习惯最新章节 | 改变孩子一生的18种习惯全文阅读 | 改变孩子一生的18种习惯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