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 §§§1.正确面对亲子间的代沟

作者 : 未知

孩子与父母的眼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孩子需要父母了解,父母也需要了解孩子。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却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心灵就好像一本书,父母需要用心去体会才能读懂。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敏感的。所以,父母不应把焦点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状况,真正地走进他的心灵世界;还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理解,努力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到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以便能够让他更加健康地成长。这样,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好。

目前国内90%的家庭存在家长与孩子沟通的“代沟”问题,而且孩子的青春期是沟通不畅的多发期。

――(中国)卢勤

经典事例

上小学6年级的陶韬马上要过生日了,他想在家里举办一个生日party,请几个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来家里一起热闹一下。生日前一天,陶韬将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提议立刻被父母给驳了回来。

爸爸说:“不好好学习,怎么总学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居然还开始请客吃饭了!”

妈妈说:“你的朋友里,也没几个学习好的,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与他们多来往。”

陶韬一听就急了,他反驳道:“什么叫不良风气?什么叫不要多来往?你们怎么那么老古董?”

一来一去,父母和孩子吵作了一团,陶韬连饭都没吃完,甩手进了自己的屋子,本来应该是一顿温馨的家庭晚餐最后却不欢而散。第二天的生日,陶韬也是在郁闷中度过的,甚至都没和父母说话,而父母也对孩子的不礼貌行为十分生气。

智慧点拨

也许孩子的想法一时会让父母无法接受,也许父母的本意并不能为孩子好好理解,就如故事中的陶韬与他的父母。但是,故事中两代人处理问题的方法都是不正确的。发生这种事情正是因为代沟的存在,而父母却未能正视这个代沟。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一定更要重视。

所谓代沟,指的是两代人在思想方法和心理品质上的不同。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说过:“一代人为之艰苦奋斗的事情在别一代人往往看得平淡无奇。”的确如此,由于生活的时代、经历、环境、教育等的不同,两代人之间很容易发生心理和观念上的差异。所以,如何正确面对亲子间的代沟,就成为父母与孩子两代人之间需要好好处理的问题。

因此,父母首先要正确看待亲子间的代沟,在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后,让代沟从阻碍两代人交流的壕沟变成促进亲子关系的催化剂。

参考建议

代沟的存在也许会让父辈与子辈间产生交流障碍,甚至交往冲突,但这些不利状况又不是完全不能避免的。只要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理解尊重,同时相互学习,互相多为对方着想;只要能够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两代人间的隔膜便会消除许多。

1.要正视代沟的存在。

许多父母对于代沟的存在总有不恰当的理解,要么认为它的存在是一件大不赦的事情,它让父母与孩子间建立起隔阂,使父母不能很好地去管理孩子;要么就是以代沟为借口,反而对孩子颐指气使,认为就是因为代沟,孩子才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完全将代沟当作是自己权威的代表。

很明显,这样的父母都是不能正视代沟存在的父母。对于代沟,身为长辈的父母不应该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而是应该理智面对它的存在。父母既不能逃避代沟,也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同时,父母也不能过于较真,不能因为一句代沟就完全无视孩子的心声。

2.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

孩子成长的时代终归是与父母的时代有所差距的。毕竟时代是进步的,社会是发展的,不同时间背景下的人,总是会有不同的思想与行为。

因此,父母应该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多给他一些自己思考、判断、决策的空间,同时也要宽容孩子的错误。毕竟,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责任,就是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所以,父母要正确看待与孩子之间的代沟,要对孩子的成长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

3.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孩子成长。

父母毕竟是经历过比孩子更长的人生,因此许多经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都会很有价值,对孩子可以起到帮助与支持的作用。

因此,父母更多的应该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用经验来对孩子的新鲜体验进行反驳,也不能用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孩子完全与自己不同的理解。而且,即使是父母的经验,对于孩子来说,也应该只是建议与参考。毕竟,孩子只有通过他自己去了解、认识和体会对世界认知,他才能更有收获。

4.要与孩子换位思考。

代沟的产生,就是由于父辈与子辈间对于世界、事件、时代等的不同看法所导致的。因此,为了更好地面对代沟与处理代沟,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通过换位思考,父母要了解处在新时代的孩子,尽量体会新时代下成长的他有什么新鲜的思想与看法;而孩子通过换位思考,则要用心去体会父母的经历,要让孩子体谅父母生活与奋斗的艰辛,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

换位思考可以让两代人达到互相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目的,从而减少代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金玉良言

尽管代沟的存在不可避免,但代沟的存在也不是一无是处。所以,父母与孩子都要正确面对亲子间的代沟,既不能过于看重,也不能弃之不顾。父母要通过代沟的存在,发现与了解孩子的想法,真正理解孩子成长的愿望,并且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必要且重要的指导。

§§§2.了解沟通的障碍在哪里

只有打算开诚布公的人们之间,才能建立起心灵上的交流。

――(法国)巴尔扎克

经典事例

上小学4年级的孟尧从放学回到家就一直惴惴不安,因为他的语文考试没及格。但老师又要家长在卷子上面签意见,所以,他很是害怕。

果然,当孟尧将卷子舀给爸爸的时候,爸爸也不问孟尧原因,一个巴掌就扇了过来,还劈头盖脸地好一顿臭骂,而且最后还说不给孟尧签字,让他也不要再去上学了。孟尧哭得跟泪人似的,舀着卷子站在爸爸身边不敢动弹。

后来,爸爸冲孟尧嚷道:“知道错了吗?”

孟尧含着眼泪点点头,爸爸不耐烦地摆摆手说:“给我回屋好好学习,下次再考成这么点分,看我怎么收拾你!”

孟尧回到自己的屋子依然在哭,他其实很想告诉爸爸,这次考试有些难。他想让爸爸帮助他一起改卷子错误,因为有些知识,他这个4年级小学生掌握得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很明显,爸爸十分生气,哪里还能听他说话呢?

智慧点拨

孩子的成长,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与鼓励,让他能够得到成长的经验。像孟尧爸爸这样,孩子稍有不合自己心思的地方,不打则骂,又怎么能与孩子好好沟通,来了解到他的问题所在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败、错误总是不可避免,迷茫、问题更是多得数不清,他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和父母的沟通,同时也需要父母的援助。但是现在的不少父母,总是会忽略掉孩子的言语,忽略掉孩子想要沟通的**。父母总是会自以为是地妄下结论,从而也对孩子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沟通障碍的产生,对于父母与孩子来说,都是不利的。它影响了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影响了孩子向父母的求助。所以,这种障碍应该引起父母和孩子的重视。

父母要及时寻找并发现问题,及时铲除掉这些阻拦亲子沟通的屏障,与孩子共同建立起可以互相畅所欲言的桥梁。

参考建议

每一个结果都必然会有原因的存在。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子沟通出现障碍,也一样有着种种的原因。父母需要认真思考,尽快找到阻碍亲子交流的原因,并尽可能地消除掉这些不利因素。只有良好的沟通,才是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关键。

1.正确对待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很多父母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这种无法正确对待的态度,又往往是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正常沟通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说,父母往往会将自己与孩子之间看成是上下级的关系,父母习惯于发号施令,孩子只能无条件服从。再或者,孩子与父母也可能是主仆关系,孩子就像家中的皇帝,父母对其言听计从。甚至还有监视、猜忌、怀疑等等一些不合乎正常父母与孩子间应有关系的情况存在。

所以,父母要端正思想与态度,对待孩子,既不能过于严苛,也不能过于放纵。只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能够进行的基础。

2.控制自己的恶劣情绪。

许多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恶劣情绪出现。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发脾气,或者带着怒气处理孩子的问题。这些恶劣的情绪都会影响到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甚至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因此,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或者遇到孩子的行为思想与自己不相符的时候,要尽量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通过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认识来看待孩子的问题。毕竟,问题只有通过恰当的沟通交流才能得到更好地解决。否则,父母一味地释放自己的恶劣情绪,也许会让问题转而向更糟的方向发展。

3.改变不恰当的说话习惯。

孩子经常能够听到父母口中听到诸如“你能不能好好学习”、“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就不是那块料”等等话语。这些在父母自己认为是“为了孩子好”的习惯性语言,在孩子看来,就是父母对他的不信任,就是父母对他的责骂与惩罚。长此以往,孩子将有可能失去自信心,而他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沟通也就在所难免。

因此,父母应该及时纠正类似的不恰当的说话习惯,让孩子在平等包容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对父母敞开心扉。

4.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往往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亲子关系的好坏,甚至孩子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父母的人格特征。换句话说,家庭氛围是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在和谐包容平等的家庭中,孩子与父母自然会善于沟通,也乐于沟通。

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家庭环境是需要所有家庭成员来创造的。所以,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也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通过良好的环境来让孩子卸下防御的心理,让他能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然吐露心声。

金玉良言

父母希望与孩子进行沟通,而孩子也渴望能与父母进行沟通。所以,父母要了解亲子沟通的障碍所在,尽早地消除这些障碍。父母只有与孩子能够顺利沟通,才能了解孩子的思想,才能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3.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经典事例

温蓉上小学5年级了,她是个十分喜欢读书的孩子,每天晚上临睡前她都喜欢再看一会儿书。但是,妈妈却经常阻止温蓉这样做,她认为孩子这样会伤害到眼睛,也影响睡眠。

这天晚上,温蓉依旧要看书,但妈妈却要关灯。温蓉说:“妈妈,就给我15分钟,我就只看15分钟。”

但妈妈却说:“不行!快睡觉!”

结果,因为不让看书而闹情绪的温蓉,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

后来,妈妈了解到孩子真的是喜欢看书,于是她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最终妈妈答应了温蓉,允许她每天睡前看15分钟的书。而令妈妈感到欣慰的是,温蓉果然很遵守自己的诺言,15分钟一到,就乖乖地关灯睡觉了。

智慧点拨

也许孩子的想法并不想父母想得那么复杂,而孩子的一些行为也不一定如父母所想会有什么伤害。像故事中温蓉这样的情况,想必生活中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其实这都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所导致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想要向外人证明自己能力的渴望。而在孩子的身上,这种渴望往往更为强烈。他需要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表现出理解和赞同,他需要父母能够肯定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而当这些心理需求因为种种阻碍而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的挫折感就会产生。这种挫折感对于孩子的未来成长,可能会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父母要足够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而父母一旦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就要用心去思考,要用理智的态度去面对,并用恰当的方式来满足它。

参考建议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物质要求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心理需求。一个孩子只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他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性格,而这种良好的性格,也会对他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1.让孩子感受到关怀与爱护。

父母的爱对于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与爱护,孩子才能敞开心扉。而若是孩子的这种对爱的渴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有可能会使他产生冷漠的性格,甚至会有逆反的心理出现。

因此,让孩子感受到关怀与爱护,是父母能够了解孩子心理需求的一条捷径。只有在爱的包围下,孩子才能安心地向父母吐露心声,父母也才能了解到孩子更多的心理需求。

但是,父母也要注意的是,给予孩子关怀与爱护要适度,过多的关爱就变成了溺爱,这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2.适当地让孩子**成长。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产生。他会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成长,他也许并不需要父母的过度保护,或者父母的过多干涉。他需要自己面对一些事情,需要自己能**处理遇到的问题,尽管有许多时候会碰得头破血流,但他也宁愿去再次尝试。

所以,父母要适当地放开手,让孩子能**成长。父母要让孩子能自己探索世界,不要代蘀孩子动手,更不要代蘀孩子作出决定。孩子的**需求正是他成长的需要,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的空间。

3.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认同。

有时候,孩子的一些小小的成就,是需要父母给予鼓励和赞赏的。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要及时地表达出认同的态度,同时也要及时地对孩子施以赞扬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而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认同之后,他的心理就会得到满足,他才会快乐,他才会乐于与父母分享他的所有事情。

因此,父母要重视起孩子对成就的需求,以免孩子因为无法体会成就感而悲观、失落或沮丧,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产生消极心理,进而影响到他的成长。

4.给孩子信任与尊重,让他有安全感。

人如果没有安全感,就无法信任别人。而对他人的不信任,就会无法和人建立起恰当的关系,可能使人造成疑心病,形成刚愎自用的性格。拥有这样性格的人,甚至也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化的进程。而在安全的环境下,人才会放松精神。尤其是孩子,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他才能卸下心理防线,才能表达出他的心理需要。

父母需要给予孩子信任与尊重,要让他感受到来自于家庭的温暖与安全感。只有拥有安全感的孩子,才会放开手脚去探索未知,他才能有机会学到新事物。而安全感的存在,使得孩子的情绪与智能的发展不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他的心理需求也能得到满足。

金玉良言

孩子的世界都是简单而纯净的,他的所有行为无非都是想要满足自己某种单纯的需要。而父母若是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举动缺乏细致的观察,那就有可能会造成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与行为。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要让孩子能在理解包容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找回自己失去的那颗童心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中国)李贽

经典事例

5岁的马腾聪明伶俐,而且表现欲极强。每次从幼儿园回家,总喜欢给爸爸讲老师讲过的故事,或者干脆自己当老师,让爸爸当学生,他教爸爸背儿歌。

而爸爸对于孩子的这种游戏也乐此不疲,玩得不亦乐乎。每每此时,爸爸都会规规矩矩地坐在孩子给准备的小凳子上,认真地听马腾这个“小老师”传授“知识”,或者背儿歌,或者学算术。有时候,爸爸故意出些小错,“小老师”还会像模像样地“批评”几句。

每次马腾妈妈看见了,都会笑着说马腾爸爸:“你也是个长不大的,多大的人了还跟孩子瞎闹。”

但马腾爸爸却一本正经地纠正道:“这才不是瞎闹。跟孩子在一起,就要有一颗童心。我们失去童心太久了,生活压力又太大了。童心不贪婪,少**,像孩子一样生活,用孩子的心来看世界,你就会发现生活还是有许多快乐的。而且,不从孩子的心思去考虑,又怎么能对孩子进行教育呢?”

智慧点拨

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说,道德修养极好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婴儿一样纯真自然。老子将童心与极好的道德修养做比较,可见童心的重要。因此,父母要向马腾爸爸那样,时刻保持一颗童心,用童心来体会孩子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教育孩子。

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尤里?亚科夫列夫曾经说过:“一个真正的人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日子,仍然保留着童年时代的珍贵储备。人最纯洁、最独特的东西和他的童年密切相关。聪明智慧、感情深厚、忠于职责,以及成年人的许多其他好品质,永远不会同他童年时代的不可动用的储备相矛盾。”童心是未经过世俗污染的净土,孩子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而想用自己已经满是世俗风气的思想来为孩子设计未来的父母,说到底也是愚蠢的父母。

因此,父母要努力找回自己失去的那颗童心,用孩子的眼睛来看待孩子的事情,用孩子的思想来解决孩子的问题,这样对于孩子的未来教育也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建议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成人已经失去了曾经的童心与童趣。而面对孩子,许多父母也习惯于从成人的角度去批评孩子的幼稚、天真与缺少能力。这是不理智也是不正确的做法,父母要找回自己已经失去的童心,将心比心,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1.给孩子讲自己的童年。

回忆是人的一种思索的情感,是过去时间在人的大脑中留下印象的经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经历,父母也一样。小时候做的一些游戏、办的一些傻事,或者曾经有过的梦想,父母都可以讲给孩子听。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给孩子讲自己童年的故事,父母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而父母坦诚的态度,以及讲述的不一样的新奇经历,也会让孩子感觉亲切。

2.呵护孩子的童心。

孩子总是有其特有的特征,说起话来天真幼稚,玩耍起来不顾一切,会因为小小的事情大哭不止,也会因为微不足道的夸奖高兴得不得了。这就是童心,纯真而不含杂念,喜怒哀乐被区分得界限分明。

7岁的童灵总是会有妙语惊人。妈妈舀着课本问他:“为什么花会开?”童灵回答道:“因为花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阳出来没有,它想听听小鸟的歌唱。”妈妈笑笑,尽管书上写的正确答案是:“因为天变暖和了。”但是,妈妈还是呵护了童灵的童心,没有用书上的正确答案来纠正孩子的说法,反而夸奖他肯动脑筋。

其实,孩子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的头脑中总是会有令人惊讶的想法。父母要借鉴童灵妈妈的做法,肯定孩子的想象力,呵护孩子的童心。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自由释放思想,未来他才能成长为勤于思考并且思想健全的人。

3.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

孩子的活动在成人看来也许是幼稚的,但是它却往往反映出孩子的思想,甚至反映出孩子的兴趣与特长。父母可以通过参与孩子的游戏或者其他活动,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些活动还能增进亲子间的沟通交流。

父母不要拒绝孩子想要一起活动的邀请,那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当然,父母对于孩子的活动也不要退缩,更不要寻找各种借口来推月兑,这样对于培养孩子的信心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父母要保持一颗童心,抓住或者创造一些机会,多与孩子增进感情。

4.努力与孩子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

保持童心就要多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就是要求父母要从某种角度上将自己变成孩子。尽管岁月无情,总是会让父母与孩子在年龄上拉开距离。但是,父母也要努力让自己与孩子保持有一样的思想感情。父母要学会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兴趣去探索,保持有孩子般的纯真,并且要像孩子一样,用自己的童心去热爱世界。父母只有与孩子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体会孩子的成长过程。

金玉良言

保持童心会让人乐观、好奇而且富于想象,保持童心也会让人拥有宽容、真诚和简单的满足感。童心的清澈与纯净,会让人忘却这世界上许多不必要的烦躁与杂乱。而且,拥有童心的父母,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从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最新章节 |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全文阅读 |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