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警战争游戏 二战日海军峰风级驱逐舰

作者 : 再生逍遥无忧客

()rì本海军从1918年(大正7年)至1922年(大正11年)建造的15艘峰风级驱逐舰在一般观点中被认为是rì本海军完成的最初的纯rì本式远洋驱逐舰(更早的海风级驱逐舰是远洋驱逐舰的开山之作;也有人认为二等的枞级驱逐舰才是纯rì本式的驱逐舰始祖,不过该级算不上是远洋驱逐舰。),是完善海军编制和加强战斗力的产物。简介

该型驱逐舰的完成意味着可以按照rì军自有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来编成伴随远离基地战斗的主力舰部队的水雷战队。在部分rì本的海军舰艇史研究书籍上,峰风级和特型驱逐舰都被认做是rì本模式舰队驱逐舰的过渡型产品,最终将定型在甲型上。无论其xìng质如何,峰风级作为rì本国产舰艇的先行者和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古旧的rì本驱逐舰,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简介

该型驱逐舰的完成意味着可以按照rì军自有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来编成伴随远离基地战斗的主力舰部队的水雷战队。在部分rì本的海军舰艇史研究书籍上,峰风级和特型驱逐舰都被认做是rì本模式舰队驱逐舰的过渡型产品,最终将定型在甲型上。无论其xìng质如何,峰风级作为rì本国产舰艇的先行者和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古旧的rì本驱逐舰,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编辑本段建造缘由

驱逐舰作为一个新的舰种出现在rì不落帝国的时候rì本海军正出于最初的扩张期。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得rì本开始迈入海军强国的队伍,作为新式武器的驱逐舰顺理成章快速地加入到了常备舰队中。1905年的rì俄战争中rì本驱逐舰得到了初步的实战经验。初期的驱逐舰实质上是rì本定义的水雷艇的扩大化,受舰型制约远洋能力非常有限,此时的驱逐舰仍然是一个不重要的辅助角sè。而远隔重洋的英国已经开始加速驱逐舰大型化的进程,和这一时代出现的革命xìng的无畏舰遥相呼应,逐步成长为海军的基干力量。

rì本海军在rì俄战争后的10年间由于无畏舰的出现使得战术思想和海军舰艇的构成、数量上发生急剧变化,其中驱逐舰为了伴随新式战列舰出战而排水量快速增大。1911年(明治44年)完成的海风级排水量超过1000吨,是rì本最初的远洋驱逐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rì本海军已经在役新式的9艘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一等驱逐舰和20余艘排水量在500~1000吨之间的二等驱逐舰。在整个一战期间,rì本的驱逐舰数量和质量上基本跟上了其他海军强国的步伐,相比大战末期美国大量建造的平甲板驱逐舰也不算逊sè。

在这个技术急速发展的时期,rì本一方面从英国购买现货舰艇充实实力,并“COPY”英国人的设计,另一方面也在加紧自行研发。大正8年完成的谷风级驱逐舰开始装备rì本国产的第一种全齿轮传动蒸汽轮机,最高航速达到37.5节,同时鱼雷发shè器也改进为533mm,可以发shè新型的鱼雷,其个舰战斗力横向比较同时代舰为较高水平。

明治43年rì本海军在海军军备扩充的一系列会议上对以后的驱逐舰作了相当多的讨论并决定将来取消建造600吨级舰,新驱逐舰必须达到1000吨,最大航速不得低于33节。在此基础上驱逐舰定义为一等和二等,大体上划分为一等驱逐舰用于昼战,二等驱逐舰用于夜战。明治40年确定的国防所需海军兵力之八?八舰队案到了大正4年变化为八?四舰队案,决定先行建造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2艘。但是为了对抗美国海军的庞大扩充计划,rì本议会通过了新的八?八舰队方案,其中要求建造大型驱逐舰9艘,中型驱逐舰18艘,如此大规模的建造计划完全是为了给新战列舰配备足够的辅助部队。该计划中的大型驱逐舰就是峰风级,中型驱逐舰为枞级,这两级舰完全摆月兑了模仿英国驱逐舰的模式,是纯rì本风格的驱逐舰的始端。

峰风级是作为八?八舰队主力舰伴随舰计划的,要求有远洋舰队战时对敌主力舰部队发动雷击战的能力,是现代定义下的舰队驱逐舰。大正6年,该计划被以基本计划F41的番号下达给舰政本部开始设计(F41A计划是被称为峰风级改的“野风”号、“波风”号、“沼风”号三舰)。对比前型的谷风级,要求速度更高,改善适航xìng,加强武备。特别是计划拥有39节的最高速度在当时来说大大超过其他国家的水平。这样也是为了对应八?八舰队计划方案中主力舰大部分都拥有30节左右的速度而来。另一方面,在武备上特别针对其他国家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做对应增强,高于他国平均水平,而且有强行突击对方主力舰的火力。基本结构

峰风级的舰体是以前型的谷风级(即江风级)为蓝本而设计,并作一定合理修改而来。鉴于以往驱逐舰的舰桥设置在舰首楼甲板后端容易被海中大浪直接击中甚至冲垮并造chéngrén员伤亡,该级舰的舰桥位置稍微做了后移处理,放置在一号533mm鱼雷发shè器后面1号锅炉室前方,更加靠近舰体中心部位。再加上飞剪式舰首的削弱,使得波浪很难以最大能量直接打击舰桥(但舰桥仍然不是坚固的全钢结构)。不过这种舰桥布置方式并非rì本创立,最初的使用者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各种雷击舰,他们多采用这种方式来防北海的大浪。整个舰首的外型具有八?八舰队时代特sè的即圆形的弧线(不光是峰风级驱逐舰,长门级战列舰和5500吨级巡洋舰也是这种舰首),这种设计在当时被认为可有效提高耐波xìng。此外,设计上还仔细考虑了1号水雷的搭载问题。该水雷非常特别,由两个被链接起来的水雷组成,之间的间隔最大可达100米,rì本人设想在舰队决战之前先行于预定交战海域布置大量的该型水雷。而圆弧形状的舰首就是为了防止自己被水雷中间的链子挂上,这样的舰首设计在当时的其他国家海军眼中是个谜。

甲板以下舰桥前面部分的舰艇长度被划分为军官和士兵的居住舱,舰体后部3号533mm鱼雷发shè器以后的舰艇长度为士官和士兵的居住舱。舰体余下的zhōngyāng部分约占全舰长度一半的地方均被锅炉室和机械室所使用。由于隔舱思想的引用,前后两个生活区的交通必须通过甲板上的通道而不是直接在舰体内部穿行,这样设计对舰体强度的确有所加强。锅炉室总共有3个,第1、3锅炉室放置锅炉一台,第2锅炉室放置锅炉两台,串列的两台锅炉的烟道分别与前后的1、3锅炉室的锅炉共用。舰桥物理结构下部为通道和锅炉室通风管,中部是海图室与无线电室,二者上方为罗经舰桥,最上方就是天幕式的露天舰桥和75厘米探照灯。两侧安装有可移动式的火炮测距仪。舰桥两侧各挂有6米小艇一条,后桅右舷搭载6米汽艇一艘,左舷是6米交通艇一艘,共计小艇4艘。这些小艇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没有做改进而被广泛使用。

该级舰4座主炮全部设置在舰首楼甲板和与之同高的上部构造物上,即同一水平线。1号炮在舰首甲板后端,2号炮在两根烟囱之间,3号炮在2号烟囱后方,4号炮在舰体后部上层建筑上。速shè炮分别设置在2号主炮后方和4号主炮前部的高架炮位上。有鉴于以前的驱逐舰火炮为127mm与76mm炮混装,效率低后勤复杂同时也火力不足,峰风级的火炮改进为全部127mm炮,火炮弹药库设计在1号和4号主炮下方。主炮采用的是45倍口径的三联式120mm单装炮,有很薄的平直护盾,只能防弹片。炮弹为整装式,最大仰角33度,俯角7度,在30度仰角时的最大shè程为14278米,该型主炮最初为谷风级驱逐舰所采用,后来的睦月级也使用这种炮。速shè炮为三年式机关炮(实际上是7.7mm机关枪),单装2挺。

鱼雷发shè器设置在舰桥前方和3、4号炮位之间,由于鱼雷的发展,口径也从以前的450mm增大到533mm,共三座六年式双联装533mm发shè管。在无雷发shè时发shè器的头部可以折叠关闭。所使用鱼雷为六年式533mm鱼雷,36节下shè程为7千米。预备鱼雷在舰桥两侧的容器中各两条,后烟囱左侧的格纳筐中2条,合计6条。加上发shè管中长期保留的6条合计备雷12枚。搬运鱼雷的导轨设计在左舷上甲板后桅附近,为加快速度还装备了两台小型电机。

2、3号双联装发shè器之间的后桅旁设置有另外一个75厘米探照灯,其底座也室机械室的通风管用路。舰尾的4号主炮下方的上层建筑内为1号水雷的格纳库,装载水雷16枚。舰尾端设置有敷设导轨2条。舰艇最后端是演习用火炮一门。该级舰没有装备深水和扫雷用具。

该级舰的锅炉为rì本国产驱逐舰中最先使用的重油专烧锅炉,共4座。相比以往使用的直接式涡轮机,主机改为新式的三菱制造的减速涡轮机2座,设计功率38500马力,最高速度39节,为有史以来rì本驱逐舰中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标准。而实际上在试航的时候只有“岛风”号和“滩风”号达到设计时速。其他舰均在38~39节之间,最高的“岛风”号的记录为40.698节。在太平洋战争末期竣工的唯一一艘高速重雷装丙型驱逐舰也命名为“岛风”号就是军队内部为纪念此记录而来。

1917年度批准计划的该级9艘舰中4艘在三菱长崎工厂、5艘在舞鹤工厂建造。本级的1号舰“泽风”号在1918年(大正7年)1月7rì于三菱长崎工厂动工,次年1月17rì下水,1920年3月16rì竣工。最后的“滩风”号于1921年9月30rì竣工。就在1号舰动工的当年所通过的八?六舰队案中计划追加6艘,之后驱逐舰的建造转向改进型的神风级(9艘)以及更后来的改进型睦月级(12艘),这就形成了在外观上比较相似的36艘峰风级系列舰。

峰风级最后建造的3艘“野风”号、“沼风”号、“波风”号采用了后来神风级的主炮和主炮配置位置(3、4号主炮和2、3号双联装鱼雷发shè器位置比以前要近)。这种方式改善了供弹、shè角以及shè击指挥系统。不过由于鱼雷发shè管和其他上层建筑受到主炮发shè时的炮口暴风影响,后桅、探照灯、小艇的位置都有细微的变化。在三年式机关炮的配置上,前期的5舰“峰风”号、“泽风”号、“冲风”号、“矢风”号、“羽风”号以后配置在舰桥两侧,探照灯位置也被加高,在探照灯原位置上加装测距仪。全级舰从3号舰开始以1号舰在施工和使用中的实际情况为基准做了若干细微的修改和加强。

峰风级完成后最大的问题是轮机故障频发。前期建造舰艇的涡轮机安定xìng很差,大半都出现叶片月兑落、松弛、裂痕等问题,而且不只一次。在改经叶片形状、改进叶片材质以及叶片根部的设计后情况趋于好转,所有的舰艇都开始进行撤换新品。1922年,“峰风”号、“泽风”号、“岛风”号、“滩风”号、“矢风”号、“羽风”号、“冲风”号7舰开始进行改装作业,同时“秋风”号以后各舰也以此为基准来准备新的施工方案。这一时期的轮机故障不仅在峰风级上而且也在rì本海军其他舰艇上频繁发生,设计人员在不断模索中最后解决了问题,那就是新的汽轮机——舰本式。比较同时期的世界各国驱逐舰

峰风级在投入现役前世界各海军强国已经有了大量第一线战斗用驱逐舰活跃在海洋中。英国人在一次大战中大量生产了M、S、R三级1000吨驱逐舰,在1916~1917年度的计划中还有更强大的V/W级驱逐舰,他们在一战末期就役。他们都是舰队驱逐舰的先驱者。

W级是从排水量300左右的小型驱逐舰变化而来的大型化产物。完备的高干舷带来了适航xìng的提高。4门前后背负式装备的主炮,舰桥和2号烟囱后方各有高shè炮1门。装备有533mm三连装鱼雷发shè器(V级式双联装)2座,这些都成为以后很长时间内被成为“海神波塞冬”的英国驱逐舰之标准式样。相比峰风级,主炮采用100mm口径显然威力不足,而高shè炮采用了三连装方式显然是由于处于战争中感受到了来自空中的威胁,这点上明显强于rì本人。为考虑战争时期的产能问题,航速被设计为34节或者更低,之后的一部分舰艇在生产中做了改进达到了37

节,仍然低于峰风级。之后的改W级换装了127mm主炮,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最强的舰队驱逐舰,这个最强和峰风级的战斗力大致相当。

相对于英国的第二帝国海军驱逐舰和雷击舰不仅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质量上也低对手。德国舰舰型小,火炮口径小,只在鱼雷发shè管的数量上高于英国人,其他方面是全面的不如。一战后期的1916年计划的S113型超级驱逐舰和1917年计划的V170型舰队驱逐舰是德国最后的驱逐舰计划,接近或者大致相当于英国人的水平,但是由于战争进程的影响,实际上就只有部分开工,而完工的为零。

这些驱逐舰装备了105mm口径主炮4门,600mm鱼雷发shè管6门,特别是鱼雷的口径在当时是最大的。动力部分使用3座重油专烧锅炉,达到了35节的最高航速,而适航xìng如前所述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良。它们和峰风级比较起来各有所长。

这一时期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紧跟了世界cháo流。在英国人和德国人大量建造舰队驱逐舰的同时也开始了新的设计和制造,而且数量庞大。1916年开始计划并开工到一战后逐渐完成的著名的平甲板驱逐舰共计284艘之多,一举达到了老牌海洋强国大英帝国之后第二的位置。美国人的这一系列驱逐舰在当时可谓极具特sè:水平甲板和4个烟囱是其最大的识别标志,533mm鱼雷发shè管创纪录地在两舷安装了4座三连装,这是那个时代最强的“雷击舰”。而主炮上一点也不示弱,同样有4门100mm口径炮。考虑其数量和质量,战斗力是非常可观的。

横向比较当时各个海军强国的典型驱逐舰就可以发现峰风级排水量最大,最高速度39节无人能比。但是为了高速而选择了细长的舰体,使得轮机部分达到了550吨,占整个舰艇标准排水量的41%,而英国的W级为35%,美国的平甲板驱逐舰为37%。轮机部分的重量限制了武器设备的装设与改进,而通常的舰队驱逐舰靠牺牲其他而具备的超高速在实战中是否有明显的效果还是个很大的疑问。武备上峰风级率先采用了大口径的127mm主炮,其他国家不是100mm就是105mm,威力上明显要强一个档次。不足的地方是由于没有实际感受到空中的威胁,防空根本没有被考虑到,前述三国的驱逐舰都装备有高shè炮,而rì本人没有。在鱼雷武器上,峰风级比英国人强,而比不上德国人与美国人。所采用的三连装发shè器和6条预备鱼雷希望能进行快速再装填,而这又产生了防御上的隐患。最后来说就是反潜武器和反水雷武器的欠缺之完完全全无视刚结束的一战的教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rì本海军一贯轻视反潜作战和武器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一直被他们很好地保持到了太平洋战争结束。总结起来可以知道峰风级的综合战斗力不比同时代的其他各国驱逐舰强,大致上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峰风级入役之时海军方面空开的数据是最高航速34节,隐藏了最高38节的实质。由于该级舰的大量入役已经是1920年左右的事情加上实力一般,所以他们并没像以后的特型那样引起世界的特别关注与赞许。这也说明了rì本海军是在逐步成长为强大力量而不是一步登天。峰风级生涯

1921年12月,完成试航以及训练的“泽风”号、“峰风”号、“矢风”号、“冲风”号四舰被配属到第二舰队第2水雷战队,编成第2驱逐舰分队形成实际战斗力。整个20年代,全级所有舰艇都在一般训练中度过。至昭和时期,各舰开始做细微改进,火炮护盾全部换装为神风级同样,在舰桥前部加装装甲挡板。

1935年的“第四舰队”事件发生后军方开始对峰风级的舰体强度问题开始检讨和设计解决方案。问题基本集中在结构强度不足和舰体纵应力的分布虽然在驱逐舰的允许范围之内但是很不均匀上。实际上“第四舰队”事件中于海面上背风损失最大的就是峰风级数艘和特型数艘。除了结构问题外,包括神风级、睦月级在内的同时期的二等驱逐舰各型都出现了zhōngyāng部位的重油罐在服役不久内外开始渗透的情况;而在数年之后,各舰的最前部诸隔舱壁又发生横向外压力压跨扭曲舱壁的情况,显然这也是结构强度不足所造成的。峰风级系列舰和特型是很典型的rì本式小车扛大炮,追求了火力速度而牺牲其他一切,所以一切问题明显都是自食其果。

1936年~1937年,针对发现的不足峰风级各舰开始了改装修正作业。从外观上看烟囱加上了防雨设备,后桅左舷处的小艇被撤销,。一部分舰艇的三年式机枪换装为留式机枪。这一时期的峰风级各舰标准排水量为1552吨,最高航速36节。相比刚竣工时由于重量增大不少而使得稳定xìng有所上升而速度下降。

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在1928年(昭和3年)开始设定驱逐舰的服役年龄。规定一线用驱逐舰为12年,二线用驱逐舰为16年,到昭和11年,各舰都陆续开始达到16年的使用年限面临退役问题,然后由于rì本的扩张政策和来自美国海军的压力,军方不可能放弃每一艘能用的舰艇,所以这个年限也成了一纸空文。

1936年的先行完成改装之后的峰风级部分舰艇就拆去了一些主炮和鱼雷发shè管,作为航空母舰部队的救助任务专门舰伴随机动部队四处航行。全级所有舰艇正式退出第一线的水雷战队。甚至在开战前的1940年4月本级的“岛风”号和“滩风”号被更进一步降格使用,舰种下调为哨戒艇,并作为第1号、第2号哨戒艇进行了改装。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峰风级是一等驱逐舰中最老旧的舰艇,有13艘被编入战列。整个战争进程中一直担任运输部队护航舰只的第二线勤务。1942年“矢风”号还被转籍为靶舰(特务舰属),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共有8艘战沉大洋。大战期间该级各舰的轮机被限制使用,停用一台锅炉,速度也下降为20节。武备上拆除了部分主炮和鱼雷发shè管,并增设反潜深弹设备。以“泽风”号为例,1944年6月的状态为127mm主炮2门,鱼雷发shè管全部拆除,25mm双联装机关炮3座,单装25mm机关炮2座,深水48枚。rì本战败之时峰风级残存4艘,分别为“泽风”号、“汐风”号、“夕风”号、“波风”号。“泽风”号在1944年末归属反潜学校练习舰,在1号主炮位置上安装了150mm九联装对潜喷进炮(反潜火箭深弹),除了4号主炮外其他主炮和鱼雷发shè管全部拆除。增设了25mm双联装机关炮3座,单装25mm机关炮4座,深弹36枚。前桅改为三角桅杆,在舰桥上安装了一部22号雷达。“夕风”号在不断的改装中留下了1、3号主炮和2号双联装鱼雷发shè管,增加了25mm双联装机关炮4座,单装25mm机关炮4座。前桅上安装了13号雷达一台。“波风”号和“汐风”号在战争末期被改造为回天自杀鱼雷搭载母舰。其中“波风”号除了1号主炮外其他主炮鱼雷发shè管全部拆除,最前方的1号锅炉被拆除,在这个位置上改为重油罐。舰尾设系留发进装置,2条回天鱼雷被收容在封闭容器内,通过舰尾到水面的导轨发进和搭载上舰,为了腾出空间来装备这些,舰艇后上层建筑以及后桅被全部拆除掉。

战争结束残存的峰风级担任了rì本在国外人员返乡的输送任务,该任务结束后“夕风”号被赔偿给英国,“波风”号被赔偿给中国。而“汐风”号在宫城县女川港、“泽风”号在福岛县小名滨港作为防波堤而系留直到被解体。

总的看来,峰风级驱逐舰作为纯rì本式驱逐舰的开山之作是可圈可点的。综合战斗力在当时世界各国海军同等驱逐舰中处于中游位置,虽然这并不值得夸耀,但是考虑到rì本这样一个明治维新以来不过50多年的没有海洋传统的国家能跟上世界的步伐(不仅仅是小舰,rì本的大舰同样在紧追欧美)还是值得称赞其成果的。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峰风级就明显过时,本该退出一线或者退役,但相比美国没有任何一点能占优势的rì本实在无法放弃哪怕是丁点儿能利用的资源来维持战争的需要,这样老旧的武器担任护航也就在情理之中,所以该级大部分战沉也是非常合理的结局。基本xìng能数据

排水量1345吨

全长97.54米

全宽8.92米

吃水2.90米

轮机三菱制造巴索斯式减速蒸汽轮机×2,4重油锅炉,双轴推进,2烟囱

输出功率38500马力

搭载燃料重油395吨

最大航速39.0节

续航力14节/3600海里

武备

45倍口径三年式127mm炮单装4座;六年式533mm双联装鱼雷发shè器3座,备雷12条;7.7mm机枪2座,战争中所有舰艇装备了数量不等的25mm机关炮。

定员

设舰长中(少)佐一人,航海长兼分队长大尉一人,枪炮官兼分队长大尉一人,水雷长兼分队长大尉一人,轮机长兼分队长大尉一人,其他中少尉军官5人,连同士官士兵共计154人。

命名:全部以不同的风来命名各舰大事记

峰风

:指吹向山峰的风

1920.05.29在舞鹤工厂竣工

1941.12参加太平洋战争,担当镇守府jǐng戒和护航任务

1944.02.10在台湾附近被美国潜水艇“海鳊”号的鱼雷击沉

1944.03.31除籍

泽风

:指刮向沼泽的风

1920.03.16在三菱长崎造船厂竣工

1941.12参加太平洋战争,担任运输船队护航

1944.12.18转属反潜学校,担任练习舰

1945.08.15在横须贺迎来战败

1945.09.15除籍,舰体被作为防波堤系留在福岛县小名滨港

冲风

:刮在海面上的风

1920.08.17在舞鹤工厂竣工

1941.12参加太平洋战争在津轻海峡、东京湾等地担任jǐng戒勤务

1943.01.10在胜浦海面被美国潜水艇“炮弹鱼”号的鱼雷击沉

1943.03.01除籍

岛风

:从岛上吹来的风或者吹向岛屿的风

1920.11.15在舞鹤工厂竣工

1938.12.15规划为预备舰

1940.04.01划分为哨戒艇,改名为“第1号哨戒艇”

1941.12参加太平洋战争,担任运输、jǐng戒勤务

1943.01.13在卡维恩附近被美国潜水艇“鹤鱼”号的鱼雷击沉

1943.02.10除籍

滩风

:指向海水湍急流动地方刮去的风(离开港口到波涛汹涌的海面这一段)

1921.09.30在舞鹤工厂竣工

1939.01.20划分为预备舰

1940.04.01划分为哨戒艇,改名为“第2号哨戒艇”

1941.12参加太平洋战争,担任运输、jǐng戒勤务

1945.07.25在爪洼附近被英国潜水艇的鱼雷击沉

1945.09.15除籍

矢风

:指箭矢被弓发shè出去所产生的风

1920.07.19在三菱长崎造船厂竣工

1942.07.20划分为特务舰,当做靶舰使用

1943.03.06与驱逐舰“薄”号发生碰撞事故,“薄”号沉没

1945.07.18在横须贺被美军飞机攻击重创之,座沉港内

1945.09.16除籍

羽风

:鸟儿振动翅膀的时候所产生的风

1920.09.16在三菱长崎造船厂竣工

1941.12配属给第11航空队参加太平洋战争,一直在南方活动

1943.01.23在卡维恩附近被美国潜水艇“鹤鱼”号的鱼雷击沉

1943.03.01除籍

汐风

:海面上cháo湿的风,也指起cháo之时所吹的风

1920.07.29在舞鹤工厂竣工

1941.12参加太平洋战争,活动于南洋方面

1942.04编入第5舰队,改派北方勤务

1942.07编入西南方面舰队,护航从台湾到rì本本土的运输船队

1945.05改造为人cāo鱼雷“回天”的搭载舰

1945.08.15在吴港迎来战败

1945.10.05除籍,被当做运输归国人员的复原船使用

秋风

:秋天所吹的风,常被在诗词中提起

1920.10.05在三菱长崎造船厂竣工

1941.12编入第11航空舰队,参加太平洋战争,一直在南方活动

1944.11.03在南中国海被美国潜水艇“青花鱼”号的鱼雷击沉

1945.01.10除籍

夕风

:指半晚rì暮时分吹的风

1921.08.24在三菱长崎造船厂竣工

1941.12参加太平洋战争,配属给第3航空战队的“凤翔”号、“瑞凤”号航空母舰担任直接护卫

1942.06.05参加中途岛海战

1943在rì本内海担任学员兵的反潜训练

1945.08.15在吴港迎来战败

1945.10.05除籍,被当作运输归国人员的复原船使用

1947.08.14作为战争赔偿舰被转交给英国

太刀风

:指挥动太刀的时候所产生的风

1921.12.05在舞鹤工厂竣工

1941.12编入第11航空舰队,参加太平洋战争,一直在南方活动

1944.02.17在特鲁克附近被美军飞机击沉

1944.03.31除籍

帆风

:指船帆上所受到的风

1921.12.12在舞鹤工厂竣工

1941.12参加太平洋战争在南方活动

1943.07.01在望加锡海峡被美国潜水艇鱼雷击伤

1944.04修复损伤后在新几内亚西部活动,担任船队护航任务

1944.07.06在桑义赫岛海面被美国潜水艇“白鲟”号的鱼雷击沉

1944.09.10除籍

野风

:吹向原野的风

1922.03.31在舞鹤工厂竣工,配属第1驱逐舰分队,在北方担任jǐng戒任务

1941.12参加太平洋战争,主要在北方活动

1942.06参加阿留申群岛进攻作战

1943.07参加基斯卡岛撤退行动

1945.02.20在南中国海被美国潜水艇“海鳊”号的鱼雷击沉,稍后除籍

波风

:指风猛烈地刮造成海上波涛汹涌的样子

1922.11.11在舞鹤工厂竣工,配属第1驱逐舰分队,在北方担任jǐng戒任务

1941.12参加太平洋战争,主要在北方活动

1942.06参加阿留申群岛进攻作战

1943.07参加基斯卡岛撤退行动

1944.09.08

护航小遵——北千岛之间的运输船只时被美国潜水艇的鱼雷重创,后被拖拽回舞鹤修理(修理实际上就是改装为“回天”搭载舰,翌年2月完工)

1945.08在吴港迎来战败

1945.09.15除籍,被当作运输归国人员的复原船使用

1947.10作为战争赔偿舰转交给中国海军,改名为“沈阳”号

沼风

:也指向沼泽刮的风

1922.07.24在舞鹤工厂竣工,配属第1驱逐舰分队,在北方担任jǐng戒任务

1941.12参加太平洋战争,主要在北方活动

1942.06参加阿留申群岛进攻作战

1943.06.06在阿留申群岛附近海面攻击美国潜水艇的时候于驱逐舰“白云”号碰撞,轻伤

1943.12.08在冲绳近海被美国潜水艇“灰鲸”号的鱼雷击沉,稍后除籍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红警战争游戏最新章节 | 红警战争游戏全文阅读 | 红警战争游戏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