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五十年 序言

作者 : 王晔秋

如果要了解西晋,必须先知道西晋是怎么来的。浪客中文网

那么西晋是怎么来的呢?

驰名中外的中国文化品牌、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最后部分写道:“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原来是从三国来的。

但我总是认为,西晋的种种,其实在东汉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因为要说西晋,咱们就必须说说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士族,要说说士族是怎么来的,就必须要先说说宗族以及从宗族发展而来的地方豪强和名门望族。

宗族可以说是我们地球上、尤其是中国最古老、最坚固的民间基层组织,它以血缘关系结成、以家族名义行事。从遥远的原始社会开始,部落开始慢慢形成,在部落的基础上,形成村落,而在每一个村落里,总会有一户或者几户所谓的大姓,这些大姓在人数众多,所以势力也强大,对村落当然能够更多的产生影响甚至是控制。

然而,同姓人中也会出现贫富分化,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自然就会成为本姓中有名的人物,最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拉起同姓人去控制村落,这种人对于本族来说就是族长,对于本村来说就是知名人士,这种直接、间接控制村落的一个或者几个大姓,我们就叫它宗族,族长或者是村长们,就叫做宗族首领。即使在21世纪的现在,我们在很多乡村里仍然可以感受到宗族残留的力量,就是每个村都有大姓,每个大姓都有领头人,而这些领头人即使不当村干部,也会对村子里的大小事务产生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从夏朝一直到秦朝统一这事实上分裂的漫漫两千年里,中国各地的村落中宗族的势力越来越稳固。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所以后来建立各个国家的国王或者皇帝们,都无法忽视他们统治的基础——农村里宗族首领、或者说是地头蛇的力量。

最后,国王或者皇帝们通过基层官员,渐渐的和宗族首领们,达成他们也许一开始都没有意识的妥协,那就是:各级政府保证宗族首领的利益不受伤害;而宗族首领保证控制着本族本村人,让各级政府正常纳税粮兵。

宗族首领对于农民们来说,其实具有双重功能。他们在根本上虽然是只顾着自己的利益,但农民们是他和政府谈判的砝码,他既要保证政府的利益,又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不能过于受损。而且,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农民还要在宗族首领的带领下,才能一起逃荒、自守,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农民、宗族首领、政府都是互相利用、但一级受一级压迫的关系。

宗族首领们、或者说是大姓的族长们,在地方上控制着农民,在经济上控制着粮食,所以和各级政府的合作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宗族首领干脆就进入官场、成了当地的官员。

真正给宗族首领打开顺利做官通天大道的,是汉武帝。

在汉武帝以后的汉朝,中国官员的来源主要是世袭、诏举和查举三种。

世袭就不说了,相信大家都明白;诏举就是皇帝直接任命某某当什么官儿。由于我们说的是官员选拔制度,所以诏举显然不属于选举,那么整个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就只有查举。

查举的整个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所有的地方官,每年必须向中央推举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优秀青年做候补官员。这种优秀青年在当时的行话叫做孝廉,而推举这种青年的行为,就叫做举孝廉。

举孝廉的本意,是为了让家乡人评价家乡人,这样应该最靠谱。可是,地方官是由朝廷任命的,绝大多数地方官的管辖地都不是他的老家,他推荐的人,是不是真的德才兼备,到底有什么样的才能,他也不可能完全知道。于是,按照当时规定也好、还是实际上不得不这么做也好,地方官必须去问当地的老百姓,可是老百姓们早已经被当地的宗族首领控制,所以地方官倾听的民意说白了就是当地宗族首领的意思。于是,宗族首领就通过这种形式,一步步控制了汉朝的官员选拔。

古代的官,其实是分为两种的,就是官和吏。官是大爷,吏就是官自己挑选的各种助手。官都是由朝廷委任的,而吏则是由官委任的,吏如果没有特殊的好运和关系,就会永远都是吏,也不能直接提拔成官。比如说,县里的人事部长(功曹),他即使是做了一辈子,也不能直接提拔为县长,他必须先被县长举了孝廉,才能有机会进入中央,然后成为地方和中央的基层官员。

因为被举孝廉还是比较难的,所以最初的时候,绝大多数宗族首领还只是停留在纯粹地头蛇的位置,他们世世代代都在当地做吏,虽然县长、市长这些官们经常换人,但县里、市里主管行政、军事、人事、司法的各种吏,却基本都是这个地方的少数几家人。一句话说,就是流水的老爷,铁打的小吏。这种纯粹的地头蛇,学名就叫做地方豪强。

地方豪强的势力渗透进入中央,直到控制中央,是必然的。他们有地、有人、有钱,大部分甚至还有自己的武装,无论是为了面子,还是为了更大的实惠,他们都希望在更大的空间施展拳脚。因此,越来越多的地方豪强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子弟成为孝廉,然后混入中央,成为高官。

这样,地方豪强就成为了更厉害的家族,他们在地方上有家产,在中央里又有人做官,他们庞大的家产,可以用来资助他们的家族子弟世世代代做官,而世世代代做官,又帮他们弄来更多家产,这种黑白通吃、上下通神的家族,学名就叫名门望族。也可以说,地方豪强是名门望族的初级阶段,名门望族是地方豪强的升级版,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是一样的,都是地头蛇。

在地方豪强和名门望族的控制下,从中央到各个地方,都逐渐形成了公认的大家族,他们像轮流做庄一样轮流做官,而平民就算费尽了千辛万苦学到文化,还是难以平地一声雷进入官场,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能各位会想:不能通过考试去当官儿吗?

开玩笑您哪,小老百姓大规模的凭考试去当官的情况,在几百年以后的隋朝才会出现的。

说白了,什么丞相、将军、刺史、太瘦,都是少数几家儿的专门买卖。

有了这么一群官儿来支撑,您觉得这样的政府能好得了吗?

到了东汉末年,国家已经被这些比黑社会还霸道、比吸血鬼还贪婪的职业流氓们折腾的奄奄一息。由于连续不断的天灾**(个人认为其实就是**),东汉中央政府终于在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比农民起义还要激烈的内部斗争中轰然崩塌。之后就是中国最混乱的一段时期之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这个时期,伴随着老百姓过半死亡的同时,中国由南至北,打得一团乱麻,简直都到了有枪就是草头王,有几把菜刀就敢当土匪的程度。

可是历史规律一再告诫我们,想统一中国,可是不能只靠枪炮和菜刀。当然,你刚混起来的时候可以只靠菜刀,然后为了打胜仗,就要换长枪、军马,到了有好几个城池的时候,光靠会砍人的大老粗还是不行,必须还得靠有管理经验的知识分子。

当时最受欢迎的知识分子,还得首推那些名门望族的大爷们,因为他们不光有知识,还世世代代都做官,在地方上又有权有势,得到了他们,就等于同时得到了谋略上、政治上、经济上、地盘上的帮手。实际上,像曹操、刘备、孙权等这些知名的英雄们,无一不是大量的招揽名门望族里的知名人士,对知名人士尊敬有加,甚至名门望族得罪了他们也尽量宽容对待。更何况,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几个军阀,像人家统一黄河以北的袁绍、过了一回皇帝瘾的袁术、占据湖南湖北的刘表、割据四川的刘焉刘璋父子,本身就是名门望族甚至是皇族出身。

东汉末年混战结束以后,剩下了三家军阀:曹操、刘备、孙权,而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其实并不是他们的,他们只是为名门望族们重新顺利而悠闲的做官扫清了道路,这些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最终在实际上,成了他们占领地各色名门望族和地方豪强的盟主和代言人。

最终,英雄的事业被普通人组成的利益联盟全盘接收,当时实力最强大的曹操集团,反而首先和名门望族们达成了妥协:为了更好的保护名门望族把当官作为一种家族行业,为了更紧密的吸收和团结势力强大的名门望族同胞们,东汉末年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帝国的实际建立者曹操的儿子曹丕,在老爹死的当年,出台了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正式确立了名门望族们垄断国家官职的特权,名门望族这个阶层也最终正式的被官方以法律形式得以承认,成为士族。

有了九品中正制保证的士族,逐渐的利用这种政治制度控制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最终从后台转到了前台,由皇帝重要助手的角色变成了皇帝。

而使士族最终转入前台的猛人,就是西晋的实际开国者司马懿。司马懿这个老猛人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两个大猛人继续积极架空皇帝,在这期间还顺便灭掉了蜀国。到了他的孙子小猛人司马炎的时候,干脆把已经说话不算数的魏国皇帝一脚踢出去,自己单干做了皇帝。

这位小猛人司马炎,趁着吴国出现中国历史上最无人性的皇帝之一孙皓,导致吴国士族和东吴皇族决裂的大好机会,一举灭掉了吴国,统一了中国。

如果您看的是三国演义,恭喜您,这简直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结局啊,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统一与和平发展的道路,从此幸福的生活下去。

然而历史不是演义,除非人类灭亡,历史是没有结局的。

三国之后,是西晋王朝。

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黑暗、疯狂、短命的统一王朝之一。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西晋五十年最新章节 | 西晋五十年全文阅读 | 西晋五十年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