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略之三十六计 (十二)东周列国

作者 : 风露

皇上接过我递上的茶杯:“高力士护主的故事你都知道,算是通晓史书。舒骺豞匫”

我谦虚的回道:“只不过略看了几本。”

“那好。”皇上放下杯子:“你跟朕说说,盛唐强汉你喜欢哪一个?”

我撇撇嘴:“盛唐强汉,亦被人称之为脏唐臭汉,奴婢一个都不喜欢。”

皇上来了兴致:“那你喜欢哪一个?是宋?是元?”

我笑笑:“奴婢比较推崇东周列国。”

皇上大为惊讶:“你是说那个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

我为之分辩道:“在士大夫眼中是礼坏乐崩,在奴婢眼中却是个真性情的时代。”

“真性情?”皇上好奇的道:“何以见得?”

我想了想:“奴婢就说三个故事来证明。第一是举贤不避亲仇的祁黄羊。

晋平公时南阳地方没有长官,就问祁黄羊:‘谁适合去补这个缺?’

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

平公就奇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

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军事统帅,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

他回答:‘祁午适宜。’

平公又奇道:‘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

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

这件事被孔子听到后就称赞道:‘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现今的官员若能有他一半的胸襟和公正无私,便称的上是贤臣了。”

皇上点点头:“的确可赞。”

我顿了顿,接着道:“第二是齐国的史官。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杀了国君齐庄公,太史如实记录:崔抒弑君。结果被崔杼杀死,太史的弟弟继之如实记载,又被崔抒杀掉。后其弟又坚持如实记载:崔抒弑君。

崔抒不禁问道:‘难道你不怕死吗?’”

史官说:‘当然怕死,但如实地记录历史是作为史官的本分。’崔抒无奈叹服,只好放了他。

自此,史书上就永远记着‘崔抒弑君’四个字。奴婢纵观历史,自太史公之后,象这般不畏生死,坚持事实的史官几近绝迹。大多沦为朝廷的工具,为帝王歌功颂德,不敢如实客观的记载,所以后世才多有模糊不解之谜。”

皇上听得津津有味:“有点意思,继续。”

“最后一个奴婢要讲的是说客茅焦。

始皇帝因为生母赵姬不检点而囚禁了赵姬。有大臣就劝谏始皇应该行孝道,将母亲接回来,始皇正在怒头上,就杀了大臣,但还是不断有大臣冒死劝谏,前后一连来了二十七人,也杀了二十七人。

这时,有一个叫茅焦的人来到始皇面前继续劝谏,始皇指着二十七具尸体和冒着油烟的大鼎问他不怕死吗?

茅焦面不改色,慷慨陈词道:‘天上有二十八星宿,如今才去了二十七个,我来就是为凑齐的。’随即一席整治家国天下话,使始皇深受感动,最终接回了母亲。

一个朝代能有一两个忠耿之臣已是大幸,始皇帝一下子就有了二十八个,难怪他能在短短十年内统一六国。在此之后,皇上可还有见过哪个朝代中有这么多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前赴后继,直言上谏的?便是有大批官员被杀的,也外乎是是因为图谋不轨,贪赃枉法和结党营私。”

我一口气说完,等着皇上评价,他却只是怔在那里,我忽然意识到我刚才是不是话太多了。君心难测,说不定无意中哪句话惹恼了他,我惴惴不安的等着他开口。

良久,他冲我笑笑:“让你做朕的御前尚义是个正确的决定,先不论你是否真的能助朕夺回大权,单是闲时听你讲讲典故,这日子也有趣的多。”

我郁闷,皇上把我当说书的了。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宫略之三十六计最新章节 | 宫略之三十六计全文阅读 | 宫略之三十六计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