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毁灭还是新生? 24.危机六:粮食与水资源危机

作者 : 天行猎人

第24节危机六:粮食与水资源危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2008年度世界粮食库存由2002年度的30%下降到14.7%,为30年来之最低;世界粮食储备仅为4.05亿吨,只够人类维持53天,而2007初世界粮储可供人类维持169天。粮食储备的大量减少已成为全世界无法忽视的问题。

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全球粮食消费量一直高于产量。据预测到2030年粮食需求将会提高30%至40%,全球新一轮粮食危机的到来似乎已无法避免。

近些年来,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热衷于将世界粮食危机归咎于中国,称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消费的牛肉越来越多,而生产牛肉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更有甚者,将"成百万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生活水平提高"作为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可悲的是,这种极为荒谬的逻辑也成为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依据",推波助澜,狂热炒作。

实际上,中国并不是世界大米、小麦、粗粮和肉类产品的主要贸易国。自2003年以来,中国在满足了自身消费增长需要之余,还向国际市场上出口了大米、小麦和肉类产品。虽然中国是粗粮的纯进口国,但中国的进口量远小于欧盟、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国家,近两年来进口量也没有出现激增。

其实,世界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1)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突破历史水平,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造成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肥料和柴油价格的上扬以及运输成本的大幅增长。

(2)不利气候因素造成主要粮食生产国减产,出口量大幅下降。

(3)由于世界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美国、欧盟和巴西等国将大量原本出口的玉米、菜籽、棕榈油转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些传统农业出口大国的农业生产格局并降低了出口。这些政策的变化不仅造成了食物供给的减少,更引起了市场对于稳定供给的担忧和恐慌,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价格上涨预期。

(4)美联储的不断降息,房地产市场低迷等都释放了大量的投资资本进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由于市场预期国际农产品价格将维持高位,故国际投机资本大量进入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投机炒作。

(5)由于粮食价格在短时间内持续上涨,导致一些传统的粮食纯进口国,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加速粮食进口,以确保国内粮食供给;另一方面,一些出口国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也进一步加剧了供给短缺和市场恐慌。

(6)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业补贴严重扭曲了贸易,人为压低了国际农产品价格,致使发展中国家的中小粮食生产者和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生产其他经济作物,致使粮食自给能力严重不足,大量依赖进口来维持国内粮食供应。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2009年的主题是“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正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以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怎样确保粮食安全,已经成了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

粮食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达到约10亿人,而且这一数字将继续增加。而在中国,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2001年发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既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目标。

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并进而严重影响全球长期的粮食安全。除了人口、气候等常态因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外,偶然性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形成冲击。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其对世界粮食生产的投入、市场交易乃至未来走向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具有长期性和深入性。

尽管粮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警觉,但粮食安全问题并非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区域性组织的单兵作战所能解决,未来需要制定一个全球性的应对方案。

第一,提高全球性耕地的资本投入。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一些主要粮食生产国提高产量仍有很大潜力,比如有“粮仓”之称的乌克兰,目前的粮食单产还不到美国的一半,拥有大量耕地的俄罗斯粮食单产甚至更低,而巴西还有4亿多公顷可耕地尚未开发。

第二,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围绕着农业问题所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必须尽管结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相对的让步。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国凯恩斯集团应当大幅削减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以欧盟、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农产品自给国集团必须大量削让关税和配额限制,而二十国集团也应当尽可能地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

第三,创建协调性与联动性的国际机制。(1)联合国可建立一个全球性粮库,履行“世界粮食银行”职能,并制定“特别借粮权”,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应对粮食危机,同时,“世界粮食银行”可以以优惠条件向出现短期粮荒的国家借粮。(2)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获得撤销相关国家粮食贸易限制性规定的职权,即使一些国家需要设立新的限制规定,必须提前通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协商。(3)经合组织负责制定全球性的生物燃料指南和保障措施,审查和评估相关国家发展生物质能的长期影响,并且指定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指导。(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负责评估相关国家应对粮食安全危机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际市场粮食产品及期货的分析和监督,建立对粮食投机行为的纠错机制和严惩规则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2012:毁灭还是新生?最新章节 | 2012:毁灭还是新生?全文阅读 | 2012:毁灭还是新生?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