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7.第十九回 两太后垂帘听政 清政府借师助剿(上)

作者 : 若愚

第17节第十九回两太后垂帘听政清政府借师助剿(上)

第十九回两太后垂帘听政清政府借师助剿(上)

尝闻:很久很久以前,天上住着许多神仙。他们无需从事任何生产劳动,却锦衣玉食,逍遥快活;且个个身怀绝技,长生不老。俗云:饭饱生余事,无聊也烦恼。一些神仙为了消遣岁月,便互相比本事、斗法宝。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你武功盖世,我技艺超群;你的法宝奇异,我的仙术高妙。个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不分胜败,难见高下。初时,尚是游戏娱乐,比到后来,便怒气攻心,狠下杀手,都想置对方于死地,以显示自己本事最大。可糟糕的是,他们个个都是长生不老之身,永远不死之体。结果是由单打独斗逐渐演变成了群体混战,吵吵闹闹、打打杀杀、争凶斗恶、逞疯施狂,把宁静美丽的天堂,弄得乌烟瘴气,电闪雷鸣。于是,有几位年高好静的老神仙便出面制止道:“别闹了。整天打打杀杀,有失神仙体统。”有的说:“太乱了。必须有个领导来管理。”可是,让谁来当领导呢?大家互不服气,又都想当领导。善于闹“窝里斗”的各路神仙,彼此争吵不休,又演变成了大打出手。为争夺最高领导权而打,打得更凶残、更毒辣,天堂也便更乱。终于,有三位老神仙实在忍无可忍,便联名张贴告示称:“鉴于各位同仁本事太大,又互相争斗不休,均难以担当领导重任。兹决定到人间去,聘请一个人,来领导大家,管理天堂。”没料到,此告示一出,众神仙无话可说,纷纷表示同意。

三位老神仙肩负寻找领导之重任,来到人间,四处寻觅。考察了无数的人,均不满意,原因在于这些人要么利欲熏心,要么拥有一技之长。老神仙们毫不气馁,坚持寻找。记不清过了多长时间,也记不清找了多少地方。一日,他们来到泰山脚下,在一条羊肠小道旁边,看到一位老头哭得很伤心。神仙问道:“老人家,因何啼哭?”老人道:“唉,我老汉命苦,养了七个女儿,却没有个儿子。现在女儿将陆续出嫁,我死后,谁来埋我这把老骨头?”说完又哭。三位神仙闭目一想,这确实是个严重的后顾之忧,但却忧得超凡月兑俗;便道:“你不用伤心,跟我们走,到天上去当神仙,长生不老,永远不死,即可免去无人埋葬之烦恼。”老人道:“好倒是好。可我手无缚鸡之力,月复无养身之谋;是个超级无能之人。”神仙闻言大喜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神仙的毛病是本事太大,能力太强;而你却超级无能,实属难得之绝招。请上天,你就是我们要找的最高领导。”于是,三位神仙带着老人来到天堂。众神仙纷纷上前探问:“新领导有何本领?”老神仙道:“绝招:无能。”众神仙一听,无不惊得屁滚尿流;如此绝招,让他们望尘莫及。于是乎,大家五体投地,佩服有加;一致通过给老人上尊号为:“至高无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登上凌霄宝殿,端坐龙床,众神仙跪拜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玉皇大帝降下圣旨道:“天尊地卑分高下,男乾女坤有差别。无能方能使众能,众能必须尊无能。”如此深奥之哲理、精辟之妙论,使众神仙如同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齐声称赞道:“吾皇圣明。”玉皇大帝即刻封三位老神仙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宝道君,是为“三清”。三清急忙叩头谢恩。玉皇大帝道:“着三清为众神仙分封官职。”三清稍一合计,把普天神仙分为三清四帝、南极北斗、四大天王、四大天师、二十八宿、三十六罡、七十二煞、四海龙王、十代阎君等职位;又确定普天之下山有山神、地有土地、家有财神、厨有灶爷之级别。顷刻之间,众神各归其位,安心本职工作,天宫上下,秩序井然。玉皇大帝又命三清制定天条纪律,登记众神仙户籍。对那些胆敢违反天条者,一律“双开”——开除仙籍、开除神职——贬到人间,受苦受罪。此招果然利害无比,众神仙皆是经历亿万年之修炼,才成为神仙;倘若被“双开”,岂不比要命还难受。于是,大家都服服帖帖、兢兢业业、遵守纪律、惟求自保。但同时也使天堂因循守旧、死气沉沉、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玉皇大帝大权在握,便大搞**,把自己的老婆转为神仙户口,封为王母娘娘;把七个女儿也转为神仙户口,封为七仙女。后来,其小女儿偷偷下凡,和人间一位小伙子闹了一场“天仙配”。玉皇大帝非常生气:“放的神仙不做,却要做人,下贱。”派王母娘娘把小女抓回天堂,关进天牢。小女儿天天哭闹:“我是人,我要到人间去,享受人间的温暖和爱情。你们这些神仙个个道貌岸然,内心却极端阴险,冷酷无情,不通人性。”于是,谁也弄不清到底是做神仙好,还是做人好?能够达成一致的认识则是:天上居住的不一定都是神仙,人间生活的不一定都是人。

神话故事,不可当真。然细观清朝末年之政局,却与此神话颇有几份相似之处。话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者之对外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顽固派逐步向洋务派转变,对外国侵略者的依赖心超过了疑忌心,并主动与侵略者勾结,竭力谋求其军事援助。《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北京,又由天津纷纷南撤。恭亲王奕?立即上书,向咸丰皇帝报告道:“此次签约,外夷尚属驯顺。其所要求不过是通商谋利,并不占我城池土地,犹可以信义笼络,为我所用。臣思之再三,欲与外夷长期保持友好联络,须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特请吾皇圣裁。”咸丰皇帝览书后终于明白:外夷所要求的不过是通商贸易和赔款,并不是要到中国来做皇帝,并不想对大清王朝取而代之。这使咸丰皇帝喜出望外,忽然觉得这些外夷竟有几分可爱,立即下旨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主持,大学士桂良、侍郎文祥为署理大臣,主管外交、通商、海防及其他洋务事宜。奕?等人接旨后,成立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外交部——总理衙门。从此,奕?等人就经常与外国使节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外国侵略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奕?。有了洋人的大力支持,奕?的声望和地位逐渐提高;他洋洋得意地向咸丰皇帝奏报道:“臣等自笼络英、法以来,目前尚属安静,似可昵而就我。若乘此机会,中外同心,消灭长江流域之反贼,不难渐自扫荡。”在奕?的主持下,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成了清政府的外交方针。

奕?的态度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赏识,英、法、美国公使串通一气,准备扶持“洋务派”掌握全部实权,打倒顽固派。原来,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时,大部分顽固派大臣都跟着到了热河,其中手握实权的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人。他们对洋人存有很深的疑惧心理,每日包围着咸丰皇帝,千方百计地阻挠奕?等人和外国势力勾结。他们眼见奕?因办理“洋务”而声望日高,又得到“洋人”的赞许和支持,在北京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政治中心,大有与热河的朝廷对峙之势。因此,就竭力阻止咸丰皇帝返回北京,并从多方面对洋务派加以排挤。于是,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北京的洋务派与热河的顽固派之间明争暗斗的局面。

再说英法联军撤到上海后,额尔金命令贺布、巴夏礼率领一支舰队由上海溯长江而上,准备按照北京条约之规定,在天京、汉口等地开设通商口岸。巴夏礼到达天京后,提出了与太平天国举行谈判的要求。洪秀全闻报,决定亲自与这位“洋兄弟”见面。身材瘦小、猴性不定的巴夏礼被带进天王府玉香殿;他如登天宫,四顾不暇;忽见中门开处,须发皆白的洪秀全在两名宫女的搀扶下缓步而入。互致问候、就座之际,洪秀全声音沙哑、弯腰曲背、老态龙钟,一副重病缠身的模样。巴夏礼首先通报道:“我们刚刚打入北京,与清政府签订了条约,获得了在天京、汉口开设口岸,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利。”洪秀全道:“尔等与清妖签订之条约,我们绝不承认。但是,尔等来我天京贸易经商之事,除鸦片外皆可公平买卖。”看着洪秀全衰老无力的模样,巴夏礼忽发奇想,诡言引诱道:“我们愿意与太平天国联合起来,共同出兵推翻清朝政府。事成之后,平分天下。”洪秀全笑道:“我与清妖争夺中国,志在全得,岂能与尔等平分。”巴夏礼道:“单靠你们的力量,难以推翻清政府。我们有最新的枪炮,威力无比,可以帮助你们。”洪秀全道:“借尔等之力,即使取胜,亦会被天下人耻笑。如若不胜,实属引鬼入邦,后患无穷。”巴夏礼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道:“上海是国际通商口岸,有许多外国租界;你们必须保证不向上海进攻。”洪秀全厉声斥责道:“上海是中国的地盘。如果需要,太平军随时可以向上海发起进攻。”巴夏礼道:“上海有许多外**队,我们会阻挡你们的进攻。”洪秀全道:“那就战场上见。”巴夏礼见硬的不行,又装出一副笑容道:“上海有许多外国商人,我们的军队只是保护商人的利益。”洪秀全道:“不帮助清妖的外国人,我们决不伤害。凡帮助清妖的外国人,我们将坚决消灭之。”巴夏礼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膀,重申道:“我们保持中立,既不帮助清政府,也不帮助你们。”洪秀全道:“如果尔等中立,我们可以在本年内不攻打上海。”后人有诗赞洪秀全驳斥巴夏礼之举,诗曰:

烈士暮年病体弱,雄心犹图全中国。直言拒鬼铁骨傲,尚思挥戈靖山河。

谈判结束,巴夏礼没有捞到任何便宜,悻悻然地离开了天京。贺布与巴夏礼又驶往汉口等地,受到了清朝地方官员的热烈欢迎;湖广总督官文奴颜婢膝、设宴款待,并传令沿途文武各官精心照料。

历时两月有余,巴夏礼重新回到上海,向额尔金详细汇报了侦察和谈判的经过。巴夏礼道:“太平天国拒不承认《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我们的敌人。”额尔金道:“为了维护我们的利益,必须帮助清政府,消灭太平天国。”巴夏礼道:“可是我们的军队即将返回英国,无法帮助清政府。”额尔金道:“军队是要回国,但枪炮可以留下一大批,卖给清政府。你马上去北京,告诉恭亲王,表明我们的态度。”巴夏礼道:“阁下的意思是:我们出枪炮,让中国人打中国人。”额尔金道:“是的。”于是,巴夏礼又赶往北京,与恭亲王奕?会谈,明确表示英国政府支持清政府,愿与清政府齐心协力,彻底消灭太平天国。奕?大喜若狂,急忙上书咸丰皇帝称:“英人愿全力助我剿贼,机会实为难得。臣恳请吾皇回銮北京,共商剿贼大计。”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