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1.第十六回 英法军借口挑衅 广州城惨遭荼毒(上)

作者 : 若愚

第11节第十六回英法军借口挑衅广州城惨遭荼毒(上)

第十六回英法军借口挑衅广州城惨遭荼毒(上)

话说清政府在和太平天国激烈搏杀的同时,还与外国侵略者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浪客中文网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美等国以为,凭借与清政府所签的不平等条约,可以畅其所欲的剥削中国人民,榨取大量的财富。然而,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国的“洋货”具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力。对此,外国侵略者认为是由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便处心积虑的制造借口,想进一步扩大在华市场,以攫取更大的权利和利益。英国驻华公使曾经计划占领南京,开辟新的通商口岸。没料到太平天国暴风骤雨式的大进军,迅速占领南京,打乱了侵略者的计划。

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在广东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东一直是天地会比较活跃的省份,乘太平天国之势,各个堂号的天地会组织纷纷发动起义,占领府县。虽然此起彼伏,声势可观,但却互不统属,缺乏统一领导。

单说广州附近各城镇的起义势力,包围广州达半年之久,企图加以占领。两广总督叶名琛督率清军据城死守,逐渐陷入困境。叶名琛致函英国驻华公使兼香港总督包令,乞求英国海军帮助清军,共同摧毁广州城外的“叛党”。包令表示接受邀请,并正式发布公告,以“保卫英国商人的利益”为借口,率领大批英舰驶入珠江,占领城外的十三行街。英军打破了天地会党对广州的封锁,攻击天地会的武装船只,抓捕起义群众并交给清政府处治;还把大批的枪支、大炮、粮食偷运进广州,接济清军,又用轮船替清政府运兵入城。

在英军的协助下,叶名琛指挥清军疯狂反扑,用英军提供的洋枪洋炮打退了起义群众的进攻。随后,叶名琛带领清军出城清剿,对起义百姓进行血腥镇压。他心毒手辣,不分青红皂白,不讯口供,犹如屠夫宰牛羊,捕得即杀。他发动各地的地主武装,从天地会手中夺回了许多城镇;并下令各州县:“凡昔日通匪者,不论吏民,一律格杀勿论。”数月之间,杀死起义群众十多万人。

叶名琛生的肥头大耳,五短身材,是一个昏庸虚骄、极端守旧的封建官僚;在外交场合,常常表现的十分倨傲。英国公使包令在帮助广州政府镇压了天地会之后,总想着叶名琛会心怀感激,邀他进城会晤。然而,叶名琛却极为傲慢,毫不理睬,且自诩为:“天朝上国大臣,决不见番邦夷酋。”致使包令非常恼火,却又无可奈何。叶名琛之所为,并非维护国格,实乃无知和傲慢使然耳。事实上,无知和傲慢是孪生兄弟,无知之人才会傲慢,傲慢之人必然无知。叶名琛自命不凡,满脑子盲目排外思想,丝毫不懂外交之道,却常以“雪大耻,尊国体”为言而自我吹嘘。凡遇到中外交涉之事,拒不会见外国使节;每接外交公函,辄略书数字答之,或干脆置之不理,其驭外之术仅止于此。同时,叶名琛又非常迷信扶乩——请神仙下凡出主意——且一味痴迷所谓的神仙保佑,凡军政大事、进退行止,全取决于乩语。

其时,《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于是,包令联合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公使麦莲,共同致函叶名琛,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要求。所谓“修约”,即修改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扩充侵略内容,夺取更多的特权。他们为了制造修约的理由,故意歪曲《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中的有关规定——十二年后在贸易条款上稍作变通——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南京条约》中并无任何修改规定,但英国侵略者却援引“最惠国待遇”条款为借口,也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其主要求是:开放中国沿海和内地各城市、外国船只在长江自由通航、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条款。

接到外国公函后,叶名琛派了一名知县传话道:“叶总督并未奉到上谕,但知谨遵成约,所请故宜不准。”在广州碰了钉子,包令等人又赶到上海,向两江总督怡良提出了修约要求。怡良答复道:“中英原定条约中,并无十二年变通之文,即当永远遵守。中法、中美之原定条约,虽有十二年变通之说,但无另定新章之语。是故,尔等关于全面修约之谈,实属无理取闹。”美国公使麦莲道:“如果你们同意了修约的要求,我们可以出兵,帮助你们攻打太平天国。”怡良道:“我们和太平天国之间的交战,纯属中国内政,用不着你们插手。”英国公使包令道:“如果在上海不能实现修约,我们将北上天津,求见你们的大皇帝,必须达到我们的目的。”怡良斥责道:“你们的要求蛮横狂悖,我国政府绝不会答应。”会谈无果而终,包令等人在上海又碰了钉子。于是,包令等人又先后窜到天京窥探,与太平天国的官员交涉,试图引诱太平天国承认各种不平等条约,依然碰了钉子。再次回到上海,包令等人被太平天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所吓倒,他们弄不清未来的中国会由谁主宰;反复权衡之后,便宣布保持“中立”,实际上是要再观望、等待一段时间。

过了两月,英国公使包令和美国公使麦莲各乘一艘兵舰北上天津,法国公使因修理座船而未同行。天津总兵双锐、前任长芦盐政崇纶、长芦盐政文谦,先后予以接见。包令趁机提出了十八条、麦莲提出了十一条修约要求,被文谦等人严词拒绝。包令恼羞成怒,顽固坚持道:“必须实现公使驻京,才能直接和你们的皇帝对话。”文谦道:“这种违背我天朝体制、有损天朝尊严之事,决不答应。”麦莲道:“你的级别太低,不能代表大清国。事关两国通商贸易之事,只能由你们的皇帝亲自出面。”文谦道:“你的级别也不高嘛。如果你们国家的皇帝到中国来,我国皇帝才会出面接见。”包令道:“修约要求,你们必须转告皇帝,给予答复。”文谦道:“按我朝体制,有关通商事务,应到广东去交涉,不能在天津办理。你们请回吧。”麦莲恫吓道:“我们将用武力来达到目的。”文谦道:“你们只有去广州交涉,在天津不会有任何结果。”又一次碰了钉子,包令和麦莲黔驴技穷,随行只有两艘兵舰、三百兵力,难以施行武力要挟,只好返抵上海。第一次“修约”活动,历时一年半,以失败告终。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三家海盗南北行,强词夺理嘴脸凶。枉费心机皆碰壁,修约之梦总成空。

回到香港后,包令立即上书英国政府,要求派兵来华,用武力实现修约要求。英国首相巴麦尊接书大喜,遂派额尔金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来华发动侵略战争;并照会法、美、俄三国政府,建议联合出兵。法国政府当即答应出兵,美、俄两国企图坐收渔人之利,虽不出兵,但却派公使赶赴香港,替英、法武装侵略中国积极出谋划策。

于是,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所谓“马神甫事件”是:一位名叫马赖的法国天主教神甫,违约非法潜入中国广西省西林县传教,吸收地痞流氓入教,无恶不作,激起民愤。1856年2月,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了马赖等流氓,并依法处死。所谓“亚罗号事件”是: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在海上缉私,扣押了一艘名为“亚罗号”的中国海盗走私船,逮捕了船上十二名海盗及水手。中**队在中国领海缉私,逮捕中国罪犯;这纯系中国内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胡搅蛮缠,强词夺理,把亚罗号说成是英国船,借此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提出照会,要求立即释放被捕的十二人,并对英国谢罪,限二十四小时内予以答复。同时,派人报告包令,积极策划进攻广州。

叶名琛接到巴夏礼的照会后,即将所获十二名海盗送交巴夏礼。这巴夏礼生的獐头鼠目,身材低矮,体态精瘦,性格暴躁,为人奸诈。他原是英国伦敦街头的流浪汉,穷愁潦倒之际,追随鸦片贩子来到中国;在澳门混迹多年,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便自诩为“中国通”;后经鸦片商举荐而出任英国驻广州领事。小人得志,难免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巴夏礼在接到广州府押解来的十二名海盗后,却得寸进尺,提出了更为蛮横无理的要求——要求梁国定必须前往英国领事馆,亲自谢罪认错。对此,叶名琛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态度,既不作抵抗防守的准备,又不寻求合理解决的办法,一味的故作镇定,形成僵持局面。

十多天后,包令带领五百兵力,分乘三艘战舰驶入虎门,向岸边的清军炮台轰击,清军当即开炮迎战。其时,叶名琛正在校场观看乡试——省级选拔武举人的科举考试——骑马、射箭比赛。左右报警,说英舰炮击虎门;叶名琛道:“必无事,日暮自走耳。但我方不能首坏和局,令水师各船收旗回撤,所有炮台不许还击。”说毕,继续观看比赛,直到天黑回衙。

一连四天,叶名琛不战不守;对城外英军的进攻不理不睬,每日躲在衙内扶乩请仙,乞求神灵保佑。这种蠢猪式的举措,造成了城外各炮台守军全部撤退,英军乘势进攻,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清军的所有防御阵地,并炸毁各炮台和火药库。

英军继续进攻,迅速占领了十三行街,开炮轰击广州城。利用炮火的掩护,巴夏礼指挥三百多名英军攻入广州城内。英雄的广州人民再次奋起反抗,街道上、房屋里不断地射出仇恨的子弹。侵略者在付出了三十多人的伤亡代价后,终于攻进了总督衙门。然而,叶名琛和他的衙役兵丁早已逃匿一空。巴夏礼自知兵力单薄,不敢在城中久留。于是,纵兵将总督府内抢劫一空,随后退出总督衙门,沿街放火焚烧民房。到黄昏时分,英军逐步退出城外,上船躲避。

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广州人民的极大愤慨,城厢内外很快聚集了二万多名团勇,荷枪持刀、四处鼓噪,欲与英军决一死战。英军躲在船上,不断开枪、开炮。然而,团勇们采取了不正规的,但却十分有效的战术。他们扎起许多木筏,装满柴草,顺流飘下,放火焚烧英舰,并不断投掷火药瓶。英军大为恐慌,急忙开船后撤。愤怒的群众转向十三行街,放火焚烧英、法、美等国的商行洋楼。风大火烈,愈救愈焚;复仇之火,彻夜燃烧;天明遥观,外国洋行,皆成瓦砾。

英军退出珠江之后,叶名琛立即饰败为胜、夸大其词地向咸丰皇帝奏称:“臣督率军民,防剿英夷,水陆获胜,现在夷情穷蹙。”正被太平天国运动闹得焦头烂额的咸丰皇帝接到奏疏后,立刻发出上谕,忧心忡忡地告诫叶名琛道:“此次已开兵衅,不胜固属可忧,胜则该夷必来报复。当此中原未靖,岂可沿海再起风波?望尽量妥协转圜,力求避免决裂。”

其实,咸丰皇帝和叶名琛根本就不知道,就在他们奏报、降旨的日子里,英、法、美三国均已更换了驻华公使,英、法的大批军队即将赶到中国,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