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夏之民族崛起 第五十七章 移民计划

作者 : 挨打要立正

求推荐收藏推荐收藏

“太后老佛爷圣安,臣愿为我旗人挣点脸面,臣请去关外与依将军一同编练新军。”一个红带子跪在地上,正神情真诚的对上头的慈禧哭诉着。身边好几个各色的带子们也都附和不已。

“够了。甭在这丢人现眼。都各自回去,等段时间少不了要派你们往关外去一趟。”慈禧将手中的鼻烟壶狠狠的朝他们扔去。

“是,臣的谨遵老佛爷旨意,老佛爷圣安,臣等告退。”虽说没有立马的派下差事来,但从老佛爷的语气中好像对关外二位也不是很满意,这口气是要收权了。深知慈禧脾气的几人也安静的告退,各人嘴角好歹还是挂着笑容的,毕竟李莲英的银子也不是白塞的。

东北自古就处于关外,属于荒凉地方从清朝中叶开始大量活不下去的百姓不顾朝廷的严令,偷偷前移到东北,到现在三省加起来也不过五百万人口,比历史上同期还略多,这都是傅恒在三省大力发展工业的结果。但东北有大片的荒地还未开垦,这些都是肥沃的土地,人口严重制约了东北工业农业的扩大。

就在傅恒命令各地驻军严密防守俄国人的时候,山西山东陕西等省已经几月没有下过一滴雨,大量的河流干枯,成片的农田歉收甚至绝收,上百万的百姓成为流民,朝廷几万两银子的拨款还有十万石粮食赈灾,即使没有被层层克扣,也是远远不够的,何况经过翁师傅还有以下的各个官员克扣卡拿,到了百姓面前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碗碗清可照人的稀粥,即使是这样的稀粥也是每天一碗,就是这样很多百姓还是不想离开家乡,没过几天就连这样的稀粥也没有了。于是几十上百万的百姓为了讨一口吃的,拖家带口,往京城天津方面流串,当然在迁移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很多大户造成不便或者是影响,于是朝廷一方面命令各地官员就地征集粮草妥善安置属下流民,这些当官的,见朝廷不仅没播一分银子,还说安置不力的将予以严惩,所以这些精明的父母官们派出一队队的衙役和组织了无数地主大户的家丁护院,将自己属内的流民往临近的州县驱赶,当然这个过程中少不了一些欺男霸女,抢夺本就家无分文的流民仅剩的物资,被逼急了的百姓纷纷抗官,这一来更合了当官的心思,不怕你不反抗,只要一反抗就好说了,从流民变成暴民只是他们一句话的事儿,于是光绪的案头不断接到各地流民作乱,哄抢大户地主,甚至哄抢县府,很有朝当年的捻子方面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勒令各省督抚押解后几年的赋税进京,各地督抚接到旨意时那叫一个眉头紧凑,这税都征到三年以后的了,还要往后征?那不是逼着百姓造反吗。所以各地督抚也是虚与委蛇。

本就没有什么主见的光绪慌了神,召集大臣商议办法,一众军机,孙毓汶,李鸿藻,翁同龢,奕?,在朝堂左推右赖,商议了半晌还是没有一个好办法,朝廷刚和英德签订了第二期的马关赔款的借款合同,现在是真的户部库房可以饿死老鼠了。末了一帮军机还是老办法等着吧。

光绪皇帝退了朝,在上书房正烦着呢,命太监将康南海招了来,想向他征求一下意见,这段时间经过康有为不断的洗脑,光绪已经对变法的事情很上心了,还因此与翁师傅闹了不愉快,这不,已经好久没有单独召见过他了,倒是康有为经常进到南书房与皇帝交流。

“臣,南书房行走康有为叩见皇上。”康有为规规矩矩的跪着,磕了几个头。

光绪连忙将他扶起,毕竟这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康卿快快请起。今天朕找你可是有事情的。现今直隶山东山西等地大旱,朝廷可是没有赈灾的银子了,朕是想问问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回皇上,扩大税收臣到时有办法,不过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至于现在就要弄到大量银子还暂时没有办法。”康有为想了想,摇头回答道。

“哦。那这可如何是好,各地已经有小股对抗官府的事件了。”光绪担忧的说道,配上那一脸的苍白,就是一病秧子。

“不过臣听说,依克唐阿军门就此次之事好像上了个折子众位军机大臣好像还没议出结果。大意是说移民关外,即安置流民也能为关外发展提供劳力。”康南海随口答道。

“唉,这依克唐阿也真是的,朝廷参他和傅恒的事儿还没平息,又来添什么乱。关外乃是我大清龙兴之地,那帮子老顽固岂能同意。”光绪懊恼的说道。

“不过臣以为这件事是利大于弊的。”康有为最近同皇帝走的近,知道皇帝对自己不在乎那些繁缛礼节,所以没等皇帝文化就说了出来。

“喔?爱卿有何见解?”光绪显然动了心思。

“其一现在俄国人和日本人对关外利益都垂涎不止,均想在关外扩大利益,朝廷刚经过甲午之败,对关外之地也是有心无力,这次天灾受灾人群极广,处理不好就容易造成民变,再者关外的洋务办的有声有色,一直以来衣克唐阿就是太厚身边的人,但是这个傅恒臣大致了解了一下,这个人对大清还是很忠臣的,是个忠国的人才,此人在奉天新军中也极为有威望,对于以后变法的事儿很是有帮助。至于祖宗陵寝之地,严令依克唐阿保护好久可以了,总比到时候被洋人破坏好。”康有为在与皇帝的接触中早已看到皇帝权柄不重,所以也是从各个方面为皇帝拉拢掌军人物。当下几条说的条条有理,让光绪大为动心。

光绪听后也是思绪不已,本来从亲政后处处被太后节制,本来想靠着甲午之战显示一下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与才干,但是愣是被小日本给干趴下,虽说也是后党在背后扯后腿的缘故,但是百姓们不这样想,毕竟明面上市自己在做主,战后光绪接触到康有为等人,对他们变法强国的思想很是赞赏,确实这个老大的帝国也需要做点手术了,自己太需要做点业绩出来,好从太后手中将权利夺过来。

“马上传召恭亲王孙毓汶翁同龢等军机觐见。”光绪终于下定了心思。

“臣等叩见皇上。”刚刚散去的众军机大臣又被太监召了回来。莫名其妙的对着皇帝见礼完毕后都以疑问的申请盯着光绪。

“众卿平身。这次叫你们来主要是问问依克唐阿的折子你们仪的怎么样了?”光绪坐直了身子。

“回皇上,臣等也是刚收到折子,还没议出结果。”后党孙毓汶首先起身奏道。

“那就现在议一议。真是觉着这个方法挺好。”光绪首先肯定的说了一句。

“万万不可皇上,关外乃是祖宗龙兴之地,祖制严禁关内百姓进入的。”孙毓汶以祖制反击着。

“祖制祖制,从江宁条约以来,我大清同洋人签订了多少违背祖制的条约。难道真的要等到俄国人将我大清龙兴之地占了去?”光绪脸色潮红的大声说道,他的发怒让本来还想反驳的孙毓汶顿时哑了火,本来孙毓汶因为甲午极力主张议和,就被很多清流大臣弹劾不已,民间名声也是极差。

“六叔觉着怎么样?”光绪将目光投向宗室中还算是开明的鬼子六问道。

“咳咳,回皇上,臣以为为了长久之计,这个办法还是可行的,不过要严加看管。”鬼子六的身体在甲午后就愈发的不行了。

“翁老师,你觉着呢?”光绪又对最近不怎么对付的这个自己的老师问道,语气中充满了尊敬。

“回皇上,臣以为此时还有待商议,毕竟这么多百姓迁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不指定的花多少银子呢”翁同龢始终是对银子还是比较在意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复夏之民族崛起最新章节 | 复夏之民族崛起全文阅读 | 复夏之民族崛起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