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阳邪君 凑字数2(不要订阅)

作者 : 小妖

《八识规矩颂》是唐玄奘法师所作。将心王八识分为四类。前五识作了三颂,意识作了三颂,末那识作了三颂,阿赖耶识作了三颂,共十二颂。

阿赖耶识颂二: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此识为藏识,浩浩是深广的意义。第一,此识具诸法种子,持而不失,有能藏义。第二,此识受前七识所熏,随熏成种,有所藏义。第三,此识的见分被第七识所执,认以为我,是我爱的执藏义。因此此识具三藏。持种受熏执以为我,使无边的有情众生,无始以来相续流转生死中,甚深广大而不可穷尽。

藏识犹如大海一样,前七识就是波浪,波浪一起,其所缘之境形成识风,风浪互为因果,相续生灭,这就是识海。这时,我们就失去了灵明洞彻、圆明朗照的佛性,变成了染净交参的识,而识海上的风浪越来越大了。

此识受前七识缘境造业之所熏习,而形成心色二法种子。此识种子一旦成熟,就变成正报的根身和依报的器世间。实际上,根身和器界,也是此识所执受的相分。

此识既然有执受根身与器界的功能,所以有情生命死时,此识最后离开,有情生命受生时,此识最先来。在三界的有情生命中,此识是主人公。

编辑本段临死情形一般来说,我们在活着时都不愿去想“死”这个问题,而佛法就是研究“生从何处来,死到那里去”,目的就是了生月兑死,修解月兑道,所以学佛必须要认真分析死,从中找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在临命终时,四大分离,那四大?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地大

地大就是筋、骨、肢体等生理固体的机能。人在临命终时,必然感到身体的骨节四肢有重物压下来,痛楚难言,渐渐麻木丧失其知觉。瞳孔放大,听觉渐渐失去,看眼前之物,或裂变为很多,或大而为小,小而为大,渐离渐远,耳边的声音,好像从远方传来,有的人还听到极为惊恐的巨响。这就是地大分离的状况。

水大

水大就是血、汗、涕、唾、便、溺等。这时,身体发冷汗,有的人大小便失禁,一切知觉已经渐渐丧失,有的人还听到波涛巨浪的汹涌之声。这就是水大分离的状况。

火大

火大就是身中暖热。

风大

风大就是呼吸气息。

此二者,相依为命,气息在,暖热也在,气息一断,暖热立即消散,感到跌入冰地狱中。人在临命终时,叹出最后一口气,全身的热量也随之消散。死的情形就是这样

阿赖耶识,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译为藏识;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本文尝试从语源学的角度,探讨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藉此形构阿赖耶识说发展的轨迹。

《阿含经》中已有阿赖耶一词,意义专重心理学上的贪爱、执著,阿毘达磨时代的论书亦同。瑜伽行派的经论,才使用阿赖耶识一词,其语义在《解深密经》中,意指隐藏於**中的识,与**形成安危与共的关系,首出的意义为隐藏,其次说它有生物学上的执受义;《摄大乘论》侧重此识与诸法的关系,将阿赖耶识诠释成与诸法相互摄藏的识,进而是有情会执藏以之为自我的识;《成唯识论》立基於种识不一的立场,从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解释阿赖耶识的语义,有别於《摄大乘论》种识是一的立场,其中又区分以现行赖耶和以种子赖耶为中心的窥基与圆测二系。

识分作九种之义。(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再加末那识、阿梨耶识、阿摩罗识等,合为九识。小乘佛教立六识,大乘佛教地论宗、唯识宗立八识。真谛系之摄论宗复举第九阿摩罗识,成立九识义。据宗镜录卷四所释,九识即:(一)眼识,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为能见者。(二)耳识,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为能听者。(三)鼻识,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为能嗅者。(四)舌识,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为能尝者。(五)身识,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为能觉者。(六)意识,意法为缘而生意识,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七)末那识,又称分别识。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证分而生,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成染净者皆由此识。(八)阿赖耶识,意译作藏识。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具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四分。(九)阿摩罗识,意译作清净识、白净无垢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盘之能寂,染净俱泯,湛若太虚。〔大乘密严经卷中、卷下、大乘入楞伽经卷九、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

编辑本段第一能变识一、此阿赖耶识,约当体自相言,具三藏义,即云藏识。

二、由过去善恶业习成熟之力,所感无记果报总报总主,是为异熟识。

三、此识一类无记,受前七识诸法之熏,持前七识诸法之种,现在未来前七诸法一切现行,皆由此识所藏种子发起,为一切种识。

四、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

五、此识所缘相分,执受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并依报世间。若于死位,此识最后舍去,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

六、此识能缘见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

七、与触、作意、受、想、思、遍行五心所,恒相应起。

八、此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于三受,唯与舍受相应。

九、此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于三性,是无覆无记。

十、触等五个心所,亦如此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

十一、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谓为恒。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是谓为转。恒则非断,转则非常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

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所以叫做自证分。

相分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智光圆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空四大的妄相,这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了。所以说,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来是器世间,但却均是我们第八识的相分变现出来的。因有无明之故,使我们迷失了本性,佛性被无明包裹住,钻进躯壳里面,而执着这个少分的四大为自我,只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才是自身,却不识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等,都是我们法身四大种性所变现,都是我们自己,都是八识的相分。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风四大一切物境都认为是身外之物,不关我事,只识得色身为我,而不知空寂为我,把本来的智慧光明,变成为能见的妄见,岂不冤苦!倘若你精进用功,打破了无明,反璞归真,识得本来面目,方知你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境物无不是你心王的王土。佛性无相,能大能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么大,但并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们的圆明真性所显现,属于本性的相分。既然在我性之内,那么不是我又是谁呢?既然是佛性所现,那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器世间也是佛!

所谓见分,就是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功能。但若看见事物,就执着在上面,则变为妄见了。如看见张长李矮,就住在张长李矮上,而不肯放手,这就是妄见了,这个妄见就是见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九阳邪君最新章节 | 九阳邪君全文阅读 | 九阳邪君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