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中华再起 崛起之路 第三十九章 名臣去世

作者 : 芷文

中国截杀日本两舰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震动,除了英国外其它列强并没有什么表示,欧洲列强一直视自己高人一等,而中国与日本在他们眼中就是两只蚂蚁,这种级别的打架谁赢谁输又有谁关注呢!

不过若是真正的关注起来收获也是很大的,毕竟这是历史上首次全钢质战列舰的海战,对于这场海战除了中日水兵以外没有其它人见证。

战后海军与吴德章等造舰专家还坐在一起开了个会,舰船的设计人员自然要听听舰船发挥如何以及以后如何改进,恰好吴鹏有时间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总体上我们之前建造的战舰质量非常之好,没有出现问题,现在我重点还是说说以后海军对于战舰的想法吧!”刘海站起来道。

“这次海战虽然轻松取胜,这是因为双方本身实力不在一个档次上,不过却给了我不少的启发,记得当时在海上我们围着富士号与朝日号狂攻,两舰均受到上百处创作,但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重要的创伤全部是由305毫米主炮打击的,其它火炮对它几乎没有作用。所以我认为我们以后的军舰建造方向应该增加大口径火炮的数量,重装甲!战列舰的对决一是取决于阵形,但在目前阶段双方的指挥官的差距并不明显,因此谁的大口径火炮多,谁更抗打谁就能占得优势!”

吴鹏听着点着头,战争是检验武器的最好手段,十年内中国海军打了三仗,这期间列强海军也没有战争,所以论起海战经验中国水兵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而且刘海所说正是以后战列舰的发展方向。

“增多火炮数量!”吴德章听了一愣,随即从包里找出一份资料来。

“这是在意大利海军的学术期刊《海军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作者是维托里奥,此人两年前就在德国的期刊上发表过统一口径重炮战舰的理论!”说着把资料给刘海一份,当然也给了吴鹏一份,在他眼里皇上也是战舰内行人。

“无畏舰!”吴鹏一拿到就看了出来,文中提出战舰的速度超过二十节,只准备一种305毫米口径的主炮,这不就是无畏舰的设计思路吗?看来自己又改变历史了,无畏舰不是英国人设计的吗!

其实吴鹏想错了,无畏舰思想的最早设计者并不是英国人,英国甚至连第二也算不上,只不过是最早建造出来的罢了!

“这是一种全主炮战舰,说实话我本人与有这个设计想法,不过不是因为此次海战,而是因为甲午海战,当时定远与镇远的表现给了我启发,自从两年前看到意大利人的这种想法之后就更加明确了!”吴德章首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刘海并没有反应过来,这是一种全新的战舰,而且也是第一次看到,他也不好判断如此设计是不是太过于激进了,不过似乎能满足自己的想法。

“这是战列舰未来发展的方向!”吴鹏此时心里高兴,无畏舰他总想着与吴德章等人说说,又怕太冒进了,没想到吴德章居然想到自己前面去了。

“以后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建造的战列舰就是这种,设计也是以这种思路为准!”吴鹏下定义式的肯定道。

“皇上,我们真的如此设计!”吴德章也不明白皇上为何如此肯定。

“不要怀疑,就这么设计!”吴鹏斩钉截铁地道,只不过他也明白,现在只能先设计着,建造能力恐怕再等等。

“对了,那两艘俘虏的舰船还能修复吗?”吴鹏又对吴德章问道。

“朝日号情况好一些,几个月之后就能重新加入舰队,但富士号就差多了,动力系统几乎不能再用了,火炮也要更换,除了外壳还好之外,全身都要大修……皇上,此舰修复起来就等于建造半个船,不如改做他用!”吴德章道。

“改做他用!”吴鹏疑惑道。

“皇上,我想……我想把富士号建成一个大型的验证舰,不仅仅是技术验证,还要进行动力的验证、装甲验证以及新型火炮的验证……而且在改造这艘船的时候工人的技术也能得到锻炼,好处岂不比把它直接改造成战列舰强的多!”吴德章笑道。

“这个……验证舰的成本有些大了吧!”吴鹏心里暗道,不过吴德章所说也有道理。

“批准!”吴鹏大手一挥道,不过心里有些肉疼,富士号虽然伤的重一些,但肯定是能够修复的,再加上在英国建造的两艘战列舰,用不了多入中国就会有八艘了,对俄作战信心更足,不过七艘也有优势。

中国海军在这不到十年当中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海战,这种实战锻炼不是欧洲列强包括俄国水兵所拥有的,而且俄国海军训练都非常松懈,在武器不弱于对手的情况下,没有理由在未来战争中中国海军会输给俄国海军。

陆军方面由于都是从民兵中直接组建的,所以建军速度很快,吴鹏这几年一直维持着小规模军队,但民兵数量却达到了五十万,这些民兵的素质完全合格,就是放到其它任何省份也是比其正规军强的军队。

到了十月份的时候,正规军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二十万人。虽然这些兵已经不能算作新兵了,但训练量仍然很大,吴鹏的建军思路一直是精兵路线,在训练上绝不打折扣。

现在陆军的地方驻军也越来越多了,自从统一了东三省,戍边的任务也就落了下来,再加上朝鲜,就是不考虑与俄开战,增加陆军也是必须的。目前驻军最多的还是一个叫三岔口的地方,这个地方驻有一万人,本来此地没有多少人,不过因为军队的进驻倒是吸引了不少生意人来这里。三岔口紧靠东省铁路,而且在边境线上,是离海参崴最近的地方了,因为这里的驻军还与俄国人打过不少嘴仗呢!最后才把军队数量调整到一万人。不过紧靠铁路补给比较容易。

原五万兵有四万分配到了边地,鞍山留下的只有近卫军,当然也是战力最强的,近卫军只有一万人,严格地说只算个加强师,但其中的兵都是从各支部队上挑选出来的,战斗力极强,而且每年都会进行激烈的淘汰。也是最先成立的一个军,军人都以进入近卫军而荣耀,不过指挥官比较难产,原来一直是吴鹏亲自领导,后来就交给高丰了,主要是别人都不想做。都知道这个军轻易不会上战场,只有到了最后关头才会派近卫军去,而且在近卫军中各个士兵都有傲气,普通军官不真降不住。吴鹏本想把它交给李忠的,他刚从朝鲜换防回来,但这家伙的性格是喜欢战斗,喜欢进攻,而不是在后方作终极预备兵,所以听了之后立刻请命跑三叉口去了!

海陆军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过这一天在京城却传来了一则消息—李鸿章去世了。

也许是甲午未败,李鸿章内心没有了储多压力,所以比历史上多活了近半年时间。

吴鹏得知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之时还有些震惊,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已经七十九岁的老头了,也算是寿中正寝了。李鸿章一直到死依然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

不过吴鹏还是有些不太爽,现在自己与朝廷的距离感越来越远了,李鸿章是为数不多的听自己话的重臣,而且这些年来李鸿章对于自己也算是言听计从了吧!这一死,自己也有损失。

李鸿章一生所签条约不少,从1871年开始条约大部分是他签署的,而且大部分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后世还有不少人把他当做典型的反面人物来批判。

对于李鸿章恐怕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不同的评判,不过在这一世吴鹏还是挺感谢他的,正如李鸿章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这很像是自辩,但中国民众却不这么想,中国人的想法往往很简单,只去关注那些卖国的具体实施之人,而不去想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很轻易地原谅执政者本人,却很难原谅给执政者充当帮办的人。

比如赵构与秦桧,人们在大骂秦桧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知道赵构是谁。如果没有赵构的授意与支持,秦桧哪有那么大的能量与胆量?

当然就此说李鸿章是民族英雄肯定也是不现实的,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他维护的是清朝的封建专制,即使对吴鹏这位皇帝的态度也有为自己将来打算的意图……

另附李鸿章诗两首:

二十一岁乡试入京城所作:

《入都》第一首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

七十九岁.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

本章最后几段芷文用了一个多小时修改,对李鸿章不评论几句觉得有些不妥,但评论多了势必与众书友心中的李鸿章形象有冲突,只说两段应该无妨吧!另:芷文绝没有为李鸿章辩解的意思!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光绪之中华再起最新章节 | 光绪之中华再起全文阅读 | 光绪之中华再起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