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段誉 第一卷 第十五章 大轮明王

作者 : 奎木狼星君

段誉知这大轮明王鸠摩智是吐蕃国的护国法王,且具大智慧,精通佛法,每隔五年,开坛讲经说法,西域天竺各地的高僧大德,云集大雪山大轮寺,执经问难,研讨内典,闻法既毕,无不欢喜赞叹而去。足见这鸠摩智是何等人物。

信中言道与姑苏慕容博谈论武功,结为知己,只因慕容博先生对六脉神剑极为推崇,便欲将此剑谱焚于慕容博坟前,不论其对这六脉神剑是否觊觎,也可看此人心机之深。

枯荣大师说道:“‘六脉神剑经’乃本寺镇寺之宝,大理段氏武学的至高法要。世子此番,我大理段氏最高深的武学是在天龙寺,你是世俗之人,虽是自己子侄,许多武学的秘奥,亦不能向你泄漏,但是,这次非常之时,我们虽然不能向你泄露,但是如果你能自行参悟的话,那说明此经与世子还是很有缘。“段誉会意。

“自此经落于本寺百余年来始终无人练成,我等此番也无将其炼成之心,只是这经书之中另有一套六脉剑阵,合六人之力修炼也可发挥此经之部分威力。本寺现今有能力修习此经者只我五人而已,世子此番若有所悟也可解我寺之危机。”

“是,此节我理会的,此番若有所悟必与众位大师共渡此劫。”

枯荣点了点头,向段誉讲解道:“六脉神剑,并非真剑,乃是以一阳指的指力化作剑气,有质无形,可称无形气剑。所谓六脉,即手之六脉: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阳明胃经、少阳三焦经。”说着从本观的蒲团后面取出一个卷轴。本参接过,悬在壁上,卷轴舒开,帛面年深日久,已成焦黄之色,帛上绘着个男子的图形,身上注明穴位,以红线黑线绘着六脉的运走径道。段誉本就知道这六脉神剑的奥秘,而且练了这么多年的一阳指,这‘六脉神剑经‘以一阳指指力为根基,自是一看即明。

枯荣大师道:“那大明轮王说不定仿晚便至,本因,你将六脉神剑的秘奥传于世子。”本因道:“是!”指着壁上的经脉图,说道:“世子,这六脉之中,你便专攻‘手少阳三焦经脉’,真气自丹田而至肩臂诸穴,同清冷渊而到肘弯中的天井,更下而至四渎、三阳络、会宗、外关、阳池、中渚、注液门,凝聚真气,自无名指的‘关冲‘穴中射出。”

段誉依言连起真气,无名指点处,嗤嗤声响,真气自‘关冲‘穴中汹涌并发。

枯荣大师喜道:“你内力修为不凡。这剑法虽然变化繁复,但剑气既已成形,自能随意用之了。”

本因道:“依这六脉神剑的本意,该是一人同使六脉剑气,但当此末世,武学衰微,已无人能修聚到如此强劲浑厚的内力,咱们只好六人分使六脉剑气。师叔专练拇指少商剑,我专练食指商阳剑,本观师史练中指中冲剑,世子练无名指关冲剑,本相师兄练小指少冲剑,本参师弟练左手小指少泽剑。事不宜迟,咱们这便起始练剑。”

段誉也不再多言,遂专心练习这‘手少阳三焦经脉’因有无相神功与一阳指打底段誉修这六脉神剑并没有什么瓶颈,熟悉了内力运行轨迹后,便觉自己右手小臂不住抖动,有什么东西要突破皮肤而迸发出来。正是穴道图上所注明的‘孔最穴‘。段誉有种感觉,只要他愿意内力随时可以喷射而出形成剑气,伤人于无形。他明白此脉剑法已练至小成。只要以后不断练习便可大成,达到收发由心。于是他将注意力移向了其他五人正在修习的卷轴。

转眼已近傍晚,想来那大轮明王即将到来。而此时的段誉已然将六脉全部熟记于心,只待实践了。这时枯荣大师说道:“善哉,善哉!大明轮王驾到。你们练得怎么样了?”本参道:“虽不纯熟,似乎也已足可迎敌。”枯荣道:“很好!本因,我不想走动,便请明王到牟尼堂来叙会吧。”本因方丈应道:“是!”走了出去。枯荣、本观等最后再温一遍剑法图解,才将帛图卷拢收起,都放在枯荣大师身前,霎时间牟尼堂中寂静无声。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本因方丈道:“明王法驾,请移这边牟尼堂。”另一个声音道:“有劳方丈领路。”段誉听这声音甚是亲切谦和,彬彬有礼,绝非强凶霸横之人。听脚步声共有十来个人。听得本因推开板门,说道:“明王请!”

大轮明王道:“得罪!”举步进了堂中,向枯荣大师合什为礼,说道:“吐蕃国晚辈鸠摩智,参见前辈大师。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枯荣大师心中一惊:“大轮明王博学精深,果然名不虚传。他一见在面便道破了我所参枯禅的来历。”

世尊释迦牟尼当年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据佛经中言道:东方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北方双树意为‘净与无净‘。茂盛荣华之树意示涅般本相:常、乐、我、净;枯萎凋残之树显示世相: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来佛在这八境界之间入灭,意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

枯荣大师数十年静参枯禅,还只能修到半枯半荣的境界,无法修到更高一层的‘非枯非荣、亦枯亦荣‘之境,是以一听到大轮明王的话,便即凛然,说道:“明王远来,老衲未曾远迎。明王慈悲。”

大轮明王鸠摩智道:“天龙威名,小僧素所钦慕,今日得见庄严宝相,大是欢喜。”

本因方丈道:“明王请坐。”鸠摩智道谢坐下。

“佛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小僧根哭鲁钝,未能参透爱憎生死。小僧生平有一知交,是大宋姑苏人氏,复姓慕容易,单名一个‘博‘字。昔年小僧与彼邂逅相逢,讲武论剑。这位慕容先生于天下武学无所不窥,无所不精,小僧得彼指点数日,生平疑义,颇有所解,又得慕容先生慨赠上乘武学秘笈,深恩厚德,无敢或忘。不意大英雄天不假年,慕容老先生西归极乐。小僧有一不情之请,还望众长老慈悲。”鸠摩智直接道明了来意。

本因方丈道:“明王与慕容先生相交一场,即是因缘,缘分既尽,何必强求?慕容先生往生极乐,莲池礼佛,于人间武学,岂再措意?明王此举,不嫌蛇足么?”

鸠摩智道:“方丈指点,确为至理。只是小僧生性痴顽,闭关四十日,始终难断思念良友之情。慕容先生当年论及天下剑法,深信大理天龙寺‘六脉神剑‘为天下诸剑中第一,恨未得见,引为平生最大憾事。”

本因道:“敝寺僻处南疆,得蒙慕容先生推爱,实感荣宠。但不知当年慕容先生何不亲来求借剑经一观?”

鸠摩智长叹一声,惨然色变,默然半晌,才道:”慕容先生情知此经是贵寺镇刹之宝,坦然求观,定不蒙允。他道大理段氏贵为帝皇,不忘昔年江湖义气,仁惠爱民,泽被苍生,他也不便出之于偷盗强取。”本因谢道:“多承慕容先生夸奖。既然慕容先生很瞧得起大理段氏,明王是他好友,须当体念慕容先生的遗意。”

鸠摩智道:“只是那日小僧曾夸口言道:‘小僧是吐蕃国师,于大理段氏无亲无故,吐蕃大理两国,亦无亲厚邦交。慕容先生既不便亲取,由小僧代劳便是。’大丈夫一言既出,生死无悔。小僧对慕容先生既有此约,决计不能食言。”说着双手轻轻击了三掌。门外两名汉子抬了一只檀木箱子进来,放在地下。鸠摩智袍袖一拂,箱盖无风自开,只见里面是一只灿然生光的黄金小箱。鸠摩智俯身取出金箱,托在手中。

本因心道:“我等方外之人,难道还贪图什么奇珍异宝?再说,段氏为大理一国之主,一百五十余年的积蓄,还怕少了金银器玩?”却见鸠摩智揭开金箱箱盖,取出来的竟是三本旧册。他随手翻动,本因等瞥眼瞧去,见册中有图有文,都是原墨所书。鸠摩智凝视着这三本书,忽然间泪水滴滴而下,溅湿衣襟,神情哀切,悲不自胜。本因等无不大为诧异。

枯荣大师道:“明王心念故友,尘缘不净,岂不愧称‘高僧’两字?”

大轮明王垂首道:“大师具大智慧,大神通,非小僧所及。这三卷武功诀要,乃慕容先生手书,阐述少林派七十二门绝技的要旨、练法,以及破解之道。”

众人闻言皆大惊:“少林派七十二门绝技名震天下,据说少林自创派以来,险了宋初曾有一位高僧身兼二十三门绝技之外,从示有第二人曾练到二十门以上。这位慕容先生能知悉少林七十二门绝技的要旨,已然令人难信,至于连破解之道也尽皆通晓,那更是不可思议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生段誉最新章节 | 重生段誉全文阅读 | 重生段誉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