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长安 满天风雨下西楼(4)

作者 : 快雪时情

武元衡想起那段时间宫廷内外的风起云涌,不禁摇了摇头:“虽然郑絪和卫次公进宫,但是几位有势力的宦官还在争吵不休。俱文珍、刘光琦倒是坚决支持太子殿下的,但是解玉却言道:‘宫中正在议论,还未确定由谁继位。’此语一出满座皆惊。”

容若听得几乎呆住,道:“原来内侍们在宫中竟有如此地位,可以谋定登基人选!之前我竟一点察觉都没有。”

武元衡苦笑道:“北司南衙,本来就相互制衡。容儿你出入宫中时候还短,而且也不过是与邵阳郡主等来往,所以以前也未接触过这些。北司手中直接掌握着京西的神策军,在各地藩镇中又多有出任监军的,在这样前景未明的情势下,他们支持谁,谁自然就占了极大的优势。”

“那后来又如何了呢?”

“卫次公此人,虽然与太子、舒王都不相干,但是却实在是个有心胸有担当的人物。还是他站出来说:‘太子虽然现在卧病在床,但他却是先帝长子,居太子位已有多年,是朝廷内外人心所向。如果是因为太子现在重病,口不能言,实在不得已,才要另立新君,于情于理也该立广陵王,否则天下怕不是要大乱了吗?’”

容若听到父亲言道有人支持立广陵王为皇帝,不由得默然。

却听父亲继续说道:“卫次公此言一出,郑絪等人立即附和,本来就支持太子殿下的俱文珍、刘光琦更是议论纷纷,解玉孤掌难鸣,也就只得作罢了。因此下才议定由太子殿下登基继位。”

容若吸了一口气:“这么说,现在太子殿下已经登基了?”

武元衡点了点头:“正月丙申日登基继位的。”

(注:太子李诵登基时,是大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也是永贞元年。李诵死后庙号为顺宗,为了行文方便,所以本文以下以“顺宗”来称呼登基后的李诵。)

容若道:“那太子登基的经历可算是有惊无险了。”

武元衡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当时先皇猝然驾崩,储君迟迟未定,形势之微妙,人心之惶惶,又怎么是这三几句话能说得清的呢?事实上,即使当时宫内已经议定,却仍然谣言四起,甚至有传言说太子在先皇驾崩之前已经病逝,而东宫却隐瞒消息,迟迟不发丧。”

容若皱眉道:“这谣言也太离谱了,想来必是有人别有用心,另有所图。”

武元衡叹道:“何尝不是呢。太子,哦,现在的皇上,毕竟也不是凡人,听说有这种传言后,扶病起身,换上衣履鞋帽,走出九仙门,神情十分镇定从容,甚至还一一召见羽林军、神策军等诸军军使,这样才稍稍安定了人心。可即使这样,谣言也还未曾止息,直到皇上在太极殿登基时,都有侍卫心中惊疑不定,惟恐是有人冒充,居然还有人走上前去盯着皇上的面孔仔细辨认,最后才回到队列里对其他人说:‘确实是太子。’不少人因为得到这个消息,惊喜交加,相拥而泣。”

容若实未想到围绕太子登基,居然也有这样的跌宕起伏。想了一想,又问道:“既然皇上已经登基,现在长安总该安定下来了吧?”

武元衡又叹了一声:“安不安定,我也实在说不好。按道理说,原该是如此,可是……”

容若察言观色,问道:“爹爹,难道您还有什么不能跟女儿说的吗?”

武元衡摇了摇头:“并非是我不能和你说,而是现在确实是形势未明。自从皇上登基后,任命原来的东宫侍读王叔文为翰林学士,颇受重用。又依照王叔文的安排,拜韦执谊为相。王、韦二人一在翰林决策,一在中书承行,内外配合,甚是得洽。现在的朝廷,几乎已经是原来东宫旧人的天下。实在不知这究竟是福还是祸了。”

容若知道,翰林院在金銮殿西,地近天子,以文词掌诰敕,兼备待顾问,辩驳是非,典掌缣牍,受命得处理一切事务,一日万机,权本极重,已经隐隐有宰相的权柄。王叔文得顺宗天子委任此职,自然是因为顺宗天子有将朝廷决策交给他的意思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月落长安最新章节 | 月落长安全文阅读 | 月落长安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