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长安 世情奈值不容真(1)

作者 : 快雪时情

"……这就是赋税的为难之处。纷乱之时,为减轻百姓负担,促进耕织、贸易,应该减免税赋,但是为支付战备开支以及可能与战乱同时出现的饥荒、时疫等等,国库又需要大笔支出,因此赋税政策又往往背道而驰。也有在太平年间多征种种税赋明目,……"

端居先生李泌侃侃而谈,其他人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呃,也许,要除了容若。

说心里话,容若心里实在觉得李泌这次收她为徒,有点儿赶鸭子上架的意思。她对政治并没有太多兴趣,穿越到唐朝,她只想做些自己觉得好玩的事,她读书习字练琴学武,是希望学会江潇然曾经想学但是没有机会学的技能。在唐朝,她只想做一个能把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手里的女孩子。

她挺身而出,赴南诏说动南诏与大唐联手对抗吐蕃,是因为她当时为父亲和韦皋等人的慷慨激昂所动,也是觉得这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她跟随李愬来到衡山,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机会再回到二十一世纪去,做回江潇然。可谁知却阴差阳错被李泌留下,每日里所学并不是什么天文星相、通晓阴阳,而是所谓"济世安民"的学问。天知道,她对这些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江潇然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女政治家,武容若也从来没有野心成为第二个则天皇帝。

想到这里,容若心中不由悲叹一声:人生啊,毕竟是不如意事十之**。

几天下来,容若已经发现,李泌的授课方法很像二十一世纪大学里的讨论课,一般是说有关国计民生的一些现象、讲几个例子,然后发动学生们开始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即使与李泌的意见相悖也没关系,只要开拓思路、抒发自己的观点,就达到了上课的目的。

这样的授课方法,虽然在二十一世纪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这还是颇为尊师重道的唐朝,确实可以算是别辟蹊径。

这样对于容若来说还有最大的一个便利:就是可以表面上假装沉思,实际上神游天外,或者去观察周围的帅哥们。

李泌此次共收了六个学生。除了李愬、容若、李纯、郭钰外,还有两个人。其中一人名为吴元济,容貌英俊之外,眉宇间更有三分桀骜不驯的傲气。另一人名叫田兴,五官单看似乎都平常了一些,可是温和亲近的笑容令人心生好感,只是他偶尔眼中流露出的对人对事的审视打量的精明神色,让人心中明白,此人绝非表面上那般平凡无奇。

在这些人里,容若最感兴趣的还是李纯,那位冷冰冰的大帅哥。有时候她忍不住暗暗琢磨:这个人,到底会不会温和地笑呢?会不会温柔地说话?冰封的大地,是不是也有春暖花开的时候?

唉,容若又忍不住暗暗叹气。自己实在是中了清穿小说的毒,想当年,读桐华的《步步惊心》,她可是不折不扣的四爷党啊。

容若一手托着头,正盯着李纯琢磨着,李纯仿佛也有了感应,冷冷的目光往这边扫来。容若连忙移开视线,看向李泌老师,暗中吐了吐舌头,思绪也从刚才的不知所云转到李泌正在说的赋税上了。

听了李泌一番话,李愬轻叹道:"两税法确实与以往税制不同。按户等征居人之税,按土地征田亩之税,每年夏秋两征。无论贫富,以土地多寡入税,均贫富,促民生,很得百姓拥戴。然而,茶税一征,虽国库立丰,但却给不少贫苦百姓带来无尽烦恼。"

饮茶在唐朝出现了空前的盛况,王公朝士,平民百姓,都以茶作为日常之饮。除了四川地区和江南地区茶风日盛外,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也是盛行饮茶,大凡交通沿线,随处都有茶摊、茶铺,不分道俗,投钱可饮,十分方便。江南各地的茶则源源北上,舟车相继,所在山积。不只江南和江北产茶,中原地区以至黄河之北也出产名茶了。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唐德宗开始征收茶税,十税其一,由负责对盐铁征税的盐铁转运使主管茶务。茶税之法从此被建立起来。由于当时饮茶已经蔚然成风,种植茶叶的人、以运茶贩茶为生的人很多,因此此税一征,国库立时进项滚滚。

听李愬如此说,郭钰不解地道:"茶税于国库甚为重要。李兄何出此言?"

"许多地方的茶农,因为贫困潦倒,才转为种茶。以蜀中为例,"李愬看了容若一眼:"蜀中丰饶,天下皆知。但实际上,蜀中却也有不少地方,因为地处偏僻,群山崎岖,不适合农播,因此百姓以种茶为生,勉强糊口。茶税十税其一,百姓岂非哭告无门?"

田兴笑道:"李兄这么说,可有实证?"

李愬再叹:"我此次路过蜀中,在益昌(今四川昭化)听说这样一件事。益昌令何易于,在接到开征茶税的诏令后,十分苦恼。因为益昌是个穷困之地,不征茶税,百姓都已生活得相当困苦,若要再强征什么茶税,百姓必定是死路一条。无奈中,他交待手下小吏,此税暂时不征。但违拒诏令,这乃是死罪。那小吏思虑再三,要求主动顶罪,让何县令可以以流放代替一死。何县令却道-我既然不以保全自身一命来移害于百姓们,也决不会让你们来为我替罪-"

听李愬提到蜀中之事,容若本就加了注意,急忙追问:"后来怎样?"

李愬语音转低:"在左右为难之际,何县令在家中的院子里支起火堆,竟投火……"

诸人听闻这样的人间惨剧,同时"啊"了一声。

田兴皱眉道:"悖诏不遵,一死了之,此事可大可小,如若被人在身后参了一本,就是倾家灭族之祸了。"

李愬摇摇头:"据说剑南蜀西节度使武大人知道此事后,默然无语,后来给了何家后人不少银两,令益昌县衙的人将何县令好好安葬。也没有再追究何县令的责任。只是新上任的县令,茶税照征不误,益昌茶农一时叫苦连天。"

诸人默默无语。

容若心中一时波涛起伏。

她虽然一直跟在父亲身边,有时候也帮助父亲处理一些政事,就像这次的与南诏修好。但是她本来就对政治并不太感兴趣,而且个性一向随意,喜欢结交朋友,有时也跟随在母亲身边,承欢膝下,对于外界民间的疾苦还是知之甚少。就像李愬所说的益昌征收茶税的惨剧,她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容若叹道:"如果能有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由国家统一调配资源,即使是贫困地区,即使在荒年,也能让饥者有其食,贫者有其衣,不至有因为无衣无食而冻饿至死的人,这位何大人恐怕也不会因为要向百姓逼税而投火而死了。"

一语既罢,容若突然发现室内一片安静,大家都在看着自己,却没有人再发议论。

容若仔细一想,顿时出了一身冷汗。

自己所说的"社会保障",在二十一世纪,人人都耳熟能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虽然大家并不完全指望这些,但是有了就总觉得心里有一点底。江潇然从前的同事,辞职后自己开公司创业,再精打细算,也不忘给自己交一份社会保险的钱。可是在唐朝,这些言论就绝对称得上是标新立异了。自己,又在无意中把千年之后才会出现的事物,提前说了出来。

田兴忍不住问道:"社会保障?这不是让好逸恶劳的人有机可乘吗?到时候会不会人人都不思劳作,只等着由朝廷发给衣食?"

容若只得硬着头皮答道:"这社会保障,只能供给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可是人人都会希望自己过得更好,向往更为富足的生活,那么就得靠自己的努力劳动才能获得了。而且还要建立一整套资格审查机制,想领取朝廷救济的人,需要详细申报自己的情况,由朝廷委派的专职官员去核实他个人的情况,才能决定是否给予他救济。"

吴元济皱着眉头:"这需要相当大的一笔银钱,而且还有许多额外的支出。"

容若点了点头,道:"正是。但是国库钱银,取之于民,正是该用之于民。而且,为百姓做的事,也并不是徒劳无功的。太宗皇帝有-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语。百姓能没有后顾之忧,能安居乐业,社会才会安定。而且,制度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即使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行,但是几千年后,终会发展出那样的局面:上位者以为百姓谋福利为己任,才能获得百姓的支持。到那时候,百姓尊重拥护一个人,不再因为只是他出身的高贵,而是他真的能为黎民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郭钰忍不住开口:"天子受命于天,怎么可以以平民百姓的好恶为标准?"

容若看向郭钰,微微一笑:"以前我曾经听人说过一句话,还记忆犹新,-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

郭钰倒吸一口凉气。

其他众人看着容若的眼神中也在变幻着不同的神色,大多是震惊,却也有例外。

李泌的目光中满是领悟了然,捻着胡须,轻叹道:"容若此言,虽是石破天惊,却也有几分道理。容若,你还有什么想说吗?"

容若想了想:"有。"她慢慢地道:"我还听人说过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

李愬凝视她的目光中充满钦佩、感叹、赞赏。

李纯的目光也凝注在容若身上,但还是如以往一般深邃无波,良久,才慢慢点头:"有道理。"

郭钰眼色奇怪地看了李纯一眼,却默不作声。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月落长安最新章节 | 月落长安全文阅读 | 月落长安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