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 四百五十三章 人间始爱瘦西湖

作者 : 随轻风去

李佑知道,黄师爷说的没错,自己即便当不了那心仪已久的五城提督,只怕在扬州也没多少时间了迎驾时以区区扬州府同知衔,做出了方面官架子不但在朝廷面前展示出了卓异功业,树立起了自己的能臣大员形象,同时也将自己那打破官场常规的专权暴露在朝廷眼中

那么多言官不是吃素的,肯定已经有所议论了现如今扬州官场显然已经严重失衡,向来注重制衡的朝廷大概不会让他继续留在扬州做官了,肯定要将他升迁到别处

但这次他不是牺牲品,而是因为太出色拔尖,所以肯定不能只给个二三流官职就打发掉即便没有五品都御使提督五城兵马司,也该铨叙一个稍稍像样的官职

认清自己即将离去这个现实,李佑对于老师来当知府打心底是欢迎的起码他所创造的局面可以很好的延续下去,所用的人可以顺着关系继续投靠老师,从而避免了人去政息的忧虑

而且李佑也相信,以老师的能力足以掌控局面,再说还有黄师爷这个精熟人物在旁辅助

话说陈英桢到扬州府接收李佑这个名义学生的摊子,对他自己同样也是件很有利的事情李佑已经打下了非常不错的基础,他可以顺理成章的承续李佑创造的成果不会像升迁到别的地方那样两眼一抹黑,彻底人生地不熟,导致一切都要风险莫测的从头开始一个词,稳妥

所以这个情况是双赢的,李大人甚至打算将庄师爷、胡师爷两位幕僚留给陈老师使用如果他要入京为官,没有繁多的亲民事务,只怕身边用不了这许多幕僚,有一两个西席就足够了

庄成贤熟悉地方衙门事务,胡振汝通晓本地民情,这两个师爷跟他去京师用处不大推荐给老师使用,也算人尽其才另两个幕僚崔、周二人年纪较轻又是去过京师的,所以要留用随他入京

这几天李佑吩咐家中开始收拾细软,打包箱笼,提前做好离去准备,免得手忙脚乱

但朝廷诏令来的比想象的还早景和九年六月下旬,的盐运使上任了,前后脚功夫,李佑也接到了朝廷诏书诏令内容很简单,叫他提前结束任期入京朝觐,考察大计后留京任用

前文介绍过,京官六年一次大计,谓之京察而地方官按照制度则是三年一朝,朝觐的同时要接受吏部和都察院的考察类似于京官的京察,也叫考满

所以常说地方官三年一个任期,三、六、九年都是任满考察的考满之年有门路的三年考满就升迁了没门路的熬够九年后,估计还是个平调

当然,最有门路的,或者最有奇遇的地方官三年都不会任满,一两年后便升迁了就像李佑这般

提前结束任期的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犯了事,被捉拿入京审讯;另一种,就是被召入京朝觐并接受考察

李大人到扬州上任,满打满算也不到一年半,期间还经历过一次因功由通判升同知如今收到朝廷诏令,提前结束任期进京朝觐接受考察,官场中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必然是升迁的前兆何况诏书里还赤果果的明说了,留京任用

一时间,满衙都来相贺,恭喜李太守青云直上,再次升官

李佑便花了几日功夫,将手里事务交出去,府衙事务交给陈知府,县事交给了郭县丞署理,府守备司也交给陈知府暂时管理,等候朝廷委任守备

因为家里提前有所准备,所以很快便可以出发了虽然妻妾们对扬州生活很满意,但也没办法,丈夫换了位置,她们就要跟随移居京师去,这就是所谓的宦游了

当然,不想跟随宦游的,也可以选择回老家侍奉公婆去,很多官员家庭都是这样异地分居但李佑的妻妾没有选择这条道路的,宁愿跟随夫君颠沛一番去那遥远的京师长住另一个独自在高邮的谢姨娘,大概还得等一年半载才可以月兑身

李老爷宽慰各房道:“京师虽远在北方,但南人在京为官者甚多,不是你们想象的奇风异俗地方”

又去拜别了陈知府,感慨几句道:“才与师聚,又遇离别不能朝夕立于门下听从教诲,甚为此生至憾也”

陈知府勉力几句道:“吾辈身属社稷,何须作依依惜别之态报效朝廷,莫负君恩,无愧黎民,不可或忘,切记切记”

每任官员,来的时候都是轰轰烈烈,那么离去的时候,自然也不能悄无声息,不然让别人看到觉得是灰溜溜走人,有损形象

在成熟的官场机制中,一切常见程序都有规矩可循的,而且是在天下一千多个县,数百个州府都可以通用的规矩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大一统帝国的特色

李大人定于六月二十七日离任,之前他嘱咐了郭县丞、庞教谕、金百万等人,委托他们组织一下各种送别仪式,免得出现冷冷清清的情况,丢了自家面子

丢了面子还是小事,让别人看在眼里,只会道是此人当真不中用

众人无不应声承诺两个月前刚迎过驾,很多用具都是多余剩下的,如今废物利用,又搬了出来此外还须去打造些功德牌、万民伞之类

放在以前,立个功德碑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如今朝廷三令五申不许随意离任立碑,除非朝廷特批允许的,所以这次立碑就先免了

至于李佑本人所要做的就是一件事,准备官靴若干,自有其用处

到了六月二十七日清晨,李佑的家眷和仆役、婢女早早登上船等候出发船队共计八艘,这又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按制,官员自从离任之日起,就停了俸禄,直到上任为止,常例银之类的没有了所以离任官员最痛苦的就是这一点,百事只出不进,别说李大人这样俸禄不知扣到什么年月的

幸亏他有个巨富丈人,这次赞助了不少,叫李大人不至于天天看账本计算如何节省支出

闲话不提,却说在清晨时,乌纱官袍的李前太守,在随从陪伴下骑马从县衙中出来没走两步,便见县丞主簿典史等官属在路边搭起彩棚并备了酒席相送

李佑下马与郭县丞互相慰勉,互道一声珍重,互敬过一杯酒,便重上马前行

继续走了一段,又见衙门胥吏搭彩设席,李佑受了敬酒,上马要走时,忽然有衙役飞快的上前,抱住李佑大腿另有数人手忙脚乱的月兑了李大人的靴子,高呼道:“恳请大老爷不要走”

这叫做月兑靴遗爱,传说前朝有个地方官离任,百姓不肯放人,拉断了他的缰绳,扒了他的靴子结果这个习俗传至今,每个地方官无论贤愚清浊,反正在离任时,都要上演一出月兑靴遗爱的场面

李佑早有心理准备,所以任由别人扒掉自己的靴子,随即换上备用的,继续向东关利津门而去

到了旧城中间的大东门,又遇到了庞教谕率领的生员秀才方阵,依旧是薄酒一杯,珍惜道别

县衙位于旧城区,穿过大东门便进入了扬州城的城区李太守骑马立在小秦淮河的拱桥上,闻着两岸河房飘来的脂粉香气,泛起一丝离别愁绪,举目远眺前路,准备应景的吟诗一首

不过当前方景况入了眼后,李大人登时心惊肉跳,浅浅的离愁别绪和诗意一散而尽只见得从桥下一直到大街远端,彩棚密布,鼓乐齐鸣,十步一桌,八步一案,沿途摆设酒席直至视野之外

陪同的崔师爷目瞪口呆,这可怎么穿过去…那些组织者做事太卖力气了有几百个士绅民众出面意思意思便足矣,搞出这样场面过于壮烈了

从脚下所处,到达东关利津门外码头,足足有四里路程这四里长街,可不好走啊

某穿越者真的低估了这年头百姓对“青天”的感情,又火上加油的经过精心筹备和四处鼓动,便有意无意、半是组织半是自发的汇聚成了这幅场面

呆立半晌,机变百出的李大人也没奈何,硬着头皮下桥前行才行数步,顿有城坊乡老数人,从路边闪出拦马叩首,涕泣不能语

李太守下马扶起,欲哭无泪,本官真的没有这么好…

时人有笔记记道:“李公去时,江都合县百姓搭彩相送,把酒月兑靴,自小秦淮桥下起至东关利津门,有百十处来设酒席者沿途结彩张乐,百姓居民簇拥逡巡不去,月兑靴把酒号恸大哭寸寸节节,行而复止,止而复行

出城在吊桥下,近郊百姓挤塞哀号,李公苦极,不能言语勉力而前利津门至码头,各商家备酒席饯别,重复把酒月兑靴,鼓乐候送,百姓无不嗟叹泣涕者

当日李公清晨自县衙发,行过午后方至岸边远近士绅乡民相送,计月兑靴七十余只,换无可换,无奈跣足而行一路酒席置备不绝,所受敬酒浅尝辄止,犹自大醉昏沉

李公被扶登船而去时,满县人如失父母,夹岸而行者千百数呜呼吾此生未见有离任之官有如是者”

又有拍马诗流传曰:江山代有贤人出,神化丹青即画图幸得扬州李太守,人间始爱瘦西湖(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泡书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奋斗在新明朝最新章节 | 奋斗在新明朝全文阅读 | 奋斗在新明朝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