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 第十一章 书生剑

作者 : 余迹

“青阳真人?”张旭也是微微一皱眉道。因为搞不好眼前这人能够解开自己穿越之谜。

“没错。”雪儿也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两个问题,首先,尊师怎么知道我在此处?其次,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张旭又是接连两问。

“师傅夜观天象之后卜卦,得一上艮下坤卦,主北方有凶星降世,故让雪儿前来营救。”雪儿又是微微一笑,看似很不在意地道。

“那”张旭正要开口,却被雪儿打断。

“雪儿此次出山,除了营救公子逃出生天外,还有一任务,就是要将本门绝学书生剑传授与公子防身。”说完,雪儿缓缓拔出了藏在雪白长袖里的一把长剑。

观那长剑,剑长余尺,剑柄呈圆柱状,黝黑色,头处还有一圆锥形白玉点缀,刚看这剑柄便知,此剑绝非凡品。剑鞘虽是木质,但是却散发出阵阵幽香,细看便知,乃是百年幽香紫檀木所制,更是珍贵无比。拔出长剑,剑身居然,是白色的!而且,太阳底下会反光!这却是让张旭近乎发狂。

怪不得张旭,其实内幕是这样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青铜器发展的巅峰时期,那个时候还不存在铁剑,装备都是由青铜所制,所以是绿色的,就例如春秋时期吴越地区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不光等等闻名与世的神兵利器也都是铜掺杂了少数其他元素制成的。至于炼铁术,则是更后来才发明的。而眼前这把书生剑却一看便是用现代的千锤百炼法打出的龙泉宝剑。让张旭怎能不发狂。

“雪儿,你这把剑势哪里来的?”张旭突然激动地冲上去一把抓住雪儿握着长剑,柔若无骨的纤纤细手,激动地道。

“公子,公子,你弄疼我了”见到张旭这个样子,雪儿也是一惊,没想到眼前这个男人,在被几百流民团团围住都还能谈笑自如若,跟个没事儿人似的,现在却突然如此失态。便一边把手挣月兑出来,一边道。

“哦,对不起,倒是张旭鲁莽了。”张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把手缩了回来。

“这把剑,乃是师傅所铸,至于细节,当年雪儿太小了,早已忘记了”雪儿看见张旭这个样子,眼中也是透出惶惑的眼神。

“那你可否带我去见见这位青阳真人?”张旭也是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连忙问道。

“师傅外出云游已久,这道命令是三个月前留下的,师傅让我三个月后的今天来这里救公子于危难,并将这书生剑连同剑诀传授给公子。”雪儿淡淡地道。

“三个月前?剑诀?”张旭又是低声念叨了下。

“公子看好。”也不理会张旭的低吟,雪儿突然手腕一抖,一个大转身,之后将长剑挥舞了起来。

长剑在雪儿手中,仿佛是一个具有生命的精灵一般,在阳光的映照下,剑身反射出了刺眼的剑芒,执教人是油然觉好,雪儿的身影越舞越快,白色的长裙飞舞,仿佛是天上飘下的雪花一般,与剑法融汇在一起。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

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风胡殁已久,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一边继续挥舞长剑,雪儿一边念出了剑诀。

张旭看着这剑法也是感触颇深,这书生剑,并没有华丽的招式,但是却招招制胜,步步取命。婉转秀气,的确对得起这书生二字。

良久,剑法舞毕,理了理青丝,雪儿含笑道:“公子,此书生剑很适合公子习练,以公子之能,普通小贼便再不能伤你,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月,雪儿就要亲自教导公子系会这书生剑,好回去复命。”

在此呢,余迹想补充一下关于书生剑,就是龙泉剑,大家有兴趣的看看吧,同时也是增加积累,还更为后面章节中书生剑的锋利加强一下映像:龙泉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铸剑自然条件。龙泉山溪水质甘寒清洌,利于金属淬火。离龙泉县城40余里的山石坑,盛产一种名为“亮石”的磨石,用来磨剑,锋刃锐利、寒光*人。龙泉宝剑的剑鞘和剑柄,采用当地出产的花梨木(学名鄂西红豆树),其木质地坚韧,纹理秀美,色泽褐黄,精工制作后,不必加漆,越用越亮,古色古香。由于主要采用了这些当地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千百年来的铸剑技艺薪火相传和经验积累,使龙泉宝剑艺人手*绝技,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传统铸造工艺技术,一把宝剑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锻、铲、锉、刻、淬、磨及制剑鞘、包铜装饰等二十多道生产工序。这才使龙泉宝剑具有坚韧锋利、斩铜如泥、刚柔并寓、能屈能伸、自然青光、威严*人和纹饰巧致、装璜美观四大特色而驰名于世。由于龙泉宝剑以传统的手工艺制作为主,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因此,于2001年10月被浙江省经贸委认定公告为受保护的“浙江省首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一。这也是龙泉宝剑之所以成为龙泉的特产,为外地同行及同类产品所望尘莫及的原因。龙泉宝剑锻造中的灌钢法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中国早期宝剑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绩。17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方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中国发明的灌钢法,胜利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

古代冶炼技术的演进春秋以前,中国的冶炼技术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当时使用的冶炼方法称为“块炼法”当时炼铁使用木炭作燃料,热量少,加上炉体小,鼓风设备差,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炼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称为“块炼铁”块炼铁冶炼比较费时,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经过锻打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钢铁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块炼渗碳钢”出土文物标明,中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掌握这种最初期的炼钢技术。人们锻打块炼铁和熟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时地反复加热,铁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减少夹杂物后成为钢。这种钢组织紧密、碳分均匀,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进一步发展到百炼钢”技术。在打制宝剑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烧烧打打、打打烧烧,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品质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宝刀、宝剑。

西汉中晚期,中国出现新的炼钢技术“炒钢”这是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技术。大约在春秋末期,中国就已经发明生铁冶铸技术,以后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利用生铁为原料的炒钢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时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这就是炒钢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是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冶炼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炒钢的出现促进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们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但是炒钢和百炼钢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

綦毋怀文发展灌钢法大约在东汉末,可能出现炼钢新工艺“灌钢”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时,綦毋怀文对这一炼钢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完善。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首先记载了灌钢法,北朝魏、齐间的綦毋怀文曾用这种方法制成十分锋利的宿铁刀”綦毋怀文,姓綦毋,名怀文,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冶金家。生活在公元6世纪北朝的东魏、北齐间,具体生卒年代历史上缺乏记载,只知道他好“道术”曾经作过北齐的信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刺史。据史书记载,綦毋怀文的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灌钢法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上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同百炼法或炒炼法比较,其优点1生铁作为1种渗碳剂,因熔化后温度高,加速向熟铁中渗碳的速度,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率。2熟铁因为碳的渗入而成为钢,生铁由于月兑碳也可以变成钢,增加了钢的产量。3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反应,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品质。4灌钢法*作简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3推动中国古代刀剑技术的发展綦毋怀文是一位出色的制刀专家,对前人造刀经验进行研究、比拟,经过不时实践,发明一套新的制刀工艺和热处理技术。

綦毋怀文造刀的方法是:先把生铁和熟铁以灌钢法烧炼成钢,做成刃口,然后“以柔铁为刀脊,浴以5牲之溺,淬以5牲之脂”这样做出来的刀称为“宿铁刀”极其锋利,能够一下子斩断铁甲30札。对于含碳量比较高的钢,理想的淬火介质应该是:当工件在比较高的温度650400℃,具有较大的冷却速度,低温300200℃,具有较慢的冷却速度。这就需要采用双液淬火法。綦毋怀文先用动物尿、后用动物油进行双液淬火,能够造出品质很高的宿铁刀”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就使用了淬火技术,但是临时以来,人们一般都是用水作为淬火的冷却介质。虽然三国时的制刀能手蒲元等人已经认识到:用不同的水作淬火的冷却介质,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但仍没有突破水的范围。而綦毋怀文则实现了这一突破,制作“宿铁刀”时使用了双液淬火法,即先在冷却速度大的动物尿中淬火,然后再在冷却速度小的动物油脂中淬火,这样可以得到性能比较好的钢,防止单纯使用1种淬火(即单液淬火)局限。双液淬火法,即在工件的温度比较高的时候,选用冷却速度比较快的淬火介质,以保证工件的硬度;而在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则选用冷却速度比较小的淬火介质,以防止工件开裂和变形,使其有一定的韧性。双液淬火法是1种比较复杂的淬火工艺,这在当时没有测温、控温设备的条件下,完全依赖*作及经验,一个了不起的成绩。綦毋怀文之前,中国古代的钢刀大都用百炼钢制成,这样制作的刀剑虽然性能优异锋利,但也存在不少缺陷,整把刀全部用百炼钢制成,价格高贵;如一把东汉时期的名钢剑的价钱可以购买当时供7个人吃2年9个月的粮食。而且百炼钢制作刀剑费时费力。三国时,曹*命有司制作宝刀5把,用了3年时间。为此,綦毋怀文对制刀工艺进行了重大更新。这表明綦毋怀文对钢铁的性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而且能根据不同的用途合理选择材质,发挥各种材质的优点,节省某些贵重资料,降低利息和费用。1把刀的背部、刃口实际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要求具有不同的性能。

一般来说,刃口主要起刺杀作用,因而要求有比较高的硬度,这样才干保证刀的锋利,所以应该选择含碳量较高、硬度较大的钢来制造。而刀背主要起1种支撑作用,要求有比较好的韧性,使刀在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时不致折断,这样就要选择含碳量较低、韧性较大的熟铁。綦毋怀文正是有了上述类似的认识,制作刀具时才能够将熟铁和钢巧妙的结合起来,将2者恰到好处地用在合适的地方,既满足了钢刀的不同局部的不同要求,又节省大量昂贵钢材,利于钢刀的推广和普及。这种制刀工艺,今天还在沿用。

由于綦毋怀文和千百万工匠的辛勤劳动,使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自立于世界之林。因此,当我研究和总结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时候,不应该忘记綦毋怀文的功绩。这是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杰出成就和伟大创新,世界炼钢史上占有一定地位。4灌钢法的进一步革新灌钢法的呈现,使钢的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为隋唐以后生产力的大幅度增长提供了条件。后来,灌钢法又不断发展。宋代又把生铁片嵌在盘绕的熟铁条中间,用泥巴把炼钢炉密封起来,进行烧炼,效果更好。明代又有改进,把生铁片盖在捆紧的若干熟铁薄片上,使生铁液可以更好均匀地渗入熟铁之中。不用泥封而用涂泥的草鞋遮盖炉口,使生铁可从空气中得到氧气而更易熔化,从而提高冶炼的效率。明中期以后,灌钢法更进一步发展为苏钢法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而将生铁板放在炉口,当炉温升高到1300℃左右,生铁板开始熔化时,既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料铁,使料铁均匀地淋到生铁液;这样,既可产生很好的渗碳作用,又可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使铁和渣分离,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钢材。直到现今,芜湖、湘潭、重庆、威远等地人们还在使用;可见其影响的深远。17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临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受到各国地普遍赞扬。公元1世纪时,罗马博物学家在其名著《自然史》中说: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来的钢相媲美。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刀剑.最新章节 | 刀剑.全文阅读 | 刀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