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名人史传 刘和珍

作者 : 我是剑客

简介

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江西南昌。

刘和珍出生于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她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女师很快掀起剪发*,三两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同年冬,刘和珍等人在南昌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文化》月刊和《女师周刊》。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她也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撰文揭露反动文人陈西滢的无耻抵赖,有理、有力、有节。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刘百昭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断电、断水、断炊*迫杨德群学生离校。8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停办女师大的命令。

女师大“停办”以后,在鲁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继续开课,刘和珍等二十余人,联名呈文,向京师地方检察厅公诉章士钊等人。北方革命运动不断紧张,段祺瑞政府要员纷纷逃离北京,章士钊也逃往天津,经过艰苦斗争,女师大仍回师驸马大街旧址复校,学生们整队从宗帽胡同回校,于12月11日正式开课,在刘和珍主持下,三百余人召开大会庆祝斗争的胜利。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3月18日上午8时许,林语堂教授接到刘和珍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请准停课一日。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女师大的同学来到**,国民大会尚未召开,主席台上悬挂着前一日请愿被刺伤代表的血衣。会后,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

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北京鲁迅中学校内)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刘和珍烈士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是女子师范大学人的骄傲!

传略

刘和珍女烈士传略清朴女士姓刘,名和珍,安徽人。祖父宦游江西,日月迁延,因居驻焉。秉性烂漫,天资颖聪,待人接物,从容和蔼,父母爱之,如掌上珠,“和珍”字之,良有以也。七岁师傅导读,下帷数年,举凡经史想书,无不朗朗成诵,故国学深有根底。十五岁,入江西女子师范,矻矻课务,不稍懈,以是文思与年华并进,每试辄列前茅,侪辈姊妹,目为畏友,成推重之,某年冬,教务主任贺鉴千,倡议创办校刊,同学公推女士总理其事,神劳力瘁,心不稍疏,每一校刊发行,必有女士巨作,自是倾省人士,无不知有女士其人,而女师荣誉,亦因女士文章增美不少,女师豪使,巾帼殊不多觏,一日遇同学傅淑英女士,为轻薄子环阻街衙,谰言调笑,众喁纷纷,欲行不得。女士见情,怒不可,奋身上前申斥,晓以正义,围乃立解,傅女士感激涕零,引为刎颈交。女士富文学天才,姿格尤为风韵,书画琴管,异常娴谙,观其书画,秀逸出尘,听其歌曲,清入心腑。素爱梅,视为第二生命,傅女士尝询之,女士应云,“花因清淡花方艳,色到无时色斯真。”味此二语,可想见女士气概矣。女师卒业后,负笈京师,考入女师大,入英文系,鉴国事之蜩螗,遇事无不慨然鞠躬尽瘁,一般舆论,争揄扬之,去年章士钊挟嫌解散女师大,女士奔走呼号,集会演说,不追宁处,今日女师大之恢复,论者功焉。今月十八日,北京**国民大会,女士参爱国运动,领导群众,请愿执政府严厉抗议八国为大沽口事野蠢通牒,段氏为见好列强,不允延见,令卫队开枪,向群众扫射,女士中弹负痛而奔,伤重中途而强,享年二十有二,见者靡不心恫,佥谓人亡国瘁,女士有灵,其不暝目九泉云。吁,烈矣!

经历

1918年,考入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校刊编辑,业余时间阅读《新青年》、《新潮》等,从中吸取营养。并与江西省学生会取得联系,成立女师学生会,带领同学们反对校方的一些不合理规定。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

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女师很快掀起剪发*,三两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同年冬,刘和珍等人在南昌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文化》月刊和并任《江西女子师范周刊》主编。

1923年秋,刘和珍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预科,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她也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1924年开始,刘和珍积极投入到反对校长杨荫榆的斗争中去。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刘和珍旗帜鲜明地同反动校长杨荫榆作斗争。

1926年1月13日,女师大新校长到任,鲁迅代表校务维持会表示欢迎,同时也表示校务维持会卸职。刘和珍在这种情况下,“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1926年3月18日,刘和珍为了组织女师大学生参加集会、游行,她不顾感冒,欣然前往,最后在段政府门前身遭弹击,英勇牺牲,年仅22岁。

倒杨风潮

女师大校长本来是著名爱国学者许寿裳,杨荫榆为了巩固个人地位,制造种种谣言,杨荫榆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女师大广大学生的反对,刘和珍、许广平等人就站在这场斗争的最前列。

1924年11月,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无理拒绝学生提出的关于辞退不称职教员的要求,并声称要处理刘和珍等为首人员,引起学生强烈不满。

1925年5月7日,北师大召开“五七”国耻纪念会,杨荫榆图谋主持大会,被刘和珍、许广平等人拒绝,遂恼羞成怒,决定开除刘和珍、许广平、浦振声6人,引起学生激愤,女师大风潮愈演愈烈。此时她愤慨地对张静淑说:“开除我不要紧,可是杨荫榆不走,学校就不能改进。”刘百昭还打算派军警押送刘和珍回南昌,刘和珍听到消息后说:“这事倒极有趣,押我回去,我又来,其将奈我何。”

1925年8月10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颁布解散女师大,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撰文揭露反动文人陈西滢的无耻抵赖,有理、有力、有节。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刘百昭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并派武装军警和流氓打手400余人3次打进女师大,断电、断水、断炊,*迫学生离校。刘和珍亲率学生誓死抵抗,并通电各界:“此身可死,此志不渝,苟威武之再加,决誓死以殉校。”终因寡不敌众,被拖出校门,关在一潮湿小屋内,仍坚贞不屈。

女师大“停办”以后,在鲁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继续开课,刘和珍等二十余人,联名呈文,向京师地方检察厅公诉章士钊等人。北方革命运动不断紧张,段祺瑞政府要员纷纷逃离北京,章士钊也逃往天津,经过艰苦斗争,女师大仍回石驸马大街旧址复校,学生们整队从宗帽胡同回校。

1925年11月30日,女师大学生返校,发表复校宣言。于1925年12月11日正式开课,在刘和珍主持下,三百余人召开大会庆祝斗争的胜利。

牺牲经过

1926年3月18日,北京总工会、总商会、学生总会等180余团体和各校学生5000余人在**广场召开国民大会,抗议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大沽口挑衅行劫,抗议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要求驱逐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出境,会后举行示威游行。行至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时,竟遭其卫队开枪镇压。当场死者47人,伤200余人,是为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8日上午8时许,林语堂教授接到刘和珍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请准停课一日。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女师大的同学来到**,国民大会尚未召开,主席台上悬挂着前一日请愿被刺伤代表的血衣。会后,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

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评价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赞扬她是一位具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刘和珍烈士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是北京师范大学人的骄傲。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南昌名人史传最新章节 | 南昌名人史传全文阅读 | 南昌名人史传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