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名人史传 舒芬

作者 : 我是剑客

人物简介

舒芬自幼聪慧,七岁能诗,十二岁作《驯雁赋》,被南昌知府荐为博学弟子。登第后,出任翰林院修撰。舒芬为宦清正,敢言直谏,正德年间(1506—1521),因谏阻武宗常以打猎巡游,寻欢作乐,荒废朝政,被贬谪为福建市舶副提举。嘉靖间,又因哭谏世宗而入狱,并夺俸三个月。不久,舒芬母亲病故,扶枢南归。他因虑国忧民,积郁成疾,于嘉靖十年含恨悲愤而逝,世人称之为“忠孝状元”。万历三十六年(1608),神宗追谥为文节。同年,进贤士民于县城坛石山建文节祠,纪念其文华节气。舒芬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舒文节公全集》(又名《梓溪文钞》)十八卷,全书分内集八卷,外集十卷。还将文天祥、谢枋得的诗文、传记等编辑为《成仁遗稿》。

舒芬让墙

舒芬当了翰林院修撰,后又被授谏议大夫。舒芬当了官后,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对自己家里人要求很严,不许家人利用自己的牌子为非作歹,因此清名远播,官声极佳。有一次,他家的邻居盖房子,把墙脚下到属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准备将原来的房屋扩修一下,这样,两家自然要发生争执。于是,家人立即给舒芬写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预。舒芬接到家书后,立即给家人寄去一首诗。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接到他的「信」,自然理解他的意思。他的父母都是明白人,弟妹们也都是读书人,看了他的诗,心静下来了,气顺过来了,于是,便主动上对方家门,答应让出地基。对方也主动地将自己下下去的墙脚挖起,向后退了好几尺。直到现在,舒芬的家乡北山镇,还保存着宽宽的「让墙巷」。

舒芬与进贤门

南昌府的南城门,原先叫抚州门,后来为何改称进贤门呢?事情是这样的:相传明朝正德年间,进贤有个才子姓舒名芬,赴京殿试,考中了头名状元。当舒芬衣锦荣归来到南昌城时,江西的巡抚亲自到章江门迎接,设宴款待,并赠给一匹枣红马,让舒芬骑马逛街,在南昌城内游览三天。一次,巡抚在宴席上问舒芬:“状元公何日返故里省亲?”舒芬答道:“南昌城池坚固,建有七座城门。我不知何处是回故乡之路?”一侍郎忙答:“抚州门直通进贤县。”“那是抚州人的呀。”巡抚理解舒芬的意思,第二天就着人把“抚州门”改为“进贤门”。舒芬骑着枣红马,回故乡省亲。在巡抚大人的护送下,走到抚州门,看到城楼上写着“进贤门”三个大字,赫然醒目,忙翻身下马,向巡抚大人一拜,表示感激之情。其实这位巡抚大人,也并非是以一县之称来命省城一门之名,而是表示“思贤欲渴”之意。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南昌名人史传最新章节 | 南昌名人史传全文阅读 | 南昌名人史传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