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動植物科普知識一本全 第七篇 非洲

作者 ︰ 書凡

長頸鹿

長頸鹿產于非洲,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生活在稀樹草原和森林邊緣地帶,是非洲熱帶草原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最近據一些古生物學家研究認為,長頸鹿起源于亞洲,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的一些地方。現在,長頸鹿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了,是世界上非常珍貴的動物。

在非洲草原上,高高的長頸鹿就像一座流動的了望塔,長頸鹿的脖子雖然很長,但是實際上長頸鹿的脛骨的生物構造和其他的動物是一樣的,它頸堆骨的數量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也是7塊,只是每要長得多。長頸鹿常常的脖子對它們是很有好處的,在非常遼闊的大草原和半沙漠地區,身材高就可以看得很遠。這樣,很容易看見敵人,自己就能及時逃月兌。另外,長頸鹿常常的脖子也利于它們進食,但是雌雄長頸鹿進食的方式不同。雄鹿伸長脖子吃最高處的樹枝上的葉子,而雌鹿俯身吃矮灌木上葉子。長頸鹿的非常靈活,而且它的舌頭竟然可伸長到46厘米,真是不可思議。

從體態上看,長頸鹿是現存最高的動物,雌鹿高約4米左右,雄鹿最高,而且它的嗅、听覺敏銳,性機警、膽怯,平時走路悠閑,但奔跑迅速特別快。長頸鹿的體長約4米,尾長80多厘米,肩高2.5-3.7米,體重550-1800公斤。長頸鹿生性膽小怯懦,恬靜而無害。有黑色長睫毛遮著深棕色的大眼楮,看上去溫柔羞澀、含情脈脈。長頸鹿屬集群動物,它們結成達70只的大群漫游覓食,但多數為12-15只的小群。有時和斑馬、鴕鳥、羚羊混群。長頸鹿雖然表面上看球來很溫順,但是可千萬別小看它,如果一只成年的長頸鹿向非洲獅飛起一腿,它的沉重腳蹄一旦擊中獅頭,就能粉碎獅的頭蓋骨,使之一命嗚呼。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長頸鹿那麼長的脖子,該怎麼睡覺呢?長頸鹿腿長脖子也長,躺下和站起來都很不容易,所以常常站著睡覺,其實其他很多動物和長頸鹿一樣都是站者睡的。好在動物都不動腦筋,不需睡很長時間,一般打個盹就行了,一天大概只睡30分鐘。當然有時長頸鹿在覺得周圍很安全的時候,也會躺下來睡覺,把脖子轉向後面,頭緊靠在**上,看起來很舒服。但是,如果遇上突然襲擊,它很難再站起來逃跑,結果會被吃掉。

聰明的狒狒

狒狒產在非洲的阿拉伯半,在猴類中唯一集大群營地棲生的高等猴類,由于它們主要分布在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地區,所以都叫它「阿拉伯狒狒」。由于狒狒生活環境的惡化,現在野生狒狒的數量已紀非常少了。狒狒是世界上珍貴的動物。

那麼,人們是怎麼發現狒狒的呢?原來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已經開墾了富饒的尼羅河流域。當地的山野里有一種動物,頭很大,嘴巴很長,臉的兩頰以上直至肩背部長著像雄獅般的直立長毛,從背後看像是個披著簑衣的老者,人們叫它「簑狒」,因為它頭大,很像狗,又叫它「狗頭猿」。埃及人很早就把這種狒狒當狗一樣馴養來看門或讓它們上樹采摘鮮果。由于狒狒很聰明,四肢靈活能爬樹上房,比狗能干了,所以古埃及人尊稱它為「神獸」。

從體貌特征來看,狒狒的長相滑稽逗人,大大的腦袋,光光的臉,不高的人頭雌狒狒頭小,嘴巴短,頭兩側和肩上的毛也短,看起來很像獼猴。狒狒一般站立時身高1.2米左右,它們的身上的毛都是灰褐色,臉上沒有毛,是淡淡的粉紅色。狒狒的四肢發達粗壯,尾巴細長,犬齒特別強大,既能咬堅硬的多汁植物的睫、葉和根,又善于捕捉昆蟲和小動物。狒狒的手腳粗壯,長著黑色的毛,和腳的拇指可對握,能靈活地用腳抬起東西。狒生活的環境比較差,大多是半荒漠地帶樹木稀少的石頭山上,爬山本領很大,崎嶇陡峭的高岩都能飛快地爬上去,爬樹則算是平常的事了。

和其他的動物相比,狒狒是群居性的動物,它們也是猴類中社群生活最為嚴密的動物了,有的時候幾十只甚至幾百只一大群,由一只體格強壯的雄狒狒當頭領。如遇敵人來犯,隊伍就會立即調整,雄狒狒就會挺身向前,排開迎敵的陣勢,組成一道屏障,把體弱年幼的同伴與敵人隔開,然後勇敢地與強敵展開殊死的搏斗。在這群無私無畏的狒狒面前,連獵豹這樣的猛獸也只能望狒興嘆。狒狒雖然性情凶橫,但從小飼養馴化後,又很溫和,善解人意。

但是可惜的是,現在狒狒的生存環境並不是很好,數量也不是很多,所以,對狒狒的保護工作也是勢在必行的了!

鏈接阿拉伯半

阿拉伯半位于亞洲和非洲之間,它從中東向東南方伸入印度洋。阿拉伯半非常干燥,幾乎整個半都是沙漠。半東北部波斯灣周圍有大量石油儲藏,給阿拉伯半上臨波斯灣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阿拉伯半是伊斯蘭教的誕生地。伊斯蘭教的創教人穆罕默德在這里出生和生活。半上的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聖地,今天半上所有國家都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調皮的領狐猴

領狐猴又名瓴毛狐猴,斑狐猴,為靈長目狐猴科領狐猴屬,是狐猴科中體型最大者。目前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了,屬于珍稀保護物種。

領狐猴的分布式很少的,它產于馬達加斯加東部的赤道雨林,其分布北至馬索拉半,南至法臘方加納等地都可以看見它們的蹤跡。

從外在的形態上看,由于領狐猴是狐猴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猴,所以它們的身長60∼75厘米,而最叫人叫絕的是它們那條長長的尾巴,幾乎是與身等長。眼珠呈金黃色,總是瞪得圓圓的,煞是可愛。它們的頭黑,耳朵上帶白色簇毛,尾巴亦為黑色。腿比臂長得多。

從生活習性上,領狐猴的生活習性與其它狐猴相近,但又有許多與眾不同之處︰它們有的時候很人類社會一樣,領狐猴是群居生活的動物,但是整個猴群體很像是一個小小的社會,而組成社會的小單元就是一夫一妻的家庭,居群之間雖無領土防御行為,但其沙啞的、拉鋸般的鳴叫,就有相互警告之意。

中國的詩人李白曾有這樣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是形容猿猴叫喊時候的聲音是很壯觀的。領狐猴的叫聲也是如此,當它們開始用各種叫聲開始交流的時候,它們的那種獨特的聲音在森林中此起彼伏,遙相呼應,有時群猴「齊唱」,忽高忽低,異口同聲,極富戲劇性,給神秘的森林之夜增添了不少撲朔迷離的氣氛。

從生活習性上看,領狐猴和其他的猴子一樣,樹林是它們的棲息場所,領狐猴多棲居在樹林冠層,四足型運動為主,但常有垂直攀跳動作,這是其對原始步態的遺留。休憩時常蹲坐在樹干枝杈部位。

領狐猴的方式也是很特殊的,領狐猴高峰集中在10月份和11月份,每產2∼3仔。在非繁殖季節,雌猴的閉合,期僅1∼3天,其更短,僅限于12個小時內,妊娠期為102天,這樣短的周期與領狐猴碩大的體型很不相稱。可能正是這個原因,初生小猴發育尚不完全,每只體重約100克的嬰兒已睜眼、長毛,但體質極弱,無力抓住母體。幸好母猴總是在分娩前修築好「產房」,用干草樹葉和自身腋毛鋪墊成的小窩,可供小猴舒服地度過「滿月」。需要移動時,母猴便用嘴叼著小猴,這樣一個親熱的母子圖也是很感人的。

非洲斑馬

斑馬為非洲特產,主要有擬斑馬和山斑馬兩個類型。斑馬是珍奇的觀賞動物,但由于人們追求其皮和肉曾大量捕殺,其中擬斑馬已于1872年絕跡,山斑馬也瀕臨滅絕,1883年,當全世界最後一頭南非斑馬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動物園死去的時候,這種曾經廣泛分布在南非開普敦一帶的動物正式從地球上消失了。從此,南非斑馬徹底絕跡了。

斑馬是非洲的象征,也是人們喜歡的一種動物了,在大家的印象中,感覺所有的斑馬的全身都布滿了條紋,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從外在的形態上看,南非洲產山斑馬,除月復部外,全身密布較寬的黑條紋,雄體喉部有垂肉。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產普通斑馬,由腿至蹄具條紋或腿部無條紋。非洲南部奧蘭治和開普敦平原地區產擬斑馬,身長約2.7米,鳴聲似雁叫,僅頭部、肩部和頸背有條紋,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線。看來,雖然都是斑馬,身上也都有花紋,但是具體的樣子也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呢!

從生活習性上看,山斑馬喜在多山和起伏不平的山岳地帶活動;普通斑馬棲于平原草原;細紋斑馬棲于炎熱、干燥的半荒漠地區,偶見于野草焦枯的平原。斑馬是很膽小的,它們性格謹慎,通常結成小群游蕩,但是,卻總是很難躲過獅子的追捕。

那麼,大家肯定會有一個疑問,就是斑馬身上的漂亮的條紋和間隔是怎樣形成的呢?為什麼同是斑馬,每個斑馬身上的斑紋又不一樣呢?原來,斑馬身上的斑文形成的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早呢!在雌獸的妊娠早期,一個固定的、間隔相同的條紋形式就已經確定在胚胎之中了。以後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由于身體各部位發育的情況不同,所以幼仔出生後,各部位所形成的條紋也就不一樣了,有的寬闊,有的狹窄。例如斑馬頸部的條紋較寬,所以頸部的最早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發育的第七個星期,頸部伸長之前確定。另一方面,條紋也不能早于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之前出現,因為斑馬長著一條具有條紋的尾巴,而這條尾巴在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以前尚未出現,這時胚胎的長度大約為32毫米,條紋的數目約為80個,據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確定的每個條紋的寬度大約為400微米,即每一個條紋有20個胚胎細胞的寬度。至于它四肢上的條紋為什麼呈水平方向,則可能是腿部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所有的條紋機械地轉過一個角度而形成的。

那麼,斑馬身上漂亮而雅致的條紋又有什麼作用呢?

首先,斑馬身上的條文不但是同類之間相互識別的主要標記之一,更重要的則是形成適應環境的保護色,是為了適應周圍的環境而進化的結果,作為保障其生存的一個重要防衛手段。這種保護色是長期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因為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條紋不明顯的斑馬,由于目標明顯,所以易于在天敵面前,遭到捕殺,最後滅絕,在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中逐漸被淘汰了。只有那些條紋分明、十分顯眼的種類尚能生存到現在。

這和大家想想的就不一樣了,因為在大家的印象中,斑馬身上的條文是很扎眼的,怎麼會起到保護斑馬的作用呢?原來,這和非洲草原的獨特的環境和陽光的反射作用是分不開的。在開闊的草原和沙漠地帶,這種黑褐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在陽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線各不相同,起著模糊或分散其體型輪廓的作用,展眼望去,很難與周圍環境分辨開來。這種不易目標的保護作用,對動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

另外,斑馬身上的條文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作用,近年來的研究還認為,斑馬身上的條紋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蠅的注意力,是防止它們叮咬的一種手段,這種昆蟲是傳播睡眠病的媒介,它們經常咬馬、羚羊和其他單色動物,卻讓很少威脅斑馬的生活。

人類從這種現象中得到了啟示,將條紋保護色的原理應用到海上作戰方面,在軍艦上涂上類似于斑馬條紋的色彩,以此來模糊對方的視線,達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目的。

非洲象

非洲象產于非洲,它們生活區域很廣,在森林、開闊草原、草地、刺叢以及半干旱的叢林中都可以看見它們的身影20世紀初,估計有300萬到500萬只大象生存在非洲如今生存在野外的只有不到50萬只,所以,非洲象是珍稀的物種。

非洲象是迄今生存著的最大型陸生哺乳動物,雄性非洲象重達7500公斤。據記錄,最大的一只非洲雄象是1974年11月7日在安哥拉南部被射殺,它肩高約3.96米,體全身10.67米,前足周長1.8米,體重11.75噸。象牙基本上會伴隨大象一生,我們可以通過象牙來判斷大象的年齡。人類記錄中最大的象牙重達97公斤,但是由于盜獵,我們現在很難發現重量超過45公斤的象牙了。亞洲象和非洲象最基本的區別,就是非洲象無論是雌性還是雄性都有象牙,而亞洲象只有雄性擁有象牙,而且象牙十分堅硬,是防御和攻擊敵人的最佳武器。可能象牙是最受大家注意的,但是大象的耳朵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比如當大象生氣或受驚時,耳朵就向前展開以表達情緒。在炎熱的天氣,大象就會不停的扇動耳朵來降溫。

非洲象的四條腿看上去像柱子,耳朵披在頭頸的兩側。皮厚多褶全身的毛很少。一條長鼻子可以踫到地面象的長鼻子功能很多,除了嗅覺以外,象鼻可以說是象四肢之外的第五肢。比如當非洲大象覓食時,就會用鼻子卷取食物,采摘果實。其實象的鼻子還有很多其他的功用,如拔起地上的青草與大樹,驅趕蚊蠅,吸水噴迸嘴里或灑在背上,為自己在炎熱天氣中降溫等。當象發怒時,鼻子還可以當作戰斗武器,把敢于侵犯傷害它的人或動物卷扔到很遠的地方。

大象是哺乳動物中的「壽星」,一般可活到110至120歲,比起獅子、老虎來要長壽許多。但是,遺憾的是,目前野生的非洲象數量已經不多。據報道,1979年至1988年,非洲象從萬頭減少至75萬頭。有人預言,按這種速度下去,下個世紀中葉前,這個物種就將滅絕。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非洲象被大量獵殺呢?非洲象之所以會遭到殺身之禍是因為它身上那兩根突出長牙。因此,國際瀕危物種保護組織曾達成禁止出口象牙的協議。但前不久,也是這個國際組織,又決定允許非洲某些國家有條件、有限制地出口象牙。據說國際組織之所以開這個禁,原因是一些國家的大象太多了,有害獸之嫌。看來,這個原因也是很搪塞人的。

罕見的蕉鵑

蕉鵑屬于鵑形目鳥類,主要分布在非洲,大約有23種,分成蕉鵑亞科和灰蕉鵑亞科兩種,其中蕉鵑亞科有17種,灰蕉鵑亞科有6種。蕉鵑是特產于非洲的一個科,世界其它各地都不產蕉鵑。蕉鵑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鳥類,幾乎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了。

蕉鵑在非洲的森林、草原和山地都有分布,森林中的種類通常色彩更艷麗,靈活的攀援于樹冠的枝葉中,有些山地的種類則可分布于非洲最高的幾座山上。

從外在的形態上看,有些種類的蕉鵑是清一色的灰色、褐色或者白色。大約有10種蕉鵑有獨特的紅色素、羽紅素和綠色素。蕉鵑常有漂亮的羽冠,有不少種類色彩艷麗,屬于非洲最艷麗的鳥類之列。

蕉鵑閃都是長尾巴,短翅膀,整天都在樹林時在尋找水果吃,蕉鵑可以說是所有的鳥類中最喜歡吃水果的,而它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就是香蕉。有時也吃一些脊椎動物,它們喜歡吵鬧,嘁喊喳喳地成群到處活動。不過築窩的時候喜歡孤獨。

蕉鵑的種類很多,著名的種類有白月復灰蕉鵑分布于東非的干旱疏林和灌木叢中,體型中等,機靈活潑,也非常美麗漂亮,它們總是喜歡嘰嘰喳喳的叫個不停,白月復灰蕉鵑是非常喧鬧的鳥類。還有一種是大藍蕉鵑,藍蕉鵑是蕉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藍冠蕉鵑分布于肯尼亞和坦桑尼亞。這種鳥顏色鮮艷,體長達75厘米,體重超過1公斤,而其他種類的蕉鵑多大小相似,長約40-50厘米。每對藍冠蕉鵑都可能會在同一個繁殖季兩度築巢,但通常每窩只產2枚卵。大藍蕉鵑分布于中非和西非的熱帶雨林中,活躍于森林頂層。

連接鵑形目

鵑形目有3科,我國只有1科。鵑形目成員有些是善于攀爬的森林鳥類,有些則是地面生活的鳥類,有的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主食,有的則食植物性食物。鵑形目的一些種類以巢寄生的習性而著稱,它們產卵于其它鳥的巢中,靠其它鳥代為孵卵育雛。也有一些鵑形目的鳥類不具有巢寄生的習性而是自己孵卵育雛。

活潑的劍羚

劍羚屬于偶蹄目,牛科長角羚屬,劍羚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南非劍羚,另一種為阿拉伯劍羚。劍羚主要分布在西南非洲的貧瘠干旱地區和熱帶稀樹大草原,在喀拉哈里沙漠和那米比沙漠可經常見到。這兩種生物都是非常細有的品種。

從外在的形態上看,劍羚的角平均長105,一般是直的,有的稍微有些彎曲。毛短而光滑,顏色灰色到棕褐色,臉上有黑、白斑紋,非常的漂亮。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劍羚大多生活在沙漠中,沙漠中的惡劣的環境對任何生物來說,都是一種很大的考驗,這也充分的證實了劍羚的生命的頑強。羚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在很多大型的哺乳動物都不能居住的地方它們也能適應,在高高的沙丘和山上都能生存。從食物上看,劍羚既吃草又吃樹葉,因此在青草干枯的時候也能生存。如有可能,劍羚經常飲水,但也能僅依賴水果和蔬菜中的水分而生活,劍羚能耐華氏99-113度的高溫。

劍羚是大的群居動物,在一群中什麼性別的都有,按年齡和有統治權的特點劃分等級。在炎熱干旱的環境中,劍羚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與環境作斗爭的習慣,比如劍羚即是晝行性的又是夜行性的,在干旱的情況下,劍羚避免在白天活動,僅在晚上或清早進食。劍羚的領土範圍根據性別和所在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連接阿拉伯劍羚

說起阿拉伯劍羚,我們幾乎都不能用接近滅亡這個詞語來形容它們了,因為這個本來意義上很悲觀的詞語,如果真的能巧當的用在阿拉伯劍羚的身上,對于人類來說,也是一件幸事了。因為,令人遺憾的甚至痛心的是,阿拉伯劍羚已經滅亡了!

阿拉伯劍羚喜歡群居生活,群內有一只領頭雄羊。白天炎熱時,它們躲在陰涼處休息,清晨和傍晚出來覓食,在缺水時,能長時間不飲水,身體所需水分主要靠瓜類及球睫食物中獲取,它們視覺敏銳,警惕性很強。

阿拉伯劍羚生活在阿拉伯半東面端的干燥平原及沙漠地區,因其肉質鮮美及長有一對美麗的長角而遭殺身之禍。

人類對阿拉伯劍羚的傷害是有一個歷史的過程的,阿拉伯劍羚的消失也充分的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和人類的罪孽深重。

阿拉伯劍羚因其肉質鮮美,很早就被人類捕殺取食其肉。到了19世紀後期,人們不但取食其肉,又對它們那美麗的長角發生了興趣,打死的劍羚被割下頭顱加工後掛在牆上作為一種裝飾品漸成時尚。這些都成了阿拉伯劍羚的滅頂之災。到了20世紀,阿拉伯劍羚已所剩無幾,政府開始對其進行保護,但非法捕殺的活動從未停止,1950年,最後一只野生的阿拉伯劍羚也被貪婪的獵人射殺了。

克拉克織布鳥

克拉克織布鳥屬雀形目,文鳥科,產于非洲亞撒哈拉干燥的稀樹大草原。棲息在亞洲的大約有5種。克拉克織布鳥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鳥類,已經名列瀕危動物名單。

那麼,大家為什麼給這種鳥起了一個這個名字呢?原來,織布鳥的特色在于它們能夠用草和其他植物紡織出它們的窩來。

從外型上看,織布鳥的大小似麻雀,嘴強健;第1枚飛羽較長,超過大覆羽;大多數雄鳥一年有兩種羽色,非繁殖季節雄鳥羽色似雌鳥。織布鳥喜歡群居。往往會在一棵樹上築造十幾個鳥窩。織布鳥的窩里同住多對夫妻,不過每對夫妻都有單獨進出的門。典型的織布鳥雄性羽毛呈黑色和黃色。雌性不那麼顯眼,呈淡黃色或褐色,有些像麻雀。在繁殖期中,常數對或10余對共同在1棵樹上營巢。巢呈長把梨形,懸吊于樹木的枝梢,以草睫、草葉、柳樹縴維等編織而成。每窩產卵2∼5枚。卵純白色。

但是大家想想不到的是,織布鳥是農業的害鳥,因為它們經常以莊稼為食,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從生活習性上看,織布鳥主要活動于農田附近的草灌叢中,營群集生活,常結成數十以至數百只的大群。性活潑,主要取食植物種子,在稻谷等成熟期中,也竊取稻谷。繁殖期兼食昆蟲。

雖然這樣,現在克拉克織布鳥已經成為瀕臨滅絕的鳥類了,對它的保護也是刻不容緩的。

連接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阿拉伯語撒哈拉意即「大荒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以南,西起大西洋海岸,東到紅海之濱。橫貫非洲大陸北部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主要由岩漠、礫漠和沙漠組成,撒哈拉地區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為主,其次是柏柏爾人等。居民和農業生產主要分布在尼羅河谷地和綠洲,部分以游牧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沙漠中陸續發現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鈾、鐵、錳、磷酸鹽等礦。這個發現也為撒哈拉沙漠地區的國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撒哈拉沙漠氣候炎熱干燥。然而,令人迷惑不懈的是︰在這極端干旱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礦地,竟然曾經有過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綺麗多姿的大型壁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

南非國鳥——藍鶴

藍鶴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鶴類家族,它們的主要棲息地是在南非,藍鶴是南非的國鳥,也是一種在世界上都非常稀有的鳥類。

藍鶴是一種高雅而美麗的鳥,它們的個頭夠大,體形獨特優美,外表安詳而自信。尤其是當它們偶爾像芭蕾舞者那樣旋轉著翩翩起舞時,或是快樂地「高歌」時,就更能充分地展示它超凡月兌俗的特色。從外表上看,它的羽毛多層柔美而悠長,它的頭形很一般,仿佛只給自己挑選了一項樸素無沿的便帽。但頭後部的羽毛卻長得特別長,順順滑滑地構成一個弧形,使頭部看起來非常圓潤,同時也將頸子襯托得特別縴細。

和其他的鳥類相比,藍鶴還是一種對愛情很忠貞的鶴種呢!這使得它們在南非國家的悠久的民間傳說中一直擁有良好的口碑。在鶴類社會,一旦雙方確定了配偶關系,那麼彼此肯定會「從一而終」,直至其中一方去世。最令人稱奇的是,雙方只要「結了婚」,肯定會時時刻刻形影不離,極少出現一方遠離到對方視野以外的情況。甚至在非繁殖期,當「夫妻倆」要暫時回到群體中過集體生活時,它們仍會恩愛有加,如影隨形,時刻保持著親密狀態。另外,藍鶴也會季節性地跨越國界,飛到鄰近的斯威士蘭、博茨瓦納,甚至津巴布韋等國家,偶爾還會在這些地方築巢。不過,可以肯定的是,99%的藍鶴是以南非為家的。

從上看,藍鶴一般在春天築巢孵蛋,通常一窩蛋只有兩枚。新生的小藍鶴表現得十分好斗。如果不及時將同一窩的兩只雛鳥隔離開來,肯定會造成二者相斗,兩敗俱傷,甚至命喪黃泉的惡果。

藍鶴是南非的國鳥。但是,藍鶴的命運並沒有因此而改變,藍鶴的悲慘命運首先源于人們不負責任地濫施農藥,更為惡劣的是,有些農民在發現藍鶴「人侵」他們的農田時,會有目的地針對藍鶴施放毒藥。導致藍鶴生存條件惡化的另一個原因還在于,藍鶴的棲息地會經常地遭到人們的入侵而變得不斷的萎縮,甚至很多藍鶴已經到了無家可歸的悲慘境地了。

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十年來,南非對藍鶴的保護力度在加大,比如南非政府在全國範圍內還普遍開展了沿路計算藍鶴數量的活動,以監控藍鶴的數量。這種努力是具有典範作用的,它為其他地方的鳥類保護工作樹立了榜樣。

四億年如一日的拉蒂邁魚

拉蒂邁魚屬于空棘魚類,被稱為魚類中的化石的代表。拉蒂邁魚可謂是世界上最為珍貴的魚了,不但因為它們的稀少,更因為它們的巨大的學術價值。

拉蒂邁魚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魚類,它們出現在泥盆紀時期,早期生活在容易干涸的淡水河湖中,那時,它們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鼻孔和鰾,後來由于環境的變化,在三迭紀以後,它們來到了海洋,逐漸變成用鰓呼吸。拉蒂邁魚的身體圓厚,月復部寬大,嘴里生有銳利的牙齒,屬肉食性動物,方式為卵胎生。

拉蒂邁魚是屬于被科學家認為早已滅絕的魚類,可是在20年前,人們竟發現了活的拉蒂邁魚。拉蒂邁魚仍不斷有所發現,但迄今為止,全世界也只發現了200條,而且其分布區僅限于非洲南部馬達加斯加附近海域。

第一條拉帝邁魚的發現也是很偶然的,這個發現有重大的意義,因為自1938年開始,拉蒂邁魚從一億兩千萬年前的白堊紀起便滅絕的看法被打破了。大約是是在1938年12月22日,從非洲東海岸的東倫敦附近大約73米的深海中撈到的。可惜它出水後只活了3個小時就死了。遺憾的是標本保存的太差了。後來相隔14年,在1952年12月20日的夜里,在馬達加斯加的西北的科摩羅群的安殊昂附近,又得到了第二條拉蒂邁魚。它是在14.6米的深水里捕到的。這條魚身長1.39米,形狀和前次發現的拉蒂邁魚差不多。人類最一次發現這個魚種是在後科摩羅群附近,這條魚被釣上來以後養在捕鯨船中,活了19個小時。當時有位法國學者米洛特教授知道後,立即趕到現場,終于看到了活的拉蒂邁魚。有趣的是,當發現拉帝邁魚當消息傳到南非,當時的南非總理立即下令,派軍艦和軍用飛機去取回這條珍貴的魚。當載著第二條拉蒂邁魚的飛機降落在南非首府開普敦機場的時候,南非總理親自赴機場迎接。可見,拉蒂邁魚是多麼的貴重。當時,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噢,我們的祖先原來就是這個樣子」。

那麼,拉蒂邁魚到底有什麼價值呢?本世紀以來直到80年代前,科學界一直認為總鰭魚類中的骨鱗魚類是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而拉蒂邁魚是骨鱗魚的近親,它的現生種類的發現,無疑對研究脊椎動物由水上陸的進化提供了解剖學上的重要證據。現在,雖然我國學者已經否定了骨鱗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理論,拉蒂邁魚不再是四足動物祖先的直接近親了,但是,拉蒂邁魚對于了解空棘魚類乃至總鰭魚類的解剖構造、生活習性和進化關系等仍然有重要意義。因此,拉蒂邁魚仍然是研究生物進化的珍貴的「活化石」。大家知道,從猿到人不過是人類發展史的最後一個階段,再推上去就是從魚到人了。在研究從魚到人的時候,從化石材料所不能了解到的情況,拉蒂邁魚可以提供。

不過,現在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也是可以在我國看見這種魚的。因為1982年,科摩羅政府將一條珍貴的拉蒂邁魚浸制標本贈送給我國。這條國內唯一的拉蒂邁魚標本就保存並陳列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為公眾開放的科普園地——中國古動物館的一層展覽大廳內。

連接古生物

古生物,顧名思義,就是那些已經死去很久的古老生物。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 等)。古生物死後,除極少數(如凍土中的猛 ,琥珀中的昆蟲)由于特殊條件,仍保存原有的組織結構外,絕大多數經過鈣化、碳化、 化,或其他礦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僅具原來硬體部分的形狀、結構、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它們的生活遺跡。大多數是睫、葉、貝殼、骨骼等堅硬部分,經過礦物質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僅保持原來形狀、結構以至印模的鈣化、碳化、 化、礦化的生物遺體、遺物或印模。也有少數是未經改變的完整遺體,如凍土中的猛 、琥珀中的昆蟲等。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正是這些化石,告訴我們生命在地球上至少已經存在了38億年。這些化石還告訴我們,在這38億年的漫長歲月中,各門各類的生物經歷了起源、繁盛、衰落到絕滅的過程,而整個生物界卻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向高級的進化歷程。

溫馴的跳羚

跳羚是一種擅長跳躍的羚羊,跳羚是南非共和國的國徽。產在南非、西南非洲、博茨瓦納和安哥拉。濫獵和棲地破壞使跳羚數量已變得稀少了。現在主要生活在南非的國立公署中和私人農場內。

但是,跳羚也有自己的天敵,除了一些非常厲害的老虎獅子之類的猛獸之外,還有很多很多恐怖的疾病,像一些非常罕見的傳染病,像在有水心病(一種非常嚴重的熱性傳染病)的地,跳羚很難存活。

那麼,跳羚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原來,這個它們獨特的本領有關,當它們在受驚或游戲時,常常跳到3-3.5米高,並連續跳躍5、6次,跳遠可達7米,奔跑時速度達每小時90公里。

從外貌上看,跳羚是非常漂亮的。跳羚的有一對常常的角,較窄,豎立。都長有角跳羚身體上部呈明亮的肉桂棕色,下部為白色。沿腰窩有一條巧克力棕色的寬條紋,面和口鼻部為白色,有一紅棕色的條紋從眼部到嘴角,為白色。尾巴較細,尾端有一簇黑毛。從沿脊柱直到後背的中部,有一簇較長的白毛,通常沿脊柱折合起來形成一條很窄的袋狀,一般看不見,只有在嘻鬧或天氣極熱時,打開一會兒。

跳羚的集體遷徙是很壯觀的,在南非大草原上曾經經常看到壯觀的跳羚群,曾經有一群跳羚創過最壯觀獸群的吉尼斯紀錄。雖然現在還能看到壯觀的跳羚群,但其規模遠遠不如過去的跳羚群大了。當跳羚在干旱迫使它們尋找新草地時,它們集成千、萬只乃至上百萬只的大群進行遷徙。這樣的大群有時數天才能過完。大群過後沿途留下一片被破壞的淒涼景象。途中任何動物遇到密集的跳羚群都得跟它們一起遷徙,否則被它們踐踏致死。

總的來說,跳羚的生命力還是很頑強的,它們能夠適應非常艱苦的環境。跳羚生活在干旱或半沙漠化的長有灌木叢的草原上。在沙漠地區,它是真正意義上的沙漠羚羊,幾乎能夠不喝水而生活很長時間。

跳羚的生命力的頑強還體現在它食性非常廣泛,隨季節不同食物有所變化,但選擇比較有營養的。采食草、草本植物、灌木、種子、豆莢類、水果和花,有時也刨開地表尋找瓜類,也選擇對其他種羚羊有毒的植物。采食野生的瓜類來彌補體內水分的不足,采食土壤來補充體內礦物質的缺乏。

稀有的白犀牛

白犀牛是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白犀牛屬于草食性動物,像麥片、粒狀飼料、苜蓿草粒、青牧草等都是白犀牛的最愛。白犀牛有「犀牛」之王之稱,白犀牛現在的數量非常的少,僅僅根部在非洲的一些國家。

那麼,白犀牛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其實,並不是因為它們的體表是白色的,黑白犀牛其實在顏色上沒有什麼區別,主要的分別是在嘴巴上,黑犀牛吃樹葉,嘴巴成V型,而白犀牛吃草,嘴巴是半圓形,而且白犀牛體形稍大。從外表上看,白犀牛體色由黃棕色到灰色,耳朵邊緣與尾巴有剛毛,其餘部分則無毛,上唇為方形。犀牛的視力很差,主要依靠听覺和嗅覺,奔跑時速可達40k。但是白犀牛的性格是很溫和,如果別的動物不去招惹它,它通常都不會主動的去攻擊別人,所以白犀牛較不具攻擊性。但是,白犀牛的領地性還是很強的,白犀牛會成群活動,群中通常是母犀牛與小犀牛;成年的雄犀牛則多半是獨居,牠們會撒尿及散佈糞便的方式來標識自己的領域,在爭奪領域時,會互相用角攻擊。

目前野生白犀牛僅生長于烏干達和向北的尼羅河上游。僅存約4000只。白犀牛的鼻梁上,長著兩只奇特的角,前角長而向後彎,一般長度在80-100厘米之間,最長紀錄已超過1.5米;後角長度一般在50厘米以下。

白犀牛身體龐大,四肢粗壯,皮膚堅硬,雖然開起來是很威武的,但是它卻有一個離不開的「好朋友」犀牛鳥。它們總是和和睦睦,朝夕相處。這種犀牛鳥叫牛鷺,也叫剔食鳥,專門「伺候」犀牛,停在它的身上,啄食犀牛皮膚內藏著的寄生蟲,這樣既填飽了自己的肚子,又清潔了犀牛的身軀。原來,犀牛的皮上有許多皺褶,其中的皮膚非常,神經、血管密布其間;加上它喜歡在水澤泥沼中生活,時間久了,皺褶里就鑽進了各種寄生蟲,叮咬它的皮膚,疼癢難忍。停歇在犀牛背上的犀牛鳥,嘴巴尖長,身披黑羽。它們結成小群,無拘無束地在犀牛背上走來跳去,不停地在犀牛的皮膚皺褶處覓食小蟲,有時它還跑到犀牛的肚子下面或腿之間,或毫不客氣地爬到犀牛的嘴巴或鼻尖上去。犀牛所以對犀牛鳥這樣客氣,是因為它在為自己捉拿寄生蟲,所以有人稱犀牛鳥為犀牛的「私人醫生」。由于犀牛眼楮很小,視力很差,听覺也不十分靈敏。所以每當發現險情時,這些視覺良好的鳥類盟友便會立即向自己的伙伴發出警報,先是跳到它的背上,然後飛起來,大聲啼叫並在上空盤旋。所以有人又把犀牛鳥稱為犀牛的「警衛員」。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白犀牛都集中在剛果瓜蘭巴國家公園,這里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白犀牛能夠得以保存,和瓜蘭巴國家公園的良好保護是分不開的。瓜蘭巴國家公園擁有許多世界稀有動物,例如叢林象、野牛和黑猩猩等。當然,最珍貴的動物還要算那些數目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了。瓜蘭巴國家公園位于剛果共和國的邊境上,由于當初建園的初衷就是準備把該公園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之一,因此建造者們不遺余力,圈起大面積的草地與樹林,這也保證了白犀牛的數量的增加。

白犀牛的數量的減少和人類的捕殺是分不開的,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們殘忍的捕殺這些珍貴的動物呢?原來,以犀牛角制成手柄的匕首是眾多買家和賣家關注的焦點,是身份的象征。盡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範圍內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熱火朝天,同時,他們也門就有專門的犀牛角市場。在巨大的利益的催促下,使得犀牛的捕殺越來越嚴重。

人類的罪孽在北部白犀牛的命運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由于白犀牛分為不同的種類,令人遺憾的是,白犀牛中的一種——北部白犀牛已經徹底的在地球上滅絕了。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但是由于當地政府的疏于保護而漸漸消失。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只,在2003年4月為30只,其後有6只被殺,4只新出生,但是又有2只被獵殺,這就是犀牛面臨的危險境地。

美麗的火烈鳥

火烈鳥又稱紅鸛,目前全球只有6種。火烈鳥在動物界素有「禮儀小姐」美稱,意味著「心酸的浪漫」,火烈鳥經常從泥水中撈取各種藻類、原生動物、小蠕蟲、昆蟲幼蟲等為食,屬世界稀有珍禽。

那麼,大家一定想知道,火烈鳥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關于火烈鳥的名稱的來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于火烈鳥群體飛行時,玫瑰色的羽毛與陽光相輝映,有如晚霞蔽空,壯麗無比,在帶頭鳥轉移方向時,好像一片烈焰在天際擴展延伸,所以命名為火烈鳥;另一種原因是由于火烈鳥因其在戀愛期間由粉白色變為火紅色,故稱火烈鳥。火烈鳥群一起齊飛的時候,是一幅非常壯麗的圖景,一只只的火烈鳥或在空中自由飛翔,或在湖畔引吭遠眺,構成一幅幅粉紅色美麗的圖畫。火烈鳥是一種美麗而又神奇的鳥,它最顯著的特點是,它有著淡朱紅色的羽毛。既美又亮,遠遠看去,宛如一團火球。如果它們成群落在一處,更象一塊巨型地毯,遍地通紅,光照四方。所以它又有「火鶴」之稱。更奇異的無論它的羽毛有多麼美麗,一經拔下就立刻變為白色。

火烈鳥吃食的時候是非常有趣的,它們的食物以水中的軟體動物為主,當它們吃食時,總是將長頸彎下來,頭部向後翻轉,用它的彎嘴作勺,從水中撮起貝類來吃。火烈鳥的成長的過程也是嘴形不斷變化的過程。火烈鳥的嘴在幼稚時期並不彎曲,以後隨著成長而開始由直變曲,並逐漸形成了形態奇特卻又運用自如的彎曲長嘴。火烈鳥的嘴和眼也生得與眾鳥不同︰嘴細長彎曲向下,形似仙鶴,色多淡紅,基部為黃色;眼楮又細又瘦,與它那龐大的身軀相比,顯得很不協調。

總的來說,火烈鳥有兩種,一種是大型的,生活在美洲的大西洋海岸及墨西哥灣沿岸,在智利有一亞種,生活在內陸。大型的身高九十至一百五十厘米,羽色深紅,最大的群體上萬只。火烈鳥的群體較大,在飛行時有一定隊形,和雁一樣也有帶頭鳥;但雁行是由單一的個體組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排列,而火烈鳥則不然。

火烈鳥的毅力也是驚人的,它們還善于長途旅行。過去人們一提到火烈鳥,就把它同美國的佛羅里達半鳥聯系在一起,以為火烈鳥的故鄉就是在這個半鳥上。其實,火烈鳥的老家是巴哈馬群,特別是大伊納瓜群。這里的火烈鳥大約有2萬多只,是美洲最大的火烈鳥棲息地。每年年末,成群的火烈鳥都要到佛羅里達半旅行一次,因為那三面環水。火烈鳥飛行時,頸向前平伸,同時腿向後平伸著,迎風而起,如一條紅練當空掠過,分外輕盈自如。

從生活習慣上看,由于火烈鳥是涉禽,所以世世代代都和冰結下不解之緣。火烈鳥築巢一般都選擇在三面環水的半上,有的築于泥灘,也有的築于水里,巢多數是采用潮濕的泥土。火烈鳥也是一種聰明的鳥,比如當它築巢時它用喙把濕泥滾成小球,然後用腳把小球一層層砌上去,最後築成上小下大、頂部為凹槽的土墩。從遠處看去,每個鳥巢就象一個架高的水盆,高度約2∼6寸。但火烈鳥的性情很急躁,不等泥干,它就匆匆搬入新居。火烈鳥每年營巢一次,新巢多建在老巢上,就象蓋樓房一樣,層層向上堆砌。火烈鳥的卵呈淡白色,每次產卵2枚。小顴出殼以後,只要羽毛一干,就馬上能下地行走,第二天即可下水游泳。特別有趣的是,火烈為了接近水源,常常是把它們的巢排列得整整齊齊,七、八只鳥巢並排矗立,構成了一個很有秩序的「小村落」,巢與巢之間相距60厘米左右。巢內開掘有許多小溝,每條小溝都與水面相通,以便通時都可以水中,或站立淺水中自由觀望,或潛入水底游泳一番。火烈鳥的游泳技術很高,游動時,頸幾乎伸直,略向前傾,頗似游泳健將。

火烈鳥可謂是一種命運多舛的生物了,比如非洲肯尼亞納庫魯湖的火烈鳥聞名世界,被譽為「火烈鳥的故鄉」,但這里曾經有一大批火烈鳥連續神秘死亡。後來在一群志願者的努力下,湖里已經聚居著300多萬只粉紅色的火烈鳥。另外,非洲肯尼亞納庫魯湖的火烈鳥聞名世界,被譽為「火烈鳥的故鄉」,最近一段時間,這里的火烈鳥的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了。

鏈接巴哈馬群

巴哈馬群是西印度群的三個群之一,位于佛羅里達海峽口外的北大西洋上。這個群由700多個海和2400多個礁組成。巴哈馬群上的原始居民是阿拉瓦克族印第安人通用英語,首府拿騷。巴哈馬群景色非常美麗,旅游業很發達,經濟來源主要靠旅游業的收入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巴哈馬群上還有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故居,因為海明威在比米尼這個小上生活了三年,寫下了獲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珍稀動植物科普知識一本全最新章節 | 珍稀動植物科普知識一本全全文閱讀 | 珍稀動植物科普知識一本全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