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滄海 第六十一章 董事會議

作者 ︰ 琴昂

安葬好朱兆有和喬珍後,王大海回到德豪公司的第一件事,召開公司董事會。討論德豪公司實施退二進三,遷廠發展,低成本擴張戰略。

會上,王大海首先發言,他說︰「企業能夠做到持續發展是每一個公司的夢想,不過現實的確殘酷,有的公司剛到咿呀學語的年齡就夭折了,有的成了別人胃里的食物,有的繼續感受著成長的快樂和陣痛。究其原因,小富即安望著天,不思進取,而被別人超越,在市場上節節敗退,是走向失敗的開始。

「董事長講得對,企業在市場上,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有個問題不太懂,想問一問,退二進三,是個怎麼具體的退和進。」楊民生支持王大海把企業這塊蛋糕做大的想法,他要認真研究這具體的實施過程,是否科學合理。

「退是為了更好的進,德豪公司現在的廠區坐落在濱江鬧市區,是商家必爭的繁華地段,具有極大的商業價值和升值空間。退二,即在現有工廠的位置退出第二產業,進三,即在退出工廠的位置開發第三產業,可以搞飯店賓館、商場購物或者寫字樓。」王大海提出自己的觀點。

「那我們的工廠怎麼辦呢?」楊民生擔憂地問道。

「工廠可以選在交通便利,靠近原料資源的地方,遷廠發展。」對于工廠的出路,王大海回答說。

「遷一個工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呀。就是我個人搬一次家,壇壇罐罐的,真是搞死人。」楊民生皺著眉頭,聯系到家里搬家的事,來形容遷廠的難度。

「搬遷是件不容易的大事,也可以說是把雙刃劍,不搬是等死,搬了是找死。如果不搬,沒有發展空間,場地狹小,設備廠房陳舊,而且,噪音、粉塵、煙囪、污水,擾得周邊的居民,三番五次地找環保人員來到工廠,下整改通知書,不但整改花錢,而且,每年交納罰金。產品上賺點的微利,還不夠交罰金的。就此生產環境,已經影響到我們在江海市場的擴大。與其在原地徘徊中等死,不如在拼殺發展中找死,有可能殺出一條血路,發展才是出路,有出路才是企業的關鍵。」王大海分析工廠遷與不遷的利弊,這是他調研已久的結論。

「我們這麼一個小廠,經不起這麼折騰。」牛強一直沉默著,半天才開口說話。

「牛總,你的一點資本,不都是折騰來的嗎?當年你與朱兆有一起,到公家的圍牆上打洞開店做小買賣,那可是真的折騰人,熱臉貼著冷**,跟在人家後面,好說歹說,硬是纏到成功為止。你現在要把當年的那股子闖勁拿出來。」王大海知道,牛強被朱兆有的事,影響到工廠停產,對他的打擊很大。想辦法來鼓勵牛強。

「跟張總也表明我的心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人不中用,連弦也調不準了。我怕能力不行,誤了遷廠發展的大事,但是,我支持發展,不會做前進路上的絆腳石。」牛強看著王大海說。

「一個人過于謙虛就等于是驕傲,不然,我倆做一個分工,你主抓老廠的生產經營,我把主要精力放在遷廠發展上。」王大海想用工作分工來調動牛強的積極性。

「都是一條船上的人,當然主抓老廠這一塊,要輕松一點。但是,不隱瞞董事長,我的心里打著小九九,目前好的經營形勢,來之不易,我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相再折騰了,只想過點安穩日子。」牛強無奈地說。

「我們勒緊褲帶,抓恢復,搞創新,解決了工資和吃飯,對于一千人的「家」來說,僅是稀飯咸菜而已,取得效益的支撐點,並不是高科技,而是勇氣、激情和汗水,的確可以說是‘天道酬勤’。從長遠來看,如果不發展,目前的安穩日子是保不住的。」王大海認真分析公司取得的階段性的勝利,以及成敗得失,嚴肅地提出居安思危的觀點。

「市場競爭此起彼伏很正常,沒有必要杞人憂天,整天搞得神經兮兮的。」牛強有點不冷靜地說。

「輸液瓶生產廠家已趨增勢,國人是什麼產品熱銷,就模仿什麼,生產什麼,一夜之間,市場上遍地都是這種產品,一窩蜂都想來搶這個金飯碗。我們想想看,市場比什麼?價格和質量。價格依于規模,質量靠技術創新。我們必須創造機遇,再上規模,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產品的檔次。當然,我們提醒自己,關鍵是上得快、上得穩,搶制高點。」王大海振振有詞的反駁牛強的觀點。

「遷廠,就像小孩爬樓梯--步步都坎呀。有許多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還會出現我們自己難以預料的困難。」牛強說。

「不管有多少困難,都值得去努力。我想,董事長分析得對,我們公司目前的狀況,既不是汽車,也不是火車,而如一輛負重的自行車,不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就會倒下。我支持遷廠發展。當年在圍牆上打洞開店,也沒有想到能走到今天開辦工廠,只是憑著一身膽子干的。」楊民生看牛強半天都沒有明確的態度,總在之乎者也,他先表明自己的態度。

「牛總慎重考慮是對的,遷廠發展,對于德豪公司來說,這是一步較大的跳躍式發展,沒有對市場的充分把握,沒有對自己實力的自信,沒有一種膽魄是難以想象去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王大海也沒有認為牛強態度消極,多一份從反面深思熟慮,會使公司的決策更加科學合理,要少走彎路。

「低成本擴張怎麼理解?」牛強在進一步追問。

「使產品的成本或費用明顯低于行業水平或主要競爭對手,從而贏得更高的市場佔有率或更高的利潤,成為行業中成本領先者的一種競爭戰略。具體舉例來說,在遷廠中,采用土地租用,大大降低購地費用,利用老廠區土地收益,建設廠房,添置必要的革新設備,既沒有增加利息成本,又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規模,產量一上去,單位成本就大大的降低。還有節省下來的每年交納的各種環保費用就有可觀的數字。」看到牛強的態度有所轉變,王大海心里很高興,滿懷激情地講解低成本擴張發展戰略。

「現在農民的土地都已經承包下去,從哪里能租到這麼一大塊的土地,少說也要一百畝。這件事首先就要把人難倒。」牛強開始介入到遷廠的思考之中。

「關于土地的問題,半年前就已經在著手,四處尋找,東門郊區,離長江只有一公里路程,有一塊廢棄的軍用機場,還是在三十年代,小日本佔領時,建的簡易機場,有一千多畝地,放眼望去,空蕩蕩的一大片,跑道租給造紙廠,在上面堆放稻草,四周圍雜草叢生,農民用于放牛,養雞鴨。」王大海像是撿了一便宜似的,高興地說著老機場的情況。

「在上面加磚蓋瓦的,部隊可允許我們干呢。」牛強提出實質性的問題。

「可以,部隊在五十年代,已經在大龍山下新建了一個現代化的軍用機場,由于經費十分的緊張,他們利用閑置的土地和資產,對地方上搞創收,並美其名曰,軍民共建。」王大海介紹說。

「租用後,對我們有什麼要求?」牛強反問道。

「基本不管,就是有一條是來硬的,一旦戰爭爆發,立即收回,所有損失與部隊無關。這個風險需要我們來承擔。」王大海說。

「自衛反擊戰不可能打到長江沿岸,作為機場,他們是軍事要地,話肯定要這麼說,我看這個風險應該沒有什麼多大。」楊民生以自己的人生經驗,以及對世界形勢的分析和判斷,提出自己的見解。

「既使戰爭打到長江邊,這個機場也沒有多大的用處。我關心的是三通一平,作為一個機場,道路肯定是暢通的,場地,不要說,也不會有問題,剩下來,通水電的情況怎麼樣,能不能滿足工業生產的需求。」牛強的思維已經進入到遷廠的問題之中,對一些建廠的外部條件提出疑問。

「首先說一下電的問題,機場原有一路電源,只能滿足生活照明使用,要在那里建工廠,必須自己架設一條一萬伏的電路,供工廠專用,我找了專業人員到東郊變電所,實地查看,距離工廠僅二公里不到,並找到他們的所長,所長熱情地接待我們,他說,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大好事,並負責把電路架設到工廠的圍牆,我們可以從那里下火。關于水的問題,目前還沒有接通自來水管道,但是,機場里有完備的井下水泵抽取系統,地面已經連成管網,能滿足我們生產和生活的需求,不過水質含鐵量比較高,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影響。」

「沒有想到董事長對遷廠的事,經過這麼充分的調研,已經深思熟慮。」牛強一改剛開會時的陰沉臉色,露出喜人的陽光,他接著說,「開始,我並不看好遷廠發展。現在我同意董事長的方案。」

「我早就表過態,支持董事長提出的退二進三,遷廠發展,低成本擴張戰略。現在再表過個態,同意。」楊民生接著牛強後面,清清自己的嗓門,大聲說。

「萬丈高樓平地起,從現在開始,我們就一磚一瓦地干。」王大海說完,三個人分別在董事會議事決策表上簽下自己的名字。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最滄海最新章節 | 最滄海全文閱讀 | 最滄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