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軍閥 第一卷 (三百九十五)“奶瓶”首領

作者 ︰ 銀刀駙馬

收費章節(20點)

(三百九十五)「女乃瓶」首領

對于強佔了原來俄國的大片土地和屠殺了大量布爾什維克黨人(俄國人和中國人都有)的中國,蘇聯的領導者們一直恨得咬牙切齒,但按照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的邏輯︰「資本主義國家全是敵人,只是威脅程度不同。」表面上看,日益沒落的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似乎要比咄咄逼人的中國更不容易相處。因此精明的斯大林一直在努力避免和中國發生直接沖突,並且盡可能的尋求和中國進行合作,以避免中國和英法等國一起威脅蘇維埃政權。于是,詭異的一幕便出現了︰在雙方的邊界線上,一方面是神經高度緊張劍拔弩張有時甚至于會擦槍走火的軍隊,雙方的偵察人員和飛機會經常出現在國境的另一端;另一方面,在由雙方控制的西伯利亞鐵路及一些公路上,裝滿各種貨物的火車和汽車甚至馬隊來往不斷,商民貿易時無比親密。在莫斯科的郊外能看到由中國人投資開辦的工廠,城里的商店最多的商品是「中國制造」,而大量蘇聯的礦產被通過鐵路輸送到了中國內地,在北京,張家口等地,也能見到蘇聯出產的魚子醬和伏特加,甚至在遙遠的海參崴,還能看到大量插著紅旗的「紅色商店」。

雖然有些令人難以置信,但事實就是如此,多次去過中國裝甲教導師位于西伯利亞草原的訓練基地的東方白,對此已經見怪不怪了。

中國陸軍在進入20年代,完成了「軍隊國家化」的整編,成立了統一的「中華民國國防軍」之後,為了將軍隊更加現代化和總結之前戰爭當中的經驗,中國陸軍將一些認為有發展前途的技術裝備,集合成高級戰術單位,在各個訓練基地做假想敵戰術訓練。象在貝加爾湖畔的上烏金斯克,中國陸軍將裝甲部隊這支在歐戰和對日作戰當中表現優異的部隊,精選全軍優秀成員和戰術裝備,集結為一支團級規模的陸軍裝甲樣板部隊,以實驗各種相關的裝甲部隊戰術和新裝備,這支部隊便構成了中國陸軍裝甲教導師的原型。

在中國國防軍陸軍的作戰序列當中,裝甲教導師是不折不扣的「新女敕」,以至于很多老資格的步兵師長官,戲謔似的稱呼這支部隊為「女乃瓶」,而裝甲教導師的將領們象是有意要以此激勵部隊,在這支部隊的臂章上也一直保留著女乃瓶和搖籃的圖案。

自裝甲教導師的前身陸軍裝甲教導大隊成立(加強團編制),這支部隊就一直是中國陸軍的裝甲戰術和軍官訓練的主要基地。隨著中國陸軍高層對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的重要性認識日趨提升,裝甲教導師的編制也在不斷的擴大。在20世紀30年代,草原基地訓練總隊(北方戰區裝甲訓練基地時期)的編制為基地作戰訓練處指揮和警衛部隊300人,擁有一個坦克團,編為三個裝甲營,每營675人,裝備「摩羯19」(簡稱M19)甲Ⅲ型中型坦克30輛,M18乙型輕型坦克84輛,團直屬隊86人;師屬機械化步兵團編為兩個機械化步兵營,全營980人,裝備70輛裝甲運兵車,82毫米車載迫擊炮32輛,團屬M1型105毫米自行火炮18輛,團直屬隊260人;師屬重型坦克營的編制為M23重型坦克48輛,重型拖車60輛,特種搶修車26輛,全營1388人;自行火炮營裝備26門「雷霆3」(簡稱LT-3)型155毫米自行火炮,彈藥車64輛,履帶式搶修車26輛,「霹靂1」(簡稱PL-1)型45毫米雙聯裝自行高炮12輛,全營編制890人;裝甲偵察連則裝備M18偵察型輕型坦克18輛,裝甲偵察車22輛,越野吉普14輛,全連225人;保障大隊則為一個無線電通訊連204人,一個戰場搶修/機械師大隊268人,舟橋/戰斗工兵營660人;此外陸軍偵察/聯絡飛行小隊裝備有4架校射/聯絡機,機械師20人,飛行員10人,總計30人;全師總編制8296人,一線戰斗兵力3266人。

對于這支部隊,年輕的東方白可以說傾注了全部的才智和心血。

他現在的「閉關」,當然也和這支部隊有關。

東方白重新回到桌前,他先是審視了一下地圖。他的目光停留在了蘇聯的國土處,在思考了幾分鐘之後,他打開了那份報告,看了起來。

很快,在讀完了報告之後,東方白打開了筆記本,記下了這樣的文字。

「……從我軍和蘇軍的幾次沖突,可以了解蘇軍坦克部隊進攻的一些特點。」

「俄國這塊地方,自古就是進去容易出來難。如果我軍對蘇全面開戰,在進攻的的最初幾星期內,我軍看來似乎可以取得全面的勝利。因為蘇軍的空軍在技術上居于劣勢,將被我國空軍所壓倒,裝甲師則長驅直入地闖進俄國境內。如果把攻打莫斯科始終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突擊目標來看待,也許會取得決定性的戰果。但現在的莫斯科已經不是一個處于低級發展階段的國家的首都,而是斯大林的國家機器的紐帶,是重要的工業區,更重要的,它是俄國歐洲部分的鐵路樞紐。然而,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即雖然我軍在質量上佔很大優勢,而且握有制空權,但也有許多不利條件。我們進軍俄國,最大的一個障礙就是,俄國的公路網是很不發達的。如果蘇維埃政權在俄國建立起象西方國家所具有的那樣的公路網,也許俄國很快就被打敗了。由于道路條件不好,我軍的機械化部隊的行動將可能受到很大限制。所以,我軍部隊的機動最好不要主要依靠輪式車輛,應該以依靠履帶式車輛為主。因為在那些泥濘的道路上,坦克可以照常前進,而輪式車輛則會陷入泥沼。雖然俄國的道路不好,但如果坦克部隊配以履帶式運輸車輛,我們就可能在秋季到來之前佔領俄國的重要中心。」

「我們另一個有利的因素是,我國的坦克質量高于蘇軍。我們現有的M19型中型坦克的裝甲厚有50毫米,裝有75毫米高速火炮,行駛速度很高,而且通行能力很好。我們的邊防部隊已經在邊境線同蘇軍的沖突中使用過這種坦克,它們在保衛邊境的作戰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彭慶中將軍曾談到,他的第24坦克大隊于1934年10月12日曾遭到蘇軍坦克猛烈的攻擊,但他們反擊並打敗了敵人,他著重指出︰‘新式的M19坦克參加了戰斗,使蘇軍坦克遭到很大損失。’他建議采取了一些措施加速生產M19的改進型坦克,同時加厚現有的這些坦克的裝甲。」

「……應該強調機動作戰的重要性,坦克的發動機是跟火炮一樣重要的武器。」

「在進攻中,我們的坦克部隊應該擁有優勢的空中支援。航空兵對坦克戰的勝敗起著很大的作用。坦克集團軍是奪取勝利的主要力量,但在俄國的遼闊平原上,航空兵支援有可能只在局部地區和有限的時間內得到保證,這將限制坦克集團軍的作用。……經過多次演練,一些經驗表明,坦克部隊得到的空中支援越廣泛,得到的補給越多,他們的機動性就發揮得越好,取勝的機會也就越多。」

「前線關于蘇軍炮兵的情況談得不多,我認為,在高度機動和情況多變的作戰行動中,蘇軍炮兵不一定能及時到來執行一項重要任務。但在夜間,蘇軍炮兵常常可以用來以集火射擊襲擊我軍的宿營地。但這種戰術的效果究竟有多大,也很難說。據稱蘇軍官兵為了逃避冬日的嚴寒,常常躲在村莊里,可以設想這種炮擊的效果不會太好。」

「前線的戰士們這樣描述對于蘇軍戰術的印象︰蘇軍每次發起進攻以前,先進行廣泛的滲透活動,由一些分隊和小組‘滲入’到防御陣地中來。在掌握這種作戰方法方面,還沒有人能趕上俄國人。雖然外圍地域都在監視之下,俄國人卻會突然間就在我們的一些陣地當中出現,誰也沒看見他們來,誰也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時候來的。甚至在那些通行特別困難的地方,他們都可能成群地出現,而且很快就挖了掩體。對他們來說,單個士兵滲入是沒有什麼困難的,因為防守的地域過于遼闊,我們的一些陣地只有薄弱的兵力防守,支撐點中間的間隔也很大。有的師的防御正面太寬。盡管整個夜晚部隊官兵都在注視著,機警地張大眼楮望著,但第二天早晨準還是會有整分隊的蘇軍士跑到我們的防御陣地里來,並帶來了全部武器和彈藥,而且還挖了掩體。這種滲透的技巧是相當驚人的,幾乎沒有聲音,一槍不發。這種滲透戰術,蘇軍使用了多次,令我軍防不勝防。對付這種行動的辦法,我認為應該加強守備力量,讓那些值勤的機警士兵作縱深配置,並不斷地進行巡邏,而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有足夠的預備隊隨時作好準備,一有情況立即出動,趕走侵入的敵人。」

「蘇軍另一個行動特點是,不論在什麼地方,不管什麼時間,都要建立登陸場,以作為爾後進攻的基地。蘇軍控制的登陸場的確是很大的威脅。忽略這些登陸場,或者不及時清除這些登陸場,都是很錯誤的。蘇軍的登陸場,初建時可能很小,而且幾乎沒有什麼危害,但是短時間內,他們就可以把它變成危害很大的陣地,不久就會成為難以克服的據點。晚間蘇軍一個連佔領的登陸場,第二天早晨兵力至少要擴大到一個團,再一個夜晚就會變成一個裝備了重武器的堅固據點,它可以具備所需要的一切,使它達到幾乎堅不可摧的程度。蘇軍頭天夜里建立了登陸場,用再猛烈、再集中的炮兵火力也不能把它趕走。蘇軍‘到處建立登陸場’的原則會構成非常嚴重的威脅,這是不能低估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實施經周密組織的進攻。這里唯一可靠的,必須成為一條原則的辦法是︰若蘇軍正在建立登陸場,或者正在建立前進陣地,就向它發起沖擊,而且立即沖擊,猛烈地沖擊,猶豫不決注定要失敗。遲緩一個小時,沖擊就可能受到挫折,遲緩兩個小時就定然受挫折,遲緩一天就要召來大災難。甚至是只有一個步兵排,只有一輛坦克,就要發起沖擊要在蘇軍立足未穩的時候,要在它剛被發現,好對付的時候,在它還沒有時間組織防御的時候,要在它的重武器還沒運到的時候,就對它發起沖擊。推遲幾個小時就太晚了。遲緩意味著失敗;果斷而及時的行動就會成功。」

「蘇軍的戰術是一個奇怪的混合物。盡管他們精于滲透行動,並特別善于構築野戰工事,但蘇軍進攻行動的刻板程度令人震驚。他們習慣于愚蠢地對某一點反復地沖擊,炮兵火力組織的公式化,以及不善于選擇進攻的地形,都表現出在執行任務時缺乏創造性和思想上的僵化。我們的無線電偵听隊曾多次听到這樣急躁的提問︰‘現在我們干什麼?’只有少數的下級指揮官在遇到情況變化時,能表示個人的看法。在許多情況下,本來是一次成功的沖擊、突破或是已經完成了的合圍,但卻沒有及時擴大戰果,就是因為上級沒有關照該怎麼辦。盡管在指揮上是刻板的,但是蘇軍卻善于迅速而頻繁地調換前線的部隊。一旦一支部隊受了重創,一夜之間它就能撤到後方,幾天以後再在另一個地方出現。」

「關于防御戰的問題,主要是後方地域和交通線以及組織問題。烏蘭烏德等重要交通樞紐的交通阻塞情況嚴重,在其它一些較小的城鎮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糟糕的是所有前線部隊的後勤單位都集中在道路樞紐上。如果蘇軍發動進攻,那些非戰斗人員都擠在這些地方,成堆的車輛也疏散不出去。如果蘇軍突破過來,數以千百計的車輛都要丟掉或焚毀。而且,事關緊要的坦克也將寸步難行,陷入人群和車輛的泥潭。造成這種麻煩的原因是,城鎮里生活方便而舒適。這一狀況必須得到改變。」

「關于在戰時迫不得已進行的有組織的退卻問題,也應該引起重視,因為現在的西伯利亞,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再是荒原,而是人口聚集的工業重地。一旦實施退卻,事先必須進行非常周密的準備工作。道路、橋梁、行進路線和河流渡口都要進行修補和加強;部隊的集結地域選好後需要進行偽裝;決定要運走什麼裝備和器材,需要多少運輸車輛,都必須經過詳細的計算。電話設備必須全部撤除(這是一項重要的準備工作),各級指揮所和觀察所在退卻行動開始以前要開設在後方,根據每一道抵抗線阻滯行動的計劃,作好爆破、設制路障和布雷等計劃,以便更好地配合阻滯行動。」

「最復雜的問題是撤出居民,因為必須要把所有居民都一起撤走,不管是老少強弱,也不管是農民還是市民。為此需要臨時采取專門的措施。這里主要的事情是協調整個行動,要組織好居民的轉移,防止他們妨礙軍隊的退卻。工程兵分隊要派出去修橋補路,以使大隊人馬能按規定的線路行進。還應該組織補給品和給養的供應站、衛生站和醫療站等。而最重要的一點是組織好交通指揮勤務。因為這樣龐雜的隊伍必須嚴密加以控制。離開前線不遠時,要組織夜間行動,如必須在白天行動,就要讓隊伍采取隱蔽措施,特別要教育難民,避免擠成一團,要分散行進,以防蘇軍飛機襲擊。他們的飛機對任何活動目標都要攻擊,不管是平民,還是軍隊。」

「西伯利亞廣闊的原野和大片的森林,對于大規模撤遷居民其實是非常有利的。但無論如何,組織退卻是相當復雜和冒險的行動。在現代戰爭中,要撤遷居民,必須安排好長距離行動計劃,並作好周密的準備工作,否則,軍隊的行動就會受到阻礙。」

「除了交通指揮勤務以外,蘇軍空軍的飛機可能會專門襲擊難民。這是很成問題的。只要他們把炸彈亂丟下來,想在到處瓦礫、充斥著狂喊亂叫喪魂落魄的難民的道路上給軍隊打開一條通路是非常困難的。這些情況我們必須都要事先考慮到。因為在現代戰爭中,沒有什麼單純的軍事撤退,平民的轉移也要列入退卻計劃之內。」

(三百九十五)「女乃瓶」首領

(三百九十五)「女乃瓶」首領,到網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高科技軍閥最新章節 | 高科技軍閥全文閱讀 | 高科技軍閥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