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軍閥 第一卷 (三百九十二)“超戰艦”和“九段作戰”

作者 ︰ 銀刀駙馬

收費章節(20點)

(三百九十二)「超戰艦」和「九段作戰」

調查委員會調查的結果是,日本海軍新造艦艇中大量使用了電氣焊接,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此外,第四艦隊遭遇的巨*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一般來說,波高與波長之比達到二十分之一,就被認為是少見的巨*了,而根據第四艦隊各艦的描述,遭遇第二號台風時的波高與波長之比達到了十分之一,海況之惡劣遠遠超過了各艦的設計強度所能應付的水平。

「第四艦隊事件」後,日本海軍對其全部戰艦進行了第二次大改裝,主要內容是增加強度,此外在小型艦艇上又撤除了一部分武備,以增大穩性。這次事件之後新造和改造的日本軍艦在穩性和結構強度上有很大改善,惡劣海況下的復原性也大大提高。

此外,「第四艦隊事件」暴露了日本在太平洋氣象和台風研究上的缺陷。此後,日本在西太平洋各島上設立了許多氣象觀測站,並派出氣象觀測船,以了解台風構造,掌握應對知識。「第四艦隊事件」刺激了後來日本氣象學的發展,也算是不幸當中的收獲了。

「第四艦隊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令日本海軍失去了對焊接技術的信賴。思想保守的造船專家平賀讓博士所在的保守派在事件之後得勢,把持了艦政本部造艦部,平賀讓下令在新造艦艇上一律取消電焊,代之以傳統的鉚接。平賀讓一直對新技術似乎有著特殊的不信任,在他領導之下日本的軍艦設計日漸趨于保守。

在得知了平賀讓的做法後,藤本喜久雄感到怒不可遏,他憤怒的指出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在造艦技術上是一種倒退,將使日本海軍在今後後拉大同美英海軍的差距。但此時的他因為這兩次事故,已經被撤銷了一切職務,再也沒有力量對艦政本部施加影響了。

看到平賀讓決意一意孤行,藤本喜久雄知道再說無用,他嘆息了一聲,不再說話,而是默默地看著工作人員收拾他的圖紙和資料。

陣陣微風從窗外吹了進來,一張設計簡圖從桌面上飄起,在微風的吹動下,竟然飄落到了藤本喜久雄的腳邊,藤本喜久雄俯身將圖紙撿了起來,當他的目光落在圖紙上那熟悉的線圖時,竟然禁不住熱淚盈眶。

這張圖紙的標注處,赫然寫著「超戰艦」的醒目字樣。

平賀讓上前從藤本喜久雄手中一把奪下了圖紙,當他看到圖紙上面繪制的那艘擁有呈金字塔形排列的四聯裝主炮的巨型戰列艦時,不由得輕蔑的冷笑了一聲。

這張圖上畫的,是藤本喜久雄設計的已經被否決了的日本「超戰艦」設計圖。

日本海軍在「未來作戰」的構想中,曾經設想建造一級搭載510毫米主炮的「超戰艦」,作為對美海上決戰的主力奇襲力量。這一構想最初發端于1930年,至1933年時,日本海軍艦政本部已經有「建造艦寬超過巴拿馬運河船閘」的巨型戰列艦的構想。1933年10月21日,海軍軍令部參謀石川信吾中佐發表了《次期軍備對策之拙見》一文,認為「當年‘無畏艦’誕生,令當時現存戰列艦一夜之間全部過時。如今在兵力僅為美國七成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建造威力凌駕于所有現存戰列艦的巨大戰艦,將令美日海軍力量對比向對日本有利的一方傾斜。蓋因巨型戰艦將超過巴拿馬運河的通過能力,美國如要建造同類戰艦以進行海軍軍備競賽,就必須建造足夠配置給兩洋的數量,將給美國帶來無法忍耐的巨大經濟負擔。」

1933年底,石川信吾便委托艦政本部設計師藤本喜久雄的心月復江崎岩吉造船中佐核算了巨型戰艦的主要參數︰排水量50000噸,航速30節以上,主炮為9門左右的20英寸炮,防御能力為在2萬米到3.8萬米的距離內可以防御現有的16英寸炮彈,此外在命中10發左右的500公斤彈頭魚雷後仍可保證安全。根據估算,這級「超戰艦」的威力將比日本海軍現有的「長門」級戰列艦、中國的「共和」級戰列艦、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和英國的「納爾遜」級戰列艦強出百分之四十到五十,而在太平洋方向,鑒于中國海軍頗具威力的「共和」級戰列艦和「光榮」級戰列巡洋艦已經拆毀,建造2艘這樣的「超戰艦」,就可以抵抗力現有的美國海軍「科羅拉多」級戰列艦,並且能夠在單艦戰斗力上毀滅性地壓倒對方。

1934年3月21日,日本海軍軍備限制研究委員會在第二次會議上研究了相關的資料,以及其他各國造艦競賽的參考資料。軍備限制研究委員會成立于1927年,發起人為當時的海軍次官野村吉三郎海軍中將,成員來自海軍部、海軍省軍務局、海軍艦政本部和海軍航空本部。該委員會研究之後,決定對「超戰艦」的可行性展開論證,包括該艦主炮究竟采用何種最大口徑,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是否有能力建造同類軍艦,以及所需造艦預算和日常維持費用為多少。因為日本已經覺察美國在建造擁有16英寸主炮的戰列艦,因此「超戰艦」的主炮口徑必須要凌駕于其上才行。

由藤本喜久雄提出的「超戰艦」技術規格為標準排水量5萬噸,滿載排水量6萬噸,長290米,寬38米,吃水9.8米。武備為12門20英寸主炮,安裝在艦首的三座四聯裝炮塔內,仿照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排列為金字塔形。此外還裝備16門155毫米副炮,全部安裝在雙聯炮塔內,8至11門127毫米高炮,高射機槍若干,可以進行俯沖轟炸的水上飛機12架,彈射器3座。舷側裝甲厚度為16英寸,裝甲甲板厚度為11英寸。「超戰艦」將安裝總功率為14萬匹馬力的蒸汽輪機,航速30節左右,載油6000噸。

「超戰艦」所需的20英寸口徑艦炮大大超過了日本現在的兵工技術水平。1916年,海軍吳工廠就曾經試制了1門「三六厘」(實際口徑為480毫米)艦炮,但是由于煉鋼、澆鑄等技術不過關,炮身存在細小裂紋和砂眼。這門炮在倉橋島龜首射擊場進行射擊實驗時,在第九次發射中炸裂。後來日本技術人員將口徑改小,試作了一門460毫米炮,在減少裝藥的情況下勉強試射成功。1927年,吳海軍工廠在試制長身管徑)的410毫米艦炮時也面臨技術難關,不得不在制作出炮身粗材後草草放棄。前車之鑒在此,擔任艦炮設計的艦政本部第一部負責人不得不指出生產20英寸艦炮所面臨的技術風險。

1934年7月5日,江崎岩吉提出了修正後的「超戰艦」設計方案︰排水量67000噸,裝備9門460毫米炮,安裝在三座三聯裝炮塔內,全部集中在艦首;4座155毫米三聯副炮塔,4座雙聯裝127毫米高炮;6軸,20萬馬力,航速31節至33節,18節時續航力1萬海里。該設計的核心思想是以2艘超戰艦和2艘新造的航空母艦為核心,以33節到34節的高速截擊美國航空母艦作戰群。此外,還有4軸、最高航速28節的第二方案。

但是1934年發生的「友鶴事件」和「第四艦隊事件」使「超戰艦」的設計工作被迫終止,並進行重新檢討。「造船鬼才」藤本喜久雄和江崎岩吉的方案被否決,福田啟二大佐接任了「超戰艦」的設計,日本造船界的元老級人物平賀讓擔任技術指導。此時,以航空本部部長山本五十六少將為代表的「航空派」已經敏銳地看出了航空母艦在未來海戰中的巨大優勢,因此反對建造兩艘無用的巨型戰艦,但是以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親王、海軍大臣大角岑生和艦政本部部長中村良三為首的死忠的「戰艦黨」,否定了「艦隊航空化」的主張,無論如何也要建造巨艦,以作為「帝國海軍精神的象征」。

1934年10月,軍令部將江崎設計方案打回艦政本部,提出將航速提高至35節左右,同時增加舷側防御。設計負責者以「技術上不可能」為由將軍令部的意見頂了回去。軍令部遂再度對超戰艦要目加以修改,認為新戰艦在未來的作戰使命主要是參加敵航母艦隊的追擊戰,與戰列艦隊展開水上打擊戰,因此有必要改善設計條件,將一座主炮塔移至艦尾。最後在1934年12月1日以「A-140」的計劃代號正式命令艦政本部開始設計工作。「超戰艦」就此納入日本海軍的艦船建造計劃。這就是後來的「大和」級戰列艦。

而對于「超戰艦」的設計,藤本喜久雄還有一個「私人設計案」,在這個方案中,超戰艦的排水量放大到了72000噸,全長320米,主炮為12門,以四聯裝的方式安裝在艦首的三座主炮塔里,艦型和「納爾遜」級類似。由于炮塔尺寸和重量過大,這個方案沒有能夠被提交給艦政本部討論。

剛才藤本喜久雄手中拿著的被平賀讓奪去的那張圖紙,就是「藤本私人案」的設計簡圖。這可以說是藤本喜久雄「鬼才生涯」的絕筆。

藤本喜久雄呆呆地看著平賀讓將圖紙交給了一位工作人員裝入檔案袋,他掏出手帕,擦了擦眼角的淚水,慢慢的恢復了平靜。

很快,工作人員便將房間里的圖紙和資料收拾整理得差不多了,平賀讓正打算離開,一位工作人員走了過來,將一幅鉛筆畫交給了平賀讓。而藤本喜久雄的目光,也跟著落到了那張畫上。

這幅畫上,是用粗細不同的鉛筆仔細的勾畫出的一艘威武的戰列艦,這艘戰列艦擁有巨大的塔式艦橋和煙囪,在艦首處,有三座巨大的呈金字塔排列的四聯裝炮塔,此時這些巨型炮塔的四聯裝主炮分別揚起了兩根炮管,呈45度角向著天空猛烈開火,炮口噴出長長的火焰,夾帶著濃濃的黑煙。在這艘巨型戰列艦的周圍,還有幾艘巡洋艦和驅逐艦,而在艦隊的上空,竟然還畫有幾架飛機。

「這是你畫的?」平賀讓立刻便認出了這是那艘「藤本版超戰艦」,不由得又是一聲冷笑。

藤本喜久雄有些木然地點了點頭。

平賀讓又看了看這張想象圖,他看著藤本喜久雄那滿是血絲的眼楮和鬢邊有些花白的頭發,面無表情的將手中的畫交給了藤本喜久雄,轉身走開了。

北京,中華民國海軍部,海軍情報局。

此時,在情報分析室里,幾個人正在談論著剛剛從從日本得來的最新的情報。

「自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日本海軍重新制訂了作為華盛頓會議對策的海軍整備計劃。該計劃分為計劃A和計劃B,作為‘當前應急之策’需要完成的計劃A包括︰第一,完成‘盤城’、‘天龍’2艘航空母艦;第二,建造8艘‘古鷹’級中型巡洋艦和8艘‘妙高’級大型巡洋艦;第三,確保建造26艘驅逐艦的艦體;第四,建造14艘巡洋潛水艦和10艘機雷潛水艦和28艘艦隊潛水艦。」

「潛水艦?」

「就是潛艇。日本人的稱呼就是別扭。」

「這個清單其實是很說明問題的。從這個清單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海軍對《華盛頓條約》的對策就是大量建造在條約中未限制數量的巡洋艦、驅逐艦、大型潛艇等艦種,同時開發新式的遠程氧氣魚雷,以求在開戰時發揮這些輔助戰艦的數量優勢以及魚雷戰的優點,在雙方艦隊決戰前盡量消耗美國艦隊,以求在最後的艦隊決戰中能夠以現有的艦隊規模擊敗美國的主力艦隊。根據日本海軍‘有終會’1934年的統計,自《華盛頓條約》生效之後到1934年這幾年時間里,日本海軍用于建造主力艦的‘軍艦制造費’為16523萬日元,而用于建造驅逐艦、潛艇、潛艇母艦等輔助軍艦的‘輔助艦艇制造費’達9億3826萬日元。這一比例也真實反映出這一時期日本海軍的發展趨勢。」

「是這樣,1926年和1927年,日本海軍兩度追加了造艦計劃,以求充實洋上魚雷戰兵力。新增加的軍艦建造計劃包括8艘‘高雄’級巡洋艦、36艘‘吹雪’型驅逐艦、追加3艘巡洋潛水艦和5艘艦隊潛水艦。新的造艦計劃被稱為計劃B。至倫敦海軍會議前夕,又形成了計劃C,包括建造6艘‘金剛’級代艦、追加6艘‘高雄’級巡洋艦和30艘‘吹雪’型驅逐艦,追加6艘巡洋潛水艦和36艘艦隊潛水艦,以及追加2艘大型航空母艦。」

「現在的日本海軍以計劃C為主體,形成了1932年度的第一次補充計劃,即‘壹計劃’。在提出對美國的‘九段作戰’戰略後,又于1933年對計劃進行追加,進而形成了1934年至1935年的第二次補充計劃,即‘貳計劃’,包括建造2艘‘蒼龍’型航母、4艘‘最上’型巡洋艦,以及增加‘初春’型驅逐艦。」

「照他們這種擴建速度,咱們可是很危險啊」

「擴建速度是一方面,關鍵是我們得明白他們的戰略意圖,才能有的放矢。」

「日本人的戰略已經現在我們應該是已經很清楚了,從日俄戰爭結束以來,日本海軍的對美本土決戰思想就是將艦隊主力集合在奄美大島一帶海域,然後前出至本州島以東海面,發動‘洋上魚雷戰’和艦隊大決戰。以現在我們得到的情報綜合來看,日本人除了將決戰地點前移至小笠原群島外,這一思想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倫敦會議後,日本海軍在輔助戰艦方面的擴充計劃也宣告流產,他們于是進一步決定將戰場延伸至中太平洋和東太平洋,在美國艦隊離開母港後立刻展開奇襲攻擊。這種觀念不斷修正後的產物,就是所謂的‘九段作戰’計劃。」

「‘九段作戰’計劃?怎麼個‘九段法’?」

「听起來,這個‘九段作戰’好象沒咱們中華海軍什麼事似的。」

「這個‘九段作戰’其實是挺有意思的,咱們具體來看一下。」一位軍官擺了擺手,伴隨著工作人員的操作,影壁牆上很快放下了一幅巨大的環太平洋地區的地圖。

「這個‘九段作戰’是專門沖著美國人去的,對于咱們,日本人其實是另有布置的,咱們先說他們對付美國人的辦法。」

(三百九十二)「超戰艦」和「九段作戰」

(三百九十二)「超戰艦」和「九段作戰」,到網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高科技軍閥最新章節 | 高科技軍閥全文閱讀 | 高科技軍閥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