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 第83章 羽林軍成

作者 ︰ 螞蚱不吃魚

十日後,秦國丞相魏冉派出的密探風塵僕僕地趕到了新鄭。

此時的新鄭已經大變了模樣,太子然雇佣了大批的庶民,進行戰國時代最「偉大」的城市道路改造工作。以前的坎坷不平的土路、石子路全部變成了水泥路,這讓所有初來新鄭的人都大發贊同。已經有敏銳的商人問詢水泥的價格,但得到的答復全是兩個字---不賣。

羽林軍的訓練也是卓有成效。參照後世的鍛鐵技術,太子然仿制出了唐朝時期的明光鎧。無論是在防護力上還是靈活性上,新式鎧甲完全甩出這個時代的鎧甲幾條街。

也就是太子然舍得投入,三千羽林軍從校尉到小卒,人人皆是身著鐵甲,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鋼盔。全軍所用的武器也是百練之鋼做成的,可謂「斬金斷玉,削鐵如泥」。

鋼和鐵的區別最重要的是含碳量。生鐵的含碳量較高,硬而脆,幾乎沒有可塑性。熟鐵含碳量極低,質軟,塑性好,易變形,但強度和硬度又很低。鋼介于兩者之間,是制作武器最好的材料。

太子然用極易獲得的生鐵為原料,采用後世的炒鋼法,獲得了大量的鋼材,為羽林軍制作了全套的裝備。

為了打造三千羽林軍的裝備,耗費生鐵不計其數。粗模估量,其價值足夠武裝十萬大軍。要知道,這個時候,大多數士卒是沒有防護的。即使有也是單薄的皮甲。至于鐵甲,只有百人將以上的軍官才有資格穿戴。

當今八國之中,也就楚國因為背靠河澤,能夠就地取材,制作大量的犀甲等鎧甲裝備士卒。

為了以後的戰斗方便,太子然命令羽林軍效仿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開始的時候,還有幾個愣頭青秉著「學習蠻夷是可恥的」的態度。李牧靈光一閃,規定每天訓練成績最差的後幾位要為全軍洗**。這幾個愣頭青只堅持了一天就乖乖換上「胡服」,投入到訓練。

從跌跌撞撞騎馬的良家子弟到弓馬嫻熟的羽林軍,蒙驁和李牧僅僅花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為太子然訓練出一支能戰之師。這里面固然有太子然的貢獻,比如優渥的待遇、新式的武器裝備,但更多的是蒙驁、李牧兩人傾盡心血。

在太子然的設想里,一支鐵血之師沒經歷過幾場硬仗是沒資格稱為勁旅的。一支軍隊如果沒有軍魂,它可以憑著血勇之氣爭一時之勝,但無法世世代代稱雄。羽林軍的裝備是天下最好的,待遇是天下最好的,紀律是最嚴明的,但這並不代表羽林軍一定是天下最能戰的軍隊。

蒙驁和李牧身為羽林軍的主將,也很清楚,沒經過戰場的考驗,羽林軍只是長著乳牙的老虎。這只老虎要想成長為虎王,要走的路還很長,也許一個不小心就會被一只餓狼咬死。所以,時時刻刻都保持警醒,這是羽林軍培養起來的作風。

以戰養兵最出精兵。太子然自然清楚蒙驁、李牧為何屢屢請戰,但眼下四海升平,即使只是表面上的,實在沒什麼戰事。因此,對于羽林軍的請戰,太子然每次都是視而不見,每次的答復都是「等你們可以在解下馬鞍、馬蹬還疾馳自如的時候,我就安排你們出征」。

羽林軍是太子然目前最大的心血,無論是造紙術也好,水泥也好,鍛鋼也好,一切都是為了強軍而服務。在這個時代,青壯農忙時為農民,閑時為士卒,每個國家只有少數的職業化軍人。

兵不在多而在精的道理太子然自是清楚,但蟻多也會咬死象。太子然打算大膽做一個嘗試,在統一前,半耕半軍的制度的不容改變的,但會招募少量的職業化軍人。這樣即使國家突逢大敗,也有力氣恢復元氣。若遇到一些不大的戰事,則由精銳平定。

韓國的弊端是兵微將寡,願意投軍者實在少之又少,歷代君王又多是守成之君,韓軍也只能靠守城、靠精良的武器來抵消敵國的長處,畢竟守城不需要多少人,武器如果再好一些的話,足夠立于不敗之地。

太子然打算借助戰爭,借助連年混戰的戰爭,迅速培養起一批軍中的骨干力量。這是大爭之世,爭或許會死無全尸,但退,一定是粉身碎骨。太子然故意拔高軍人的待遇,一方面是激勵士卒的愛國之心,另一方面何嘗不是試探貴族的反應。

耕戰耕戰,一個國家的基礎是人口,在這個人口、土地是一切的時代,耕用來獲得更多的土地,戰來獲得更多的人口。

有人天生富貴,自然有人天生貧困。對于沒有文化知識的庶民來說,從軍是少有的幾條出路,可以獲得爵位,可以獲得財富。但貴族自是不願曾為泥腿子的軍人與他們稱朋道友,共處朝堂。

在貴族看來,軍人可憑借軍功得到錢財,甚至是土地,但爵位萬萬不可,尤其是世襲的。原因很簡單,權力的蛋糕就那麼大,原本每個人都可以分到一些,但一旦有新人加入,每個人都要多多少少分出一些。在世襲貴族看來,這是萬分不允許的。

太子然也知道,在自己沒有擁有絕對的權力前,這個風險自己是萬分冒不得的。于是,無論是華陽之戰還是野王之戰、伊闕之戰,立功的軍人有獲得土地,有獲得錢財的,但就沒有一個人因公受爵的。

為了減少國內貴族的反對之聲,太子然在選拔羽林軍兵源的時候也招攬了不少貴族子弟。這樣,優渥的待遇才沒引起過多的爭論,否則指不定又是「窮兵黷武,愧對祖宗」的爭辯。

跟著韓王處理朝事的這些日子,太子然算是徹底體會到韓國宗貴的強大。滿朝五百石以上的官員,韓氏佔據了其中的一半,剩下的一半里還有不少是跟宗貴關系很近的近親。他們世世代代把持著韓國的朝政,但見君王輪換不見宗貴倒台,說的就是韓國宗貴。文字首發。

「太子殿下!」

就在太子然苦心琢磨如何打壓宗貴權勢的時候,蒙驁和李牧聯袂到訪。

「是你們兩個啊!不在軍營好好練兵,難不成又來我這里蹭酒喝不成?」太子然笑呵呵地說道。

閑來無事的時候,太子然提煉出了高濃度的酒。這個時代的酒分為兩種,一種是度數很低的甜酒,稱之為「醴」,莊子所雲「小人之交甘若醴」說的就是這種。另一種是用曲釀造出來的,酒精度在10到20度之間。

而太子然提煉出的是五十多度的蒸餾酒,辛辣苦澀。之所以提煉出這麼高酒精度的,太子然可不是為了靠販酒盈利。一者釀酒費糧,在糧食這麼緊張的時代,沒有一個國家會鼓勵釀酒;二者這個時代的人還是喜歡曲酒或者醴酒,蒸餾酒太沖,根本沒有市場。

發明出蒸餾酒,太子然是想將其用于戰場上的消毒,雖然比不上後世酒精度高達75%的消毒酒精,但也聊勝于無。不過蒙驁和李牧這兩個人似乎是例外,居然喜歡喝這麼高濃度的酒。

「太子殿下,您說過只要我們在解下馬鞍、馬蹬還疾馳自如就安排我們出征,這句話還做不做數?」心直口快的蒙驁問道。

「作數啊!」太子然愣了一下,笑吟吟地說道。

蒙驁和李牧對視一眼,會心一笑,請命道︰「請太子殿下檢驗,羽林軍上下已經達到太子殿下的要求。」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 |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全文閱讀 |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