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錦醫衛 第234章 大朝會

作者 ︰ 胖大海

喬家之行,並沒有張陽想象中的尷尬與沖突,關于他與喬鈴兒的婚約,除了喬小樂的那一聲「小姑夫」之外,喬家上下似乎有意回避,並沒有任何人提起,這讓張陽松了一口氣之余,心里卻更加內疚不安。♀

最難消受美人恩,大約就是這個意思。

之後的幾天,朱壽仍然不時出現在大興隆寺,說是來找張陽,然而心思卻更多地放在劉芸身上。

唐伯虎和楊慎,似乎忙于與各種應酬,在大興隆寺倒是很少露面。

托了朱壽的福,這些日子,張陽連同幾個女孩兒,也把京城里的各處名勝古跡、繁華所在給玩了個遍,以至于張陽都有些樂不思蜀,甚至把皇帝要召見的事情給忘到了腦後,把京城之行完全當做了一趟公款旅游。

期間,太醫院的御醫薛己也多次登門拜訪,與張陽一起討論各種醫學上的問題,張陽的各種醫學理論為薛己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薛己甚至想辭去太醫院御醫的職位,拜張陽為師,在張陽的身邊學習,不過卻被張陽勸阻。

除此之外,大興隆寺還有一個不速之客,那就是小公爺徐鵬舉,這小子在輸給張陽之後消停了幾天,之後又開始挑戰張陽,不過屢戰屢敗,這小子卻仍不氣餒,倒是跟張陽有些不打不相識的味道。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很快就到了月中,突然一位禮部的官員來到了大興隆寺。

大明的朝會的規模是相當大的,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始,不單每年正旦、冬至和皇帝生日三天的「大朝會」,以及每月初一、十五兩日的「朔、望朝」,皆大會朝班,就是每日的「常朝」(早朝),大多數在京職官也都要入朝,在奉天門前御門听政,「嵩呼舞蹈」,奏事發令。

不過朱元璋手創的早朝太重、太繁,禮法太嚴,不間寒暑,日日趨朝,甚至有早晚兩朝,即便在朱元璋生前,他一手設計的早朝也不能維持如初,如過去每日退朝後百官賜食,即以「職事眾多,供億為難」,不得不于洪武二十八年停止。

朱元璋晚年上朝也頗為隨便,隨駕所在,甚至于右順門舉行早朝,過去的盛大場景不復再見。

而朱元璋之後,大明的皇帝便很有再有日日早朝的自虐習慣。

不單皇帝厭倦早朝,明朝的百官逃避朝參的懶朝事件也愈演愈烈。

以朱厚照的老爹弘治皇帝為例︰弘治六年六月己巳,「會昌侯孫銘等四百八十人朝參不至」。八年二月丙子,御史劾朝官數少,經點查,「豐城侯李璽而下六百二十余人」不到;同年六月乙丑,又有「文武官武安侯鄭英等八百八人朝參不到」。大量的記載中,以弘治十五年八月辛亥日人數最多,不至者「泰寧侯陳璇等一千一百六十人」。

可以說弘治朝官員缺席早朝的情況,甚至比如今三流野雞大學里大學生逃課的情況還要嚴重一些。

到了正德朝這會兒,不要說每天的「常朝」自然早已取消,就連每月初一、十五的大朝會,都時有時無,因為皇帝的種種「狀況」而被迫取消。

不過這個月的十五,大朝會顯然要如期舉行了,作為新封的伯爵,錦衣衛指揮僉事,張陽自然也有份參與大朝會,而禮部派來的這位官員恰恰就是來教授張陽上朝時的基本禮儀的。

不過與弘治朝,官員「逃課」嚴重的情況相比,雖然正德朝的大朝會時有時無,可是每朝官員缺席的情況倒是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甚至很少有人缺席。

原因只是因為如今的司禮監大太監劉瑾對于朝儀監管甚嚴,由錦衣衛陳設鹵簿儀仗對百官挨個點卯,教坊司陳列大樂,禮儀司陳列諸國文書、賀表、貢物,還設糾儀御史糾察百官,監督那些站久了愛打瞌睡或交頭接耳聊私的,但凡發現有缺席失儀的官員,一律從重處理,甚至有些得罪過劉瑾的官員,也會因為這種把柄,被帶上重達上百斤大枷在午門之外「罰站」,很多體質弱的官員甚至會活活被累死!

這自然讓京城的官員們個個噤若寒蟬,不願讓劉瑾抓住把柄,而早朝的氛圍,自然「煥然一新」。

可以說,劉瑾對于早朝有些偏執的嚴管,讓經歷過弘治朝那種散漫生活的士大夫們非常不適應,很大程度上,這一點也是劉瑾特別遭人恨的一個原因。

…………

雖然京城百官都以早朝為苦,不過張陽因為是第一次參與早朝,倒是新鮮的很,而且張陽他天生便沒有什麼對于皇權的畏懼,即便是來到了這大明朝的心髒,紫禁城,也沒什麼緊張的感覺,倒是左顧右盼,好奇的很。

張陽在後世曾經到過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給張陽留下的印象是仿佛一個擠滿了人的沙丁魚罐頭,雖然紫禁城的規模巨大,可是在巨量的游人數量面前,紫禁城自然沒了多少肅穆莊嚴的感覺。

雖然紫禁城的整體格局跟後世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可是穿越時空之後再來到這紫禁城,卻帶給了張陽一些不同的感覺。

此時天尚未亮,張陽便乘著馬車穿過了大明門,來到了午門之外,午門巨大的凹形結構,在凌晨的黑暗之中,仿佛一只張著大嘴的巨獸,讓人覺得有一股莫名的威懾力。

張陽來到午門之後,在京城的官員們也開始陸續到來,我們後世常說「文武百官」,可是明朝的大朝會用文武百官來形容顯然是不那麼妥當的。

試想,弘治朝大朝會,連缺席的官員都可以達到上千人之多,那麼實際應到的人數應該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至少張陽站在午門這里粗略看了一下,官員的數量估計可能都在三四千人上下,各色朝服的官員擁擠在一起,讓人有些眼花繚亂。

辰時一到,午門之上頓時響起了隆隆沉悶的鼓聲。

文武大臣列隊開始從午門左右掖門進入,並按品級分列于奉天門兩側,張陽雖然之前經過了禮部官員的「培訓」,但是卻也沒料到大朝會會有如此多官員參與,一時之間也有些混亂。

因為是大朝會,所以張陽穿的是新賜下的三品朝服,五梁、金帶、佩玉、黃綠赤紫織成雲鶴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金綬環,張陽只是看著跟自己穿的朝服差不多的官員,便擠了過去,站在這些人的身旁,也不管自己站對沒站對。

後世清宮劇中,我們常看到皇帝坐在大殿之中的御座上臨朝听政的場景,其實這都是比較扯的。

試想一下,一個大朝會,動輒幾千人上朝,就算太和殿再大,撐死容納幾百人,估計就擠的跟早高峰的地鐵車廂一般了,怎麼可能在此臨朝听政?!

而在洪武時,朝會的人數就更多了,動輒便是上萬人,朱元璋為了彰顯大國盛世的景象,大朝會時除了讓朝參官員上朝,凡奉召來的耆老、人才、學官、儒者等,皆令「隨朝觀政」,將官子弟年紀稍長也令「隨班朝參,以觀禮儀」,若是在大殿內舉行朝會,估計把整個紫禁城所有的宮殿全都用了都擠不下這些人。

其實,明清兩朝24個皇帝,太和殿的作用都是舉行盛大典禮及宴會用的,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點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此外,太和殿還是舉行新進士的殿試,及傳臚的場所。

那麼皇帝是在什麼地方臨朝听政呢?

明朝的皇帝其實是在奉天門的門中,也就是所謂的御門听政,而到了清朝,則改到了乾清門,大臣們則都站在奉天門前的巨大廣場上,依次排開,就好像後世中學做課間操的場景差不許多。

此時,張陽正站在這幾千人的文武官員之中,站在奉天門前的大廣場上,抬頭看著遠處台階之上緊閉的奉天門,正中設御榻,榻後立屏扆和表案。

雖然廣場上集中著數千人,可是因為四周都有御史、太監、錦衣衛等人糾舉禮儀,所以並無一人說話,整個奉天門廣場陷入一種詭異的寂靜當中。

啪啪啪……

突然,有人用鞭子使勁兒抽打,鞭梢因為超過了音速,擊破音障發出巨大的聲響,在這空曠的奉天門廣場上不斷回蕩。

九聲響鞭聲後,奉天門的大門緩緩打開,之間一個人影出現在奉天門下的御座之上。

張陽使勁兒凝目望去,可是因為天色還很昏暗,再加上皇帝的御座離張陽的位置還很遠,很難看清皇帝到底長了什麼樣子,只是張陽莫名地覺得那坐在御座之上的皇帝似乎有點眼熟。

張陽還準備再仔細看一看,就有太監在前面尖聲大喊,讓百官行禮。

大臣們動作整齊劃一的一叩三拜,張陽雖然有些不情願,可也還是跟著眾人一起做了個樣子,便站直起身。

接下來的奏事過程,也不像張陽以前在電視中看到的那種樣子,皇帝升座之後,有重要奏事的官員按照部院順序,陸續登東階向皇帝匯報,而那些官員奏報的內容,站在廣場上的張陽根本听不清楚什麼,也不知道那些官員都說了些什麼,而對于官員奏請的回復,坐在御座上的那位皇帝則一律兩個字回復︰「照準!」

依稀听到那聲音,張陽覺得皇帝的聲音似乎也很熟悉,這更引發了張陽的好奇心,想要湊到前面去看一看皇帝究竟長得什麼樣子,可是他張陽也沒什麼事情要奏報皇帝,實在沒有機會靠近一些看一看皇帝究竟是什麼樣子,讓張陽一陣抓耳撓腮、心癢難耐。

zn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明朝錦醫衛最新章節 | 明朝錦醫衛全文閱讀 | 明朝錦醫衛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