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妹 37第36章

作者 ︰ 竊書女子

公孫天成話音落下也就走了進來,向程亦風、符雅都問了好,道︰「老朽祭拜故人方才回來,童子說大人的書童來找過老朽,于是趕緊前來,正巧听見大人和符小姐對話,忍不住插了句嘴,望兩位見諒。♀」

符雅掩口笑道︰「公孫先生莫要笑話,符雅問了個愚蠢至極的問題,不知先生有何高見?」

公孫天成道︰「小姐勿須過謙。老朽連官也不是一個,哪里能對吏制發表什麼議論?只不過剛才小姐說大凡地方官都自費請師爺,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京官就有衙門里現成的副手,其實也不盡然——老朽不就相當于程大人的師爺麼?只不過是老朽的運氣好,太子殿下賞了老朽一處容身之所,一個應門童子,還有一份糊口的工錢——論數目,大概和個七品官也差不多。但若老朽真的頂上個七品頭餃,恐怕程大人要裁汰冗員,老朽就首當其沖了。」

「先生說的哪里話!」程亦風雖然知道老先生此番回來時和自己告別,但是其向日的功勞不可抹殺,「若沒有先生,哪有今日的程某人?裁汰冗員就是裁了程某人,也不能裁了先生。」

公孫天成搖搖手︰「老朽本來就是編外不入流的人,裁也裁不到老朽的頭上。不過大人有沒有想過,如今這麼多蔭補的官員,空吃的朝廷的俸祿,卻沒有實際的差事可干,這其中有沒有一些當真有才的、可以給官員做師爺做副手的?讓他們補到這些職位上,既可一展身手,又不白拿薪俸,官員們又不用另外花費,豈不一舉三得?」

「果真!」程亦風驚喜,又道,「只是,有些蔭補的功臣子弟出身高貴,恐怕不肯屈居副職。而且蔭補的人實在太多了,大約全楚國也不需要這麼多的副職吧?」

「那是自然。」公孫天成道,「所以大人當先改蔭補法,說明只能蔭補直系——比如長子嫡孫,且只能蔭補特定的職位,比如書記官、顧問、軍師,等等。蔭補之後與其他官員一樣,三年一考績,若不能勝任,立刻辭去。這樣,一心想混口白飯吃的人就站不住腳了。」

「可不是如此!」程亦風喜道,「官員考績也該一般嚴格,特優才予升遷,不合格者應立即辭退。此事當由吏部和獬豸院共同擔當,我正打算奏請成立一個臨時的考察司,專門整頓官員考績問題。」

公孫天成未置可否。只符雅在一邊道︰「看來符雅果然是問了一個愚蠢至極的問題,公孫先生三言兩語就解決了。符雅今日才算明白,什麼叫‘姜還是老的辣’!」

公孫天成道︰「小姐謬贊了。也要小姐先想出這個問題,老朽才能‘靈機一動’。小姐才是心思縝密,考慮周到啊。」

言下之意,豈不是程亦風原先心思不縝密,考慮不周到麼?不過程亦風也不在乎,解決了一個大問題,他開心還來不及。

符雅笑道︰「哎呀,公孫先生莫要恭維我了。其實我找程大人的茬兒,是有不可告人的私心呢!」

程亦風知她喜愛玩笑,但還是被勾起了興趣,問道︰「小姐有何私心?」

「不可告人,又是私心,原來是不該說的。」符雅道,「不過公孫先生素有神算之名,符雅豈敢裝神弄鬼?只好交代了——我從太子殿下那里听說了,他有心變法,叫程大人整理所有新法提案,一切妥當之後,就要在兩殿辯論改制。這場論戰想來是十分精彩的。不過,我雖自知有虧婦德,卻還不敢缺德到跑到崇文、靖武兩殿上去偷听。所以就在這里想幾個問題來難一難程大人,自己過一過干癮啦!」

「變法?兩殿辯論?」公孫天成愣了愣。

程亦風趕忙把順天府大牢里的事情略略說了一遍︰「當時太子殿下只是讓我閱讀舊奏章,看看有否可取之法。雖然他表了改制的決心,但兩殿辯論,應該還早吧……」雖然自己心里是一團興奮,但是想到公孫天成早先曾說過,他只不過是不停地企圖找一種藥來使得楚國苟延殘喘罷了,心里不免閃過一絲陰霾,自嘲地笑了笑︰「先生看來,我抓的這一帖藥,恐怕也治不好國家上上下下這麼多毛病吧?」

公孫天成呵呵一笑︰「世上有哪一種藥能夠包治百病?如果因為找不著這種靈藥就把病拖著,豈不更加只有死路一條?」

「可是,如若是病急亂投醫,那不會死得更快?」符雅插嘴。

公孫天成看了她一眼,道︰「小姐看來,何為亂投醫?」

符雅道︰「就好比一個郎中給人看病,說病因是甲乙丙丁等四條,可開出來的藥卻一條不能治,或者只能治甲、乙,不能治丙丁,那旁人是不是可以有話說了?不如等一等,先養著,或許將來遇到個好郎中——又或者說,這個郎中根本就是個庸醫,連診斷都診斷錯了。」

公孫天成道︰「小姐所言極是。若病因是甲乙丙丁,這郎中所開的藥方起碼要能治甲乙丙,或其他任意三條,這才能使人信服。不知小姐看程大人的新法,將舊時積弊治了幾條?」

符雅道︰「程大人說急務有三,民貧、官冗、外虜,而民貧為重中之重。民貧的成因程大人總結為賦稅、徭役、豪強。新法中有‘方田法’可制止土地兼並偷稅逃稅,並鼓勵百姓開墾荒地,又有‘官買法’變地方供奉為中央采買,使得富庶之地的糧食不至于浪費,而貧瘠之地的百姓不至于多交賦稅,由此看來,新法對‘賦稅’一條可算解決的完滿。」她頓了頓,又道︰「但是,徭役使百姓不堪重負,新法只說要減免,請問減免之後差事要由何人來完成?至于豪強,新法中有‘官賣法’,使他們不得再囤積居奇哄抬物價,但青黃不接之時,百姓無米下鍋難道不要像富戶借貸?此時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富戶怎不乘機放高利貸?請問程大人若是禁止富戶提高貸息,一旦他們拒絕將糧食借給農戶,農人將何以糊口?」

公孫天成拈須沉吟片刻︰「程大人的新法可否借老朽一看?」

程亦風沒想到公孫天成願意給自己意見,求之不得,連忙把那幾頁紙遞上。

公孫天成一目十行,讀得飛快,只一刻,面上就露出了微笑,喃喃道︰「官買法……官賣法……沒想到又有人……真是天意!」

程亦風正是不解,老先生卻將那幾頁紙又放下了,負著手,道︰「既然已有官買官賣,老朽再給大人獻上一條‘官雇法’和一條‘官貸法’。前者是指由朝廷出資,雇佣各地閑散人員來擔當各項雜役。若普通農戶在農閑時願意為朝廷出力的,也可參與。總之,凡為朝廷做事的,必然給予工錢。後者是指由朝廷出面將國庫中的官糧以及各地留存著以備賑濟大災的糧食貸給百姓,照樣收取什一利息,秋收之後連本帶利與當年的稅銀一並上繳。豪強糧多,豈能多過朝廷?況朝廷利息極低,信譽又好過商家,百姓豈有舍朝廷而趨豪強之理?久而久之,豪強無利可圖,自然就無法再欺壓百姓了。」

舉一反三,公孫先生果然厲害!程亦風想,只是,事事都要朝廷出資,朝廷哪里還那麼多銀兩?

他不及問,符雅先提出來了︰「朝廷雖然鑄銀造錢,但是朝廷畢竟不是個聚寶盆,哪里就變出那麼多銀錢來又是買糧食,又是雇雜役?」

公孫天成笑︰「朝廷的錢多從稅收而來,若要斂財,非得開源節流——節流之項,程大人以提了,要精兵簡政,老朽不贅述,而開源一項,可以大做文章,首先一條就是加稅。」

「加稅?」程亦風和符雅都是一愣︰那豈不是和新政的‘富民’宗旨背道而馳了麼?

公孫天成道︰「不錯,就是加稅。但不是加在百姓身上,而是加在以往不曾納稅的那些人頭上。」

此言一出,程亦風不禁心頭一亮︰「先生的意思,是向寺院道觀征稅?」

見程亦風已然開竅,公孫天成便笑而不答。楚國一向以泱泱大國禮儀之邦而自居,對于佛教、道教,乃至由胡人傳來的回教、景教一視同仁,以禮待之,寺院多享民間香火,又有「功德田」不須納稅;宮里每遇大事,依各個皇帝皇後太後的喜好不同,請各自尊敬的法師入宮講道做法,免不了又有一番賞賜,更便宜的是,僧侶道士皆免徭役,他們的生活,可謂除了吃齋念佛不可婚配之外,逍遙可比皇宮大臣。如今若向他們征稅,雖然免不了口舌之爭,但能給朝廷帶來多少財富啊!

想著,程亦風立即拿筆來記。符雅善解人意,從旁替他鋪紙,磨墨,但又問公孫天成道︰「先生從寺院道觀收取稅金,的確可得一筆額外之財,但是,全國寺院道觀能有幾許?倘有十萬處,每處征稅一百兩,則一年征得一千萬兩。符雅不才,那日曾在東宮中偷看過我朝國庫收支記錄——太宗朝時大約每年收入四千萬兩,支出一千三百萬兩,神宗朝時,越收入四千四百萬兩,支出八百八十萬兩,而元酆年來,收入雖然達到五千萬兩,但支出也幾乎是五千萬兩——程大學士的新法,雖然有‘方田法’杜絕逃稅,但此法同時也減了不少劣等土地的賦稅,不知是否會持平,如今又要用國庫銀兩進行‘官買’‘官賣’‘官雇’和‘官貸’——這‘官買’一項且撇開不論,就算是和舊法持平,那麼其他三項,大人打算用那新征上來的一千萬兩完成?符雅請問,如此龐大的工程,一千萬兩能夠完成麼?即使完成,收支平衡,那我國國庫豈不還是空的?」

公孫天成不禁深深地看了符雅一眼︰這個女子不簡單,竟把楚國幾代皇帝的收支看得滾瓜爛熟,反應迅速,計算清楚,實在非同尋常。不過他卻並沒有被符雅難道,而是從袖中取出一吊銅錢,嘩啦一晃,道︰「錢之為物,雖然清高者往往鄙視之,但朝廷離不了它,百姓也離不了它。錢,究竟有何用?老朽隨便說說,大概用處有六︰一乃定價,青菜豆腐價值幾何,若沒有錢,總說也說不清楚;二乃通貨,有形之物賤如糠秕,貴如珠玉,皆可用錢而買之,若無錢,用三頭牛換五匹馬,雖無不可,但未免麻煩;三乃支付,無行之物,如勞力,如學問,甚至有些人的志氣,都可量而買賣,今人領俸祿便是此道理;四乃貯藏,若人有三千石米,存之十年難免霉爛朽壞,若改存為銀兩,百年而不朽,符小姐質問老朽國庫空虛,說的就是無貯藏;五乃治市,所謂‘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幣’,朝廷乃是舉國上下唯一可以造幣者,若貨少而幣多,則金賤也,若貨多而幣少,則金貴也,換言之,一文錢究竟能買多少東西,朝廷通過鑄幣可以干預;六乃克敵,譬如我與樾寇交戰,樾國不靠海,不產鹽,每年須向鄭國購鹽,若我國將鄭國的海鹽大量買入,抬高其價格,或者干脆使樾人無鹽可吃,勁敵便可不攻自破。」一氣講到這里,他才停了停,道︰「綜上而論,銀錢之用處遠不止貯藏,而老朽竊以為,通貨、支付乃是其首要之用。打個比方吧,老朽這里有一吊錢,今請符小姐為老朽解一次圍,將這一吊錢當成酬勞付給了符小姐……」

符雅不意他還記得自己當日和程亦風開玩笑,說要專門替人解圍,輕輕一笑,將一吊錢接了過來。

公孫天成又接著道︰「符小姐回家之後也許馬車壞了,就把一吊錢交給車夫讓他去修理。那修理馬車的人修了車子,拿了錢,便去買米面養活一家老小,而那賣米面的拿了錢或許突然想算了個姻緣卦,就又找到了老朽——這一圈轉下來,一吊錢又回到了老朽的手中,然而老朽得符小姐解圍,符小姐修好了馬車,修車人養活了全家,賣米的又算好了婚姻……各人所得的利處加起來是五十吊,這豈是老朽一人把一吊錢收藏著就能做到的?」

「啊!」程亦風素未想到花錢還有這許多學問,茅塞頓開,激動得「倏」地站了起來,「先生高才,晚生……晚生……」

符雅輕輕一笑,將那吊錢又還給公孫天成︰「算一卦姻緣要收一吊錢,先生的要價還真高呢!」

公孫天成也笑︰「符小姐給人解圍也要收一吊錢,要價也不低呀。就不知老朽在這里讓你‘過干癮’刁難了半天,應該向你收幾多銀兩?」

看穿了自己是在想象兩殿辯論的情形,符雅抿嘴笑道︰「這錢不該向符雅收,要收就得向程大人收。符雅在這兒一忽而裝張大人,一忽而裝李大人,把刁難的問題都問了一回,陪大家演練了半天,這也該收點佣金吧?」

程亦風這才領會符雅原來還有這番良苦用心,急忙作揖︰「小姐大恩,程某不敢忘懷,小姐但有吩咐,程某萬死不辭。」

「嘻!」符雅笑道,「這就已經‘萬死不辭’了?程大人真不會做生意。符雅本來還想了許多別的刁鑽問題想要幫你演習演習,然後再敲詐你幾本書回去解悶,現在看來倒不用了,我挑幾本書就告辭吧。」

「啊……」程亦風呆呆的,「小姐愛看什麼,盡管拿去……」

符雅也不客氣,自去書架邊挑選。而公孫天成知道這個女子智慧非凡,她其他的刁鑽問題恐怕也都是十分關鍵的問題,因道︰「小姐等一等,把旁的問題問完了也無妨。程大人這里的書很多,莫非只挑幾本就夠了?」

符雅眯著眼楮︰「還是不要了。符雅雖然缺德,但是還不想缺德成像玉旒雲那個樣子。國家大事我來飯後閑談還可,若真的出謀劃策,女人干政,雖不見得不祥,但總是落下話柄,給程大人找麻煩。再說,程大人孜孜不倦研究新法多年,公孫先生又多奇謀,再加上風雷社的士子們……啊,還有多年來寫這些奏章的大臣……合你們諸人之力,兩院的老學究豈是對手?更別提符雅了。」她晃了晃手中的兩本書︰「過幾日就來歸還,符雅告辭了。」說完,真的走出了門去。

程亦風愣愣的︰這個女子,實在太……太特別了……半晌才回過神來,想,不錯,正如符小姐所說,我致力于新政已久,公孫先生又足智多謀,方才他的一番見解,正是治世良策,有他襄助,我可同各官員據理力爭,變法之事必然可成!只不過——他望了公孫天成一眼——老先生這是來跟自己告別的啊!

「先生今後打算去往何處呢?」他掭了掭筆,打算將方才那關于銀錢的議論記錄下來,「不知先生走之前,能不能再多指點晚生一二?先生看了這些札記,覺得還有什麼大漏洞需要及時補上的麼?」

公孫天成瞥了一眼字跡密密麻麻的紙張,並沒有再仔細閱讀一次的意思,反而好像陷入了深思,良久,才道︰「大人以為老朽方才的一番議論都是靈機一動想出來的麼?」

「先生學識淵博,信手拈來。」程亦風道,「而程某就書到用時方恨少了。」

公孫天成嘆了口氣,搖搖頭,從懷里取出一本書來交給程亦風︰「老朽若得此人十分之一,也不必靠奇門盾甲之術混口飯吃了。」

程亦風看了看,見書名是《于文正公集》,翻開來讀序,作者並不認識,且這個「文正公于適之」也是沒有听說過的人。但說到「公為崇文殿大學士,景隆九年主持變法」,且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信」的豪言,心中不覺一振,再看後面,卻說他因為變法失敗,最終自刎于家中。一個人謚為「文正」,而這位作序的又說他「由初迄終,名節無疵」,至少德行無虧。且不知他在變法之中究竟有何過失?

公孫天成道︰「老朽同大人說要去拜祭一位故人,指的就是文正公。」

「哦?」程亦風好奇道,「先生認識于大人,不知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當初變法有哪些政令?後來又為何失敗了?」

公孫天成指著那本《于文正公集》︰「看一個人如何,就看他的文章如何,五陵少年決寫不出憂國憂民之文。」

正是,程亦風想,要不然怎麼說「文如其人」呢?他隨便翻開一頁,見上面寫著「位在外也,遇而有之,人以名予之,以貌事之;德在我也,求而有之,人以實予之,以心服之」又言「獨仁不足以為君子,當盡性也;獨智不足以為君子,當窮理也」——這文風並不華麗,但敦實厚重,是大家風範。

公孫天成幫程亦風把文集番到後面,有一篇《人才論》,開篇即道「天下之廣,不患材之不眾,而患上不欲之眾,不患士之不為,患上不欲其為」,接著便談到楚國八股取士的弊端,以及官僚龐大之害,又提出了改革科舉,精兵簡政。和程亦風論述的新政幾乎一模一樣。♀

程亦風心中不禁既驚訝又敬佩,再翻過去,看到《君德論》《御臣論》《養兵論》《興學論》《水利論》,然後有《均輸論》正與那「官買法」大同小異,《市易司論》又和「官賣法」不謀而合,而《保元貸論》,說的正是用各地賑災的保元倉之米作為朝廷放貸給百姓之本,和公孫天成所說的「官貸法」如出一轍。程亦風急急又翻了幾頁,看到《募役論》,一目十行地掃過,就知是「官雇法」的前身了。

啊,他自以為在安德刻苦鑽研,開創新法,不想于適之在二十五年前就已經提過了,而且論述更加清楚,各項提議也比自己和風雷社士子的更加周到完備。這樣的一次變法竟然失敗了,那麼程亦風正在計劃的新政呢?

「于大人的改制……究竟是為何失敗?」

公孫天成將于適之的文集拿回來,輕輕地從頭翻到尾,又從尾翻到頭,幽然道︰「文正公無過,是真宗先帝太過心急了。」

程亦風願聞其詳。

公孫天成道︰「老朽初識文正公,在景隆三年,當時老朽還年輕,荒唐得緊,寧肯流連花街柳巷,也不想入朝為官。而且人又狂妄,自以為才高八斗,看不起做八股文章的士子,便為自己想出了一條好營生——專到考場替人做槍手。」

「啊……」程亦風萬想不到公孫天成也有如此「荒唐」的歲月。

公孫天成道︰「景隆三年時,文正公正是大人現在的年紀,官拜翰林院掌院學士。那年的會試由他主考。老朽先已答應一個富家子弟替他入場應考,卻不知此人在入場前一天與人當街打架鬧事,已被抓進衙門里。老朽頂他的名考試,卷子被文正公親自判為一甲,而待到拆封看名,就露了陷。文正公找到那富家子弟,命他招出事實真相,這便找到了老朽。」公孫天成說時,望了一眼跳動的燈火,仿佛往事一幕幕盡從中閃現︰「老朽以為闖了大禍,難免要遭牢獄之災,正想著要如何溜之大吉。豈料文正公決口不提替考之事,只問老朽為何學了滿月復聖人文章卻不肯為朝廷效力。老朽自然把平日所見之各種怪狀一一數來,說︰‘如此朝廷,豈值我公孫某人為之賣命?’文正公听言並不發怒,只道︰‘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這句話,我到今日還記得。」

會說「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無甚希奇,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無甚希奇,甚至談論「天下興亡匹夫有則」亦不甚希奇,然而要說出「天下為公」,非大仁大勇者不能。

公孫天成道︰「文正公勸我來年應考,入朝為官,我當時依然沒有答應。他也沒有勉強于我,只不過自此之後,常常來與我清談。就我所抱怨的時弊,他提出一些解決之法,與我商議。久而久之,老朽同文正公結為知己。」

「景隆九年時,」公孫天成道,「據說是真宗先帝夢見他父親神宗,責備他不會治國,使國庫空虛。真宗醒後問滿朝文武︰‘治世當以何為先?’眾官員有答‘仁’的,有答‘孝’的,莫衷一是,但大多是虛言。唯文正公答曰︰‘以擇術為先。’真宗奇之,問其詳,文正公遂對以經世之術。真宗先帝大喜,命文正公條陳奏文可以施行之‘當世及務’,文正公領旨後,寫了《答手詔條陳十事》,便是景隆改制之綱。」

這篇文顯然也收在文集中,公孫天成翻到那一頁,並不交給程亦風,自己讀著,似有千般感慨︰「《條陳》上後,真宗先帝立刻提升文正公為崇文殿大學士,令他領導變法。依文正公的設想,新法需要先在部分州縣試行,觀其利弊,再決定是否推行全國。如此一步一步行來,估計總要有十年才可初見成效。但真宗先帝性子甚急,第一個月內就不顧文正公和許多大臣的反對,連發了七十多條‘欽定’政令,第二個月又發出六十余條。」

「這麼多的政令,一時之間要讓地方官員如何施行?」程亦風忍不住問道。

「別說地方官員,」公孫天成道,「就是京畿一帶,大家也如墜雲霧,不知這些政令哪一條與己有關,哪一條與己無關,哪一條應當先行,哪一條應當後辦。有的官員按照聖旨將政令全部施行,結果事務比舊時更加混亂,自然叫苦不迭。有的官員則干脆假裝沒看到新政令,依舊按照老規矩做事,不過出了紕漏卻一律推到新政之上。中央尚且如此,地方上究竟新法是如何施行的,有誰知曉?」

可不是麼!程亦風想道,景隆九年時,自己才八歲,住在江東水鄉小城,印象里縣太爺從不曾說朝廷有新規矩,大家的生活也未有過改變。可見真宗的政令到了江東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就成了一紙空文。

公孫天成接著說下去︰「當時田畝未曾丈量,偷逃之稅未曾追回。真宗又篤信佛理,不肯向寺院征稅,國庫空虛,哪里有用于‘均輸’‘市易’‘保元’‘募役’等法的銀錢?有些官員誤會新法只是為了斂財,有些官員則是為了終飽私囊,于是將朝廷的均輸衙門和市易司衙門變成了最大的壟斷投機商,而保元倉就成了官辦高利貸,募役一法因為暫時還無利可圖,所以無人問津。這樣一來,怎不弄得天怒人怨?」

「豈有此理!」程亦風忍不住拍案道,「監察御史都在做什麼?‘均輸’‘市易’‘保元’‘募役’等法都是朝廷出面與百姓交易,數目巨大,必須防止官員貪污,獬豸殿應當全程監察,他們怎麼能听任奸小借新法之名盤剝百姓?」

「獬豸殿監察,文正公當時是這樣設想的。」公孫天成道,「不過,這要求獬豸殿全心支持新法,並制訂相應之監察措施……要花費時間,真宗先帝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政令全都發了出去,本來就已經惹得兩殿六部萬分不滿。更何況兩殿平章,翰林院和六部辯論,不僅可使政令越辯明,合乎公義,更可使滿朝官員都對政令有所了解。真宗先帝一意孤行地發出政令,獬豸殿的御史們根本不知道政令里說的是怎麼一回事,又如何監察?」

程亦風沉默不語。他對朝會上的論戰向來反感,覺得除了黨爭還是黨爭。但听公孫天成這樣說,他不由想道︰若是和一批真正關心國事民生的大臣們討論,對新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新法被弄到這個地步,于大人怎麼處置?」

公孫天成合上了文集︰「文正公要替真宗先帝善後。他想,先在京畿地方整頓秩序,把新法按照設想地施行起來,然後逐漸推行到各地。可是還未著手,各地要求廢除新法的奏折就已經遞上京來。朝會上也響起了一片反對變法只聲。真宗先帝本來只求速速見到利處,不想卻越弄越糟,也就有放棄之意。但文正公知道,新法只是需要耗時費力使之按照計劃施行,並不可廢除,且一旦廢除,舉國都將對改革失望,所以他堅決反對放棄。恰真宗先帝對于變法未見成效也心有不甘,便讓文正公繼續主持新政。」

「後來呢?」程亦風問。

「後來就遇到了接二連三的天災。」公孫天成道,「初時只不過是彗星而已。老朽因為喜好五行八卦天文星相,知道彗星一出,必然有人要借此大做文章。當時我可以算是文正公的朋友,但也可以算是他的門客,就勸他,不如放棄新法,做個太平宰相。但文正公不肯。他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信’的名言就是出于彼時。」

「于大人在這種情形下還繼續推行新政?」程亦風不得不佩服,若換了自己,大概又摔烏紗帽了。

公孫天成道︰「文正公為了新政可謂嘔心瀝血,在景隆十年到十一年朝廷內外反對新政的呼聲越來越高,文正公幾乎是孤軍奮戰。在此種情形下,若真宗先帝能與文正公同心,繼續堅持推行新政,糾正以往之過失,或許事情不會到後來那步田地。」他嘆了一口氣,無限惋惜︰「而若文正公肯為自己前途打算,放棄新政,那也……唉,但文正公就是文正公,我雖期望他能太平無事的與妻兒安享天年,但他若那樣做了,也就不是老朽所認識的文正公了。」

那序中止說于文正自刎于家中,細節並沒有提,程亦風只能听公孫天成繼續陳述。

「因為天災不斷,而真宗自己又突然病重,他便以為是新法得罪了祖宗。」公孫天成道,「他下了罪己詔廢除新政,又要文正公閉門思過。文正公本來並沒有責任,可是他覺得愧對天下,于是就……」想起了老友含冤而死,公孫天成的聲音有些沙啞,頓了頓,才繼續說下去︰「老朽看,這一切都是真宗先帝的過失,文正公替他背負罵名而已。大約真宗先帝也心中有愧,即將公謚為‘文’,追贈太傅,今上登基後又加謚‘正’。」

「由此看來,今上對于大人也是相當欣賞的吧?」程亦風道,「先帝因為變法失敗,心灰意冷,可能是因為一時之氣而下詔後世皆不得更改祖宗之法。但今上初登基時,意氣風發,既欣賞于大人,怎麼不把他的文章好好研究……」

「今上?」公孫天成冷笑一聲,「程大人莫怪老朽又要說些大逆不道的話了。程大人高中是在哪一年?」

「元酆七年。」

「七年……」公孫天成幽幽地,「老朽對朝廷失望,絕了出仕之心,應該是在元酆三年吧?那一年,今上下詔,文正公配享真宗廟庭——哦,程大人大概也不知道,今上和文正公還是連襟關系呢!」

「這……」程亦風的確是沒听說過,就連于適之這個人他也是今天才曉得。他想,無論功過如何,此人也算是一朝名臣,結局雖淒涼,但死後配享廟庭,此一份殊榮非一般人可得。但為什麼天下竟好像把此人忘了個干淨?這樣好的一本文集,似乎也未曾流傳于世。更奇怪的是,元酆帝和于適之是連襟,為兄弟辦些身後事理所當然,就酸他的確昏庸,但怎至于公孫天成恨他至肆,在元酆三年就退隱山林?

疑團一個接一個。尤其,公孫天成這老先生,本身就像是一個迷。相交以來,老先生對自己的過去絕口不提,今日透露一二,卻讓迷霧更濃。

程亦風不解地望著他。

公孫天成仿佛發覺自己失言了一般,笑著擺了擺手︰「舊事不提也罷。老朽跟程大人羅嗦了這許多文正公的事,無非是想給大人提個醒——變法,經景隆改制之後,愈加困難。大人和朝中百官難免要有一鈔惡戰’。」

程亦風點了點頭,不無感慨地說道︰「天下人知我程亦風,一是空城計,二是落雁谷——大青河是先生的功勞,這且不提。世人眼中,我是個只會逃跑的將領。在滿朝文武看來,我是個踫壁而逃的懦夫。今听先生講于大人事跡,程某慚愧不已。這次一定效法于大人,革除舊弊。」

公孫天成微笑,似是贊許︰「不過,老朽雖然用了‘惡戰’一詞,大人要做的卻不是與滿朝文武為敵。應當是通過一場論戰化敵為友——若要使百官同心合一,這未免太強人所難,但大人若落得孤軍奮戰,恐怕新法還是難以施行。」

程亦風自己也是這個意思,無論如何,還有臧天任和風雷社的士子們是站在他這一邊的。此外,如符雅所說,還有多年來寫了無數折子卻音信全無的那些官員們,當听到竣熙決意變法時,這些人也一定歡欣鼓舞吧!

「大人還記得初見之時老朽給大人測字麼?」公孫天成問。

「記得——‘化不以漸,猝以剛直,用加于物,故初皆不悅’。」程亦風以前一直也未將這句話領悟透徹,這夜听了于適之變法之事,才有所領悟。因道,「程某一定提醒太子,按部就班施行新法,不要重蹈真宗朝之覆轍。」

「好。」公孫天成重又把《于文正公集》交給他,「文正公的心血交到大人的手中,老朽應該無愧于故人了!」

「先生……」程亦風听他的語氣,似乎是要告辭離去,趕忙就站起了身來——公孫天成早年跟在于適之身邊,經歷了景隆變法的全部過程,還有誰比他更清楚那些經驗和教訓呢?而且听他方才那一席話,分明還是對實現于適之的夢想充滿了渴望。「先生能不能……」

他話還沒有說完,公孫天成打斷了︰「大人,老朽有一句話想先說——大人能不能不計前嫌,讓老朽回到大人身邊繼續效力?」

「先生……」程亦風驚得不知說什麼好。

公孫天成已經一揖到地︰「老朽說,若楚國這個病人不能周身換血,必死無疑。今日听說太子支持變法,可見是有換血之心,老朽有生之年若能看到文正公的新法推行天下,死而無憾!」

「先生!」程亦風趕緊將老先生扶起,發現他眼中竟然有淚光,「程某何德何能?能有先生相助,那是程某的福氣,更是天下黎民的福氣。先前也是程某誤會先生了。」

「不,」公孫天成道,「平崖的時候,也的確是老朽說錯了話。相信如果是文正公,也必然和大人一樣要和老朽絕交的。大人之所以是大人,之所以值得老朽把文正公未盡之事業托付于你,就是因為大人是一個絕對不會為老朽那種殺雞取卵的建議所迷惑的人。」

「先生把晚生看得太高了。」程亦風道,「晚生無非是膽小怕事,又會說漂亮話。這新法,還是要靠先生!」

已經不需要再說客套話了,程亦風讓書童沏上茶來,請公孫天成上座,兩人經過這一次摩擦,亦師亦友的關系更勝從前。

公孫天成看程亦風剔亮了燈火仿佛要和自己連夜商議新法的是,擺手而笑︰「大人方才還答應不急進,轉頭就忘記了麼?目下的當務之急難道不是打法冷千山冷一黨人,同時派人去大青河一邊和談一邊安撫司馬將軍麼?」

啊!可不!程亦風暗罵自己「說風就是雨」——冷千山一黨不打法走,只會留在京城對新法橫加阻礙,司馬非如果安撫不了,肯定也要來給他找麻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燒了這片荊棘,再來重新播種。

當下,他將一切新老奏章推開一旁,另鋪了張白紙,向公孫天成虛心討教。

這一夜受益良多,不知不覺就已經天明。送了公孫天成回去休息之後,程亦風漫步花園舒展筋骨——他家沒有花匠打理,四處野草野花,雖然雜亂,但也別有自然情趣。尤其那滿是浮萍的小池塘里睡蓮露出尖尖角——雖只是含苞欲放,但清香已經透了出來,讓人心曠神怡。程亦風的心情也是絕佳,倒像是當日在鳳竹山行宮,符雅給他講過山寺花開的故事後,醒來時也是這樣充滿了希望。

符雅……正想到這個女子,忽然就見她匆匆自□上跑了過來。程亦風不禁一愣︰「符小姐,怎麼一大早又來借書嗎?」——她不是前日半夜才離開麼?

「我就一目十行,也沒有那種好本事。」符雅道,「程大人快進宮去吧,我是替太子殿下來搬救兵的。」

「殿下又怎麼了?」程亦風一愣。

符雅道︰「一大早許多老學就就一齊來到東宮求見太子,太子那頭讓人去請風雷社的士子們,這頭就正好撞見我替皇後娘娘來辦差,就叫我立刻請大人進宮去呢——」

「老學究?都有什麼人?為什麼殿下要找我?」程亦風莫名其妙。

符雅看他臉又倦容,猜測必是一宿沒睡,跺腳道︰「大人累糊涂了吧?這還不明擺著麼?你們想要萬事俱備才去宣布變法之事,好打那些反對派一個措手不及。如今人家得到了風聲,給你們來個出其不意!」

程亦風不由下巴掉到了胸口上︰「這……怎麼會走漏風聲?」

「哪還能計較這些?」符雅一邊催促他出門一邊道,「大人現在要去請公孫先生麼?」

雖然慌亂,但是公孫天成勞累整夜,現在不該再打擾他。程亦風因而搖搖頭——他承諾老先生要繼承于適之的遺志,就意味著自己不可以踫壁而逃。將來這種交鋒還不知道有多少,他可以從今日開始面對。

下了這樣的決心,精神也為之一振,隨之整了整儀容,跟著符雅來到宮中。

果然,東宮已經聚集了二十多個官員——有通政使司的,有翰林院的,三殿六部也有,齊齊跪在竣熙的面前︰「殿下不可听信小人讒言。」

竣熙被他們圍在當中,似乎發了很大的火,滿面通紅︰「什麼讒言?我倒先來問你!你們通政使司是不是扣下了過往所有要求變法的折子?」

通政使姚長霖正在隊伍中,他年愈五十,多年來兢兢業業,不貪污不納賄,眾人之中頗有令名。此時在地上踫了踫頭,道︰「那些奏章盡廢先王之法,動搖社稷根本,臣不能任其惑亂視听,只有押下不報。」

程亦風一訝。竣熙已先火了,道︰「好大的膽子!什麼叫動搖社稷根本?什麼叫惑亂視听?不報上來議一議,就憑你一家之言便……這簡直是無法無天了!」

「殿下息怒。」姚長霖道,「臣資質有限,豈敢獨斷專行?實與眾位大臣商議之後,才有此決定。」

「眾位大臣」顯然就是指的現在跪著的這一批了吧?有禮部尚書趙興,吏部尚書王致和,翰林院掌院學士張顯……大多都是老臣。果然是符雅說的老學究。

竣熙更加生氣了︰「你們商議?誰給你們欺上瞞下之權?」

張顯答他︰「殿下此言差矣。太祖皇帝在立國之初就定下了規矩︰凡政令出于天子,崇文、靖武兩殿有權議論駁斥;兩殿所定之國策,交翰林院起草詔書,翰林院有權封還;翰林院所作之草稿還至六部給事中審議,給事中有權繳駁;而政令最終議定又由天子畫可之後,獬豸院及其他各有關官員皆有權議論。唯其如此,政令才不失公義,能明出令行,且公行之。」

「這個我自然知道。」竣熙道,「但是,張大人方才也說是‘政令出于天子’,你們如今攔下旁人的奏章,不叫我見到,若見不到還出什麼政令?兩殿以其他各部還議論駁斥什麼?誰給你們這麼大的膽子,居然結黨連派,阻塞言路?」

「殿下有所不知。」這次發話的是趙興,官員中他年紀最長,資格最老,已歷兩朝,曾經也是元酆帝的掛名老師。若換在平時,竣熙決不敢讓老人家在自己面前跪著說話,今日實在惱火,所以也不賜平身。趙興道︰「祖宗之法不可廢,先皇之政不可改。何者?歷朝經驗也!殿下看程大人和些士子的奏章新鮮,豈不知二十五年前也有人提過變法麼?」

竣熙自然不知,那時他還未出生。便程亦風也還是懵懂孩童——不過昨夜跟公孫天成長談之後,他已經知道,必然是于適之的「景隆改制」。

果然,趙興把經過略說了一回,但是對于適之的作為全然貶抑︰「于適之一意孤行,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信’,堅持變法。結果,在景隆十一年,天江、大青河相繼泛濫,瘟疫蔓延,京畿一帶則發生大地震,奉先殿被震毀。先帝突染重病,臥床不起,這時才知道是變法惹怒祖宗,立刻下罪己詔,廢除一切新法。于適之自知罪孽深重,愧對天下,自刎于家中。此後不久,先帝駕崩,遺命祖宗之法決不可改,日後一切上疏求變法的奏章,不予理會。當今聖上秉承先皇遺志,甫一登基就將謹守祖訓詔為國是,令通政使司不必呈遞求變法的奏折。後來聖上漸漸不理朝政,一切都由三殿六部代理,臣等更深感責任重大。可是,新舊官員更替,有些不明厲害的新人始終想打祖宗之法的主義——比方說前任戶部尚書葛岳,年少氣盛,急功近利,就時常有詆毀祖宗的企圖。幸虧臣等發覺得早,將他出為江東總督,否則大禍成矣!」

啊,葛大人!不就是當初把程亦風調回京師,又升為戶部員外郎的麼?原先還奇怪怎麼自己才一回朝,一事未做,此人就外放了,竟還有這些原委!

他們說得振振有辭,竣熙一時也呆住了。程亦風本想開口,卻忽然听到身後傳來風雷社士子們的聲音。原來他們也趕到了。那高齊首先大步走了上來︰「各位大人說的不無道理,只是學生有兩點不解。其一,祖宗之法是否從來就一成不變?其二,如果祖宗之法確實利國利民,一成不變,為何在我楚國之前許多刻守祖法的國家都滅亡了呢?」

趙興听他問第一條,還滿有信心覺得可以回答,但听到第二個問題,就氣得吹胡子瞪眼︰「你問此話是何居心?」

高齊道︰「哪有居心?無非心中有惑,請教而已。」

爆脾氣的王致和可看不下去了,怒道︰「你分明是暗示,若不修改祖宗之法,我楚國也難免……」發覺自己說出大逆不道之話,趕忙打住。

高齊一笑,道︰「趙大人不願回答,那學生就把自己的淺見說個一二,請各位大人評判——祖宗之法,若只說是我朝太祖皇帝,則太祖所定之法,在建制之始和太祖末年就已有了不同,太宗之法與太祖也有不同——王大人在吏部應該知道,當日學生等建議廢止的‘大挑’之法,就不是始于太祖朝。」

王致和「哼」了一聲,不答。

高齊接著道︰「若是說祖宗之法要追溯到三皇五帝,那法祖宗就只能是法其意,無法法其實,而歷代盛世正是如此。」

趙興道︰「不錯,盛世明君,治國有道。我楚國所離祖宗家法就是太祖皇帝從歷朝明君處學來的,太宗皇帝又加以完善,是為我國不變之綱。你所說之‘大挑’此為小節。小節可以議論,而總綱不可動搖。」

高齊一笑,道︰「學生家鄉盛產琥珀,其中常見上古蟲豸,形狀美麗,而今已不復存世。學生常想,為何此中蟲豸要遭滅絕?大約時移事易,干濕冷暖變化,今日與上古不同,此蟲無法生存。一只蟲豸的生存之道,便好比一個朝廷的治世之策,天下已不同,舊政豈一定能適合新世?」

這一辯真是巧妙!程亦風心中贊嘆,同時自己也受了莫大的啟發,忍不住接著道︰「正是如此。楚之前有晉,晉之前有梁。梁文帝是為史家所稱道的明君,晉仁宗也有‘天佑盛世’之績,兩人都推崇儒術,以文德治國,但梁文帝治國之策與晉仁宗的完全不同。何也?梁緊接十六國之亂,只得半壁江山,人口不過千萬,而晉一統天下,人口近億,試問兩朝之稅制、官制、兵制何能相同?當今之天下與太祖、太宗時相比,亦是相同道理。太祖立國,天下方定,政令以修養生息並防止顛覆為主。太宗時,四海歸一,百姓安居樂業,政令便以修水利、興學校為重。此兩朝,既無西瑤又無樾寇,自然談不上連年征戰。而如今,外敵壓境、百姓貧弱,怎能和太祖太宗朝同日而語?」

趙興等群臣听了,都不知如何反駁,有的沉默,有的則依然踫頭不止,喃喃說︰「祖宗之法不可廢,先帝之政不可改。殿下三思,三思啊!」

竣熙皺著眉頭,然而那依舊稚氣的臉上卻並沒有躊躇之色,相反,滿是堅決︰「你們不用多言。改不改,怎麼改,這些都先奏上來兩殿議了再定奪——我看就三天吧,三天後我親自主持兩殿平章,如何?」

眾老臣們自然都踫頭說「萬萬不可」。而風雷社的士子們則都興奮不已。竣熙最終看到程亦風了︰「程大人,你怎麼看?」

程亦風幾乎就要被年輕人的熱血煽動了起來,但正有一陣風吹過,就好像公孫天成低聲提醒他。于是,頓首答道︰「臣以為,變法不宜操之過急。」

此言一出,東宮里的人不由都吃了一驚。竣熙怔了半晌,才道︰「程大人何出此言?」

「景隆改制的慘淡收場,的確如諸位大人所說要作為前車之鑒,不過錯不在新法,在急進。」程亦風當下將真宗皇帝如何兩個月之內就發出一百三十多條欽定政命之事說了,全然按著公孫天成之前敘述的,前因後果條理清晰,且遣詞造句之中既凸顯于適之的功績,又避免指責真宗的急躁,一席話娓娓道來,連老學究們也無法辯駁——其實他們都經歷過當年,細細分析程亦風的話,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反而風雷社的士子們年少氣盛,沒有遇到過大風浪,顯出不解的神氣——他們所崇拜的程亦風,怎麼有些畏首畏尾?

「新法不是洪水猛獸,但新法也不是天庭仙丹。」程亦風道,「微臣懇請太子殿下務必選擇謹慎穩重之道,千萬不要讓更多的于文正公含恨而終,更多的百姓歡喜變成哀愁。」說到這里,雙膝一曲,竟同趙興、王致和等人跪在了一處。

「大人!」竣熙連忙來扶他,同時也讓老臣們都平身。「大人,我明白了。就按大人的意思,從長計議。」

作者有話要說︰恩,恩,這真是人都到齊了呀……

還有,我以後再也不寫有文化的人了,《螃蟹詩》簡直把我折騰死了。公孫本來也該寫一首的,是因為我實在想不出來,所以他就沒寫。汗。

03/04/2007負責幫偶查錯別字的人呢?莫非罷工了?

01/20/2008typocorre

08/26/2008補丁版上線l3l4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歸妹最新章節 | 歸妹全文閱讀 | 歸妹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