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演講法則-當眾講話的藝術 第一章

作者 ︰ 樊榮強

不被恐懼左右

當眾講話與日常交流有區別

當眾講話與日常交流雖然都是語言信息的傳遞但是兩者之間卻不盡相同。♀+言情內容更新速度比火箭還快,你敢不信麼?一個人可以在日常交流中侃侃而談,而在當眾講話中卻又變得張口結舌,人們認為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樂意進行日常交流,但在登台演講時卻又多是一再退讓,同樣都是講話,而對于講話者來說卻出現不同的兩種心情,那麼,當眾講話與日常交流主要有哪些區別?

一、從表現形式上來說。

日常交流更具隨意性,沒有固定的表現形式,講話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維進行任意發散,另外,日常交流不會是側重單方面的演說,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通俗來講就是「你一言,我一語」,說話者的身份會在雙方間來回輪換,溝通的參與者都有充分的時間來闡釋自己的想法,沒有主次之分;而當眾講話需要具備明顯的實踐性和公立性,演說者在表現時形式上可以有一些手法和技巧,且當眾演說在說話人和听眾之間有著明顯的角色區別,即使在演說過程中偶爾會出現听眾的互動和參與,但是真正的演講主角仍是演說者個人。

二、從內容表述上來說。

日常交流更具備主觀性,內容表述的對與錯都是講話者個人思想形態的反應,通常情況下不會產生過于激烈的反響;當眾講話則需要保證客觀、公正、準確,在講話內容上應當突出演說者對社會生活現實的積極干預力量,考慮到社會影響力的蔓延性,演說者在演說之前應當保證此次演說能夠帶給听眾正面的鼓舞和幫助。當眾講話,尤其是當眾演講是一項典型的社會實踐活動,演說者的每一個字都來源于實際社會生活,同樣也會對听眾的社會生活產生反作用力,具有較強的社會宣傳效果。

三、從語言風格上來說。

日常交流通常不用過多的語言修辭,語調平實無華,也無需講究氛圍烘托、結合藝術等條條框框;當眾講話與前者相比在語言風格上具有明顯的社會色彩,為了更加適用于台下听眾的需求,演說者需要保證自己的演講內容層次分明,所以常常需要有意識地將「講、述、論」和「情、事、理」相融合,必要的時候甚至需要營造一種類似于表演式的效果,增強言語的感染力,如果演說者在當眾講話時,用詞含糊、邏輯錯亂,怎麼能夠與听眾進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情感共鳴、獲得認同也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四、從環境氛圍上來說。

日常交流的空間相對狹小,通常是講話者與傾听者之間私人性質的溝通模式,沒有過多的社會復雜條件的制約,交流環境較為輕松簡單,講話者沒有沉重的心理壓力;當眾講話的空間,首先從听眾上來說,群體性的听眾擴大了交流的範圍,其次在選擇演說環境的時候也通常會選擇散播度較強的環境中,制造「台上一分鐘」的氣氛效果。以當眾講話中的演講來說,演說者不但要適應大庭廣眾之下登台的氣氛,而且還應當適時調動听眾參與互動的積極性,根據現場的各種情況及時調整自身演說的形式,嘗試讓自己闡述的話題生動活潑,真正實現隨機應變。♀

盡管日常交流與當眾講話存在差異,但是二者也並非毫無相通之處,可以說日常交流是當眾講話的基礎,要想加強當眾講話的能力,消除因緊張而造成的恐懼感,可以在平日與朋友閑聊時有意識地理順表達思路,探尋說服他人的技巧,久而久之便能夠培養成言談思路的連貫性,為當眾演說做好鋪墊。

95(百分號)的人都害怕當眾說話

美國心理學家曾以三千人為研究對象針對「你為什麼而恐懼」做了一次心理測驗,呈現出來的答案有︰死亡、失明、疾病、毀容、離婚等。而讓人吃驚的是,當眾講話成為「令人恐懼事項」之首。

害怕在大庭廣眾下講話,你不是特例。95(百分號)的人都對登台講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感,盡管在台下的他們慣于口若懸河,但是只要登上講台,或是用演講的架勢讓他給眾人演說,他們仍會膽戰心驚,面紅耳赤,最簡單的內容或是表達的冗長繁雜,或是張口結舌,只字難說。

希賽斯是古羅馬有名的雄辯家,他也曾在私下提起︰「演講一旦開始,我能感受到自己面色煞白,四肢和心靈都在發抖。」怯場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經歷,即使是看似滔滔不絕的演說家也毫不例外,你怎麼能夠猜得出在他平靜的表情下沒有掩藏發慌的心緒?

溫斯頓丘吉爾作為世界知名政治家,他在演講後也曾用「難受」一詞來形容當眾講說帶給自己的第一感受,甚至用到了「口中被現場塞進了厚厚的冰疙瘩」來給自己的感受做修飾。

詹寧斯伯瑞安是美國著名的口才大師,演講對他來說一定是家常便飯了,然而,在提及自己第一次上台演說的經歷時,他說道︰「毫不諱言,我的兩個膝蓋不斷顫抖,不停踫在一起。」

馬克吐溫是美國著名的幽默大師,小說家,同樣也是一位資深的演說家。他曾戲稱自己初次當中朗誦時的表現為「滿口塞滿了棉花」,浮躁緊張、不知所雲的緊張感被形容的無比生動。

英迪拉甘地作為印度前總理因政治觀點鮮明而有「印度鐵娘子」的美譽,但是在公眾演說的時候,「鐵娘子」同樣也會有害怕的時候,對自己的初次演講,她這樣評價︰「那不是在講話,更像是在尖叫。」

他們已經是聞名于世的演講家了,在听眾眼里,他們成就卓越,演說完美,每場演說都精彩無比,甚至能夠不斷超越,他們還會害怕嗎?會。對于很多演說家來說登台演說的恐懼感甚至會伴隨他們一生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在登台之前和開講之初,與常人唯獨不同的是他們的緊張感會在登台步入正題後中斷。

對于演說者而言,當眾講話的結果是一個未知數,听眾的反應是未知數,于是他們心中就「沒底」,「沒底」是產生焦慮和恐懼的導火索。對于演說生手來說,演講更是一串復雜且陌生的情景,它不像學電腦或學開車,並不是僅僅靠基本技術扎實就能夠完成的,它的對象不是固定的電腦或汽車,而是一群有**思維能力的听眾,你的現場表現、表述方式、表達內容都有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回饋,並且每一次的當眾演說所可能遇到的狀況都不盡相同,所以演說者才會在心中產生恐懼,這種恐懼實際上就是對後果的擔憂。

盡管95(百分號)的人都害怕當眾講話,但是這種害怕所產生的後果並不僅僅只有怯懦,人類天生具有應付不同尋常環境的抗壓能力,適度的緊迫感能夠給人帶來興奮。在當眾演說中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脈搏加快、呼吸急促,你可以理解成這是緊張恐懼的表現,但同樣你也可以認為這是自己身體對外界刺激反應機敏的警覺性,也就是說你的身心都在下意識地做好了進一步行動的準備。在這種警覺下,你的演說速度會有所加快,語調也會變得激昂奮進,甚至會有意外的靈感出現,這種緊張也就稱不上是常規意義的緊張了,它不但不會阻礙演講,還能夠使演說者發揮出比普通狀況下更為精彩的魅力。

既然當眾演說是絕大部分人都感到恐懼的事情,那麼人與人所站的起跑線便沒有太大的差別,在演講台上不會有太多的優劣之別,關鍵在于自身能否盡快地積累下演講經驗。

當恐懼左右你的時候

心理學認為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當人們處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時內心產生適當、適度的恐懼是正常的,它能夠激發人們的自我保護欲和創造力,然而過度的恐懼又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人們的自信心,無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和正常的社會活動。

一個人一旦被恐懼所左右,他會在內心不自覺地安裝放大鏡,下意識地放大恐懼的負面危害,盡管引起恐懼的情境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投射到人們心底的恐懼卻往往能夠引發了人們認知上的錯覺。人們對恐懼誘因的調查中發現,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項正是當眾講話,有調查顯示人們對當眾講話的懼怕程度甚至超過了懼怕死亡,其厲害程度可想而知。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魔力演講法則-當眾講話的藝術最新章節 | 魔力演講法則-當眾講話的藝術全文閱讀 | 魔力演講法則-當眾講話的藝術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