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機 第三十三章

作者 ︰ 高冕

湘軍奠定曾國藩一生功名之基。♀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你就知道了。曾國藩的命運,與湘軍緊緊連在一起。曾國藩說自己從編練湘軍開始,就走上了「以殺人為職業」的道路,按此說法,湘軍就是他手中的殺人利器。

湘軍從咸豐四年二月出師「東征」時的一萬七千人,幾起幾落,逐漸發展壯大,發展到後來的十二萬人,取代綠營的戰略地位,將強大的太平軍送上毀滅之路。

湘軍興,曾國藩官運亦興;湘軍挫,曾國藩官運亦挫。

咸豐四年四月,湘軍首戰先挫後勝︰兵敗靖港,曾國藩投水自殺被人撈起,咸豐帝革去其侍郎之職,青燈黃卷二三十年博取的官職,被一擼到底;三日後獲得湘潭之捷,咸豐帝賞他三品頂戴。

同年八月,湘軍克復武漢,咸豐帝聞奏立即賞給曾國藩二品頂戴,命他署理湖北巡撫。

同年十二月,太平軍夜襲泊于九江江面的湘軍水師,曾國藩座船被俘、文件盡失。見水師慘敗,曾國藩再次投水自殺,再度被人撈起,但他見大勢已去,想以策馬赴敵方式又一次自殺,被人勸止。

咸豐九年(1859年)閏三月,清軍江南大營在太平軍猛攻下潰散,金陵以東再無朝廷可用之兵,湘軍遂成中流砥柱,曾國藩臨危受命,咸豐帝賞加其兵部尚書餃,命其署理兩江總督,不久正式委任兩江總督,並授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

咸豐帝死後半個月,即咸豐十一年八月初一日(1861年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太平軍一萬六千余人大部被殺,突破太平天國上游屏障,湘軍順江東下,揮師進攻太平天國都城天京(金陵)。清廷賞加曾國藩太子少保餃,命他督辦江、皖、贛、浙四省軍務,巡撫、提督、總兵以下文武官員全部歸他節制,曾國藩權力急劇擴大。♀三個月後,清廷給予他更高榮譽,擢升他為協辦大學士。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初,曾國藩部屬曾國荃率部進駐金陵雨花台,掀開湘軍圍攻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的序幕。經過兩年多驚心動魄的激戰,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湘軍曾國荃部以五萬之眾,攻陷太平軍萬余人死守的「天京」城,實行血腥屠城,太平天國宣告失敗。隨後,太平軍余部堅持與清軍作戰兩年多。太平軍從發動金田起義以來,奮戰十四年之久,起義烈焰席卷十八個省,北伐太平軍震撼京津,極大地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曾國藩創建的湘軍,在王朝岌岌可危之際,砥柱中流,將太平天國屠戮于血泊之中,力挽社稷之傾頹,使清廷免遭滅頂之災。曾國藩扶傾定危,位列同治中興名臣之首。

曾國藩的官運,由進入巔峰狀態的湘軍,托舉到蒸蒸日上的境界。他成為同治朝政壇上最耀眼的明星。

湘軍攻陷天京後八天,清廷賞加曾國藩太子太保餃,賜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賞戴雙眼花翎,寵榮備至,風光無比。

扶傾定危的皇皇巨功,加上功成不居、遠嫌避疑的作風,使他長保榮寵,即便遭遇跌挫亦能隆隆直上。

曾國藩剿滅捻軍師老無功,雖于同治五年十一月(1866年12月)回任兩江總督,剿捻差使由其昔日部屬、江蘇巡撫李鴻章接替,但仕途並未受到影響,返回兩江總督府兩個月後,由協辦大學士榮晉體仁閣大學士,榮獲清代文官最高品秩。清王朝要倚重這位能臣之處尚多,他們想用他練兵之才,為皇家訓練一支湘軍那樣強大的部隊,拱衛京師重地。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清廷再次賞給他巨大榮耀,將他榮晉為武英殿大學士;當年七月二十日(9月6日),同治帝降旨,將他調任直隸總督。♀直隸為天子腳下畿輔重地,地位在全國所有省份中最為重要。因此,直隸總督向來居清代各省總督之首,位同宰輔。直隸總督全稱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簡而言之,就是一人獨攬畿輔重地大權。曾國藩于十一月初四日從江寧乘船北上,十二月十三日抵京師,寓居賢良寺。隨後,陛見慈禧太後和同治帝,拜訪軍機大臣及內閣、翰林院各位官員。從咸豐二年六月離京起,彈指一揮間,十六年過去了。十六年後的京城,風雨滄桑,物是人非,很多熟悉的面孔不見了。他的恩師、道光帝寵臣穆彰阿,咸豐帝即位後即被革職,已經作古十多年;昔日令他戰戰兢兢、誠惶誠恐的咸豐帝,也已殯天多年。他偷閑走訪了穆彰阿故宅,見到他的兩個兒子,目睹其家境敗落,車馬稀少,回想當年其府邸榮華盛況,感慨萬千。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十六日,曾國藩進入紫禁城,赴乾清宮廷臣之宴。滿漢大學士、尚書分列兩排就座。當年亦師亦友、現居文華殿大學士高位的倭仁,排在滿大臣之首,坐在西面;曾國藩排在漢大臣之首,坐在東面。東西對坐的倭仁、曾國藩,緊挨著同治帝的御座。曾國藩位列漢大臣班首,與天子同宴共飲,享受生前最高榮譽。二月初二日,曾國藩走馬上任,正式接直隸總督關防,成為最為顯赫的漢大臣。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十一日,曾國藩六十歲生辰,同治帝賜給他「勛高柱石」御書匾額,評價之高,一時無比。

之後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觸怒國人,痛遭唾罵,清廷只好讓他回任兩江總督。這是他第三次擔任這一職位。兩江總督管轄最富庶的江南,控制著王朝的錢袋子,其地位在全國各省份中僅次于直隸總督。同治九年秋,曾國藩將直隸總督官印交給高足李鴻章,啟程南行,奔赴金陵。

金陵,是他當年會試不第之後賣衣購得《廿三史》的富麗古都。

金陵,是他揮率湘軍浴血鏖戰建立輝煌功勛之地。

金陵,是王朝賞給這位衰老勛臣頤養天年的最好去處。

這座城市,與他今生今世結下了不解之緣。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午後,曾國藩由長子曾紀澤陪同,在總督府西花園散步,突然連叫腳麻。曾紀澤忙將他扶回書房。曾國藩端坐三刻鐘,溘然去世。這位嗜書棋如命之人,死前一日,從早到晚三度閱讀《理學宗傳》,還與人下了兩局圍棋。攜筆從戎,仍書不釋卷、棋不離手,即使激戰中也要看上幾頁、殺上一局,折射出這位湖南佬的獨特秉性和風韻。

讀書不倦,殺人無悔,在殺人中讀書,在讀書中殺人,在讀書殺人中功成名就,在殺人讀書中青雲直上,這就是亂世名臣曾國藩在人生大海上留下的浩蕩航跡。

掌控兵權

11?同治朝紅人/李鴻章

掌控兵權

李鴻章為何能夠春風得意、一路扶搖?他自己未作定論,芸芸世人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凡認為,主要是他領袖洋務的結果,因為他是晚清歷史大舞台上最為光彩照人的「洋務大師」!李鴻章一生恢弘蓬勃,猶如從頭到腳枝繁葉茂的塔松,從外部只能看到它葳蕤的枝葉,只有「貓」到樹下深入其中,才能看清它的主干。

「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這是李鴻章對自己仕途生涯的勾勒。寥寥五句二十字,前四句勾畫出人生四個時期的奮斗經歷,可謂簡明精到;後一句自我回顧評價,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李鴻章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個紅角。不光李鴻章自個兒這麼看,大清最高統治者也這麼看;不光當時世人這麼看,後來歷史學家也這麼看。

李鴻章為何能夠春風得意、一路扶搖?他自己未作定論,芸芸世人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凡認為,主要是他領袖洋務的結果,因為他是晚清歷史大舞台上最為光彩照人的「洋務大師」!李鴻章一生恢弘蓬勃,猶如從頭到腳枝繁葉茂的塔松,從外部只能看到它葳蕤的枝葉,只有「貓」到樹下深入其中,才能看清它的主干。

這一主干是什麼呢?就是「掌控兵權」。

「掌控兵權」,是李鴻章一路走紅的核心奧秘。

李鴻章素有大志。「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于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的一個霜秋,這位年屆二十、身材頎長、行裝寒磣、氣宇軒昂的弱冠書生,正是吟著這首詩,懷著一腔熱血,從故鄉安徽合肥奔赴京師趕考的。意欲高官厚祿,意欲名垂青史,少年浩然宣言,毫不遮掩。

少年李鴻章首次參加會試受挫,但他發憤自強,在兩年後的那次會試中一炮打響。道光二十七年丁末年(1847年),他榜列二甲第十三名進士,朝考點為翰林,三年後授為翰林院編修。清制,只有翰林出身的大臣,才有希望入閣拜相(當大學士)。李鴻章躊躇滿志,滿心希望順著傳統的升官正途走下去,通過攀附權貴、接近皇上以求青雲直上。但是,南國傳來的隆隆霹靂、耀眼藍光,打破了少年美夢︰以落第青年洪秀全為首的太平軍點燃的起義火焰,從廣西桂平紫荊山麓金田村星火燎原,很快燃遍大江以南;太平軍奠都南京,建立起與大清王朝相對峙的農民政權。

咸豐三年(1853年)春天,被席卷而來的起義烈焰炙烤著的不僅僅是李鴻章,還有很多人,其中炙烤最甚的是咸豐皇帝︰天現二日、國有二主,奇恥大辱啊!那個自稱天王的洪秀全,絕不滿足于割據江南,目光早已鎖定紫禁城,愛新覺羅氏祖宗傳下來的大清龍椅眼看岌岌可危了。而王朝武力後盾八騎兵和綠營兵,就像是一群群扎糊的紙人,火浪火舌所到之處,一觸皆潰,灰飛煙滅。看來,指望這幫子飯桶保江山是痴心妄想了。咸豐帝別無高策,只好接受智慧團的計策,另起爐灶,任命一大批在籍官僚為督辦團練大臣,利用其政治、經濟和宗族勢力,結寨團練,防剿太平軍。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玄機最新章節 | 玄機全文閱讀 | 玄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