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機 第二十一章

作者 ︰ 高冕

在教過皇太子永琰的所有帝師中,朱珪對永琰的影響最大最深。♀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永琰對朱珪也最為敬重。乾隆四十五年八月,朱珪出任福建學政,結束三年零三個月的皇子師傅生涯。這次不像以往臨時外出當考官,朱珪要與學生永琰長離別。臨行前,朱珪鄭重向永琰贈以《五箴》︰「曰養心,曰敬身,曰勤業,曰虛己,曰致誠。」永琰的離別情緒也很強烈,寫成七律六章,與恩師傾訴離愁別緒。對恩師贈給的《五箴》,他奉為信條,努力實踐,後來當了皇帝,還曾將它隨時帶在身邊,當做座右銘。朱珪對永琰思想行為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乾隆帝曾多次秘密確立皇位繼承人。先是冊立永璉為皇太子,永璉夭折後又立永琮為皇太子,但永琮不久也夭折了。之所以先後選中永璉、永琮為皇太子,主要是乾隆帝崇尚中原傳統的「立嗣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建儲方式。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元後富察氏英年早逝後,他才被迫打消以嫡長制方式冊立皇太子的念頭。乾隆帝是一位長壽之君,也是清代掌握皇權最久的皇帝,在位時間加上當太上皇時間共六十三年,密立永琰為皇太子後,又活了二十五年,其中二十二年為帝。如果永琰不合他老人家的意,是極可能被換掉的。乾隆帝與後妃共生有十七個兒子,其中十人長大成人,皇太子候選人多的是,不像後來咸豐帝,只有一根獨苗,繼位人別無選擇。

朱珪臨別留下五條箴言,並不是隨便置留的,這是他深思透悟的結晶。做好這五個方面,對皇子永琰的成長,特別是對參與皇太子的角逐非常重要︰這是皇位繼承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是獲得乾隆帝認可的重要條件;說明永琰在這些方面不是無可挑剔,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著力加強、始終保持。♀皇十五子永琰是個好學生,對師傅的殷殷囑托心領神會。

恩師雖遠在他鄉,永琰卻經常想念他,時常贈詩給恩師,賀師升遷,賀師大壽,遙寄問候。尤其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八十誕辰,正好是朱珪六十壽辰,永琰竟忘了避諱,將父皇與恩師聯系起來,寫了一首五言長詩,內有「聖主八旬歲,鴻儒花甲年」、「設醴誠難罄,尊師敬獨尊」之句,表達了深厚真摯的尊師戀師感情。朱珪接讀賀詩,應和唱答,字里行間不忘帝師教誨之責。

朱珪澆灌永琰這棵皇家秀苗,使之茁壯成長,大獲成功,得到的回報是雙份的,乾隆帝對他投以贊賞的目光,永琰對他由衷感激。

朱珪的官運注定要與日俱隆。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九月,他扈從乾隆帝南巡,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禮部侍郎是正二品的官職,而且是京官、禮部的副長官,論地位的高下和重要程度,比他擔任皇子師傅前所任的山西布政使、代理山西巡撫,不只是高一級兩級的問題。當年四月,皇帝命他任殿試讀卷官,掌衡文大權,為王朝選拔文職人才。當年十月,以命他擔任武會試總裁,掌衡武大權,為王朝遴選武職人才。五十一年三月(1786年),正式升任禮部右侍郎。當年六月,出任江南鄉試正考官,肩負起將江南才子收羅進王朝統治隊伍的重任。兩個月後,擔任浙江學政。回朝後,調兵部任職。次年五月,升任禮部左侍郎。左侍郎雖在品級上與右侍郎相同,均為正二品,但地位略高于右侍郎。五十三年(1788年)八月,調任吏部右侍郎要職。次年十月,任經筵講官,為皇帝進講書史。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出任會試副總裁。這段時間,他擔任的官職和擔負的任務,主要是為王朝選拔文武人才。乾隆帝對朱珪的培養可謂用心良苦、意蘊深遠。

五十五年七月,五十九歲的朱珪外放任安徽巡撫,正式擔任封疆大吏。安徽北部發生水災,年近花甲的朱珪立即輕車簡從,僅帶幾個僕人奔赴災區賑濟災民,足跡遍布宿州、泗州、碭山、靈璧、五河、盱眙等地。他親民愛民,與災民同舟共度,並親自參加抗洪搶險,搶堵決口大堤,舉行賑災活動。由于救災有方,措施得力,大災之後,「民無流亡」。此後三四年內,他先後編纂進呈《御制說經古文》《御制論史古文後跋》在所著文章中贊頌乾隆帝說經之文、論史之文,數度受到乾隆帝頒諭獎勵。五十九年(1794年)五月,乾隆帝調補朱珪為廣東巡撫。隨後,朱珪進呈編纂的《御制紀實詩》《御制幾余詩》各一部,乾隆帝看到自己的詩篇被編纂得這麼好,龍顏大悅,專門頒諭,將朱珪表揚一番,夸他「用心審密」、「用心細而措詞當」,獎勵其筆扇、紗匹、筆墨、荷包、錁錠等物,同時又告誡他,「務須盡心政務,以察吏安民為重,不可緩其所重,用心于無用之地。」乾隆帝話雖這麼說,但內心對朱珪是滿意的,把他視為自己的文學知音。六十年(1795年)二月,乾隆帝寫了四首詩,特地命朱珪和詩進呈。不久,命他兼署兩廣總督。四月,將他擢升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暫留巡撫任。這時,朱珪雖留巡撫之職,但其身份地位已是京中從一品大員了。八月,朱珪升任兵部尚書,仍留巡撫任。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紫禁城張燈結彩,鼓樂齊鳴,皇位授受大典在太和殿隆重舉行。年邁的乾隆帝正式將至高無上的皇權禪讓給皇太子琰(為避諱,永琰在上年九月冊立為皇太子時,改名為琰)。老皇帝在自己健在的情況下拱手讓出最高統治權,這在清史上是破天荒之舉,在有文字記載的中國史上也無先例。朱珪的身份因此發生變化,正式成為帝師。他听到這一重大消息非常高興,立即進呈自己所撰詩冊,進行恭賀箴規。和珅從獲取的信息中得出判斷,歷封疆、負時望的帝師朱珪將有大用,心中妒火很旺。因此,借機誹謗朱珪,對他進呈詩冊之事橫加指責,並在乾隆帝面前搬弄是非。乾隆帝雖年邁昏聵,但對這件事情還算頭腦清醒,說︰「陳善納誨,師傅之職宜爾,非汝所知也。」既然乾隆帝這麼說,和珅不好進一步中傷,嘉慶帝則頒諭稱贊恩師所呈詩冊︰「朕閱朱珪所進詩冊措詞冠冕得當,其頌揚處不忘箴規,尚得大臣之體。且二十五有韻內難押者居多。今百韻成篇,不致牽強,是其學問素優,著賞給顧繡蟒袍、大小荷包,以示優眷。」當年六月,朱珪擢升為兩廣總督,兼署廣東巡撫,成為督撫兼于一身的地方大吏。不久接到聖旨︰朱珪著來京另候簡用。按照常理,朱珪就得做好交卸現任的準備了。

兒子琰繼位後,乾隆帝打算將朱珪召回京師任職,以便輔佐兒子。嘉慶帝心中早有此意,礙于太上皇仍然掌握最高權力,輕易不敢造次,獲悉這個消息後,異常高興,趕緊寫信告訴恩師。嘉慶元年七月,遠在廣東的朱珪接到一道很不尋常的上諭︰「孫士毅在四川酉陽州病逝,將來大學士缺,意欲即以朱珪補授。但此缺須一月後方始題請,特先降旨諭知朱珪,不必因有來京之旨,心存疑慮。現在京中並無應辦之事,朱珪不必急于來京。兩廣總督仍應朱珪署理。朱珪在廣東巡撫任內辦理一切本為熟悉,今復奉有恩旨,尤應感激奮勉,倍加認真,不可存五日京兆之見,有負委任,一切洋盜更應嚴辦。大學士員缺,除俟屆期明降諭旨外,將此先行傳諭知之。」這道諭旨,泄露了嘉慶帝急于召恩師入閣任職的迫切心情。嘉慶帝意猶未盡,還撰寫詩篇準備向恩師致賀。清王朝國家機關中,殿閣大學士是文官中最高品秩的官員,聲望最高,官場和民間都稱之為宰相,是千萬臣子的最高奮斗目標。雖然這個相位尚未到手,但皇帝明確預告,也算一條腿邁進門檻里了,朱珪跪听這道聖旨後,內心非常興奮。師生兩人遠隔萬里,盼著相見的那一天。

誰知,嘉慶帝祝賀恩師將升任大學士的詩稿竟被和珅所得。和珅立即拿著詩稿跑去密奏太上皇乾隆帝,添油加醋,挑撥離間,說這完全是「嗣皇帝欲市恩于師傅」。太上皇雖將皇位讓出去了,但還想獨把朝綱,尤其不願見到兒皇帝向恩師買好之類事情發生,心中很不痛快,便向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董誥征詢處置此事的意見。董誥有意保駕,無意擴大事端,見此事已惹惱太上皇,急忙連連磕頭,回奏說︰「聖主無過言。」太上皇乾隆帝听了此言,冷靜了一些,思慮許久,認為自己交出皇位不久,不宜將此事鬧大。他對董誥道︰「汝大臣,善為朕輔導之。」乾隆帝擲下要求老臣妥為輔佐新皇帝的話,才悻悻作罷,放過兒皇帝一馬。但對朱珪,乾隆帝就不客氣了,隨便找了一個借口,就收回前不久要朱珪赴京另候簡用之召,並將他從兩廣總督任上貶下來,降任安徽巡撫。朱珪在廣東心頭熱了一個月,靜候來自京師的佳音,不料八月份接到一道諭旨,當頭澆了一瓢涼水。諭旨稱︰「前因大學士缺出,朱珪科分較深,學問素優,人亦端謹,是以降旨令其來京,原欲將伊補授大學士。乃節據魁倫奏到,粵東艇匪駛至閩浙洋面肆劫,是朱珪于署總督任內不能認真緝捕,咎實難辭。本當治以應得之罪,姑念其操守尚好,前任安徽巡撫辦理尚無貽誤,茲特加恩,仍令補安徽巡撫。」作為兩廣總督,軍政事務千頭萬緒,若是有意挑刺,類似緝盜不力的紕漏絕對能找出好幾籮筐。眼看著美妙的官場餡餅就要打在自己頭上,卻被太上皇寵臣和珅橫插一杠,餡餅飛了不說,還弄得雞飛蛋打,丟掉總督職位,朱珪只能將懊惱吞進肚里。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玄機最新章節 | 玄機全文閱讀 | 玄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