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幕僚軍師 張靜江傳奇 第六十五章

作者 ︰ 潘榮琨

張靜江從保護民族工業利益出發,立即召集「經濟所」的全體人員開會,研究具體對策。♀特麼對于+我只有一句話,更新速度領先其他站n倍,廣告少這天在會上,負責統計的老王會計說︰「委員長——」他的話剛出口,就被張靜江打斷道︰「不要再叫我委員長!這個問題我早就強調過了,不能再叫!」

張靜江的臉色很嚴肅,眾人都用一種責備的目光盯著老王會計。原來,南京政府遷都洛陽之後,在洛陽召開了四屆二中全會,會上由汪精衛提出了一個議題︰原來由五人常委共同領導的軍事委員會,擬應設委員長,由蔣介石先生擔任。

此議案其實是蔣汪政治交易中的一個籌碼,是汪精衛為了在政治上分享權力而對蔣介石所做的讓步。不久,在3月6日的中央政治會議第三百零二次會議上,汪精衛的議案果然獲正式通過,選舉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並兼任軍事參謀部參謀長,蔣從此完全掌握了國民黨的軍事大權。

該年3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宣誓就職。從此時開始,他的稱呼就被改為「蔣委員長」。

既然有了一個「蔣委員長」,如何還能存在一個「張委員長」呢?

對于蔣介石的心性,張靜江是太了解了,可是建設委員會的存在又是既成事實,何況下面對他「委員長」的稱呼也已用了好幾年了。張靜江不便在正式場合宣布廢除自己「委員長」的稱呼,只好在內部開會或友人相聚的私下場合,提請諸位注意,不要再稱「委員長」。

王會計因為年紀大了,不記事,以前又難得見到張靜江。所以,開口之下,「委員長」便月兌口而出,這自然犯了張靜江的大忌。

當下,王會計顯得有點戰戰兢兢,張靜江看著不忍,便道︰「算了算了,下不為例。有什麼想法,你還是照直說吧。」

王會計定了定心,這才言道︰「張主席——」

「怎麼回事?」張靜江又火了。

「張、張公,」王會計總算找對了一個稱呼,「張公對杭綢統計所作的指示,確有先見之明。進口人造絲對市場的沖擊,從統計結果看,真是嚇人一跳!因此在下認為,應提請政府采取措施,比如提高關稅,以阻止這類進口工業品對我民族工業的傷害。」

王會計的一番話,令在場人士感到沉重,靜默許久,突然有一人說道︰「政府同西方各國都有條約,還談什麼提高關稅!」

此話一出,又是一場持久的沉默。最後,還是張靜江發話道︰「這個問題,待我去中央開會時,向有關部門反映一下,你們把材料準備好吧!」

後來,因時局動蕩,國民黨中央先是忙于江西的剿共,後又因日本侵華態勢愈演愈烈,已無暇顧及像杭綢市場遭受進口商品沖擊這一類經濟問題。張靜江見「投訴」無門,也只好將此意見束之高閣。

受杭綢調查統計的啟發,「調查浙江經濟所」對茶葉這宗浙江省重要農產品也重新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結果令人嘆為觀止。

在浙江省的七十五個縣份中,有五十二個縣產茶,而所有茶葉品種中,以杭州西湖獅峰所產的「龍井」茶最為名貴。杭州市內,各茶莊每年銷售的「龍井」茶總量約為三萬擔,至于通過其他途徑銷往外地的,尚不在其列。然而,所內工作人員調查統計得知,杭州真正的「龍井」茶產量,每年的極限也只在七百擔。那麼,還有二萬九千余擔「龍井」茶是從哪里冒出來的呢?

那個時候,尚無「打假」一說,但張靜江歷來對坑蒙拐騙是深惡痛絕的。當年在法國做古董生意時,他就堅決不允許手下向顧客出售假貨。如今,冒牌「龍井」如此嚴重,假冒不除,名牌何存?怒畢,他才想及自己如今已是人微言輕,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股冒牌之風呢?

張靜江思來想去,沒有別的辦法,只好給新一任的浙江省政府主席魯滌平去了個電話,陳述了冒牌「龍井」泛濫市場的嚴重性︰十成龍井茶中只有零點二成是真的。希望省政府采取措施,剎剎這股假冒之風。

魯滌平那時的主要精力,是應付**游擊隊。在此之前,浙江的**組織曾遭受了嚴重打擊,**浙江省委書記兼中央特派員單蘭芳被捕遇害,紅十三軍政治部主任陳文杰也在溫州遭殺害,紅十三軍主力嚴重受挫,幾乎一蹶不振。但從民國二十年二月開始,方志敏率江西工農紅軍第十軍自贛東北地區進入浙江,後又攻佔浙西戰略要地開化等地,使浙江**武裝重新崛起。魯滌平在該年12月上任時,方志敏的部隊雖已撤回江西,但浙江西部的**游擊隊卻未因紅十軍的離去而銷聲匿跡,反有星火燎原之勢。蔣介石派魯滌平來浙江,其首要任務就是肅清浙江的**,從戰略上配合江西的剿共。在此情形下,魯滌平哪里有心思來處理張靜江提出的「打假」?但又礙于張靜江的老面子,只好在電話中虛與應付。

張靜江見自己的提議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訊,知道指望政客為商界辦實事純系空話,更促使他要將經濟調查統計編印成書以警世人的決心。

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杭州市經濟調查》正式刊印,這是調查浙江經濟所全體工作人員經過十八個月艱辛的實地調查完成的。該報告詳盡介紹了杭州市的經濟狀況,對人民生計、商業經營及工農業生產都做了客觀的記載,張靜江親自寫了序文。《杭州市經濟調查》分為上下篇,上篇記敘的是︰史地、市政、文化教育、交通運輸和農業;下篇記敘的是︰絲綢、工業、商業、金融、社會。在記敘中,除了客觀介紹,還有詳盡的分析。如上述杭綢、茶葉兩例,就有明確的主張︰注意西方進口對民族工業品市場的沖擊;名牌產品的假冒問題,等等。

《杭州市經濟調查》,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杭州市社會經濟的翔實資料,為以後執政者的經濟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除杭州外,張靜江領導的經濟調查所還對浙江省七十五個縣中的四十三個縣完成了經濟調查,因內容龐雜,涉及精力過甚,而無法編輯成冊。當時,浙江省政府設有設計會,而設計會從未開展過社會調查這項工作。張靜江的初衷本來就是為社會造福,絲毫不計較這些成果落在誰的名下,于是,對四十三個縣的調查材料,除嘉興、平湖兩縣外,其余全部轉交各縣設計會機構處理,成為地方志的參考資料。

在民國二十三年四月,經濟所還對江蘇、安徽的幾個重點地區進行了調查,連同前兩年浙江幾個重點縣份的調查,匯編成《中國經濟志》。

張靜江主持編印的《中國經濟志》,由他親筆題寫,該經濟志一共由三本書組成,其內容主要為︰

(一)浙江省的嘉興、平湖兩縣,附江蘇省吳江縣震澤鎮的經濟概況;

(二)江蘇省的江寧縣和安徽的當涂、蕪湖兩縣經濟概況;

(三)安徽省的歙縣、休寧縣經濟概況。

這三本書均于民國二十四年出版,其出版的具體日期分別在該年的八月份、元月份和五月份。

三本書中寫了七個縣,這七個縣都在長江以南,七縣面積總計三萬六千二百五十三平方公里,人口總計二百四十萬人。

張靜江為什麼選擇以上七縣編書呢?他當時有一個想法,就是要把中國最好的縣份,以富麗的身姿展現在世人面前。以上的七個縣,正是江、浙、皖三省中最為富庶的地區,其土地肥沃,河港縱橫,素有魚米之鄉之稱謂。如浙江的嘉興、平湖兩縣,江蘇的江寧,安徽的當涂、蕪湖,物產均以農業為主,主產大米與小麥,其產量也居各縣之首。另外,平湖還盛產棉花,嘉興盛產蠶桑,以及豆類、甘薯等雜糧。礦產資源,也以當涂馬鞍山的鐵礦最有價值,當時生產的礦砂遠銷海外,每年收益達100多萬元。而江寧的鳳凰山有鐵,牛首山有錫,老虎山有煤。

七縣的工商業,在國內也臻于發達之列。安徽蕪湖是長江下游著名的米市,境內碾米廠星羅棋布,紡織業也盛極一時。浙江嘉興有滬杭鐵路貫通境內,與上海、杭州兩大都市相連,交通便利,輕工業甚為發達,而皖境的歙縣、休寧自五代以來便盛產徽墨,聞名于世。

張靜江選擇這類縣份,作為中國經濟調查的一個縮影而公之于世,其用心之良苦,企望國家早日富強之心的殷切,由此可見!

張靜江主持工作的建設委員會,于民國二十七年一月撤消,所有業務均由政府經濟部轉交國家資源委員會接管,社會經濟調查工作也從此結束。

四「三張」之首

張靜江致力于國家建設工作,是為實現總理遺願,為實現民生主義而建設祖國。他贊成平均財富,主張消滅貧窮,所以視國家建設為建國後的頭等大事。按照政府政策,鐵路、公路、重要廠礦等均應由政府出資興建,同時也由政府出面管理。但全國剛剛統一,百廢待興,資金匱缺,建設所需資金從何而來?于是,張靜江便憑著自己的赤誠和經驗,創造了神話。當時有輿論認為︰「張人杰只領公款10余萬,卻為國家創造資產5000萬,實在是前所未有。」

張靜江親自主持開發的建設項目,所用資金,都是憑借其個人名義和信用,向民間籌集而來。更重要的是,在白手起家的起始階段,張靜江能夠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以膽識和魄力,作出向民間集資的決定,同時堅決拒絕向國外舉債,以保護某些領域已經岌岌可危的主權。當國家財富逐漸積累,工商、交通事業有了發展之際,為防止可能出現的資本集中,他又積極建議政府運用租稅政策,以確保民營與政府同享成果,均衡富裕的目的。可嘆的是,他的這個思路是同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包攬全國資本的根本利益相沖突的。在後來的國民黨政權中,逐漸形成了「四大家族」主宰中國經濟的局面,這對張靜江說來,確實是始料未及的。

民國十八年三月,張靜江向國民政府遞交了《建設委員會工作報告書》。從這份報告書所述之主要內容,便可看出建設委員會在當時形勢下所承擔的是何等的重大責任,它所承載的工程量是何等的浩大,而以後歲月中它為國計民生所作出的貢獻,又是何等的驚人!《建設委員會報告書》中如此敘述道︰

回溯一年以前二月十八日,本會正式成立,方其時軍閥仍在負隅,幽燕尚未得達,戎馬倥傯,兵書旁午,籌措軍餉,急于星火,國內人士方集全力以圖革命之進展,對于建設事業,殊少慮及;而本黨先進諸同志仰體總理民生主義,深知革命成功後第一步緊要工作即是建設。蓋非積極建設,不足以救百業凋敝之中國,更無以輦中國于物質文明之境域……根據總理建國方略……同人等受事以來,研討掣劃,于困苦艱難之中,努力進行……茲擇其重要者臚舉于後,黨國明達,尚希指示為幸。

(甲)本會已舉辦之建設事業︰

一、無線電事業;

二、電氣事業;

三、水利事業;

四、采礦事業;

五、蠶絲事業;

六、首都道路事業;

七、衛生建設事業;

八、其他各項事業。

(乙)本會已計劃之建設事業︰

一、建設基本工業計劃;

二、建設首都電氣大發電廠計劃;

三、籌設工業試驗計劃;

四、組織原動力研究委員會計劃;

五、創造國營繅絲廠計劃;

六、裁兵實荒計劃;

七、開闢滿蒙新藏計劃;

八、統一兵器整理全國兵工廠計劃

九、模範機器廠計劃;

十、南京水廠計劃;

十一、編譯工程科學書籍計劃。

(以下略)

這等恢宏的計劃,如果沒有一位胸懷大志、一心為公的人來主持,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說,張靜江出任中華民國建設委員會委員長,的確是當時中國的一大幸事。他遵循孫中山先生遺訓,構想出建設國家的一整套宏偉計劃,在國庫長期拮據和兵災頻仍的情況下,憑個人在全國商界的地位和信任,籌措巨資投入建設,終于成就了不朽的建設事業。可惜的是他被過早地削弱了權力,後來又逢中日戰爭爆發,使他的許多計劃成為泡影。不然的話,建設委員會當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

盡管如此,張靜江主持建委工作終成一段佳話。國民黨中央常委、中國農民銀行董事長陳果夫曾撰文寫道︰

張靜江先生是我們中華民國和國民黨里一位杰出的人才,他能為國家建設,能為國家增加資本,又會賺錢、又會用錢的本領,在全國,在全黨,恐怕找不出第二個人來。中國會賺錢的不算少,而真正會用錢的卻不多。本黨同志當中,會替自己賺錢的大有人在,能為國家為黨賺錢的就更少了。至于肯為國家為黨用錢,又能夠在短期內替國家賺錢的,則惟靜江先生一人而已。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蔣介石的幕僚軍師 張靜江傳奇最新章節 | 蔣介石的幕僚軍師 張靜江傳奇全文閱讀 | 蔣介石的幕僚軍師 張靜江傳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