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能人的前世今生 第四卷 第九章 亞斯伯格綜合癥

作者 ︰ 夢影3

亞斯伯格綜合癥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診斷依據外,還有一個癥狀作為亞斯伯格綜合征患者的相關表現而非診斷依據,即運動發育延遲和運動笨拙。♀(看好看的言情小說來八 零 書 屋)亞斯柏格綜合征患者可能會有運動技能發展落後的個人史,如比同齡人更晚學會騎自行車、接球、開罐頭等。通常他們是不靈活,步態僵化、姿勢古怪、操作技能差,在視覺-運動協調能力方面有顯著缺陷。

日本有一個傳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喊出妖怪真正的名字,便成為妖怪的主人,不用再怕它。

在53歲的時候,台灣最出名的漫畫家朱德庸終于喊出了自己生命里那個妖怪的名字︰「亞斯伯格綜合癥」。直到這時,朱德庸才終于找到自己人生謎題的答案︰他患有「亞斯伯格綜合癥」,一種泛自閉癥障礙。畫畫成為他所有積郁的出口,而他冷眼旁觀的結論,其實是「大家都有病」。

這是一種泛自閉癥障礙,會讓患者社交困難、難以理解別人的情緒、興趣狹隘、對變化感到極度不安,經常重復特定的行為。

在看到這個名字之後,朱德庸松了一口氣,覺得自己人生中的許多謎題就此解開。在他的前半生中,這種病讓他成為一個生活在玻璃球里的人,在洶涌而過的時間和人流中默默旁觀。畫畫成為他所有積郁的出口,不吐不快,一不小心就是整整30年。

「我終于知道,原來我不是智障啊。」他笑起來,輕松地靠在沙發上。

朱德庸坐在北京建國門附近的一家餐廳里,助手一撥接一撥地送走媒體記者。夫人馮曼倫給他端來一壺糖水,問他要不要潤一潤喉嚨。他笑著擺擺手,朱太太便起身,到樓上去安撫另一撥早就架好了攝像機和燈光的記者。

朱德庸不喜歡被圍觀,不喜歡跟陌生人說話,他會抗拒、緊張。小時候他幫同學去郵局買郵票。他捏著錢,頭腦一片空白,只想逃跑。他沉默地在郵局站了片刻,然後抓住同學,把身上所有的錢都塞到他手里,說︰「你不要叫我去買,你自己去。」

這件事他一直記憶深刻。在他成年之後,依然不斷提醒。自己有多麼懼怕外面的世界,並因此反復糾結︰「想到這個事情,你心里是很難受的,你會想到,天哪,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你怎麼會連問都沒辦法問?」

這種從陌生人面前逃走的沖動,隨著他的成名而逐漸被勉強克制,但從未消失。他的新書《跟笨蛋一起談戀愛》在大陸出版時,出版社邀請他來大陸做巡回宣傳。在南京。他們請來兩個名人跟朱德庸同台座談,一個是以談論男女關系成名的孟非;另一個是張嘉佳,一位以蕩氣回腸的催淚愛情故事走紅的作家。

那一天現場氣氛不錯,笑聲不斷,可是朱德庸還是緊張得要命。手在不停地出汗,並感覺到肌肉在衣服底下發抖。

「如果不是還有一點點理智在,我可能把麥克風一丟就跑了。」他說。大陸的出版方沒敢告訴他,當天現場有上千人,不然他可能撒腿就逃。

他笑著說,這已經算好的,上次來大陸做活動他記得很清楚,臨出發前一個星期,他已經情緒沮喪到整天整夜地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如果生命有一個鈕,一按就可以結束,我覺得我會去按的。」太太跟兒子陪著他不停說話,又讓大陸的代理打電話來勸說,才讓他能夠出門。

「為什麼其他人能那麼享受,為什麼別人喜歡在公眾場合喜歡結交很多的人,我都沒辦法?」在過去的30年里,他經常這樣自問,「我常常覺得自己又病又笨,真是沒辦法。」

多年以來,他一直沒能搞清楚自己究竟怎麼了,為什麼跟別人不一樣。

比如他從小就不會按正確的筆畫寫字,算個位數的乘法,要從一一得一,一二得二開始默念,背完整個九九乘法表;比如他總是認錯字,看餐館的招牌,眼楮看到的是這個名字,記到腦子里就變成了另一個。然後他興沖沖去告訴別人,哪里哪里有一家很好的餐廳,別人滿懷期待地找過去,當然,永遠也找不到。

即便後來他成為台灣最知名的漫畫家,也從未擺月兌這些煩惱和折磨,時常陷入沮喪和自我懷疑。

這些困擾他的事情,一直到他30多歲才開始有了答案。朱太太翻了很多書,告訴他這大概是自閉癥,還有閱讀障礙。

因為閱讀障礙,朱德庸對亞斯伯格綜合癥的理解都是從太太那里听來的,有這種病的人容易情緒低落,容易發脾氣。朱德庸說,這種病有一個「好玩」的地方,就是患者只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他跟你交談,他以為他講得很清楚,但別人听起來可能完全不知所雲;別人跟他講話,他以為自己听懂的時候,其實又多半沒有領會對方的意思。

巧的是,他的那位復健醫師也是亞斯伯格綜合癥患者。朱太太陪他去做康復,听他們兩人聊天,朱德庸說東,醫師說西,朱德庸接過話開始說南,總之完全牛頭不對馬嘴,朱太太在一邊听得快要瘋掉,而他們兩人交談甚歡。

疾病將他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讓他得以抽身而出,成為世界的旁觀者。

他成名時26歲,台灣的劇變剛剛拉開帷幕,經濟熱潮已經不可遏制。那時候他畫《雙響炮》,講中國人糾結的婚姻觀。有一天去買豆漿油條,看到一個街頭的年輕人的打扮非常詭異,覺得台灣迥異于傳統的新一代已經出現了,于是畫了《醋溜族》,講的是台灣的新新人類。

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朱德庸開始畫《澀女郎》,反映的是台灣新時代的女性,一個要愛情不要婚姻的「萬人迷」,一個要工作不要愛情的「女強人」,一個是什麼男人都想嫁的「結婚狂」,一個什麼是男人都想不通的「天真妹」,各自代表了都會女子截然不同的愛情觀與人生觀。♀

到20世紀末尾。台灣經濟陷入停滯,喧囂、混亂但充滿希望的時代過去了,城市人陷入瑣碎逼仄的工作,難以自拔。朱德庸就畫了《關于上班這件事》,質疑商業社會的生活方式。接下來是《絕對小孩》,畫小孩的世界,抵擋成人世界的價值觀。

他有天生的對商業時代的抗拒。盡管他在這個時代大獲成功,並且用的是不斷給這個時代的人潑冷水的方式。

這些林林總總的觀察和諷刺。後來登峰造極,就是《大家都有病》,他在里面極盡所能描畫消費社會中人的病態。他畫一個女人向男人炫耀自己渾身上下的衣裝值多少錢,而男人則迅速掏出計算器,用女人渾身裝飾的價格除以她的年齡,得出這身裝扮的效果只有3200元。

再後來,他畫《和笨蛋一起談戀愛》,作為《大家都有病》的第二部。很多人把它當做一本談論戀愛的漫畫,但朱德庸搖頭︰「我只是把愛情當做一個影子。我真正想要畫的是,這一群瘋狂世界里的瘋狂的人。在愛情之下全部暴露愛情只是一個窺視的點。」

他有理由這樣冷峻旁觀。他和太太是同一類人,不太懂怎麼掙錢,也不會為此孜孜以求。有人介紹他們去買高爾夫球證,可以升值,他們倆一起忘掉。直到對方趕來告訴他們球證價格已經漲到130萬,他們只好彼此攤一攤手。

而在朱德庸最努力工作賺錢的時候,朱太太還以離婚相威脅,警告他不要變成「印鈔機」。

朱德庸跟朱太太說︰「我年輕時候的夢想就是發財了之後買一個島,我在上面做國王,培育我的禁衛軍。然後那個夢就開始慢慢縮小,縮小到以後有錢了就要買一架飛機,我可以自己飛。然後那個夢又慢慢慢慢縮小到要買一艘船,坐在船上出海釣魚喝香檳……最後就縮小到很平淡,待在家里,就很舒服了。」

旁觀者難免被急速的世界不斷拋在後面。朱德庸在玻璃球里,時常感到世界在向荒謬狂奔,因此憤怒難平。

1999年,他第一次來北京,在南鑼鼓巷的胡同里閑逛,看到賣包子的店鋪里揭開蒸籠,冒出滾滾的水汽,看到居民從家里拎出一塊砧板,在門口蹲著剁肉。

「你也許說他們粗糙,但對我來說,那就是一種生活,活生生的生活。」

十多年後,他又到那條胡同,發現已經完全變了。到處是咖啡店、茶館、服裝店,而空氣中則充滿了霧霾。

「我幾乎每一次離開都抱著憤怒的心情。為什麼會搞成這個樣子?我並不是說不要進步,但是能不能不用這種方式?」他問。

台北也一樣,在他看來,亞洲所有地方都讓他產生共同的一種憤怒︰就是拆掉一切去換取財富,腦袋里面只有錢。

「沒有辦法,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念叨著。他想起自己小時候在台北住的日式房子,七年前所有居民被迫遷出,然後房屋賣給開發公司,之後一直廢棄。

每隔一陣子,他都想辦法去那里看自己家的舊房子。整個街區被鐵皮封起來,禁止入內。他在外面看著,覺得樹長得更茂密,而屋頂一塊塊垮掉,眼看著它日漸荒蕪坍塌。

他也會陪太太去看她在高雄的老家。那是一片眷村,太太帶著他走到已經破爛的舊屋,跟他講,小時候這邊放床,那邊放桌子……

朱德庸說︰「那種感覺就是,雖然我太太的童年我沒有經歷過,但是我跟著她去看,就等于陪著她又經歷了一次。」

他為自己這種眷戀打了一個比方︰「我有一把椅子,我可以跟我的孫子說,你的爺爺常坐這里,你看把手的漆都磨掉了。當你的孫子模到那把椅子時,他就跟爺爺的前半生聯系起來了。記憶應該是這個樣子的。一個城市如果沒有記憶,這個城市就沒有生命。如果這個城市沒有生命,住在這個城市的人就勢必會生病。因為他無所寄托。」

所以,他從來不擔心自己被時代拋棄。時至今日,他還要凡事親力親為,堅持一張一張地畫四格漫畫。

為了出版《大家都有病》,他畫了1900多張畫稿,最終選出來的只有300張。「如果要騙錢。我可以連著出六到七本。」他算了算,然後講了一個朋友家小孩的笑話︰小孩子想跟他學畫畫,被媽媽阻止了,因為媽媽說︰「那很窮哦」。

朱德庸以前看的一部電影里面有句話讓他很受感動。片子里的人說,當他踫到人生岔路的時候,他永遠都知道該選哪一條,但他永遠都選了另外一條。因為他知道正確的那條路對他來說太痛苦了。

教育永遠不教我們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反而教我們成功和財富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每一個小孩都在拼命念書。考一個好的學校,找一份好的工作,然後賺很多的錢。我們的教育沒有教我們任何生活美學,沒有精神生活,就只能用物質去取代。

天下沒有完全正常的人,也沒有完全異常的人,正常人有時候也會抽風,而異常的人,在某些時候也會有正常的行為。「學者綜合癥」正是這麼一些看起來「不正常」,但在某方面卻有著超乎尋常的能力的人成為自閉的天才。

最初提出「學者綜合癥」的人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daroldtreffert。他認為。學者綜合癥是指個人存在嚴重的認知障礙、自閉癥或者其他心理疾病,但卻擁有與他的障礙全然相對的,甚至十分驚人的心理運作能力,比如「過目不忘」、口算能力超強或超強藝術創造力等等。

treffert認為,在學者綜合癥的患者中。有50%的人都會受到自閉癥的困擾,而另外的50%則具有智障或其他腦損傷的特征。根據這兩個特征,他也將「學者綜合癥」分為了「智障學者」和「自閉學者」。

「智障學者」一詞最早是由唐氏綜合癥的發現者down所使用的,不過人家當時可不是歧視這些人,因為這詞在那會兒僅僅指在社會生活上無法承擔責任的人。不過最近幾年因為這詞增加了不少負面意義,所以就以「智障學者」來代替了。《異次元殺陣》(cube)里的智障數學天才就是這類患者的典型例子。

而「自閉學者」則是指一些患有自閉癥的人,他們可能會具有極強的數字記憶能力、美術或音樂等特殊能力。不過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自閉患者都是「自閉學者」,也並非所有的「學者綜合癥」患者患有自閉癥。

關于「學者綜合癥」的成因至今也沒有定論,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左腦損傷假說」。也就是說,患者大腦的左半球,也就是「負責」進行社交的這一邊所遭受的損傷,會引起右腦半球,也就是「處理」資訊的這一邊異常的發達。

在「學者綜合癥」的患者中,男性的比例要大大高于女性。對于這個現象,美國哈佛大學的神經科醫師gesd認為,由于大腦的左半球發育的比右半球較慢,所以在孕期也就會有更多的可能受損。而對于男性胎兒來說,血液中的睪丸酮會延緩神經生長,並有很大機會損傷左半球。結果是︰既然一邊兒壞了,那就補償另一邊吧……在對一些學者綜合癥患者的斷層造影時也發現,他們右腦半球的血流量的確比常人有所增加。

正因為這一點,所以實際上「學者綜合癥」患者所擅長的「技能」通常只局限在很小的一個範圍內。通常包括︰機械記憶能力︰電影《雨人》的原型k就是這樣一位「*百科全書」,他熟記超過7600本書,可以說出經過的美國每個都市、城鎮或是郡縣的高速公路編號,還包括電話及郵政的區域號碼、電視台的代號,以及當地的電話網絡公司名稱。心算能力︰這包括日歷的推算,以及一些其他重復算式的計算等等。在1789年,有「美國精神醫學之父」稱呼的benjaminrush,描述了一位具有閃電般快速計算能力的fowler先生,當問他活了70年17天又12個小時的人總共活了多少秒鐘,富勒花了一分半鐘就得出正確的答案︰2210500800秒——他甚至把其中17個閏年都考慮進去了。音樂、美術或體育才能︰相信「舟舟」大家都不陌生吧?具有音樂天分但智商很低的胡一舟就是「智障學者」的典型。

天力簡潔地給奇奇的爸爸介紹了一下亞斯伯格綜合癥的情況,對奇奇的爸爸說,「奇奇,只要你愛護得當,他可以成為日後的天才的,接納他的一切反常行為吧,正是這些反常,才會造就今後的他不平常,及至成為天才和偉人。享受培育一個天才的過程吧,不要強迫他做事情,按著他的興趣給他提供他所需的養料,他就能發展得很好了。」天力的話贏得了一片贊許聲。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異能人的前世今生最新章節 | 異能人的前世今生全文閱讀 | 異能人的前世今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