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能人的前世今生 第十章 渡3

作者 ︰ 夢影3

第三卷第十章渡3

從佛教觀點來看,自殺者因依報壽命未盡,故無有去處,變成孤魂野鬼,到處飄蕩,心靈不得安寧。(八|零|書|屋)故佛教依世尊的教化,每年在修行人安居修行的結束日期時,佛陀很高興大眾用功,故成為佛歡喜日,就是舊歷的七月十五日的這一天。後來佛教徒就在這天佛歡喜日時,大做供養法會,以齋僧來做功德。同時在整個七月份天天做法會,施食給這些孤魂野鬼,並讓他們能聞經听法,改造他們的心意念,不要有痛苦的覺受,若年年參加法會,此孤魂野鬼功德圓滿好再去投胎。但人只要是自殺一次,今後縱使再出生做人,因阿賴耶識記憶所做過事之心)所種下來自殺的影像種子太深刻,故會有再自殺的傾向,一般說來若無善因緣,或接觸佛、菩薩來轉他的識神知見,前後各生中總共會有自殺七次之說。故自殺是很愚笨的行為,若出于對生活的無奈或因感情不能得到順利,而走上自殺之路,那是很愚蠢的行為,以後會再有七次的自殺機會。但也有一種看起來是自殺,其實是他前哪一世的冤親債主來索命,故意控制他的心意念,教唆他自殺,因人的無知就會以為這個念頭是我的,整天被灌輸一些自殺以解月兌的念頭,最後也因而走上自殺之路,這種是因緣果報的一類,當然死後還是孤魂野鬼一個。一般人稱為靈魂,佛教正式的名稱叫識神,因為它是一個心識,上面提到的阿賴耶識就是,它稱為藏識,意為無始劫以來,自己跟別人所結的善惡因緣都記得清清楚楚,藏著以後受報。在人死亡後,阿賴耶識還不知要歸向何處時,此時稱為中陰身,中陰身它感知的能力特別敏感,有一般人的九倍之敏感度,故跟誰有緣就會去投胎。若今生做善事或有修行,則能即升天上。若做五逆十大惡事,死後立即墮地獄。除此之外的人,要去何處得看其有無因緣,最後七七49天內出生做人或畜生之類,過49天後無因緣可去出生時,即出生為鬼神之類。故人死後都依因緣而成就六道中的某一個個體,人、畜生是四大(地、水、火、風)合成,有物質形相,天神、鬼神、地獄眾生,雖有形但無實質可被看到,除非有修行才看得到。

人死後一直在六道中生此死彼,這就是輪回。六道即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等六。若修佛法解月兌道,才能月兌離這三界六道輪回,但其識神也不會消失,只是不在六道中輪回受苦。一般人所說的靈魂就這樣一直不會消失的,一直輪回到這個世界毀滅了,靈魂還是會被其它的世界所感召,又去另一個世界里的某一道中受生,故不管宇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個體永遠都是不增不減的,只是個體依不同世界及那個世界中的六道里在變動而已。另外要不受輪回之苦,只有二途︰一者今生修成菩薩位,即可于十方世界中來去自如。二者未能修成菩薩道,即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然後認真念阿彌陀佛佛號,當死亡來臨時,識神依蓮花化生,隨即被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接去西方極樂世界,那里沒有三惡道(畜生、惡鬼、地獄),因沒有痛苦,故稱極樂世界。

打坐看看,即能了解人生都是在造無量業,且始終在六道中輪回的可怕!人跟人、人跟動物、人跟鬼神之間的恩恩怨怨,永遠沒完沒了地在進行,這就是人生,死後靈魂也不會沒有的,就是死後升天上,天壽雖長,壽盡還是再輪回的。♀

據統計,中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調查分析表明,自殺已成為15至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

面對日益嚴重的青少年自殺現象,夢靈學習心理咨詢時的授課老師,東方人民醫院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趙後鋒認為,這和如今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態和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們所面對的社會壓力比較大,而他們在學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這就造成了他們的心理素質不高,面對壓力缺乏相應的應對能力。預防青少年自殺,除了要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素質和自控能力外,學校和家庭在預防青少年自殺方面做到「共同參與」至關重要。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關注太多,呵護無微不至,反而導致孩子心理脆弱。比如,有的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表面上沒有加以指責,但表情和語言流露出的失望很容易被敏感的孩子捕捉到,並對心理產生影響。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情緒會更不穩定,遇到事情心理反應程度較強,自控力差,容易走極端。家長對青春期孩子的一些異常表現要學會冷處理、溫和指導,不要粗暴干涉,要從心理上接受他們已經長大了,遇到事情要像朋友一樣和他們協商解決。

小宇的媽媽認為孩子自殺是一種自私的表現,趙後鋒老師也表示認同,自私是現在獨生子女性格的一大特點。自殺不僅是軟弱的表現,還是自私的結果。一些人選擇勇敢地活下去,因為他還不是一個很自私的人,他還會想到自己的親人。可如今一些青少年,動輒就要離家出走,要去自殺等等,骨子里過于自私,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卻不去想自己親人的悲痛。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戀的,他們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這一天然的自戀。

這個探索過程主要從2歲開始,他們需要認識社會,尋找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而孩子沒走入社會之中時,父母和親人就代表了社會。做父母的一味溺愛孩子,放縱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告訴孩子他的一切都是合理的,社會都該滿足的,他的自戀是對的!長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戀就沒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這個自我中心的定式,再難走出來。

有些孩子則是幸運的,他們離開父母親人後,在幼兒園或是小學經受挫折、坎坷,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適應自己。有些則沒有這麼幸運,一帆風順地走下去,自我無限膨脹,但當走到真正的社會中時,自我為中心遭到毫不手軟的打擊,社會環境無情地摧毀了他已經固化的自戀的心理定式。這時,他再以一己之力與社會抗衡,面臨的就只是滅頂之災。♀

別人不會溺愛你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須先意識到這一點。孩子在探尋過程中,挫折是必須的體驗,也是必然的體驗。

在0~2歲時,怎麼滿足孩子的需要都不會犯大的錯誤,但從2歲開始,做父母的必須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讓他意識到,世界並非是圍繞著他而轉,其他人是和他一樣重要的人。他要自愛,但同時要愛人。

愛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對寵物的愛有一致性,可以說是一種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經過意志抉擇,並且對心靈的成長毫無幫助,所以不能算是真愛。雖然溺愛也能幫助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但要養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還需要更多的東西。

派克描述說,這些「更多的東西」就是︰愛不光是給予,它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是合理的贊美和合理的批評;它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安慰。所謂合理,是一種判斷,不能只憑直覺,必須經過思考和有時不怎麼愉快的取舍決定。

並且,這樣做的人經常會處于一種兩難的困境當中,一方面要尊重所愛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一方面又要適時提供愛的引導。這種真愛復雜而艱巨,需要認真思考,需要不斷創新。相反,溺愛不管看起來是多麼富有犧牲精神,也是懶惰的、缺乏思考、陳舊、僵化,而且一成不變。最懶惰的就是放縱型的溺愛,因為這樣做的父母居然放棄了思考,而讓沒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發號施令。

冬天的一個晚上,媽媽帶著3歲的皮魯去朋友家串門。回到家里後,皮魯突然發現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塊糖果不見了。那塊糖果是媽媽的朋友給的,他家沒有這樣的糖果。發現糖果沒有了之後,皮魯著急地哭了起來。爺爺、女乃女乃、爸爸、媽媽都來安慰他,並承諾第二天給他買他最喜歡的玩具。但是,皮魯沒有妥協︰「我要!我要!!我一定要!!!」

皮魯打著滾哭鬧,爺爺女乃女乃、爸爸媽媽看得實在心疼,便帶上照明工具,「傾巢」出動,沿著回來的路進行「拉網式」搜尋。眼看到了午夜12時,糖果還是沒有找到,媽媽看到因絕望而死去活來的孩子,終于硬著頭皮敲響了朋友家的門……

經歷小小的失望就這樣歇斯底里,預兆了未來災難的來臨……

皮魯長大了,想找一個女朋友,但他看上的女孩根本看不上他。他不再打滾哭鬧,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

在醫院里,皮魯被搶救過來了,但是他卻又開始絕食。父母哭著對他說︰「你想把我們急死?不就是一個女孩嗎?人生的路還長著呢,好女孩多的是。」但是他恨恨地說︰「我就想要她!要她!一定要她!!」

從一塊糖果開始,皮魯被無休止的滿足溫柔地包圍著,直至失去了理性……

「為了父母,我必須考上一流的大學。」「如果不是為了父母,我早不讀書了。」「媽媽快把我逼瘋了,她整天嘮叨,什麼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哪所重點大學,什麼你怎麼學習成績總不見起色,什麼這次考試又因為馬虎丟分了吧……我現在對學習厭倦透頂,一上課腦子里就響著她的嘮叨,根本學不下去。」

「爸爸是個工程師,他從不打我罵我,但我特別怕他。只要我的成績不進步,他一看我就拉下臉來,整天整天不理我。光考高分不行,我必須有進步他才高興,才會夸我獎勵我。明年就要中考了,我擔心極了,要是考砸了怎麼辦?天啊,我一想到爸爸的反應,就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我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極了,真想哪一天離開這個世界。」

……

迄今為止,夢靈收到了數百封中學生的信,很多孩子都提到了父母的壓力,上面幾段話是他們信中最平常不過的片斷了。對此,g市某中學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高三班主任解釋說,父母比孩子對學習更著急,是再平常不過的現象了。就她看來,父母們造成的壓力一點也不比應試教育低。一直從事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知名心理學家徐浩淵博士說,父母的壓力遠超過教師,是孩子們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最簡單的解釋是,父母是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他們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家長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該怎麼做。」徐浩淵博士說︰「最常見的是,他們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從自己的心理需求出發,為孩子設計人生。結果,他們出于愛心教育孩子,最後卻發展出束縛孩子成長的非愛行為。」她含淚舉出另外一個例子︰

小學生小剛(化名,下同)突然跳樓自殺。他留下遺書對爸爸媽媽說,他覺得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他們的期望,累極了。爸爸媽媽常說,他們對他很失望,他不想讓爸爸媽媽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自殺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儲錢罐,把攢了幾年的零花錢留給了爸爸媽媽。他說,他走了,爸爸媽媽不需要那麼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錢不夠,爸爸媽媽可以加些錢,「坐坐火車,坐坐輪船,你們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麼辛苦了。」

回憶到這里,徐博士的淚水忍不住流下來。她說,小剛那麼愛父母,他希望父母「坐坐火車,坐坐輪船,你們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麼辛苦了」,這其實是他自己最大的向往。他認為這是最好的事情,自己實現不了了,但希望自己最愛的父母去實現。

小剛的心理機制是投射,他最希望做一件事情,但自己得不到,就希望最愛的父母得到。他是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到了父母的身上。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多情況下也是投射,他們有種種心理需求,但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實現。孩子是最愛的人,孩子實現了,就像是自己的實現。

「這種心理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徐博士說︰「父母們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卻把由此帶來的心理壓力轉嫁給了孩子。」

董太太的女兒蓉蓉上高二了,現在什麼家務活都不干。這倒不是董太太刻意慣出來的。一開始,董太太還要求蓉蓉做點家務,但蓉蓉只要一拖,做媽媽的就會忍不住自己動手了。譬如,看著女兒的髒衣服堆在家里,如果不去洗,董太太會覺得心煩意亂。只有洗了,心里才會痛快一點。表面的原因是,這符合自己的衛生習慣。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這樣做給女兒節省了時間去學習。

盡一切可能節省女兒的時間讓她去學習,這成了董太太的原始心理需求。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潛意識中,她對社會的變遷感到焦慮,覺得自己適應不了目前激烈的競爭。但是,她又沒有勇氣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暗暗希望女兒能考上名牌大學,在社會競爭中「奪佔制高點」,自己也因此產生了成就感。所以,她有勁兒就往女兒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這種心理轉嫁機制在媽媽的身上比較常見。不過,董太太的做法是很普通的,有一些媽媽的做法就到了一種極致。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里,一篇名為《如此「培優」令人心疼》的文章講到了一種怪現象︰在w市,一些媽媽把業余時間全部拿來陪孩子上各種各樣的「培優班」,除了工作外,她們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不讓孩子有一刻的空閑,必須拿出全部精力去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這篇文章是一個爸爸寫的,他寫道︰

兒子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被他媽媽逼著「培優」,從沒有過過周末。6年來,妻子把他送進的「培優班」不下30個。兒子自嘲是見不到陽光的人,早晨6時走,晚上11時休息。經常晚上時就听不到他的聲音了,一看,他斜靠在床上,流著口水睡得正香,手里的書掉在地上,讓人心疼!

兒子五年級時長出幾根白發,當時我沒在意。上初中後,兒子白發越來越多,現在看起來像個小老頭……我們擔心孩子有病,帶兒子看了好多醫院,看了西醫又看中醫,醫生的結論是孩子精神壓力過大。按醫囑買回核桃、黑芝麻給兒子吃,可兒子的白發仍不見少。

每天早上6時,妻子準時叫兒子起床復習功課。即便上廁所、吃早餐時,妻子也要讓兒子多背幾個單詞。兒子上小學時,每天下午5時30分放學。妻子在校門口直接將兒子從漢陽接到武昌,趕6時的「培優班」。公共汽車上,妻子一手端飯,一手拿水。兒子在車上解決完晚餐後就上「培優班」了。晚上9時下課回家,兒子還要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

並且,這樣的媽媽成了一個群體,她們相互交流信息,听說哪個「培優班」好,就會相互告知,然後紛紛去替孩子報名。

這些「全陪媽媽」將所有業余時間都用來「提高孩子的能力」,盡管出現了明顯的負面效果仍不肯停下來。為什麼會這樣呢?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這是極端的「有勁兒就往孩子身上使」,她們看似是為孩子,但內心中,她們是為自己不能適應社會而焦慮。

徐博士說︰「很多媽媽,自己完全停止成長了,她們能不焦慮嗎?但她們不努力讓自己成長,而是將壓力全放在孩子身上。百度搜,,更新更快她們說,這是愛,但不客氣地說,的焦慮。「或她們是在轉嫁自己生命到底是為了什麼?夢靈覺得自己的使命感越發沉重了。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異能人的前世今生最新章節 | 異能人的前世今生全文閱讀 | 異能人的前世今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