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唐 178.下套

作者 ︰ 樓枯

()nbsp;洪州城內又開始了一次大逃亡,江西觀察使單牧民望眼y 穿不見鄭牧之,即打發老管家挑上行李,自己背上包袱,腋下夾著把雨傘,一身麻布青衫和逃難的百姓混在一起,安然出了洪州城,觀察使府幕賓、官吏左右找不到單牧民,料想已走,便也收拾家伙各奔前程。(鳳舞文學網)

張默安派在洪州城外的眼線始終未能找到觀察使的儀仗,歸告郁秀成。郁秀成道︰「他能混到觀察使的位置,豈是你幾個眼線能盯得的?」交給張默安一張名單,說︰「按方抓藥,一個都不能少。」

張默安看那張「藥方」,列在第一位的是一個女人的名字——風鈴兒。嘴角一挑,發出一絲冷笑。郁秀成白了他一眼,沒好氣地說︰「找到後直接帶來見我。」

洪州亂成了一鍋粥,風鈴兒卻還耐著x ng子在她的書房里作畫,小婢婉兒侍立在一旁,不時朝窗外打望,庭院中花草蔥榮,秋陽正艷。

風鈴兒的畫做完了,自己立著欣賞,忽然笑出聲來。

婉兒吃了一驚,問︰「姑娘好好的笑什麼,天s 不早了,將軍他大半是不會回來了,我們還是自己走。」

「走?走向哪里去?回不去了,已經無路可走了。」

婉兒無話可說,風鈴兒憂傷的情緒感染了她,窗外陽光明媚,她的心里冷的驚心。

張默安闖入風鈴兒的書房,望著強作鎮定的兩個小女子,咧嘴一笑,將桌上的畫作卷起來,抓住手中,說道︰「鈴兒姑娘,請。」

婉兒鼓起勇氣問他︰「鄭將軍殉國了嗎?」

張默安道︰「鄭將軍在吉州城下為你們的朝廷立下大功,而今去長安請賞去了,料想天子會為他賜婚,故而棄了兩位姑娘。二位就不必再惦念他了。」

風鈴兒回身去摘牆上掛著的刀,衛士大驚攔阻,張默安喝道︰「讓她把刀帶上!」

李熙將這個提刀來見的美貌女人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打量了一番,贊道︰「有幾分巾幗英雄的氣概,好。我聞姑娘本是單牧民的女人,何以又跟了鄭牧之?是單牧民把你賜給了他,還是鄭牧之強掠了你?」

風鈴兒冷笑道︰「我自己看上他,倒貼去追的,這個回答你滿意嗎?」

李熙道︰「有句詩怎麼說來著,我y 將心比作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大致就是這麼個意思,我以為姑娘今時今r 的心境就跟詩中所描繪的情景差不多。鄭牧之是個小人,我嘛是個粗人,可我雖粗,卻不是個小人,我覺不會像他那樣隨意拋棄你,即使天荒地老。你跟著我,衣食無憂可保無虞,此外我也不會讓你顛沛流離。」

風鈴兒耐著x ng子听完,淡淡地問︰「這就是你對我的承諾,衣食無憂,不讓我顛沛流離?」李熙補充道︰「還有到天荒地老都不拋棄你。」風鈴兒哼了一聲,忽然惡狠狠地白了李熙一眼。李熙不管不顧繼續說︰「當然我也知道姑娘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我嘛,也不是沒見過世面的人,我這個人除了不大會說話,其他方面還馬馬虎虎。姑娘跟我久了就知道了。」

李熙游走到風鈴兒背後,畏畏縮縮地伸出一根手指去撥弄她的步搖,或是畏懼她手中的橫刀,只撥弄了一下,就趕緊躲開了。又似在掩飾自己的怯懦,他繼續喋喋不休地說︰「姑娘艷名江右皆知,我仰慕姑娘久矣,今r 一見實慰平生之遺憾。姑娘人如其名,美貌與氣質並重,劍法與琴藝齊飛。唯一所不足的,就是風鈴兒這個名字不太恰當。姑娘試想,風中的鈴兒那還不得吵死人了?與姑娘文靜淡雅的風格十分不配。我給姑娘改做‘崔鶯鶯’如何?崔是名門望族,大唐屈指可數的幾個世家大族之一,鶯鶯嘛,你懂的,是一種叫起來很好听的鳥兒,我從小就喜歡。怎樣,這個名字比你原來的如何?喜歡的話,就改叫崔鶯鶯。」

風鈴兒道︰「我說不喜歡,你能不改嗎?」

李熙道︰「不能。」

風鈴兒哼了一聲,微笑著搖了搖頭,丟給李熙淡淡的一瞥,昂首挺胸就往外走。衛士攔住,阮承梁丟個眼s 過去,眾人方讓開。

風鈴兒一走,李熙搖了搖頭,向郁秀成等人苦笑道︰「花場老手果然不凡,好手段,好演技。不知道的還真以為是什麼十四五歲的清純大姑娘呢。」

說罷,意興闌珊,忽然一臉的疲憊。

阮承梁奉上一碗茶,遞給他一把冷毛巾,李熙擦臉的時候,郁秀成打發張默安出去,阮承梁收拾了毛巾,也退到了院中。屋里只有李熙和郁秀成二人。

李熙尷尬地問郁秀成︰「我今天的樣子很不是很土氣,像個傻瓜似的?」

郁秀成道︰「大名人嘛,多少都有些脾氣。你要是實在不喜歡她,那就再換一個。」

李熙道︰「無非是做一場戲,又不是做夫妻。費那周折。」

說過,李熙喝了口茶,對郁秀成說︰「那個叫婉兒的小女子長相還是蠻清秀的,我看著挺好的一個人。記得上回咱們把鄭虎的夫人失手弄丟了,讓賊給害了,我一直覺得對不起他。你看把這個小女子配給他如何?」

郁秀成贊同道︰「也好,這樣假戲更像真戲。就怕鄭虎不答應,他和原配感情很好,至今還戴著孝呢。」李熙感慨道︰「自己死了妻子心里難受,哀傷難拔,可是殺起人來依舊手不容情,全不顧別人痛失親人也要傷心y 絕。你說,人放著太平的r 子不過,為何總要打打殺殺呢?這場亂真不知何時才是個頭?」

郁秀成嘿然笑道︰「我前r 在岳州境內一個破落的城鎮里,遇到一個油頭粉腦的和尚,坐在一片殘垣斷壁中念經,身邊坐著狐狸和雞,都在听經。經文念完,狐狸縱身撲殺了雞,雞哀鳴時,和尚責那狐狸說‘你听了我好幾場經,怎地還如此嗜殺?罪過,罪過。’狐狸沒理他,叼著雞走了。我听了好笑,就跟和尚說‘殺孽既生,靠你的慈悲胸懷是濟不了事的,你既然可憐那只雞,當該給狐狸當頭一棒,也總勝過你在此長吁短嘆。’你猜和尚怎麼說,他說‘狐狸吃雞自來如此,我打它一棒,它還是要吃雞,它不吃自己會餓死,雞不被它吃也未必就能善終。’我說你听明白一個和尚,那為何在此發此幽嘆,不覺得無聊嗎?和尚答‘我就是無聊才發此一嘆,你有事走你的路,沒人要你駐步停留。’真是把我笑死。」

李熙道︰「這個和尚左眉梢處是不是有塊紅胎記?」

郁秀成驚道︰「你認識他麼?」

李熙笑道︰「他就是我跟你們說起的自長和尚啊,我原來打發他回洛陽了的。」

郁秀成吃了一驚,說道︰「怪不得我听他這話有些玄機呢,原來是位高人。」

李熙嘿然冷笑道︰「他算什麼高人,他不過是個廚子。狐狸不吃雞會餓死,有些人不吃人也會餓死,所以天下多事。我們之所以到處殺人,其實就是不想被人殺。狐狸生為狐狸,雞生下來就是雞,是好是歹都是一輩子。人卻不一樣,可以被人吃,也可以吃人。不吃人就被人吃,有沒有第三條路,沒有,永遠都沒有。」

聲音漸漸低沉下去,已是滿臉的疲憊。

郁秀成起身道別,走出門,招呼阮承梁進來服侍。郁秀成步出大門時,張龍、趙虎聯袂而來,滿面ch n風得意。郁秀成道︰「讓我猜猜,難道捉到單牧民了?」

張虎道︰「抓那個老匹夫有甚意思,抓到鄭牧之了。」

郁秀成道︰「這可是個大喜事,我也要沾沾你們的光了。」

李熙剛解散頭發睡下,聞听趙虎來,又听說捉到了鄭牧之,一時大喜過望。頭也來不及梳,用根絲線扎在腦後就迎了出來。

趙虎報告說他在吉州听聞鄭牧之在萍鄉縣養有一個外室,那女人還給他生了一個三歲的兒子,因此就想去踫踫運氣,派了個徒弟帶著二十個j ng卒連夜趕去,沒想到還真撈了條大魚。

李熙歡喜道︰「鄭牧之一去,江西就太平了。大伙都議一議,下一步咱們是去解聖京之圍呢,還是去拉張東王一把。」

三人面面相覷,俱含笑不言,李熙道︰「我知道你們的心思,袖手旁觀,兩家都不救。理由就不說了,都是理由。但我以為,現在還不是袖手旁觀的時候,得拉張東王一把,另外還得把大耳尖請回來,主持江西局勢。」

趙虎道︰「大耳尖太膿包了,根本就撐不起這個攤子,依我看不如把老魯找來。」

李熙征詢張龍和郁秀的意見,二人都低著頭,不肯表態。李熙道︰「不做出頭鳥!老魯手上兵馬不過三五千人,合在一起是股力量,一攤開就稀薄了。豫章是江東門戶,以後還要打許多仗,背上這個包袱,不利于壯大實力。我看還是讓給胡尖,他們十三兄弟盟中有個叫白多寶的,身經百戰,據說少有敗仗,可以扶持此人起來,讓他鎮守江西。」

張龍道︰「這個人在十三兄弟盟中排行老三,胡尖和丁長生外,就數他說話算,底下兄弟都服他,我擔心,萬一把他扶持起來了,將來不好鉗制。」

李熙笑著搖搖手道︰「他能立的住,我們就認他做朋友,立不住就是天天跟著你轉,你也會覺得煩。再說不還是有胡尖和丁長生嘛,這兩個家伙能當老大老二,能沒兩把刷子嗎?」

郁秀成插話道︰「可以把丁長生單獨分出來,這個人戀家的狠,讓他佔據保寧軍舊地,既可以做我們的屏障,又可以牽制白多寶。」

趙虎笑道︰「內有大耳尖鉗制,外有丁二哥掣肘,就算他白多寶有三頭六臂,想跟咱們爭鋒,那也是很多年後的事了。那時節,咱們實力也起來了,還能怕他?」

李熙道︰「不錯,主要的是咱們自己的實力得盡快起來,打鐵還得自身硬。」

張龍點點頭,忽又道︰「最近常有河北的流浪武士來投軍,大多都從過軍,還有的曾帶過兵,我聞曹曛、劉夏他們那都在收納,咱們這是否也開道口子,擇優接收一些?」

趙虎道︰「是啊,曹曛他們那現今就靠這些人撐持門面,這些人違法犯禁,桀驁不馴是實情,不過打仗的確是有一手。曹曛的驍騎營,劉夏新建的萬勝營都是以河朔人為主,與神策軍硬踫硬也絲毫不落下風。」

李熙淡淡一笑,道︰「這些人可以利用,但,絕不可信任。」

郁秀成接道︰「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河朔藩鎮派來攪局的,曹曛的驍騎營里魏博人和蔡州人經常火並,打的天翻地覆,萬勝營也一樣,一營分作三派,幽州、成德、武寧,成r 爭吵不休。其實毛耀也曾建過一營,都是淄青人,在丹陽縣起兵變,被毛耀秘密撲殺了,事涉張護法,故而一直秘而不宣。」

李熙忽然叫道︰「這樣,用河朔人組建一支洪州營,將來送給白多寶。」

三人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相顧而笑,都不點破。

臨別之際,趙虎問如何處置鄭牧之,李熙擺擺手說︰「審一審,不願意歸降就殺了,我有周野,不要這個人了。」

趙虎道︰「剛抓到他,他就嚷著要歸降大聖國了。」

李熙驚道︰「他竟這麼識時務?!殺降不祥,留他在軍中效力,待有功勞薦他做信州刺史。」三人相視又是一笑。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東唐最新章節 | 東唐全文閱讀 | 東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