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憐黛心玉嬌溶 孤標傲世攜誰隱——寂寞空靈

作者 ︰ 滄海明珠

一直都有人問《紅樓夢》的女子中我究竟最愛哪一個,每一次我都會對這個問題做出認真的思索,然而數十遍下來,最後的答案全是林黛玉。曾經說過《紅樓夢》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氛圍,但細細一想,竟然又發現這氛圍中有一大半是來自黛玉。因為我所謂氛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詩一般綿長雅致的情調,而黛玉正是書中最像詩人的女子,不僅在才華,更在心性。必須承認,兒時的遭際對黛玉一生氣質和人格的形成差不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她那絕世的才華、詩意的性格與濃郁的悲愁,幾乎都能從這段生活里找到最初的影子。

尤其是賈敏去世的那一晚,她失去的不僅僅是母親,還有那無憂無慮的童年。她曾經有過那麼一段美好的童年,父親儒雅英武,母親溫柔慈愛。

沒有兄弟,父母就把她當成兒子一樣栽培。現在母親不在了,父親送別她的眼神裝滿了無奈。

父親說,我年紀大了,以後也不會續娶。你身體不好,年齡又太小,如今沒有了母親,又沒有兄弟姐妹的扶持,所以去依傍外祖母和舅氏姊妹也好。此時黛玉已從這些話里完全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原來自己是因為無依無靠而不得不去依傍賈府。

對于賈府,她自幼的感覺就是陌生的,甚至是帶有些許畏懼的。母親生前常說,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可究竟是怎麼一個不同法呢?現在母親又不在了,那個家族會真心接納自己這樣的客寓者嗎?想來想去,除了傷感,便是惶恐。

童年那種明亮而簡單的快樂,就像一個七彩的氣球,終于在母親逝去的黯淡空氣里轟然爆裂,無影無形地消失了所有陽光般的繽紛。

從此年少的她必須離開從小生長過的美麗蘇州,去一個完全陌生的京華世界,那里沒有父母,沒有幼時的玩伴,沒有故鄉的一草一木,有的是她從來沒有見過的繁華與富麗。

我始終相信,金陵投親的經歷對于黛玉來說就是漂泊和流浪,同時也意味著失去歸宿感的開始。于是這種縴細的敏感、高傲的天性,這種自尊與自卑的混雜交織,便成了構成黛玉性格的主要基調。

初到賈府的時候,黛玉的表現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其中每一個字都是她的緊張與淒惶。第六十七回明確表現了黛玉的懷鄉情結,她看到寶釵所贈的家鄉土物而引起了身世之嘆。

事實上,此刻江南的回憶對于黛玉已經遙遠而模糊,因為她少年的成長基本上都是在賈府完成的。

然而她在心理上始終沒有融入整個家族的群體,依然等同于客寓。所以當她在客寓中感到彷徨或者無助的時候,便只能把思念轉到故鄉去——這只是一種習慣上的寄托而並非現實。

現實的情況是,假如黛玉此時重回故土,迎接她的也只有淒淒荒冢。她在故鄉的家早已伴隨著少小的年華一起失落了,現在她是一個沒有家的人。于是我可以理解她那些恍惚與愁思,她的淚眼、她的顰眉、她的悲苦。經常的,她獨自凝思在苦雨淒風的黃昏,然後流淚。

也許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情事,只是那一種情緒、一抹愁懷。

在花開的時節,她會想起花落的聲音。在鳥兒的啼鳴里,她會惦起春歸的寂寞。

關于自己,她會想到那完全無法預料的將來。她就像一葉飄蕩在茫茫大海里的孤舟,沒有依靠也沒有歸宿,不知從何處來,也不知將要往何處去。她的憂郁是那樣深沉與廣闊,她的幽怨是那樣淒迷與悵惘。

她的思續恍若煙水,無可言說,于是只有冥想只有流淚。

朦朧間,心中溫暖的一隅似乎只能系住兒時飄舞在家門的垂柳,深深湮埋進歲月的塵封中。

一直以為,這樣的情形之下,黛玉在現實中的寄托便只剩下詩書和愛情,而這看似兩件又實為一件,因為黛玉願意以同樣一種詩化的人格去經營它們,使它們的氛圍處處流露出典雅精致,像是詩的意境。疊疊的愁怨。

她的瀟湘館是靜謐和清幽的,碧紗半掩,湘簾虛垂,鳳尾森森,龍吟細細。庭前的陽光濾過了千竿綠竹,似乎都變成沁涼的了。黛玉就在屋子里獨自吟誦鶯鶯的唱詞,心內依稀浮動著玄秘的幻想︰

懨懨瘦損,早是傷神,那值殘春。羅衣寬褪,能消幾度黃昏。風裊篆煙不卷簾,雨打梨花深閉門。無語憑闌干,目斷行雲。

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翠被生寒壓繡裀,休將蘭麝燻;便將蘭麝燻盡,只索自溫存。昨宵個錦囊佳制明勾引,今日個玉堂人物難親近。這些時坐又不安,睡又不穩,我欲待登臨又不快,閑行又悶。每日價情思睡昏昏。

…珠珠要的長評,這不過是我無聊之時所看所想,其中也有很多都是別人所說所想,不過是我把這些文字組織起來。

其實目前紅樓同人文很多,多得可以用」泛濫「兩個字來形容,但我依然獨愛珠珠的文,喜歡珠珠文中美麗略帶傷感的這種感覺。

————

感謝寂寞空靈親對珠珠的支持,珠珠把此篇長評讀了又讀,獲益匪淺。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水憐黛心玉嬌溶最新章節 | 水憐黛心玉嬌溶全文閱讀 | 水憐黛心玉嬌溶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