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田仁醫傻包子 435 鄉村致富計劃(1)醫者精神

作者 ︰ 三哭

()435鄉村致富計劃(1)醫者精神

藥廬擴建,在兩家人商量好後,正式開始了。(鳳舞文學網)冰@火!中文

不過擴建後的藥廬,與之前的有所不同。李半夏雖然還想做個閑散郎中,只坐堂,不管其他的事,趙郎中可是說什麼都不干的。

真說急了,他連他老人家老了,不中用了,這把老骨頭可撐不起偌大一個藥廬為理由,非得把李半夏拉著合伙入股了。

藥廬擴建可以,但大東家卻不能是她一個人,他可以繼續打理藥廬那些繁瑣的事務,但李半夏也得是藥廬的東家。藥廬一人一半,藥廬管理收徒之類的事,趙郎中負責。看病問診,尤其是什麼疑難雜癥的,李半夏負責。

用現代的話說,李半夏在藥廬發揮的作用更像是一種顧問醫師,醫術高超,對疑難雜癥提供咨詢、研討一類。在醫術這一塊有一定的名望,為藥廬坐鎮。只是李半夏為人謙遜,不會承認這一點,也更不會因此拿喬,將別人不放在眼里。

不過也好,她和趙大哥這樣也算是合理分工,發揮個人之長。以李半夏的脾性,要讓她打理一個藥廬,雖然未必不會成功,也一定會因此死掉許多的腦細胞。

她,向來沒什麼經商的天分。

有人說,一個好大夫,不但要會治病,還要會經商。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李半夏算不上一個好大夫。所以她也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大夫,頂多是一個還算合格比較稱職的大夫。

做大夫的經商也無不可,只不過,她還是喜歡做一個只管治病救人的大夫。

擴建後藥廬還在原地址,規模要比先前的大上四五倍,里面最多可以容納幾百號人。除了供病人看診休息的地方,還會將原先的藥房藥樓擴建。收納更多的醫書典籍。同時,也要在全村乃至外面,購進更多的藥材。以供不時之需。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收徒弟。

川烏跟著趙郎中後面這麼長時間,又得到趙郎中和李半夏的諸多指點,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平時李半夏和趙郎中兩人不在的時候,他也幫忙看診。每次診斷都做好記錄,寫好札記,定期讓人回來復診。然後將所記載的記錄和札記交給李半夏或者趙郎中檢查,這樣鍛煉之後。札記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少,他也漸漸有一個大夫該有的信心和沉穩本色。

藥廬規模擴大,里面的人員也要適時予以調整。而藥廬有那麼多病人光顧,收徒弟收藥童的事不能再耽擱。

說起藥廬擴建。村里幾乎家家都支持。

大楊村可有許多年都沒這麼熱鬧了,雖然這里是硯台的故鄉,每年來買硯台的人也不在少數,但向現在這麼大規模幾乎每天都有不少陌生面孔進村子狀況的,畢竟還在少數。

大楊村很多年。也沒有出過一個名人。

李半夏現在在村子里,可以算是很神氣了。哪個提到她,不得贊一句醫術高絕,神醫傳人?她嫁到大楊村後,更是救治了不少村里人。做了不少的好事。趙郎中十幾年扎根在大楊村,也是醫者仁心,對村里人的幫助沒斷過。隨便找一家,也沒人敢說,沒承過他們倆情、受過他們的恩?這兩個人呼吁一聲,還是有很多人響應的。

村長听說要擴大藥廬的規模,心想這是好事啊,不僅能造福鄉里,還能把他們的村子推廣出去。

這以後他們這小村子也能出名了,越來越多的人也知道他們大楊村了。想那山上的白雲寺,就很有名,每年有不少游客到山上看風景,賺了不知道多少香油錢。要真是如此,以他們村子的山清水秀、風光秀麗,不比那白雲寺差。外面人看到了也定會喜歡上,到時候咱們這個村子也能富上一把。

要說這個村長,還真不是白干的,那也是難得的精明人,腦子轉得快,一骨碌就想出這麼遠了。

就前幾天,李半夏剛回來那會兒,村子里來了許多人的時候,大伙兒不知道吧,那第一家客店就是村長和他大舅子一塊開的。單單幾天,比他以前在田里忙活大半年賺的還要多。這也就怪不得他感受這麼深,答應得這麼爽快了。

李半夏和趙郎中在听到村長的一番說法後,齊齊豎起大拇指,暗道︰哎呀媽呀,這村長實在是太有才了!有他老人家帶領,咱大楊村何愁不能發家致富,成為方圓百里有名的富村呢?

村長于是乎,大手一揮,批了!趙郎中藥廬旁邊那幾塊地,就給你們蓋藥廬吧,甚至連地租都沒好好算算,就直接把兩人給送走了。

李半夏和趙郎中可不是那種貪財的主,這藥廬要真是盈利豐厚,自然不會少了鄉親們的。更何況,他們建藥廬,目的可不在賺錢,掙點有錢人的醫藥費,為那些條件有困難的提供湯藥,才是他們的初衷。

他們希望,有他們的這個藥廬在,以後村子里乃至上這個藥廬看病的,不會有沒錢便看不起病的情況。只要他們力所能及,就會讓每個病人在這里得到最好的治療。

這一點,也是他們這個藥廬的精神。

不管以後這個藥廬如何發展,哪怕他們故去了,他們的後人接掌這個藥廬,這一個精神,他們也決不允許改變。

一個東西存在,總要有它堅守的精神,若沒有這種精神,那它們的這個藥廬,也必定是無法長久的。

李半夏和趙郎中不知道,他們這個決定以及他們所奉行的這種精神,改變了許許多多患者的命運。就在這一天,就在他們做下這個決定之時起,他們的藥廬屹立百年不倒,成為無數醫家的楷模和學習的目標——

偉大的事業常常是從小事開始的,那家藥廬的起點,不過是鄉間泥濘的小道。那時日正當午,家家煙囪上冒著炊煙,農民們扛著鋤頭回家吃飯。內容很簡單,不過是兩顆仁心的醫者,在某方面達到驚人的一致,就此一拍即合。

于是,一間並不是特別起眼的藥廬在大楊村中誕生了!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肥田仁醫傻包子最新章節 | 肥田仁醫傻包子全文閱讀 | 肥田仁醫傻包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