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殤宋金 第六十五章、受囑托親如母子 早仙世緣自誹謗

作者 ︰ 代平

太子趙桓對蔡攸的態度,不光因為蔡攸的不孝問題,更主要的還是顯肅皇後的挑撥離間。

愛之深深,恨之切切,顯肅對蔡攸的愛是無私的,是刻骨銘心的,要不是蔡攸的急于一時,那**滿滿、疊疊**的時刻,也就不至于被懿肅發現,顯肅就不會性腺散失,卵巢微縮,更不會生下胎中帶病的趙檉,顯肅成為只有帝姬,沒有皇子的的大宋皇後,而蔡攸更殘,他不但萎縮了陰****,還斷去了**。成為一個沒有**的無用漢子。

可是近年來蔡攸的官運不僅亨通順遂,還娶了個貌美如花,似如仙女般的胭脂姑娘。婚後不久,胭脂姑娘就為蔡家添上了一個大胖小子。

蔡攸能夠仕途順暢、娶妻生子,顯肅著實為蔡攸高興了一番,可是蔡攸篤新怠舊,像似沒有他和顯肅過去發生的一切。兩人偶爾見面,不是畢恭畢敬、就是彬彬有禮,更讓顯肅難受的還是蔡攸的妻子,說什麼別叫她胭脂,要喚她李枚,胭脂是稚女敕的表現,代表過去,李枚是成熟的體現,展示未來。太驕橫、太高傲,她根本就沒有把顯肅的皇後身份放在了眼里。而站在一旁的蔡攸不顧舊情,不是批評妻子清高自傲的言行舉止,而是幫她釋解了原因,說什麼,「胭脂是妻子的乳名,現在的她,為人妻,為人母,倘若再提乳名,確有不妥之處

顯肅知道蔡攸夫妻是不願意別人提及李枚在青樓那段時間的事情,胭脂是李枚在青樓時的藝名,先前的她還和王黼大人沒有清楚。

這蔡攸不僅在感情上喜新忘舊,政治上也走向自己的對立面,他同情宋江,借宋江之死,打壓父親蔡京,與國師王道仙沆瀣一氣,試圖掌控大宋朝廷,王道仙、宋江、懿肅貴妃,三人有那不解情緣,若是蔡攸掌控了朝廷,勢必會與國師聯手,動搖趙桓的太子地位,達到懿肅生前希望的目標。這個懿肅為何會有如此的魅力?就是仙鶴之後,也會有人不顧生死地為其目標奮勇前進?

顯恭皇後——王氏,在臨死之前將趙桓委托給了顯肅,希望鄭氏能將趙桓視為自己的親生兒子。並要徽宗許諾鄭氏為後,看著就要斷氣的王皇後,宋徽宗只好點頭應許,可是他的眼眶里卻飽含著無限酸楚的汪汪淚水。趙桓從小沒有了母親,是顯肅一手帶大的皇子,在顯肅的心里,趙桓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趙桓是為大宋朝的皇太子,顯肅的心里寬慰了許多,顯恭皇後——王氏的未了心願,終于實現了,可是她不能麻痹大意,放松警惕,因為在徽宗的內心里,始終想把趙楷是為大宋的太子,自己要親眼看到趙桓登上大宋皇位,方能九泉之下,面見自己的顯恭姐姐。

顯恭皇後——王氏(1084—1108),開封人,宋徽宗趙佶的元配皇後,其父為德州刺史王藻。王氏于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嫁給了端王趙佶,封為順國夫人。趙佶即位後被立為皇後,生了趙桓。

王皇後性格恭謹節儉,貴妃鄭氏和王氏爭寵,王皇後均能待之以平。後來被太監鄧應保誹謗其行為不檢。趙佶偷偷地派刑部侍郎周鼎去詢問調查,結果毫無實情。此事使得王氏終日郁郁寡歡。大觀二年(1108年),王氏憂愁離世,時年25歲。

王皇後去世後,徽宗的心里無比難受,總是覺得對不住她,好想狠狠地懲處鄧應保,無奈鄭氏跪地求情,含淚傾言︰「皇後去世,顯肅就不難過嗎?在皇宮里,誰不知道我們姐妹的關系最為要好?處罰了鄧應保,皇後就能活過來嗎?現在知道的人不多,皇上只是暗地里調查,萬一事情弄大,被向太後等人知道,指不定會出現什麼事端?到時候,這樁事情就會成為新、舊黨派用來相互攻訐的最好話題

徽宗登基大位不久,權利還掌握在向太後的手里,顯肅說得對,這樣的事不宜擴大,若是追究下去,只會帶來負面影響。

鄧應保照樣留在皇上的身邊,他知道自己的小命是顯肅給的,此後的鄧應保,人在御書房,心在「永寧」宮。

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兒如何會當上皇後?太監鄧應保為何要誣陷、誹謗王皇後?究其原因,須慢慢道來︰

王藻,生有一兒,一女。宋神宗時期,王藻積極響應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將德洲變成為實行改革、變法後成效最為顯著的地方。趙頊得知,十分高興,欲樹典型。在宰相王安石的帶領下,攜向皇後及諸多的文職官員前往德洲參觀臨摹。

見神宗和大臣們在忙乎,向皇後就留在刺史府里和王藻的妻子拉起家常,還見到文文靜靜的王藻女兒,向皇後十分喜歡,萌發要她進宮的想法,她想到了十一皇子——趙佶,趙佶雖然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但是要勝過自己親生的兒子。人家皇子是一天一次地向皇後請安,而他每天至少兩次且花樣盡出,逗得向皇後心里樂開了花,,他時常陪著向皇後踢球、賞花、寫字、畫畫,就連趙佶自己的親生母親陳氏也自慚形穢、自愧不如。

回宮後,向皇後將此事告知了宋神宗,趙頊一听,非常高興,當即拍板,應諾了此事。

其實趙佶的第一眼里就不太喜歡這個王家的女子,只是礙于向皇後的面子,他把內心的想法告訴了親生母親——陳氏,「王氏面帶焦慮、愁容滿面且不善言辭,不是孩兒喜歡的姑娘陳氏嘆曰︰「佶兒將就吧,這姑娘既是是皇後看中的,又是皇上首肯的,孩兒是大宋的皇子,日後要納多少妾,皆不存在任何問題。犯不著為了脾氣不投而顯露在臉,惹得父皇和皇後心中不悅

宋神宗勵精圖治,欲滅西夏,可惜壯志未酬,于元豐八年飲恨而歿,享年三十八歲。其子宋哲宗親政後,竭盡所能地完成父親遺志,可他年歲不高,24歲便撒手人寰。

早在神宗生病時期,高太後就當眾夸贊皇子趙佣性格穩重,聰明伶俐,自神宗病後便一直手抄佛經,為神宗祈福,頗是孝順,還將趙佣所抄佛經傳給大臣們閱覽。大臣們齊聲稱賀,高太後立即命人抱出了趙佣,宣讀神宗的詔書,立趙佣為皇太子,改名趙煦,數日後,神宗去世,皇太子趙煦即位,改元元祐。從此,太皇太後高氏垂簾听政,掌握大權長達8年之久。

高太後被人譽為「女中堯舜」,但她在政治上卻極為盲目和固執。神宗時代,高太後就是變法的主要反對者之一,她曾與仁宗曹皇後一起在神宗面前哭訴王安石新法敗壞了祖宗家法,害苦了天下的百姓。

高太後垂簾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對變法最堅決的司馬光。司馬光在神宗變法時隱居洛陽長達15年之久,百姓都知道他日後可能復出,稱他為「司馬相公」,而許多賦閑在家的反變法官員也很欽佩他,這些人便是司馬光執政後更化的主要力量。司馬光被召回朝廷後,立即打出「以母改子」的旗號(以神宗母親高太後的名義來變更神宗朝代的政治措施),全面廢除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司馬光廢除新法之徹底,不能不說他帶進了自己10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個人情緒的影響。然而,高太後卻不僅一味地信任司馬光,委以重任,還在司馬光死後,將其反對變法的措施進行到底,並起用了大批反對派官員如文彥博、呂公著、範純仁和呂大防等人,又將支持變法的官員呂惠卿、章惇和蔡卞、蔡京等人逐出朝廷,從而激化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斗爭。

高太後在哲宗即位時,一再表示她性本好靜,垂簾听政只是出于無奈,但她卻絲毫沒有放松手中的權力。在高太後垂簾時期,軍國大事皆由她為首的幾位大臣處理,年少的哲宗對朝政幾乎沒有任何的發言權。大臣們也以為哲宗年幼,凡事都取決于高太後。朝堂上,哲宗的御座與高太後座位相對,大臣們向來是向著高太後奏事,背朝哲宗,也不轉身向哲宗稟報,以致哲宗親政後在談及垂簾時自己所處的窘況說道︰「當時的朕只能看見朝中官員的臀部和背部到了哲宗17歲時,高太後本應該還政,但她卻仍然積極地听政。而此時,眾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後,有宣諭必听太後之言,也不勸太後撤簾。高太後和大臣們的這種態度惹惱了哲宗,哲宗心中很是怨恨,這便是哲宗親政之後大力貶斥元祐大臣的一個最為主要的原因。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情殤宋金最新章節 | 情殤宋金全文閱讀 | 情殤宋金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