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檔失敗的大鬼斬役物語 輕小說改編動畫的成與敗

作者 ︰ 天河優子

導言

時至今日,對于長久浸yin于ACG大海的宅界中人來說,輕小說早已經不是什麼陌生的名詞。作為十分典型的次文化商業產物,輕小說從誕生伊始就和ACGN特別是動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由輕小說原作改編的動畫在不斷刷新讀者三觀的同時,也明確向大眾昭示了輕小說後來者居上,成為動漫界重要新生力量的必然趨勢。可是商業化的市場選擇永遠是殘酷的,不會因為產品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區別,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決定了一部輕小說改編成動畫後的成與敗?這便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因為本文會較多地將ACG文化和輕小說文化並行討論,為求方便,筆者將兩者結合起來,ACG+Novel,並稱為「ACGN」。)

「輕小說」的前世今生

對于熟知當前ACGN界生態的人來說,「輕小說」這一概念的具體定義想必已經無需贅敘。作為一種頗為獨特的文學形式和信息載體,一個「輕」字已經點出了其與傳統文學的大相徑庭之處。這一字眼包含有多重含義,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無疑是標示出該類型作品可以「輕松閱讀」這一重要性質。打從出生伊始,輕小說類作品就和漫畫聯系緊密,幾乎是必不可少的彩色、黑白插畫使得這種文字載體具有濃厚的動漫味道。

近年來,輕小說產量呈井噴式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創作的低門檻。先不論制作起來需要動用多方團隊力量的動畫和游戲,即便是漫畫,對于作者也有一個最為基礎的繪畫能力要求。說得通俗一點,不是每個人都會畫畫,但基本上只要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碼幾個字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輕小說創作的一大好處就是不要求作者有什麼特別的「技能點」,把話說清楚了就行。加之打一開始就被定義成和ACGN關系緊密的文字形態作品——也無怪乎有人將輕小說稱之為「先行出-版的動漫腳本」。

創作門檻之低導致了輕小說的生產可以不用像動漫作品那樣深思熟慮,制作成本偏低也使得市場的期待度不會太高,這樣帶來的好處之一就是各家出-版社敢于在該領域進行各種嘗試——能成功固然很好,失敗了也無傷大雅。這在無形中,為動漫改編提供了一個十分豐厚的土壤資源。就像前文所提到的,輕小說從誕生伊始就和動漫捆綁緊密,這也使得其改編動畫的難度較之其他類型的作品偏低,因為它本來就是以十分動漫的feel在講述故事、塑造角色。豐富的數量和相對廣泛的類型,加之不算高昂的版稅等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當前輕小說改編動畫大潮的現狀。

日漸增加的改編作品數量勢必會導致作品質量的良莠不齊,這在當前極度商業化的動畫市場中幾乎是不可避免之事——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一部改編作品的成功,又或是失敗呢?筆者以為,大體上無外乎三個因素,那便是︰天時、地利、人和,接下來讓我們分頭述之。

天時——ACGN界大環境的流變

作為流行次文化的一種,ACGN文化從誕生初始就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有一點是固定的,那就是要忠實地服務于流行。同時,ACGN文化自身也是流行的締造者,從ACGN生產者的角度來看,大體上是一種「產出——被(市場)接受——根據市場反應繼續有選擇性地大量產出」的過程。

輕小說的優勢之一就是創作門檻和成本較低,比較容易嘗試各種不同的類型,因此,制作商在物色可以改編為動畫的小說原作時,是否能夠把握住當前、甚至往後的流行趨勢這是對于眼光的絕大考驗。以近年的流行風潮為例,比較值得一提的有「妹控風潮」「廢萌風潮」「網游風潮」等,這幾大類型都不乏輕小說改編動畫的成功例子,而且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先有輕小說本身積累一定程度的口碑,帶出這種流行趨勢的前奏,緊接著動畫制作方慧眼識金,通過改編動畫等多方面的宣傳將該風潮烘烤至白熱化。除了廢萌因為比較依托畫面感,所以成功的動畫改編作品原作大都是漫畫(例如《幸運星》《K-ON》之類)外,妹控和網游風潮基本可謂是輕小說起到了主體引領作用。

「妹控」風潮的引領者暨最成功改編範例,毫無疑問是《我的妹妹哪有這麼可愛!》,這部出身電擊文庫的小說絕不是首部將妹控推向台面之上的作品,內容上也未必有多麼驚天地泣鬼神,但其趕上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末這個好時代(當時,妹控這一要素已經在動漫界頗為常見,但尚未有一部作品將這種要素整合放大,並且商業化地作為作品的第一賣點推出),配合多方面其他因素,《俺妹》的小說一炮而紅,動畫化之後更是將影響鋪天蓋地地滲透到了ACGN界的各個方面,對于小說銷量的拉動效果更是巨大。以一部改編動畫作品來看,其成功與否的標準無外乎有兩點︰1.動畫的DVD以及周邊產品銷量如何;2.對于原作書籍的銷量有無拉動。這兩點上《俺妹》都毫無疑問地大獲成功(看看那精美的BD銷量——超過18000!)。伴隨著該風潮的展開,一系列的妹控跟風改編作品也層出不窮,但其中成功者寥寥無幾,以《其中一個是妹妹》和《我與親愛哥哥的日常》為例,同樣是妹控題材,同樣是YY成分滿點,但動畫化之後,DVD銷量均未突破3000,鑒于日本動畫作品DVD銷量有5000這一及格線(這也是動畫會制作第二期的基本條件),實在和成功相距甚遠。畢竟,這兩部動畫作品播出時已經是2012年,其時妹控風潮已有衰敗的趨勢,簡而言之,未趕上「天時」。

而「網游」風潮方面,最為成功的改編例子無疑是《刀劍神域》。最近數年,隨著網絡游戲越發深入人心,該題材的ACGN作品也屢見不鮮,從同樣是川原礫執筆的《加速世界》,到《刀劍神域》,再到最近的《記錄的地平線》,可以說,雖然網游題材的輕小說未必本本都能獲得成功,但目前來看,該題材的輕小說作品改編成動畫的,大都擁有不錯的戰果。2014年7月《刀劍神域》第二季的播出將會對該種熱潮做進一步的延續,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股潮流不會一直保持火熱。2015年又會流行什麼?現在還無從定論。對于動畫業界人士來說,如何判斷「天時」的走向,從廣袤的輕小說土壤中捻取最有潛質的可改編作品,便是接下來需要費心思量的重要功課了。

地利——ACGN界的出身論

地利一般用來描述個體所處的位置、環境所能夠為其帶來的各類益處,放諸ACGN界,可以理解成一部作品的「出處」。輕小說因為創作門檻較低,所以其生態形式和沉澱已久的漫畫界不同,「大家」較少,作者本人的號召力有限,那麼,對于一部改編成動畫的輕小說來說,什麼才是最為值得一提的「出身」要素呢?主要有二︰1.原作輕小說的出-版社;2.改編動畫的制作公司。

☆出-版社往往能決定一部小說是否「系出名門」

當前日本輕小說業界,角川一家獨大的現實是毋庸置疑的。電擊文庫、富士見書房、Sneaker文庫、Enterbrain、MF文庫J,這幾大角川系輕小說品牌就已經佔據了業界的大半江山,近年來改編成動畫的大作也基本出自這些文庫。輕小說的誕生從一開始就具有比較多的合作痕跡,很多時候更是由編-輯和作者不斷商議溝通,共同打造而成的。正因為如此,一個好的編-輯團隊和一個強大的幕後運營組織就顯得更為重要。從小說發售前的多平台廣告預熱,到發售後的書店廣泛鋪貨,再到跨平台合作的MEDIAMIX,沒有豐厚實力的支持,上述這些都很難成行。

在這方面,角川系旗下的幾家出-版社又可分為三六九等,其中的王中之王無疑是ASCIIMEDIAWORKS旗下的電擊文庫,近年來絕大多數大火的動畫改編作品輕小說原作都由電擊文庫一手打造,除上文提及的《俺妹》《刀劍神域》外,《龍與虎》《櫻花莊的寵物女孩》《無頭騎士異聞錄》也都是響當當的品牌,而進入角川集團資歷較淺的MediaFactory旗下的MF文庫J,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不同于電擊文庫的傾向性和這個輕小說業界的王中王分庭抗爭,同樣打造出了《我的朋友很少》《機巧少女不受傷》《不游戲無人生》等頗具重量級的品牌。

☆改編動畫的制作公司實力同樣是成功的生命線

既然改編的最終形式為動畫,那麼動畫的制作水準毫無疑問是影響該動畫是否能夠成功的最為重要因素。原著小說只是提供了一個腳本和前期預熱,最終以怎樣的形式將動畫呈現出來還是要看動畫制作公司的手段。當然,有實力的出-版社往往能夠「勾搭」上同樣強力的動畫公司,從而達到強強聯合的效果,不過也不乏大公司偶然相中默默無名普通作品的例子(比如前一陣子被京都動畫看中的《中二病也要談戀愛》)。

從目前業界來看,改編動畫做得最為成功的無疑是剛才提及的京都動畫。2006年《涼宮春日的憂郁》一炮而紅,讓輕小說這個概念從真正意義上進入了廣大宅眾的視野,這之後,《冰菓》《中二病也要談戀愛》的節節成功更是奠定了其輕小說改編動畫王者的地位。今年早些時候,京都動畫又公布了本年度10月份即將播出的輕小說改編動畫《甘城輝煌樂園救世主》,這部由賀東招二(《全金屬狂潮》作者)執筆的作品,從早期的宣傳開始就籠罩著大作的光環,而京都動畫是否能夠延續其改編動畫的神話?讓我們拭目以待。

除去京都動畫,業界還有幾家熱衷于改編輕小說的動畫制作公司,例如、A-1Pictures等,但相較之京東動畫改編的屢屢成功,其他公司的戰績就有些良莠不齊。無論如何,J.C、A-1這種等級的制作公司還基本能保證改編動畫不至于崩到慘絕人寰,看看那家屢屢面臨倒閉危機的GONZO制作出的《狗與剪刀的正確用法》的動畫,想必每位讀者都能更加深刻的體會何謂「崩壞」。

綜合以上兩點觀之,「地利」著實是個相對來說較為復雜的勞什子。但如果一部作品系出名門(出-版社),又有幸被大手動畫制作公司相中,那麼,幾乎可以肯定它距離成功已經近在咫尺了。

人和——角色,輕小說的靈魂

角色塑造得成功與否決定了一部輕小說的成敗——應該說這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是一旦涉及到改編動畫的議題,那麼這一點就有必要被進一步放到台面上來分析。

其實從絕大多數輕小說的封面都是僅僅由一到兩個角色構成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看出,角色的鮮明度是左右讀者對于一部作品認知的最重要因素。傳統文學擅長用文字描寫人物、情境,就是利用了文字的抽象性,使得讀者在閱讀文字之後能夠在作者描述的基礎上展開進一步的聯想,在腦內構建出僅僅屬于自己的具象化角色形象。但在輕小說中,這一點被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豐沛的插圖限制了讀者的自行發揮,使得他們從閱讀伊始就將一個個固定的角色形象烙入腦海之中。這其實和輕小說的讀者定位群有關,相對來說,輕小說的讀者群平均年齡偏低(主要位于12歲~20歲這個區間),對他們來說過于枯燥的文字羅列遠比不上一張容易辨識的圖畫來得容易記憶。

而當輕小說被改編成動畫以後,角色形象重要性的凸顯就更加明晰。改編動畫是將原有的文字變成可動的有聲圖像,那麼,如果原作中的角色已經有固定且完善的形象設定,一方面可以省卻很多設計上的工夫;另一方面,也不用面對原著粉絲「動畫人設和原著不符」的抱怨——畢竟原作的人物就已經畫成那個樣子了嘛!

很多時候,一名輕小說作者甚至不用會構思精妙的故事,不需要有很好的文筆,只要他知道如何塑造出一兩個有賣點(讀者喜歡)的角色,那麼這部小說就有成功的可能。更有甚者,哪怕作者在角色描寫上也一塌糊涂,如果他時運頗佳,遇上了一個畫風絕贊的插畫師——那麼作品本身就還有成功的希望。

之所以強調「人和」,無非就是因為很多時候一部改編動畫就是靠幾個魅力角色在獨立支撐,角色被讀者接受,故事本身才會被買賬,同時相關的周邊產品才能大賣,從而進一步推進原作的銷量——既有的產業鏈就是如此。回想近年來成功的改編作品,你幾乎都能第一時間回憶起該作品中形象鮮明的角色,比如提到《刀劍神域》中的桐人、亞絲娜,《我的妹妹哪有這麼可愛!》中的高阪桐乃,他們都通過動畫化進一步強化了存在感,同時也成為了動畫作品本身的代言人,鋪天蓋地的各類宣傳信息都少不了這些個形象的登場。

而像最近某部動畫化不那麼成功的龍傲天類作品(沒錯,就是《魔劣》),其改編的失敗一方面固然需要歸咎于動畫制作方近乎怠工的敷衍態度,另一方面,角色塑造的過于平面化也使得該作人物顯得「冷艷高貴」,難以引發讀者真正的喜好。

結語

改編尚未終結,諸君還需努力

在經歷了近一兩年近乎井噴式的輕小說改編動畫熱潮之後,近來這股風氣有所收斂。2014年7月的新番動畫中,除卻《刀劍神域》第二季外就沒有什麼亮眼的輕小說改編作品。但這並不代表改編的潮流就此戛然而止了,以上文提及的《甘城輝煌樂園救世主》,本年度10月新番的《記錄的地平線》第二季、《棺姬嘉依卡》第二季,加之已經公布動畫化計劃的《不起眼女主角培育法》、《無頭騎士異聞錄》第二季等,可以預見,在今後的較長一段時間內,輕小說原作改編的動畫依舊會是動畫新番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隨著這種改編形式的日趨成熟,各方業界對于決定改編成敗的諸多要素想必體認也會愈發深刻。但可以肯定的是,真正成功的作品終究是少數。那麼,在接下來的時日里,有多少改編作品能抓準成功的要素,從諸多炮灰中月兌穎而出呢?這觀察以及思考的任務,就留給廣大宅眾們慢慢完成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讀檔失敗的大鬼斬役物語最新章節 | 讀檔失敗的大鬼斬役物語全文閱讀 | 讀檔失敗的大鬼斬役物語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