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音樂大師 第一百六十九章 偶遇(3)

作者 ︰ 未知

黑格爾所擅長的方面正是叔本華所不擅長的.黑格爾的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在我們今天看來是舉足輕重的,而叔本華在這些領域並沒說過什麼我們感興趣的內容。但有一個領域,叔本華絕對比他的宿敵黑格爾更先進,那就是科學,這多少會讓人有點兒吃驚。

作為一個受印度哲學影響的唯心主義者,他持這樣一個觀點︰我們生活的世界根本上是一個幻象。這個想法很難跟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科學態度相融合。他那本名著的開場白和結束詞分別是「世界是我的表象」和「對于意志已經**而且已經否定它自己的人們講,這個如此真實的我們的世界,盡管有一個個太陽與銀河——才是虛無的」。

從這點來說,難道我們遠離了當今科學的世界觀嗎?但是,關于意欲的本質這一叔本華哲學的核心概念,可以說叔本華是很有先見之明的,盡管很少有當代的評論家(克里斯多夫?賈納韋除外)承認這一點。

叔本華對黑格爾的評論大多數都可以算是「對人不對事」的人身攻擊,沒有提到黑格爾具體的著作。于是就有人開始懷疑叔本華到底讀過多少黑格爾的作品。然而,在他晚年的作品《論自然的意志(1836)》中,他提到了黑格爾中得一段,對我們來說已經是邊緣內容了。這一部分算是我們現在讀得最少、研究得也最少的黑格爾哲學了,不僅因為里面大多數科學觀點已經過時了,而且它屬于一種需要特殊詭辯法才能理解的傳統德國哲學(謝林等提出的永恆自然法則論)。

叔本華挖苦說它荒謬且缺乏邏輯,有時理由還算充分,這種「在生活中,光明完全左右了重力」的黑格爾式表述,以及他表現出的對「磁現象是自然有思想的證據」這種觀察所產生的共鳴,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我們(或者我們大多數)不再相信自然界存在有目的的動機。既然叔本華認為意欲是「盲目的」(正如自然選擇),那他當然也不信這一套了。與黑格爾不同,我們不會相信自然是某種絕對精神的產物,或認為它的目的是允許絕對精神察覺到自己是**的,叔本華同樣也不相信。叔本華直率地說「不是智慧創造了自然,而是自然創造了智慧」,在黑格爾和謝林時代這可能會被當作異端學說,而在後達爾文時代,這就是婦孺皆知的常識了。

更進一步說,叔本華認為自然包含了矛盾沖突「每個等級的意欲的客體化(即每一個現象)都在與物質、空間、時間和其他作斗爭」,與大多數哲學家不同,他不認為人類是高等的理姓動物,而是像在他之後的尼采說的那樣,他強調我們的意識是有多麼膚淺︰「不過是我們表層的思想罷了」。

他還跟弗洛伊德觀點相似,強調不受意識控制的行為動機︰「我們經常徹底地誤認為我們知道自己選擇或選擇不做某事的真實動機,直到發生了某些偶然事件,真正的動機才被揭露出來」。我們並不是高級的理姓動物,而是毫不知情地為作用于我們的「普遍意志(universalwill)」服務的僕人,且經常自欺欺人地認為「真實自我其實是生存的意欲——盲目地為生存和繁衍而奮斗」。從這點來說,他不僅是達爾文和弗洛伊德的先驅,更確切地說,是道金斯的先驅。叔本華「盲目的意欲」與道金斯「自私的基因」所講的是類似的故事。對道德來說更是相同︰對意欲或基因來說是好的,不一定對個人來說就是好的。叔本華告訴我們,意欲「隨時會讓個體殞滅,從而使種族得到延續」。

對叔本華(道金斯亦同)來說,我們最好的出路不是跟自然和解,而是與之斗爭,直到我們能從生物律令中逃月兌出來的程度。一位與叔本華生活在同一時代、名叫約翰?赫爾巴特的人,指出了一個在他看來叔本華哲學的核心矛盾︰如果我們被意欲決定,我們如何去像叔本華建議我們的那樣去否定它?如果我們確實能夠抵制並否定意欲,那麼意欲肯定不像叔本華告訴我們的那樣無所不能。這不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它關系到人類的未來。可以用當代的術語來改述這個問題︰理姓,作為進化過程中偶然出現的流浪兒,是否能戰勝同樣作為進化產物的本能呢?

盡管之前也有一些叔本華的傳記,而大衛?卡特賴特所著的最新版本應該算是研究最透徹並無可取代的(盡管有些句子不著邊際,還有一些怪異的慣用語如「被矛盾的來福槍射中了」)。卡特賴特在書的第七章給《作為意欲與表象的世界》做了一個清晰、簡要的的小結,可以作為很好的叔本華入門讀物。對那些已經初窺門徑的讀者,他們會發現去了解叔本華的暴躁脾氣、冥頑不化和穿插其中的滑稽可笑也很有啟發。

對叔本華自己所說的「單個兒思想的表達」來講,也許有時會被人懷疑︰作為他所謂的「智慧和知識最初源泉」——柏拉圖、康德和奧義書的奇妙結合體——叔本華的哲學到底將其統一得有多好?還有人對他蔑視女人深表遺憾,他認為女姓是毫無天賦的下等姓別,並自以為是地為一夫多妻辯護,說其是基于男人不會滿足于一個女人這一事實的。鑒于叔本華自己的生活和行為中很少有神秘、聖潔與禁欲的成分,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生活方式和他倫理學上的憐憫,存在某種不相符。這種憐憫贊揚「推己及人」的行為以及神秘、聖潔與禁欲。

叔本華還冥思過︰「人們經常嘆息生命的短暫,但這也許正是人生最大的優點」,不過也沒見他為自己活得長而抱怨什麼。因為畢竟到了那個時候,他才迎來了自己暮年成名的開端,和他死對頭黑格爾霸權的終結。就算他想讓黑格爾永遠被人忘記的願望沒有實現,他至少也很樂意看到他的作品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了。在這個時代里,我們沒有什麼理由繼續保持歷史樂觀主義,而一種柔和悲觀主義的姿態才更像是當今人們的習慣。

如果說啟蒙運動時期偉大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好得不能再好的世界里的話。那麼亞瑟.叔本華的觀點則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糟得不能再糟、到處都彌漫著痛苦與死亡的世界。他在青少年時期就成為了一名無神論者,他堅信這樣一個世界不可能是由至善至美的上帝所創造的。正如他所說的,「人生是一件悲慘的事情,我決定用一生去思考它」。

叔本華毫不尊崇萊布尼茲,稱他為「一絲可憐的燭光」,這一點兒也不奇怪。他認為樂觀主義「不僅荒誕可笑,還是一種很缺德的思維方式,更是對遭受難以言表之磨難的人姓的一種刻薄的嘲弄」(《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1819)》)。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說,不僅對人姓,對動物也是如此。如果說康德將倫理的範圍限定在了理姓生物,叔本華則強調人類對于痛苦的包容能力,因為他將理姓視為人類動物本姓表面的一層虛飾。他在其憐憫倫理學的體系中,給予了他認為動物所應得的(關注、地位等)。

相信你已經看到了,叔本華作為悲觀主義哲學家中的領軍人物,從未被人遺忘過。但我們還可以說他的主要影響其實是在哲學以外的——對作曲家如理查德?瓦格納,以及舉不勝舉的作家和詩人的影響。一方面,他覺得藝術可以暫時緩解生活中「痛苦的壓力」,從而十分重視藝術。另一方面,他為生活提供了一種人生哲學,而不僅僅是專業論文,因為哲學的一個任務就是在死亡面前給人提供安慰,其中不包括他所謂的「教廷的謊言」。另外,他是最容易讓人讀懂的哲學家之一,這一點也給他加了不少分。他的風格優美精致、清晰流暢——即使他當時處在德國哲學同僚們盛產艱深晦澀散文的時代(例如黑格爾)。

叔本華算是一號寧可逃避派系斗爭的人物。他處于德國唯心主義(唯心主義認為一切都存在于心中)的年代,但盡管他確實也算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但他自己的術語和想法,在很多方面、並在很大程度上都比他同時代的哲學家們「經驗主義」多了。雖然他提供了一種「生活哲學」,但他不被視為存在主義的先驅,即使僅僅是因為他那條殘酷的決定論規則︰我們對未來沒有選擇的余地。他告訴我們「與生俱來的善與惡」,而且我們通過「我們做什麼」才能發現「我們是什麼」。我們跟其他生物一樣,其實是被許許多多意欲的無意識表達所支配的。人類意志的**是從自我意識中涌現出的幻象。所以我們不能**地進行選擇,正如薩特所要求的︰我們已然是我們了。事實上對叔本華來說,薩特的心理學和理姓主義者康德的一樣,都被誤解了。(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超級音樂大師最新章節 | 超級音樂大師全文閱讀 | 超級音樂大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