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色 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立場問題

作者 ︰ 叨狼

「哦?」範亨听了頓時一愣,心道各國都有各國的國家利益,這個無恥之尤又從何談起?

範無病指著網上的那些東西向老爸範亨解釋道,「這東西很明顯就是為中國人準備的,表面上讓中國人看了感覺好一點,但實際上半點意義也沒有,因為英文才是新加坡真正的官方語言。」

新加坡總理吳作棟響應美國華盛頓郵報「封殺中國」的號召,公然拒絕訪問中國,引起世界輿論大嘩,與不久之後訪華的法國總理、印度防長形成鮮明對比。

吳作棟回去以後,《聯合早報》論壇還得意洋洋地說「吳作棟的舉動得到東南亞國家的贊揚和歡迎」。就在五月二曰的時候,吳作棟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還公開懷疑中國治理SARS的能力,宣稱外資應該撤離中國。

但是幾天之後,[***]急先鋒[***]在台灣放棄一貫攻擊中國大陸的口吻,改而祝願中國大陸和香港盡快渡過SARS危機。美國華爾街曰報反而發表了《SARS難掩中國經濟光環》的文章,與吳作棟形成鮮明對比。

在東盟國家SARS峰會上,吳作棟開始是帶頭拒絕中國參加會議,但是沒有中國的參加,這個會議就沒有意義,後來不得不「臨時邀請」中國參加,還規定東盟首先開會,然後在第二段議程才讓中國參加進來。

盡管受到低規格對待,中國總理還是參加了這一次會議,在會上提出建立防治SARS基金,並表示中國願意捐出一百二十萬美元。

不料此時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公開拒絕提供那筆平均下來少得可憐的十三萬美元捐款,不捐也就算了,吳作棟回去還得意洋洋宣揚一番,說當時其他東盟國家領導人都看他的態度,是他帶頭拒絕中國建議的,宛如自己是東南亞國家的英雄般。

新加坡此時高調反中[***]並非全無道理,因為他即將出訪美國簽署新美自由貿易條約,需要把自己打扮成美國在東南亞地區反中[***]的橋頭堡,為自己爭取最多好處。

吳作棟在訪美期間,高調贊揚美國,並希望美國在防治SARS的斗爭當中發揮領導作用,不料今天美國衛生部長和吳副總理通電話,說願意全力支持中國抗SARS的斗爭,讓他感到踫了一鼻子灰。

這次中國抗擊[***]的斗爭當中,德國大方地給了巨額援助,法國在中國內外交困的時候以行動打破了世界對中國的封鎖,印度也主動打破國際封鎖並批評國際媒體報道過度,曰本主動提出給予資金、科技和設備的援助,韓國象征姓給中國提供了緊急援助,英國提供了五百萬美元援助,美國也承諾盡全力幫助中國度過難關。

全世界只有新加坡是唯一的一個高調批評中國、奚落中國和幸災樂禍的國家。

新加坡振振有詞地說,是因為中國沒有新聞言論自由,讓新加坡遭受SARS侵襲,所以新加坡當然有理由痛罵中國。

可是新加坡有言論自由嗎?新加坡的聯合早報論壇已經對評論中國和新加坡外交關系的帖子實行全面封殺政策,包括刪貼和封IP。一個小小的論壇尚且如此,聯合早報的新聞自由度更是不用說,實際上聯合早報從來沒有批評過李光耀這個新加坡的讀才者。

新加坡實際上是一個頭頂明煮光環的家族式讀才國家,和朝鮮沒什麼區別,新加坡的下一代領導人是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這是早已經內定的,吳作棟不過是一個過渡而已,畢竟如今的李顯龍年紀太輕,還壓不住陣腳。

從新加坡打電話到中國比從美國打電話到中國還貴,原因就是新加坡的電信公司由李式家族一手壟斷的。李光耀還曾經為了美國媒體對他的「不實」報道大發雷霆,和美國媒體打了一場官司,在美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第一例外國領導人和美國媒體的官司。

實際上李光耀並不了解美國法律精神和新聞自由精神,美國媒體報道公眾人物並不需要保證百分之一百的準確,因為公眾人物有話語霸權,隨時可以為自己辯白。

李光耀和媒體的官司,只能顯示出他對明煮、自由精神的無知。

「其實新加坡一直是[***][***]的橋頭堡,從前李光耀借馬來西亞[***]人的影響起家,新加坡讀力之後又大肆屠殺[***]人,關閉中文學校,禁止說漢語。

香港回歸中國的時候,新加坡到處制造輿論,說香港即將衰落,東亞地區金融中心應該轉移到東南亞,結果這個夢想觸發了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激烈競爭。

為了爭奪金融中心地位,東南亞國家加快實行金融自由化,引進外資銀行,最後終于成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要不是中國頂住壓力,承諾人民幣不貶值,東南亞國家早就完蛋了。」

「香港的各個政黨,無論左中右,對于李光耀都非常反感,香港媒體更是大力鞭撻李光耀。李光耀去香港訪問,要接受港中大名譽博士學位,結果一幫大學生跑去抗議。李光耀挖苦他們說,如果他們敢去中南海抗議才是真正的勇氣,言下之意是中國不過是一讀才國家。」範無病對老爸範亨說道,「可是又有哪一個新加坡人敢向李光耀抗議?李光耀不忘吹噓自己,強調說他是新加坡民選出來的領袖,可新加坡的選舉,憲兵和國安人員可以堂而皇之監視選民涂寫選票,這種國家暴力下的選舉居然標榜成民選,難道不是笑話?」

範亨對此倒是沒有發表什麼意見,有的事情,實在不需要說的太明白了。

但是在國內,因為長期以來的新聞不暢,報道不實,對于一些有負面影響的新聞采取不發表不公開,導致了中國人對于某些國家的徹底不了解,所以誤會很多。

客觀地說,中國人對于新加坡的親近感實在是毫無來由,僅僅是看了幾部新加坡肥皂劇,就直覺地認為新加坡人是中國人的一份子,甚至一些頭腦簡單的年輕人甚至以為新加坡應該是中國的一個遠洋派出機構。

實際上你如果認真地研究過新加坡的歷史以及形成,就不會做此感想了。

新加坡早年作為一個地處東南亞以華人為主的英國殖民地,不可避免的帶有殖民地的色彩,少數受過英文教育的華人為英國殖明煮義政斧服務,享受著比較高的生活條件,而大多數不會講英語的華人生活的並不如意,他們只是把新加坡當作一個謀生之地,仍然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即使是一些發了財的華人,由于不接受英文教育,堅持強烈的中華文化傳統,因而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並不高,這些人也同樣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一直到一九六五年新加坡建國之後,很多老一輩的華人仍然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這個現象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在中國和新加坡于一九九零年建交之後,新加坡的華人才逐漸的習慣稱自己是新加坡人。

一個國家里面不可能只發出一種聲音,在新加坡也有親中派和親美派,但是以李光耀為首的政斧是鐵桿兒的親美,向往中國的華人一直受到打壓。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南洋大學曾經和親美派李光耀的政斧對抗,結果受到了殘酷鎮壓,大學被關閉,現在更名為南洋理工大學,後又重新開放。

一九九七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把法,中國以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出手幫助了他們,充分體現出大國風範,不像美國的現實主義那麼置身事外,因此新加坡的親中派一度抬頭,印尼,馬來西亞紛紛對中國開放簽證,菲律賓拒絕美國戰艦駐扎。

在新加坡,以王鼎昌總統為代表的親中派也希望能像中國靠攏,但又一次被李光耀鎮壓,王鼎昌總統隨後下台。

一九九三年,新加坡舉行第一次總統大選,王鼎昌獲勝,成為新加坡首位民選總統。但是在一九九九年因健康原因放棄競選總統,于是新加坡巡回大使、研究院院長拉潘.納丹在無對手有資格挑戰的情況下被宣布當選為總統。

隨後王鼎昌結束總統六年任期,定居美國接受治療。

去年二月的時候,王鼎昌在醫院內病逝,隨即在新加坡舉行了「國家協助的葬禮」,而不是正式的國葬,這是因為王鼎昌總統在最後的任期里,因為國家儲備金的看法與當時的人民行動黨有爭執,而被認為他不因享有國葬的禮遇。

事實上王鼎昌總統的下台,主要是因為政治上抵不過李光耀集團,被迫遠走美國,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簡單。

政斧高層中的親中派都抵不過李光耀集團,自然普通新加坡華人更談不上什麼了,盡管在新加坡有很多向往中國的華人,也希望能向中國靠攏,但是,新加坡的一黨專政比中國還要嚴重,可以用恐怖來形容,對此普通華人也很無奈。

(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財色最新章節 | 財色全文閱讀 | 財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