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色 第九百六十五章 簡單的方法

作者 ︰ 叨狼

「唉,你又口出大言了——」範亨不由得搖了搖頭道。

對于範無病的話,範亨也是只能選擇听其有用的,對他那些類似于憤青的言論,範亨自動選擇了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否則的話,大腦內存被浪費掉的實在是太多了。

新加坡在過去幾年也成為國內富豪青睞的理想之地,尤其是據說新加坡正打算取消遺產稅,這對對國內打算移民的富豪們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與加拿大不同的是,新加坡對移民沒有居住時間的限制,因此許多獲得新加坡綠卡的中國富豪仍可以持續在國內經營企業,這點也對國內業務存續的企業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許多國內的富豪們都在新加坡的商業中心地帶烏節路購買公寓房,或者是在聖淘沙購買別墅,形成了一個新的生活圈。

投資移民這一群體在技術移民的印象當中,是封閉而光鮮的,他們完全就是兩個世界的人,這些投資移民們從不參與任何華人社團活動,全都住在當地高端社區,有的甚至把名字都改了。

前一段兒時間看過一個專訪,一位移民律師在接受采訪時透露,他曾被國內某部門要求配合調查他的一名客戶,據說此人出境後,被查涉嫌挪用上億公款,當時這位律師就拒絕了,他表示保護客戶的隱私是律師的義務,這一點不會因為政斧部門有要求據違反原則。

其實在技術移民的世界里,他們首先得適應謀生的艱辛與社會地位的落差。

各國在制定技術移民政策時,都將本國急缺的人才類型作為優先考慮對象,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現在比較青睞IT工程師和會計師等。

但是由于兩國各大公司只認可本國及北美的工作履歷,大多數來自中國的技術移民都無緣從事原先的職業,這就使得大量技術移民在國外的生活雖然平穩卻遠不如國內光鮮,在遙遠的異國他鄉,他們中的大多數需要褪去在國內成功人士的光環,回歸普通到平淡的生活。

也不是每個技術移民都想得開,去年,讓加拿大移民圈內轟動的兩起事件,一是某省前理科狀元讀完博士後,只在一家工廠找到一份體力工,于是選擇跳樓自殺,另一名中國博士在被公司辭退後,選擇跳橋自殺,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我覺得新加坡挺好的——」沈盈對于範無病的話顯然比較反對,「前一陣子我去新加坡,就發現那里的城市環境非常好,而且大家的法律意識相當濃重,違法犯罪的人很少,如果說有什麼缺點的話,就是城市規模太小了。」

「那是你不了解他們的發展經歷——」範無病曬然道。

「新加坡被標榜為全球化的成功故事,但事實上,新加坡的成功主要來自為印度尼西亞貪官及商人洗黑錢,現在印度尼西亞已經無黑錢可洗,所以新加坡正在蓋賭場,以吸引他國的貪污資金。」範無病對眾人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本身,這個方圓幾十公里的城市國家,混合了最為離奇的社會特征,一方面,它的經濟自由度很高,在廣受關注的美國傳統基金會的全球評比中,連續多年蟬聯亞軍,僅次于香港,另一方面,它在新聞自由和政治明煮方面表現得相當落後。」範無病對大家說道,「新加坡只有兩大媒體集團,報業控股、新傳媒。這兩家傳媒中,一家以報紙為主,一家以電視廣播為主,都由政斧百分之一百控股,外國媒體對新加坡政斧的批評往往會導致誹謗官司,在記者無國界的全球新聞自由評比中,新加坡排名一百四十多名,與朝鮮、津巴布韋等國相差不遠,其新聞自由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而事實上,新加坡的家族式管理也倍受詬病,李光耀執政多年卸任總理後,擔任內閣資政,其長子李顯龍則是作為接任下一任總理的候選人來培養的,同時還兼任財政部長、金融管理局主席等,其次子李顯揚責擔任最大國營公司新加坡電訊的總裁,李顯龍的妻子何晶則掌管淡馬錫投資公司。

「整個新加坡,其實就是李氏家族的家天下而已,而整個新加坡的繁榮,也不過是李氏家族一家之繁榮而已。」範無病對眾人說道,「因為輿論媒體掌握在李氏家族手中,所以你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對于新加坡的了解,也是片面的。」

長期以來,大部分中國人對于新加坡的了解,不過是從八十年代比較流行的新加坡電視劇中得到的印象而已,事實上這種官方的輿論宣傳基本上是為李氏家族歌功頌德的,自然也就不能夠真實地反應出其發展軌跡來。

而範無病的手下金融團隊可以說是全世界的金融精英所匯聚起來的小集團,對于新加坡的發展過程,自然是有過一番仔細地研究的,因此才能夠抓住新加坡發展起來的根源所在,並非是自由經濟成就了新加坡,也不是李氏家族的集權[***]成就了新加坡,而是他們利用島國優勢,幫助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高管們洗黑錢,獲得了豐厚的報酬,這才成就了李氏家族的財富。

「因為新加坡實在是太小了,一家財閥足以支撐起整個新加坡的繁榮,所以你們才看到了現在的新加坡,事實上新加坡的窮人們也不少,只不過是李氏家族對于治下的民眾的生活保障做得比較好,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範無病說道。

「剛剛我們談到哪里了?怎麼感覺好像跑題了?」範亨對兒子批評新加坡沒有多大的興趣,于是就問道。

「移民嘛——」沈盈在一旁提醒道。

「嗯,對,要解決人才的流失問題,有沒有什麼好辦法?」範亨問兒子道。

範無病回答道,「最簡單的國際通用做法,一般就是承認雙重國籍。」

範亨一听這話,頓時不不做聲了。

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萬隆會議上,由周總理向東南亞各國承諾過的,當初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東南亞的華人華僑陷入雙重政治效忠的尷尬和危險。

「近幾年,多有商界、文化節、知識界高層人士通過與中央高層見面的渠道呼吁實施雙重國籍,這一問題也數次被高層討論,但很快給否決了——」範亨隨後對兒子說道,「在身份證問題、戶籍問題、遷徙自由問題等一系列身份界限沒有解決之前,承認雙重國籍,仍會帶來新的甚至是更大的不公平」。

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中國實施雙重國籍,是國際趨勢,目前全球一半以上國家承認或默認雙重國籍,韓國、印度等在轉型期一度流失大量精英人才的國家也已開始默認雙重國籍,吸引精英回巢,站在全球化人才流動、合作的角度考慮,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而這些高素質人才往往都是耗費了本地社會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資源才培育出的精英,恰是當下稀缺的人力資本,如此輕易就流失海外,中國怎麼辦?

其實,亞洲的不少後發國家和地區也都經受過類似的困擾。

英國在南亞次大陸漫長的殖民歷史,為印度留下了全套英文教育的傳統,英校出身的印度學生能直接與西方人溝通,听說讀寫都不成問題。

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印度學生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學習數理、財會、商貿、管理、醫學等等專業課程,這使他們能夠更容易地與西方社會接軌,加上海外印度人社群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跨國移民網絡很自然地將大量印度青年才俊送往西方社會。

印度社會也曾為人才外流而感到憂慮,甚至有人提議應對這類移民征稅,以彌補本地社會的公共資源流失。不過,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印度逐漸意識到,移居海外的留學生和專業人士盡管遠離故土,但是卻沒有中斷與家鄉的聯系和互動,並且不斷為印度本土及其國際形象輸送價值。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印裔移民的僑匯多年來佔據全球僑匯排行的榜首,海外印籍印裔學者和專業人士每年都為印度國內機構帶來眾多國際交流合作的機會,今年《時代》周刊對美國各族裔移民進行評比,印度人被評為最聰明的移民群體,因為全美有超過二十萬印裔富豪,他們不僅富有,而且受過高等教育,同時,他們在 谷及其他領域的突出成就,也令印裔美國人的正面形象時常上鏡。

這些事實漸漸平復了印度本土對于人才外流的不滿,並開始視這類移民為一股潛在的積極力量。

「那麼,你除了最簡單的辦法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嗎?」範亨停了許久之後,又向兒子問道。

「當然不可能沒有,不過那就比較麻煩了,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起作用的。」範無病回答道。

(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財色最新章節 | 財色全文閱讀 | 財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