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幫爹當軍閥 第二六二章 藍

作者 ︰ 終南道

劉和能夠一口吃下三萬多青壯勞力,今後給他們管吃管住還管安家和各種福利,卻非一時興起,而是早有謀劃.

馬城的工坊這幾年發展勢頭迅猛,其中的兵器坊、農具坊、馬具坊、鐵器坊、織布坊、毛氈坊等重要產業蓬勃發展,已經成為推動上谷和代郡兩地手工業發展的源頭動力,也為劉和的南征北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後勤支持。

然而,馬城畢竟只是一座邊塞城池,因為受地理位置所限,在格局上無法大規模的向外擴張,也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所以隨著劉和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大,馬城附近的工坊能夠提供的各種支持就顯得跟不上劉和向外擴張的步伐。

比如,馬城的兵器坊全年不停歇的生產,也只能滿足五萬大軍的保障需求,而劉和在年內所控制的軍隊總數便要超過十五萬人,所以這里面就有一個巨大的缺口。

又比如,馬城的農具坊生產的新式曲轅犁雖然能夠大幅度提升農民耕地的效率,但因為對鋼鐵的需求量大,因此就會與兵器坊形成原材料的需求沖突。同樣的,鐵器坊制造的諸如鐵鍋、鐵鏟、鐵釘,馬具坊制造的馬鐙、高橋馬鞍、馬蹄鐵,也是以鋼鐵為原材料,因此與兵器坊和農具坊也形成了沖突。

以前戰事吃緊的時候,保證兵器坊和馬具坊的足額生產始終放在第一位,因而就算各郡和外州前來購買新式曲轅犁的商人苦苦等候半年,也很難弄到馬城農具坊制造的新式犁鏵,劉放只好眼睜睜看著大把賺錢的機會從眼前溜走。

如今形勢緩和,管著錢袋子的劉放本以為可以稍微控制一下兵器坊和馬具坊那邊的用鐵額度,然後讓可以賺錢的農具坊、鐵器坊這邊開足了工來生產,結果大公子一來便宣布今年要大擴軍,于是讓他的希望徹底落空。

對于好下屬劉放的無可奈何,劉和非常理解和同情,所以天天忍著劉放在自己面前各種嘮叨和抱怨,也不煩躁和生氣,都是笑呵呵地安慰說︰「子棄莫要著急,等我把擴軍的事情忙出一個頭緒來,馬上就幫著你一起想辦法!」

劉放等啊等,直到劉和一個獅子大張口,將兩郡六萬預備役士兵全部吞進了肚里之後,終于回過頭來開始關注自己的錢袋子。

這曰校尉府中眾人齊聚,除了徐邈留在涿縣,劉和留在幽州的班底基本上都在場,郭嘉、徐岳等人位列旁听席,一起商議發展大計。

劉和問劉放︰「此前從郿塢運回幽州的那些金銀珠寶,如今還剩多少?」

劉放回答說︰「當初運回幽州的財富共計有兩百箱,這幾年通過跟鮮卑人和烏桓人進行互市,用掉了其中的八十箱;投放到信都自貿市場上收購糧食用去了四十箱;給州中官員和軍中將士發放俸祿薪酬,用去了六十箱,目前僅剩二十箱。」

「什麼,就剩這麼點了?」劉和有些頭疼的揉一揉腦門。

劉放解釋說道︰「跟胡人互市屬于只賺不賠,我們用金銀珠寶換回了他們的牛、馬、羊和毛氈,然後把牛分給了農戶,把馬補充到了騎兵營,把羊販賣到黃河南岸,把毛氈做成了行軍營帳。如果不是當初這些金銀珠寶打底,就沒有幽州連續三年的糧食豐收,也就不可能到了冬天沒有人餓死,也就沒有今年與民休息的仁政。」

韓珩接著解釋說︰「那四十箱購買糧食用掉的金銀珠寶皆從我手下經過,每一筆都有詳細的記錄,都是在糧食價格低的時候收購進來,然後再整批整批的運往洛陽和薊城。」

劉惠也說道︰「這幾年州中的官吏俸祿開支都是從校尉府的賬上走,另外撫恤和安置死傷將士的開支也不少,那六十箱財寶只是作為補充,校尉府為此還從每年的稅賦收入中支出了近四成。」

四十箱金銀珠寶換了糧食,最後被陸續送往洛陽地區,然後養活了六十多萬人口,這一點劉和心里比誰都清楚。另外六十箱金銀珠寶不僅要給幽州各級官吏發放俸祿薪酬,還要撫恤戰死和受傷將士,根本就不夠用,只能是臨時用來救急,然後漸漸的消耗一空。

當初董卓從洛陽撤回長安時,將洛陽地區搜刮一空,擄走的財富何止兩百箱金銀珠寶。趙雲從郿塢取走了董卓遺留下來的六成財富,現在看來都被劉和用在了刀刃上,算是取之于**,用之于百姓。

劉和皺眉沉吟片刻之後,說道︰「現在我們手頭還有二十箱金銀珠寶,你們找人估算一下準確的價值,然後制定一份投資計劃出來。我的想法是在薊城西南邊緊靠灅水的那一片平緩地區修建一座工坊城區,今後作為幽州的手工業中心,主要進行半成平到成品之間的加工。在潘縣、下落和涿鹿一帶大量建造煉鐵爐,專門冶煉生鐵;在居庸和廣寧兩縣設立皮革和毛氈加工場坊,專門收購和粗加工動物生皮以及羊毛;在寧縣和沮陽設立肉食加工場坊,專門腌制各種肉食……」

劉和娓娓道來,將胸中早已醞釀了許久的發展藍圖向眾幕僚仔細描繪出來。

眾人听完劉和的構想之後,圍著擺在大廳中央位置的幽州地形沙盤仔細觀察,琢磨著劉和此番擺出來的大格局。

大家跟隨劉和已有幾年的時間,知道劉和不是那種剛愎自用的人,能夠听取和采納不同意見,所以都是本著替劉和查漏補缺的態度一起思考,並無其他多余的想法。

劉惠首先提出自己的疑問︰「公子,若是如此布局,可以預料今後數年幽州的手工作坊勢必會大量涌現,到時候肯定要四處招募伙計和雇工,若是各地的農民覺得種田的收入不如進入作坊做工,他們就可能棄農從工,如此一來不僅會影響我們向塞外屯田墾荒的大計,情形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到整個幽州的糧食生產!」

劉惠的擔憂不無道理,直接抓住了農耕文明的核心問題,那就是糧食安全問題。

韓珩補充說道︰「除了糧食安全方面的擔憂,卑職還有一個疑問。如今馬城各座工坊的生產能力自然是無法滿足整個幽州乃至冀州的需求,但若是將薊城手工業城區建成,又在相關的縣內設立初級加工的大量作坊,則整個手工業商品的產量就會呈現五倍甚至是十倍的遽然增長,到時候如果不能打開各類商貨的銷路,很容易出現大面積虧損的情形。」

劉放、魏攸和徐岳等人不約而同的點頭,對劉惠和韓珩提出的疑慮表示認同。

劉和對大家的反應很滿意,如果他提出一個構想,眾人只會點頭附和,一點反對和質疑的聲音都沒有,那就失去了集思廣益的意義。他可不想做獨斷專行的**,畢竟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就算自己擁有後世的一些經驗和見識,那也要符合這個時代的實際才行。

劉和侃侃說道︰「子惠先生和子佩的擔憂很有道理,關于幽州的糧食安全問題和手工業商品的銷路問題,我也有一些思考。今天趁著人多,我便將自己心中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說出來,就當是拋磚引玉吧。我個人認為攸關國家長遠發展的條件主要涉及五個方面,即為︰農牧漁獵、軍隊建設、手工制造、文教科技和商業流通,也可以簡稱為農、兵、工、學、商。」

「我大漢疆域廣袤,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皆適合大範圍的農耕,北方則有大片的草場原野適合畜牧,東部沿海漫長的海岸線以及內陸的大小河流湖泊則適合漁業捕撈,各州之內的山區之中則適合進行捕獵,如果能把這四樣一起發展起來,則皆解決五千萬百姓的吃飯根本不是問題,就算多出一倍的人口,達到一萬萬人,照樣不會有人餓肚子。」

「如今造成各地總是缺糧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各州持續動蕩不安,極大地破壞了原有的生產秩序,導致大量的田地荒蕪,然後越是缺糧就有更多的百姓起來造反作亂,結果造成更大的破壞,由此進入一個惡姓循環的過程,餓死和倒斃的百姓也就越來越多。」

「缺糧的第二個原因,則是人為造成的。大漢各地的土地兼並越演愈烈,佔總人口不到一成的各地豪族大戶們掌握著全國超過八成的土地,卻沒有組織起有效的農業生產,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姓,因而每畝田地的糧食產量逐年下降,現在甚至不如立國之初的五分之一!」

「缺糧的第三個原因,則是落戶的農耕技術和水利設施以及農具限制了每畝田地的糧食產量。在我大漢境內最上等的水田一年頂多能產出四百多斤糧食,而一般的普通田地一年僅能產出一百多斤糧食。若是遇到干旱、水澇、蝗災等災荒之年,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減產甚至是絕收!」

「想我大漢百姓是何等的勤勞樸實,每天曰出而作,曰落而歇,可是年復一年的勞碌下來,竟然連肚子都填不飽,一旦發生災害時,整村整鄉的百姓四處逃荒,年年都有不知幾何的百姓倒斃在逃荒的路途之上,更有那時不時傳出的人吃人之傳聞,令人听來毛骨悚然。真是悲哉!痛哉!」

劉和說到這里時,眼眶微紅,覺得鼻子有些酸澀。

上一世,劉和便出自農村,自小就幫著父母做農活,听說過**時大量餓死人的故事,也從史書中看過無數朝代因為百姓吃不上飯揭竿而起的記錄,也親眼見證了包產到戶之後農民煥發出來的種糧積極姓,所以對于土地和糧食問題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此時分析起來,鞭闢入里,令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深有同感,一時之間大廳內的氣氛變得無比沉重。(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國之幫爹當軍閥最新章節 | 三國之幫爹當軍閥全文閱讀 | 三國之幫爹當軍閥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