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全譯 §§§2.地輿

作者 ︰ 未知

黃帝畫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注解︰(黃帝)就是軒轅氏。(都邑)五邑為一都,五里為一邑,見《史記》。(治水)堯時洪水成災,是禹把他治平的,禹的治水情形,《書經》上有禹貢一篇,記載得很為詳細。

譯文︰黃帝將土地規劃清楚後,都邑的界限才分明;夏禹平治洪水後,山川的位置才有定案。

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稱謂各殊。

注解︰(宇宙)上下四方叫宇,往來古今叫宙。

譯文︰宇宙里的江山位置雖然沒有改變,但是古名今稱卻有了大大的不同。

北京原屬幽燕,金台乃其異號;南都本為建業,金陵又是別名。

注解︰(北京)古遼東地,周稱幽州戰國時是燕國,歷代建都于此的很多。國民政府建都南京,把北京改成北平,屬河北省。(金台)是北京的別號。燕昭王造黃金台延致天下賢士,所以又叫金台。見《戰國策》。(建業)即南京。三國時稱建業,1929年國民黨政府建都于此。(金陵)是南京別名。楚威王時,因為這地方有王氣,埋金鎮之,置金陵邑,所以後代沿用此名。

白話北京古時或稱幽州,或稱燕國,別名又叫金台;南京就是建業,別名又叫金陵。

浙江系武林之區,原為越國;江西是豫章之地,又號吳皋。

注解︰(浙江)在浙江省。一名錢塘江,發源安徽歙縣,曲折入海,故又為省名,明時置省治,以後即沿用之。(武林)今稱杭州。本名虎林,避唐諱,改名武林。宋高宗建都于此稱為臨安。(越國)浙江地方本為春秋末時越國故地,所以稱為越國。(豫章吳皋)江西省,漢稱豫章,五代時稱吳皋。

譯文︰浙江省本來是唐時武林的範圍,春秋時則是越的故國所在;江西省是漢時名豫章的地方,五代時改名為吳皋。

福建省隸七閩,湖廣地名三楚,東魯西魯,即山東山西之分;東粵西粵,為廣東廣西之域。

注解︰(隸)是屬字的意思。(七閩)周叔熊氏避難濮蠻,後來子孫分為七種,所以稱七閩。(湖廣)元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實統今之兩湖兩廣而言。明分為湖廣,廣東,廣西三布政使司。湖廣始專指兩湖之地。所以清代稱兩湖總督,也叫湖廣總督。(三楚)湖廣古荊州地,後分為西楚、東楚,南楚,所以名三楚。(東魯西魯)山東古青、兗兩州舊域,別號東魯。山西古冀州域,別號西魯。(東粵西粵)廣東,古揚州域,廣西古荊州域。都是春秋時百粵舊地。

譯文︰福建省是古稱的七閩地方,湖廣舊稱三楚,魯地古分為東魯、西魯,今則稱為山東、山西;粵地古亦分為東粵西粵,今則分別名之廣東、廣西。

河南在華夏之中,故曰中州;陝西即長安之地,原為秦境。

注解︰(華夏)我國的古稱,就是中原。(陝西)省名。漢稱長安,秦稱關中,本是戰國時秦國的舊地。

白話河南是在我國本部的中心,所以又稱中州;陝西是長安的舊地,本來是秦國的境域。

四川古稱蜀國,雲南漢置滇池;貴州僻處蠻方,荒服舊為黔地。

注解︰(四川)秦時號為蜀郡,後多沿此名稱。(雲南)漢朝名滇國,武帝時彩雲見于南方,所以稱雲南。(滇池)池名,周圍五百余里,產千葉蓮花。(貴州)省名。(荒服)古時不在中國境內,叫做荒服。(黔)貴州別名,秦時號黔中。

譯文︰四川古時稱為蜀國,雲南漢朝建置滇池;貴州僻處南蠻,所以叫做荒服,是古時黔中的地方。

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恆山,中岳嵩山,此之謂五岳;饒之鄱陽,湘之青草,巴之洞庭,潤之丹陽,蘇之太湖,此之謂五湖。

注解︰(岳)山的最高最尊的叫岳。(泰山)又叫岱宗,在山東泰安縣北境。(華山)又叫太華山,在陝西華陰縣。(衡山)又叫岣嶁山,在湖南衡山縣。(恆山)在山西渾源縣。(嵩山)在河南登封縣。(鄱陽湖)又叫彭蠡,在江西饒州。(青草湖)又叫巴邱,在湖南湘陰縣。(洞庭湖)又叫雲夢。在湖南巴陵縣。(丹陽湖)在江蘇鎮江縣,鎮江古時叫潤州。(太湖)又叫震澤。在蘇州。

譯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恆山,中岳嵩山,這就叫做五岳;饒州的鄱陽湖,湘陰的青草湖,巴陵的洞庭湖,潤州的丹陽湖,蘇州的太湖,這就叫做五湖。

金城湯池,謂疆圉之鞏固;河山帶礪,實封建之誓盟。

注解︰(金城湯池)城如金籮的堅,池如湯沸的熱。是使敵不敢近攻的意思。典出北齊《唐邕傳》。(疆圉)圉音予,就是疆域。(鞏固)就是堅固。(河山帶礪)漢高祖封功臣的誓書說︰「使河如帶,泰山如礪,國以永寧,爰及苗裔」。語出《漢書》,是說黃河成了衣帶,泰山成了磨刀石,國才亡掉,這是永不會的。(封建)分封諸侯,建立藩國。(誓盟)是兩方結信,昭告天地鬼神的話。

譯文︰如金鑄的城牆,如注滿熱湯的護城河,是說疆域保衛得很堅固,分封諸侯,建立藩國,常常以黃河如衣帶、泰山如磨刀石來彼此祝福,有願永久的存在,生生不息的意思。

帝都曰京師,故鄉曰梓里。

注解︰(京師)京是大的解釋,師是眾字的解釋,都城地方最大,人數最多,所以叫做京師。(梓里)「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語出《詩經》。這二句詩。是想念故鄉的意思,所以故鄉叫做梓里。

譯文︰皇帝的都城叫做京師,旅外的人稱家鄉叫做梓里。

蓬萊弱水,非飛仙不可度;十洲三島,惟真修乃可居。

注解︰(蓬萊)山名。在東海中,上有金台玉關,是仙人住的地方。(弱水)蓬萊五山,四面各環弱水三千里,這水無力,不能載毛羽,所以叫做弱水,典出《山海經》。(十洲)環洲,玄洲、長洲、元洲,流洲,炎洲,生洲、祖洲、風麟洲、聚窟洲,這十洲都是仙人住的。漢東方朔有《十洲記》。(三島)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島,也都是仙人住的。典出《史記》。

譯文︰蓬萊弱水,不是飛升的仙人,不能渡過。十洲三島,惟有虔誠修養的人才可住得。

滄海桑田,慨世代之更變;河清海晏,兆寰宇之升平。

注解︰(滄海桑田)海上有一老人,他說︰「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我每紀一籌,現在籌已滿屋了」。語出《韻府》。(河清)黃河千年一清,典出《拾遺記》。(海晏)是說海中安靜,就是海不揚波的意思。(寰宇)就是天下。

譯文︰慨嘆世事的多變遷,常以滄海桑田來形容;預兆天下太平盛世,則以河清海靜來形容。

水神曰馮夷,又曰陽侯;火神曰祝融,又曰回祿;海神曰海若。海眼曰尾閭。

注解︰(馮夷)馮同□。黃帝子名馮夷生為水官,死為水神。又叫冰夷,無夷。典出《說文》。(陽侯)人名。渡河溺死,天帝封為河伯,典出《博物志》。(祝融)伏義時有祝融氏以火為紀,號赤帝。典出《荒史》。(回祿)火神。「鄭人娘火于元冥回祿」,語出《左傳》。(海若)「海稱百谷王,其種稱海若」,語出《博物志》。(海眼)即泉眼。「北海縣因發地得五銖錢,取之不盡,中有石刻文雲︰此是海眼。眾懼復掩之」,典出《金華子》。(尾閭)海水歸宿處。東海沃焦山即尾閭,有石方圓四萬里,海水都是從石泄出,典出《十洲記》。

譯文︰掌水的神叫馮夷,又叫陽侯。司火的神叫祝融又叫回祿。海神叫海若,海眼叫尾閭。

望人包容曰海涵,謝人周恤曰河潤。

注解︰(海涵)涵,水澤多也。海涵是指人的廣量寬宏,像大海般的容納許多的水。(周恤)隅同周,救濟。恤同,憐也。周恤就是救濟撫恤貧苦的人。(河潤)是說黃河的支流,能夠滋潤四方的地面。

譯文︰希望他人多多包含,就說海涵,意指度量如大海般的涵納百川。道謝別人的救濟周恤,就說河潤,意指如河水的滋潤四方土地一般。

無系累者,江湖散人;負豪氣者,湖海之士。

注解︰(系累)是羈絆的意思。(江湖散人)唐陸龜蒙進士不第,放浪山水,自號江湖散人。典出《唐書》。(湖海之士)漢許汜同劉備論天下人物,稱「陳元龍為湖海之士,豪氣未除」。典出《三國志》。

譯文︰身心沒有累贅牽絆的人,通稱為江湖散人,即閑散生活的人;心藏有豪強之氣的人,叫他為湖海之士,即是心胸豪氣廣闊若湖海之人。

問舍求田,原無大志;經天緯地,方是奇才。空中起釁,謂之平地風波;**不移,謂之中流砥柱。

注解︰(問舍求田)是尋問房屋,講求田畝,有安閑度日的意思了。(經天緯地)織機上的直線叫經,橫線叫緯,舀天來做經線,舀地來做緯線,這是何等才具,何等心胸。(釁)就是爭端。(平地風波)風波是在水面上的,平地上起了風波,是出人意想之外。(中流砥柱)砥柱,山名,在黃河的中間,黃河的水,緊急萬分,到底沖不動它。

譯文︰尋訪屋舍、田野以求安閑度日者,原本就是沒有大志向;舀天為經,以地為緯的,才算是有出眾特異的才能。憑空而起的爭端,好像是平地無緣無故刮起一陣大風,堅定屹立不能移動者,好像砥柱屹立在黃河中間一般。

黑子彈丸,渺小之邑;咽喉右臂,要害之區。

注解︰(黑子)人身上的黑痣。(彈丸)是彈弓上用的鐵丸。「黑子彈丸之地,安所逃乎」。語出《宋史》。(咽喉)「漢中益州咽喉」,語出《三國志》。(右臂)「張儀對趙王曰,齊不附趙,是斷趙之右臂也」。語出《國策》。

譯文︰黑子和彈丸,是形容微小的地方;咽喉同右臂,都是人身上緊要的所在。

**難持,一木焉能支大廈;英雄自恃,丸泥可以封函谷關。

注解︰(大廈)就是高大的房屋。「大廈將傾,非一木所能支;」語出《文中子》。(恃),賴也。(丸泥封函谷關)漢王元謂隗囂曰︰「臣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語出《後漢書》。

譯文︰獨自微小的力量難以支持,是說一木怎能支撐一所將要傾倒的大房屋;英雄常常自以為能力超人,自夸自負,說用一小團泥土就可以封住函谷關。

事先敗而後成,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事垂成而中止,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注解︰(東隅)是日初出時,從東方起來,譬方作事的開始。(桑榆)是日落的時候,影在樹端,譬方作事的結束。東漢馮異從光武出征,初時不利,後得成功。光武說此二句慰勞馮異。典出《後漢書》。(垂)將及也。(傀)是八尺。(簣)是盛泥土的畚箕。此二句出《書經》。

譯文︰事情先失敗,後來才成功的,稱之為「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即失之于日初升于東邊之時,收之于日落照于桑榆之時。事情眼見就要成功了,卻又突然停止,就說「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即指堆土成山,僅差一畚箕即成,卻在此時停止,此山乃不能言其功成也。

以蠡測海,喻人之見小;精衛餃石,比人之徒勞。

注解︰(蠡)晉離。是瓠瓢;「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語出《東方朔傳》。(精衛)是小鳥名;炎帝之女,游東海溺死,化為精衛。常餃西山木石以填東海。典出《水海經》。

譯文︰舀瓠瓢來測量海水,譬喻人的見識太淺,像精衛的餃石填海,是比方人的徒然勞苦。

跋涉謂行路艱難,康莊謂道途平坦。

注解︰(跋涉)跋是在草中行走,涉是赤足渡水。二字出《詩經》。(康莊)即大道。「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語出《爾雅》。

譯文︰跋涉是說行路很為艱難。康莊是說道路極為平廣。

瘠土曰不毛之地,沃壤曰膏腴之田。得物無用,如獲石田,為學有成,已登道岸。

注解︰(瘠)就是瘦。(毛)就是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二句見諸葛亮《出師表》。(沃)是肥壯。(膏腴)膏,土潤也。腴,肥美。膏腴即指肥潤的意思。二字見《漢書》。(石田)是不能耕種的田。二字出《左傳》。(道岸)是說道的彼岸;「誕先登于岸」。語出《詩經》。

白話貧療的土壤我們叫它為不長一草的「不毛之地」,肥沃的土地,我們稱為豐潤的田地。獲得有用之物而不用就好像獲得不能耕種的石礫之田一樣,求學問而有成就,就是說已經達到道理的境域了。

淄澠之滋味可辨,涇渭之清濁當分;泌水樂饑,隱居不仕,東山高臥,清節可風。

注解︰(淄澠)山東二水名。淄水甘,澠水苦。齊易矛善調滋味,能辨二水。典出《粱父恪傳》。(涇渭)陝西二水名,涇水清,渭水濁;合流三百余里,清濁不混,典見《詩經》。(泌水)河南水名。(樂饑)是說饑至飲水,也覺很樂。典出《詩經》。(東山高臥)晉謝安在東山造屋一所,高臥不出。典出《晉書》。

譯文︰淄水甘甜,澠水苦澀,二者的味道可以分辨出,涇水清,渭水濁,二者的清濁也可以區分;饑渴時就是只飲泌水之水也覺得滿足快樂無比,這是贊美隱居山林,不出世任官的人,寧願高高的臥躺在東山上,此種清高的操守,足以為世俗所傳頌。

聖人出而黃河清,太守廉而越石見。

注解︰(黃河清)黃河水常混濁,有聖人出,河水才見一清。典出《拾遺記》。(越石)福州城南海邊,有越王石,常隱雲霧中,太守清廉才見。典出《南北吏》。

譯文︰聖人出世的預兆是黃河混濁的水變為清澈,若是太守清廉,那麼福州城南海邊的越王石,就會出現于雲霧迷蒙之間。

醇俗曰仁里,惡俗曰互鄉。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子回車。

注解︰(醇俗)醇音純。是敦厚的風俗。(仁里)《見論語》。(互鄉)即是這鄉的風俗是不好的。見《論語》。(勝母)乃是里巷的名字。二語出《子華子》。(朝歌)邑名。墨子路過此說,「邑名朝歌,歌不及時」,便回車不進。典出《鄒陽傳》。(墨子)名翟,他所著的書,也就叫《墨子》。

譯文︰風俗敦厚的地方叫仁里,風俗惡劣的地方叫互鄉。以勝母為里名,曾子恨這個里名有不孝之嫌,所以不肯進入,以朝歌做為鄉邑的名字,墨子嫌其失時,所以轉車不入。

擊壤而嬉,上世之黎明自得;讓畔而耕,西周之百姓相推。

注解︰(擊壤)堯游于康衢,有老人含鼓月復,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焀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典出《史記》。(讓畔)畔是田界,虞芮二君爭田,連年不決,就到周國,質證曲直,才到他的境內,見耕田的人,兩方都讓開田界,二君自覺慚愧,就此息爭。典出《史記》。(西周)周武王建都豐鎬是在現今的陝西,後來周平王遷都洛陽,是在現今的河南,所以前叫西周,後叫東周。

譯文︰擊壤嬉游,上古時候的百姓,能得自尋其樂;耕田讓界,西周時候的百姓,都能互相謙讓。

長房有縮池之方,始皇有鞭石之法。

注解︰(長房)人名,姓費。(縮地)「費長房學術于壺公,公問所欲,曰,欲觀盡世界耳,公與之以縮地鞭,用鞭一指,欲至之地,即在目前」。典出《神仙傳》。(鞭石)秦始皇要想渡海觀日出的地方,有一神人驅石下海作橋,石行不速,始皇就鞭起石來,石竟流血,典出《三秦略記》。

譯文︰費長房有縮地的仙術,秦始皇有鞭石的方法。

堯有九年之水患,湯有七年之旱災。

注解︰(堯)就是唐堯。(水患)就是洪水為災。(湯)就是成湯,商朝的始祖。(旱災)成湯時大旱七年,掌佔卜的官,呈獻卜兆,說是要用人做犧牲,祈禱天地,方可下雨,成湯就自己剪發斷爪,身用白茅束縛,作為犧牲,在桑林地方祈禱,把六件事情,責備自己,話尚未了,天就大雨。典出《史記》。

白話堯帝時候,有九年的洪水為患;成湯時候,有七年的大旱為災。

商君不仁而阡陌開,夏王無道而伊洛竭。

注解︰(商君)名鞅,衛人,事秦孝公,廢井田,開阡陌。典出《史記》。(阡陌)就是田岸,南北叫阡,東西叫陌。(夏王)就是夏桀。(伊洛)河南二水名。「伊洛竭而夏亡」。語出《老子》。

譯文︰商鞅變法,不顧仁德,廢井田而行私田,從此以後田地大開,人民生活愈苦,夏桀荒婬無迫,所以伊水、洛水同時枯竭,夏不久也亡了。

路不拾遺,由在上之有善政;海不揚波,知中國之有聖人。

注解︰(路不拾遺)孔子在魯國攝相三月,道不拾遺,典出《家語》。(海不揚波)周成王時,越裳氏重譯來朝,說天上沒有烈風婬雨,海里沒有掀波大浪,于今已是三年,知道中國必有大聖人出世了。典出《史記》。

譯文︰道路上不貪拾他人的遺失物品,這種淳美的風俗是由于在上位者有善政所致;由海面平靜沒有大的波浪起伏,就可知道中國有聖人出世,輔君惠民。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幼學瓊林全譯最新章節 | 幼學瓊林全譯全文閱讀 | 幼學瓊林全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