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孩子一生的18種習慣 §§第2種習慣自立

作者 ︰ 未知

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習自立,鏟除埋伏各處的障礙,在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人格。

(美國)戴爾?卡耐基

自立就是自我生存的意識和能力,自立包括自立意識和自立能力,兩者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也是現代人追求的心理品質。簡單來說,自立就是不依賴別人、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做事的精神品質。在當今時代,一個人必須具備自立的意識和能力,這是社會的要求牧業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人一旦具備了自立的意識和能力,就比較容易適應社會,就能把握機遇,更好的發展自己。

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詩人陶行知寫過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可以說,這首小詩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對自立做了最精闢的解釋。用陶行知自己的話說︰「……寫這首詩,志在勉勵青年打破依賴性,不再做那貪圖享福之少爺小姐。」

每個人都應該明白,自立是強者的必備素質。一個人要想在競爭日益的社會上立足,就一定要做強者,做生活、工作的強者,二要做強者,就必須要自立。其實,有時候阻止我們前進的不是貧窮,而是優越。所以,成就孩子成為強者的往往不是優越的環境,而恰恰是困境和磨難。同樣,阻礙孩子發展的通常不是貧窮,而是太多的擁有。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希望孩子做前者,那麼就需要讓孩子自立。

在發達國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非常重視對孩子的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發達的市場經濟讓會要求社會成員必須具備這種能力。

先看一下西方國家是怎樣教育孩子自立的吧!

在瑞士,父母同樣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重培養他們自食其力的能力,為的就是不讓孩了成為無能之輩,成為社會和國家的負擔。比如女孩長到十六七歲,也就是初中畢業剛畢業,她就去一家有教養的人家當女佣人,為期一年左右,一般是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鍛煉孩子的勞動能力,學會尋求**謀生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很有利于孩子的語言學習。因為瑞士有兩個語言區,分別是德語區和法語區,所以一個語言區的女孩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區的人家當佣人。當然,也有相當多的孩子還要到英國學習英語,學英語的辦法同樣是到人家當女佣人,同時學習語言。這些孩子在掌握了3門語言之後,就會到辦事處、銀行或商店就職。這樣,孩子在社會中需要的自立能力就培養出來了。要知道,在瑞士這個國家有一種觀念,人們認為長期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是沒有出息的人,是可恥的人。

在美國,家庭教育的出發點就是培養孩子的開拓精神,使孩子能夠成為一個自立的人。美國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特別注意讓他們通過實際勞動來親身體會和認識勞動的價值。比如他們會讓孩子親自動手修理、拆裝摩托車,也讓孩子到外邊參加勞動。在美國,即使是富家子弟,也一定要自謀生路。農民家庭的孩子除了分擔家里基本活計,像粉刷房屋、除草以及簡單的木工修理以外,還要到外面做雜工,干體力活,如冬天幫人鋤雪,夏天蘀人割草等。

在德國,家長從來不包辦代蘀孩子自己的事情。從小就教育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德國的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承擔家里的一些義務勞動,比如要為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責任感,最終還是培養了孩子的自立能力。

同是在東方,日本教育子女的方式與中國也不一樣。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日本的父母就給孩子灌輸這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他們還特別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比如全家人外出旅行時,每個人都會承擔自己的責任,自己的背包自己背,孩子不論多麼小都不例外。孩子在上學以後,就要利用課余時間,在學校外面打工掙錢。上大學後,他們一般都會勤工儉學。跟美國一樣,有錢人家的孩子也一樣,都需要自己掙學費。

相比之下,我國的許多家庭,特別是富裕的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過度地保護與過多地照顧孩子,這樣不利于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培養。據上海的一份針對小學生自立能力的問卷調查,37%的小學低年級孩子不會穿衣服,30%的孩子不會掃地;63%的高年級孩子不會做簡單的飯菜,57%的孩子不會釘紐扣。

其實,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思想和方法上存在著差異。

發達國家的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大多持「放」的態度。他們認為,孩子來到人世後,就應該有他們的**人格和自立的品格,就應該尊重孩子的行為選擇,父母應該順其自然地給以幫助,而不能越俎代庖地拔苗助長。

而中國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多持「管」的態度,認為生養子女的父母管教孩子是自己的天職,養不教父母之過也。以這種思想為指導表現出的家教,就是從小到大事,事無巨細地包辦孩子的許多事情,結果,未能讓孩子自立起來。

那麼,為人父母者到底應該怎樣去愛孩子,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立習慣呢?

建議一︰幫孩子克服依賴心理

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首先要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否則,孩子就會在人生路上喪失很多機會。有個學生考取了出國留學生,但這名學生一想到出國後沒人給他洗衣,沒人照顧他的生活就感到特別無助、恐懼,最後,他竟然放棄了出國機會。

某市少工委曾對1500名中小學生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其中74.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有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只有13.4%的學生偶爾做些簡單家務,情況實在令人堪憂。

就以上數字,我們不難發現,有相當數量的孩子在生活上依賴父母,可以想象,有些孩子可能已經形成了依賴型人格。這樣,從小處講是影響了個人的前途,從大處說則是影響一代人的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

德國詩人歌德曾說,「誰若不能主宰自己,誰就永遠是一個奴隸。」可以設想,一個處處依賴父母、依賴別人,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人,怎麼可能會有大的作為呢?

依賴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孩子**人格的完善,制約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從而阻礙孩子自立能力的發展。

所以,我們一定不要讓孩子依賴父母,讓孩子也明白,父母跟不了他們一輩子,他自己一定要學會自立,學會**生活。我們要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在平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比如逐漸地學習整理書包等。孩子在**地料理生活的過程中,會逐漸地培養自己的自立能力,會發現依靠自己也能解決很多問題。另外,讓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孩子嘗到**解決難題的甜頭,他的依賴行為勢必逐漸地減少。在引導孩子**地解決難題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要把握好「度」,否則,孩子的難題總也解決不了的話,孩子就會有一種挫折感,這樣可能會削弱他們的**行為。

建議二︰讓孩子明白︰一切要靠自己

有一位哲人曾經這樣說︰「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

舀破侖有一次外出打獵,他剛走到一條河邊,就听到一個落水者在大聲呼救。舀破侖見他在水中使勁撲騰,但就是不往岸邊來,于是,他馬上舉起獵槍瞄準落水者說︰「喂,你要是再呼救,而不向岸邊爬的話,我就開槍打死你。」那人听了,嚇得竟然忘記了自己不會游泳,用力向岸邊游來。經過多次掙扎,那個落水者終于靠自己的力量爬到了岸上。

一上岸,他便氣憤地責問舀破侖︰「為什麼你見死不救,還說要開槍打死我?」舀破侖從容答道︰「要是我不嚇唬你,你自己還不照樣在水中淹死。現在你至少懂得一個道理︰一切要靠自己。」

「一切靠自己」是一句簡單的話,但同時也是一個簡單的道理,而我們做父母的卻沒能讓孩子明白。現實生活中,經常看見這樣的場景︰每當刮風下雨,學校門口就排起了長蛇陣,家長們個個向校園里張望,手里舀著雨具、衣服。這真應了那句話可憐天下父母心!

動物界有這樣一個場景︰善于奔跑的非洲獵豹在捕住獵物後,不是立刻將其咬死,而是有意識地將它放生,然後驅趕小豹追趕逃命的獵物。如果小豹追了一會兒便停下來,母豹會毫不留情地撕咬小豹,直到小豹再去追獵物為止。

不難看出母豹的良苦用心,這樣對待小豹,完全是為了小豹著想,讓小豹明白,要生存只能靠自己,要學會捕食,這樣便能學會生存。這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提了一個醒,應該讓孩子學會生存的本領,學會自立。

建議三︰給孩子長大的機會

作為父母,給予孩子真正的愛,就是要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廣闊的空間。大膽地放開手,給孩子長大的機會,讓他自己長大,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正如中國現代新聞記者、政論家鄒韜奮所說,「凡是兒童自己可以干得來的事情,總是讓他們自己去干,看護或教師至多在旁指導或看著,決不越俎代庖,這是要從小就養成他們的自立的精神。」

如果我們總是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事都不懂、什麼也不會做,所以就必須為孩子做這、做那,那麼孩子可能就因此沒有「長大」的機會了。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這是我們做的父母辛辛苦苦親手為孩子挖掘的,因為我們過分庇護孩子。掉進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機會,也就喪失了自立能力。

發達國家的孩子從小就不依靠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雪天還穿著少許的衣服在雪地里爬,大人們卻一點也不心疼,天長日久孩子的自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學會了如何在社會中生存。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讓我們放開手,給孩子一個長大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在天空中翱翔,在風浪中成長,學會走好前進中的每一步。

建議四︰多鼓勵孩子

要讓孩子變得自立,就要求我們記得時刻鼓勵孩子,讓孩子在困難面前不低頭,要勇往直前,不卑不亢。當然,也需要我們對孩子有耐心,讓他做一些從未嘗試過的事情,多接觸一些社會活動。

另外,孩子在自立方面取得了進步,我們要及時肯定和鼓勵孩子。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信心,這樣孩子才能繼續一如既往地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形成孩子自立與父母鼓勵的良性循環,進而讓孩子實現真正自立。

建議五︰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要讓孩子吃點苦、遭點磨難,這是為了磨礪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情操,豐富他的閱歷,當然,更有利于培養他的自立能力。吃苦教育也是錘煉孩子的**人格。

可能我們並不富有,但我們卻異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錢,幾乎可以答應孩子的任何要求,但孩子卻不答應我們的要求。孩子在學習上不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願意自立。我們也可能沒有讓孩子接受**生活技能訓練的想法,但即使有的話,想想孩子會同意嗎?

我們對孩子的這種妥協,帶給孩子的將是什麼?是一個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成為一個好吃懶做、依賴性強的孩子。

其實,強者都是磨練出來的,也就是吃苦教育。乒乓球世界冠軍鄧亞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也與「吃苦教育」分不開。4歲的時候,鄧亞萍每天要撿上萬個球。年齡再稍大一點,她的家人對她就更為嚴格。她的父親鄧大松在球台上畫上一個點,規定鄧亞萍的每個球都要落在這點上……這簡直就是折磨。但是,鄧亞萍挺過來了,歷盡艱辛後終于成為世界冠軍。

如果當初沒有鄧大松近似殘酷的訓練,會有今天的鄧亞萍嗎?如果當初鄧大松憐愛女兒,那世界乒壇還會出現這樣一位奇才嗎?天下父母誰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只有為孩子準備好一切才是愛嗎?不是的。只有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孩子才能學會**,才能讓他們學會生存,才能「自立」于社會。

建議六︰激勵培養孩子自強的性格

《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之一,它激勵中華兒女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奮斗,改革進取。

當今社會是開放競爭的社會,我們的孩子需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因此,要讓孩子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適應時代變革,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讓孩子在激烈競爭中摔打自己,勇敢地面對困難和挫折,不要輕易放棄。

洪佔輝,一個出生于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在母親離家出走的困難日子里,他用強烈的責任感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他一邊照顧生病的父親,一邊撫養一個毫無血緣關系的「棄嬰」妹妹。從讀高中起,洪佔輝一直把妹妹帶在身邊,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年幼的妹妹,靠做點小生意和打零工維持生活,如今已經整整十幾年。在被評選為「cctv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他說︰「苦難和痛苦的經歷並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資本,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奮斗改變自己劣勢的狀態才是最重要的。」洪佔輝很有骨氣,是新時代自強不息的典範。

法國的羅曼?羅蘭說︰「凡是天性剛強的人,必定有自強不息的力量。」要讓孩子明白,只有在波折與浮沉之中,人生才能得到歷練,才能走向成熟。

另外,我們要清楚一點,自強是讓孩子在艱難困苦面前不氣餒,不失望,而不是讓孩子變得事事要強,時時要強。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改變孩子一生的18種習慣最新章節 | 改變孩子一生的18種習慣全文閱讀 | 改變孩子一生的18種習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