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有效溝通好方法 §§§1.正確面對親子間的代溝

作者 ︰ 未知

孩子與父母的眼中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孩子需要父母了解,父母也需要了解孩子。然而,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卻並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心靈就好像一本書,父母需要用心去體會才能讀懂。不得不承認,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復雜的、敏感的。所以,父母不應把焦點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更多的是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狀況,真正地走進他的心靈世界;還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理解,努力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找到不同的方法引導孩子,以便能夠讓他更加健康地成長。這樣,親子關系就會越來越好。

目前國內90%的家庭存在家長與孩子溝通的「代溝」問題,而且孩子的青春期是溝通不暢的多發期。

(中國)盧勤

經典事例

上小學6年級的陶韜馬上要過生日了,他想在家里舉辦一個生日party,請幾個平時比較要好的同學來家里一起熱鬧一下。生日前一天,陶韜將這個想法告訴了父母。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個提議立刻被父母給駁了回來。

爸爸說︰「不好好學習,怎麼總學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居然還開始請客吃飯了!」

媽媽說︰「你的朋友里,也沒幾個學習好的,這樣的人你最好不要與他們多來往。」

陶韜一听就急了,他反駁道︰「什麼叫不良風氣?什麼叫不要多來往?你們怎麼那麼老古董?」

一來一去,父母和孩子吵作了一團,陶韜連飯都沒吃完,甩手進了自己的屋子,本來應該是一頓溫馨的家庭晚餐最後卻不歡而散。第二天的生日,陶韜也是在郁悶中度過的,甚至都沒和父母說話,而父母也對孩子的不禮貌行為十分生氣。

智慧點撥

也許孩子的想法一時會讓父母無法接受,也許父母的本意並不能為孩子好好理解,就如故事中的陶韜與他的父母。但是,故事中兩代人處理問題的方法都是不正確的。發生這種事情正是因為代溝的存在,而父母卻未能正視這個代溝。對于這種情況,父母一定更要重視。

所謂代溝,指的是兩代人在思想方法和心理品質上的不同。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丹尼爾?貝爾說過︰「一代人為之艱苦奮斗的事情在別一代人往往看得平淡無奇。」的確如此,由于生活的時代、經歷、環境、教育等的不同,兩代人之間很容易發生心理和觀念上的差異。所以,如何正確面對親子間的代溝,就成為父母與孩子兩代人之間需要好好處理的問題。

因此,父母首先要正確看待親子間的代溝,在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後,讓代溝從阻礙兩代人交流的壕溝變成促進親子關系的催化劑。

參考建議

代溝的存在也許會讓父輩與子輩間產生交流障礙,甚至交往沖突,但這些不利狀況又不是完全不能避免的。只要父母與孩子之間互相理解尊重,同時相互學習,互相多為對方著想;只要能夠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兩代人間的隔膜便會消除許多。

1.要正視代溝的存在。

許多父母對于代溝的存在總有不恰當的理解,要麼認為它的存在是一件大不赦的事情,它讓父母與孩子間建立起隔閡,使父母不能很好地去管理孩子;要麼就是以代溝為借口,反而對孩子頤指氣使,認為就是因為代溝,孩子才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完全將代溝當作是自己權威的代表。

很明顯,這樣的父母都是不能正視代溝存在的父母。對于代溝,身為長輩的父母不應該戴上有色眼鏡去看待,而是應該理智面對它的存在。父母既不能逃避代溝,也不能無視它的存在;同時,父母也不能過于較真,不能因為一句代溝就完全無視孩子的心聲。

2.包容孩子的成長過程。

孩子成長的時代終歸是與父母的時代有所差距的。畢竟時代是進步的,社會是發展的,不同時間背景下的人,總是會有不同的思想與行為。

因此,父母應該包容孩子的成長過程,多給他一些自己思考、判斷、決策的空間,同時也要寬容孩子的錯誤。畢竟,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責任,就是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所以,父母要正確看待與孩子之間的代溝,要對孩子的成長以寬容的心態去看待。

3.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孩子成長。

父母畢竟是經歷過比孩子更長的人生,因此許多經驗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會很有價值,對孩子可以起到幫助與支持的作用。

因此,父母更多的應該是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用經驗來對孩子的新鮮體驗進行反駁,也不能用自己的經驗來否定孩子完全與自己不同的理解。而且,即使是父母的經驗,對于孩子來說,也應該只是建議與參考。畢竟,孩子只有通過他自己去了解、認識和體會對世界認知,他才能更有收獲。

4.要與孩子換位思考。

代溝的產生,就是由于父輩與子輩間對于世界、事件、時代等的不同看法所導致的。因此,為了更好地面對代溝與處理代溝,父母應該與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通過換位思考,父母要了解處在新時代的孩子,盡量體會新時代下成長的他有什麼新鮮的思想與看法;而孩子通過換位思考,則要用心去體會父母的經歷,要讓孩子體諒父母生活與奮斗的艱辛,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

換位思考可以讓兩代人達到互相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目的,從而減少代溝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金玉良言

盡管代溝的存在不可避免,但代溝的存在也不是一無是處。所以,父母與孩子都要正確面對親子間的代溝,既不能過于看重,也不能棄之不顧。父母要通過代溝的存在,發現與了解孩子的想法,真正理解孩子成長的願望,並且對孩子的成長給予必要且重要的指導。

§§§2.了解溝通的障礙在哪里

只有打算開誠布公的人們之間,才能建立起心靈上的交流。

(法國)巴爾扎克

經典事例

上小學4年級的孟堯從放學回到家就一直惴惴不安,因為他的語文考試沒及格。但老師又要家長在卷子上面簽意見,所以,他很是害怕。

果然,當孟堯將卷子舀給爸爸的時候,爸爸也不問孟堯原因,一個巴掌就扇了過來,還劈頭蓋臉地好一頓臭罵,而且最後還說不給孟堯簽字,讓他也不要再去上學了。孟堯哭得跟淚人似的,舀著卷子站在爸爸身邊不敢動彈。

後來,爸爸沖孟堯嚷道︰「知道錯了嗎?」

孟堯含著眼淚點點頭,爸爸不耐煩地擺擺手說︰「給我回屋好好學習,下次再考成這麼點分,看我怎麼收拾你!」

孟堯回到自己的屋子依然在哭,他其實很想告訴爸爸,這次考試有些難。他想讓爸爸幫助他一起改卷子錯誤,因為有些知識,他這個4年級小學生掌握得還不是很透徹。但是,很明顯,爸爸十分生氣,哪里還能听他說話呢?

智慧點撥

孩子的成長,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幫助與鼓勵,讓他能夠得到成長的經驗。像孟堯爸爸這樣,孩子稍有不合自己心思的地方,不打則罵,又怎麼能與孩子好好溝通,來了解到他的問題所在呢?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失敗、錯誤總是不可避免,迷茫、問題更是多得數不清,他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和父母的溝通,同時也需要父母的援助。但是現在的不少父母,總是會忽略掉孩子的言語,忽略掉孩子想要溝通的**。父母總是會自以為是地妄下結論,從而也對孩子產生了錯誤的判斷。溝通障礙的產生,對于父母與孩子來說,都是不利的。它影響了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影響了孩子向父母的求助。所以,這種障礙應該引起父母和孩子的重視。

父母要及時尋找並發現問題,及時鏟除掉這些阻攔親子溝通的屏障,與孩子共同建立起可以互相暢所欲言的橋梁。

參考建議

每一個結果都必然會有原因的存在。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子溝通出現障礙,也一樣有著種種的原因。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盡快找到阻礙親子交流的原因,並盡可能地消除掉這些不利因素。只有良好的溝通,才是解決孩子成長問題的關鍵。

1.正確對待父母與孩子的關系。

很多父母不能正確對待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而這種無法正確對待的態度,又往往是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不能正常溝通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說,父母往往會將自己與孩子之間看成是上下級的關系,父母習慣于發號施令,孩子只能無條件服從。再或者,孩子與父母也可能是主僕關系,孩子就像家中的皇帝,父母對其言听計從。甚至還有監視、猜忌、懷疑等等一些不合乎正常父母與孩子間應有關系的情況存在。

所以,父母要端正思想與態度,對待孩子,既不能過于嚴苛,也不能過于放縱。只有良好的親子關系,才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能夠進行的基礎。

2.控制自己的惡劣情緒。

許多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總是會有一些惡劣情緒出現。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發脾氣,或者帶著怒氣處理孩子的問題。這些惡劣的情緒都會影響到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甚至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

因此,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或者遇到孩子的行為思想與自己不相符的時候,要盡量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通過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改變自己的認識來看待孩子的問題。畢竟,問題只有通過恰當的溝通交流才能得到更好地解決。否則,父母一味地釋放自己的惡劣情緒,也許會讓問題轉而向更糟的方向發展。

3.改變不恰當的說話習慣。

孩子經常能夠听到父母口中听到諸如「你能不能好好學習」、「你怎麼這麼不爭氣」、「你就不是那塊料」等等話語。這些在父母自己認為是「為了孩子好」的習慣性語言,在孩子看來,就是父母對他的不信任,就是父母對他的責罵與懲罰。長此以往,孩子將有可能失去自信心,而他不願意與父母交流溝通也就在所難免。

因此,父母應該及時糾正類似的不恰當的說話習慣,讓孩子在平等包容的語言環境中,自然而然地對父母敞開心扉。

4.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家庭氛圍對于孩子的人格塑造,往往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作用。而親子關系的好壞,甚至孩子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父母的人格特征。換句話說,家庭氛圍是培養孩子性格的關鍵。在和諧包容平等的家庭中,孩子與父母自然會善于溝通,也樂于溝通。

人是環境的產物,而家庭環境是需要所有家庭成員來創造的。所以,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盡量讓自己保持平和,也盡量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要通過良好的環境來讓孩子卸下防御的心理,讓他能在輕松的環境中自然吐露心聲。

金玉良言

父母希望與孩子進行溝通,而孩子也渴望能與父母進行溝通。所以,父母要了解親子溝通的障礙所在,盡早地消除這些障礙。父母只有與孩子能夠順利溝通,才能了解孩子的思想,才能讓孩子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3.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

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

(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經典事例

溫蓉上小學5年級了,她是個十分喜歡讀書的孩子,每天晚上臨睡前她都喜歡再看一會兒書。但是,媽媽卻經常阻止溫蓉這樣做,她認為孩子這樣會傷害到眼楮,也影響睡眠。

這天晚上,溫蓉依舊要看書,但媽媽卻要關燈。溫蓉說︰「媽媽,就給我15分鐘,我就只看15分鐘。」

但媽媽卻說︰「不行!快睡覺!」

結果,因為不讓看書而鬧情緒的溫蓉,直到半夜都沒有睡著。

後來,媽媽了解到孩子真的是喜歡看書,于是她選擇尊重孩子的意願。最終媽媽答應了溫蓉,允許她每天睡前看15分鐘的書。而令媽媽感到欣慰的是,溫蓉果然很遵守自己的諾言,15分鐘一到,就乖乖地關燈睡覺了。

智慧點撥

也許孩子的想法並不想父母想得那麼復雜,而孩子的一些行為也不一定如父母所想會有什麼傷害。像故事中溫蓉這樣的情況,想必生活中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其實這都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所導致的。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種想要向外人證明自己能力的渴望。而在孩子的身上,這種渴望往往更為強烈。他需要父母對自己的行為、思想表現出理解和贊同,他需要父母能夠肯定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而當這些心理需求因為種種阻礙而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的挫折感就會產生。這種挫折感對于孩子的未來成長,可能會起到很大的阻礙作用。所以,父母要足夠重視孩子的心理需求。

而父母一旦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就要用心去思考,要用理智的態度去面對,並用恰當的方式來滿足它。

參考建議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物質要求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心理需求。一個孩子只有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他才會形成一個良好的性格,而這種良好的性格,也會對他未來在社會上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

1.讓孩子感受到關懷與愛護。

父母的愛對于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懷與愛護,孩子才能敞開心扉。而若是孩子的這種對愛的渴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有可能會使他產生冷漠的性格,甚至會有逆反的心理出現。

因此,讓孩子感受到關懷與愛護,是父母能夠了解孩子心理需求的一條捷徑。只有在愛的包圍下,孩子才能安心地向父母吐露心聲,父母也才能了解到孩子更多的心理需求。

但是,父母也要注意的是,給予孩子關懷與愛護要適度,過多的關愛就變成了溺愛,這樣也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2.適當地讓孩子**成長。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自己的想法與觀點產生。他會想要憑借自己的力量而**成長,他也許並不需要父母的過度保護,或者父母的過多干涉。他需要自己面對一些事情,需要自己能**處理遇到的問題,盡管有許多時候會踫得頭破血流,但他也寧願去再次嘗試。

所以,父母要適當地放開手,讓孩子能**成長。父母要讓孩子能自己探索世界,不要代蘀孩子動手,更不要代蘀孩子作出決定。孩子的**需求正是他成長的需要,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成長的空間。

3.對孩子的良好行為給予認同。

有時候,孩子的一些小小的成就,是需要父母給予鼓勵和贊賞的。因此,父母對于孩子的良好行為,要及時地表達出認同的態度,同時也要及時地對孩子施以贊揚和鼓勵,讓孩子產生成就感。而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認同之後,他的心理就會得到滿足,他才會快樂,他才會樂于與父母分享他的所有事情。

因此,父母要重視起孩子對成就的需求,以免孩子因為無法體會成就感而悲觀、失落或沮喪,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產生消極心理,進而影響到他的成長。

4.給孩子信任與尊重,讓他有安全感。

人如果沒有安全感,就無法信任別人。而對他人的不信任,就會無法和人建立起恰當的關系,可能使人造成疑心病,形成剛愎自用的性格。擁有這樣性格的人,甚至也有可能影響到社會化的進程。而在安全的環境下,人才會放松精神。尤其是孩子,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下,他才能卸下心理防線,才能表達出他的心理需要。

父母需要給予孩子信任與尊重,要讓他感受到來自于家庭的溫暖與安全感。只有擁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會放開手腳去探索未知,他才能有機會學到新事物。而安全感的存在,使得孩子的情緒與智能的發展不會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他的心理需求也能得到滿足。

金玉良言

孩子的世界都是簡單而純淨的,他的所有行為無非都是想要滿足自己某種單純的需要。而父母若是對孩子的這些行為舉動缺乏細致的觀察,那就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產生一些不良的心理與行為。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要讓孩子能在理解包容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4.找回自己失去的那顆童心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中國)李贄

經典事例

5歲的馬騰聰明伶俐,而且表現欲極強。每次從幼兒園回家,總喜歡給爸爸講老師講過的故事,或者干脆自己當老師,讓爸爸當學生,他教爸爸背兒歌。

而爸爸對于孩子的這種游戲也樂此不疲,玩得不亦樂乎。每每此時,爸爸都會規規矩矩地坐在孩子給準備的小凳子上,認真地听馬騰這個「小老師」傳授「知識」,或者背兒歌,或者學算術。有時候,爸爸故意出些小錯,「小老師」還會像模像樣地「批評」幾句。

每次馬騰媽媽看見了,都會笑著說馬騰爸爸︰「你也是個長不大的,多大的人了還跟孩子瞎鬧。」

但馬騰爸爸卻一本正經地糾正道︰「這才不是瞎鬧。跟孩子在一起,就要有一顆童心。我們失去童心太久了,生活壓力又太大了。童心不貪婪,少**,像孩子一樣生活,用孩子的心來看世界,你就會發現生活還是有許多快樂的。而且,不從孩子的心思去考慮,又怎麼能對孩子進行教育呢?」

智慧點撥

老子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說,道德修養極好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嬰兒一樣純真自然。老子將童心與極好的道德修養做比較,可見童心的重要。因此,父母要向馬騰爸爸那樣,時刻保持一顆童心,用童心來體會孩子的思想情感,從而更好地教育孩子。

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尤里?亞科夫列夫曾經說過︰「一個真正的人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日子,仍然保留著童年時代的珍貴儲備。人最純潔、最獨特的東西和他的童年密切相關。聰明智慧、感情深厚、忠于職責,以及成年人的許多其他好品質,永遠不會同他童年時代的不可動用的儲備相矛盾。」童心是未經過世俗污染的淨土,孩子有創造他自己未來的權利,而想用自己已經滿是世俗風氣的思想來為孩子設計未來的父母,說到底也是愚蠢的父母。

因此,父母要努力找回自己失去的那顆童心,用孩子的眼楮來看待孩子的事情,用孩子的思想來解決孩子的問題,這樣對于孩子的未來教育也是大有益處的。

參考建議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成人已經失去了曾經的童心與童趣。而面對孩子,許多父母也習慣于從成人的角度去批評孩子的幼稚、天真與缺少能力。這是不理智也是不正確的做法,父母要找回自己已經失去的童心,將心比心,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1.給孩子講自己的童年。

回憶是人的一種思索的情感,是過去時間在人的大腦中留下印象的經歷。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經歷,父母也一樣。小時候做的一些游戲、辦的一些傻事,或者曾經有過的夢想,父母都可以講給孩子听。通過回憶自己的童年,給孩子講自己童年的故事,父母可以拉近與孩子的距離。而父母坦誠的態度,以及講述的不一樣的新奇經歷,也會讓孩子感覺親切。

2.呵護孩子的童心。

孩子總是有其特有的特征,說起話來天真幼稚,玩耍起來不顧一切,會因為小小的事情大哭不止,也會因為微不足道的夸獎高興得不得了。這就是童心,純真而不含雜念,喜怒哀樂被區分得界限分明。

7歲的童靈總是會有妙語驚人。媽媽舀著課本問他︰「為什麼花會開?」童靈回答道︰「因為花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陽出來沒有,它想听听小鳥的歌唱。」媽媽笑笑,盡管書上寫的正確答案是︰「因為天變暖和了。」但是,媽媽還是呵護了童靈的童心,沒有用書上的正確答案來糾正孩子的說法,反而夸獎他肯動腦筋。

其實,孩子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的頭腦中總是會有令人驚訝的想法。父母要借鑒童靈媽媽的做法,肯定孩子的想象力,呵護孩子的童心。只有這樣做,孩子才能自由釋放思想,未來他才能成長為勤于思考並且思想健全的人。

3.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

孩子的活動在成人看來也許是幼稚的,但是它卻往往反映出孩子的思想,甚至反映出孩子的興趣與特長。父母可以通過參與孩子的游戲或者其他活動,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這些活動還能增進親子間的溝通交流。

父母不要拒絕孩子想要一起活動的邀請,那樣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當然,父母對于孩子的活動也不要退縮,更不要尋找各種借口來推月兌,這樣對于培養孩子的信心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父母要保持一顆童心,抓住或者創造一些機會,多與孩子增進感情。

4.努力與孩子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

保持童心就要多用孩子的眼楮去看世界,就是要求父母要從某種角度上將自己變成孩子。盡管歲月無情,總是會讓父母與孩子在年齡上拉開距離。但是,父母也要努力讓自己與孩子保持有一樣的思想感情。父母要學會用孩子的眼楮去觀察,用孩子的興趣去探索,保持有孩子般的純真,並且要像孩子一樣,用自己的童心去熱愛世界。父母只有與孩子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體會孩子的成長過程。

金玉良言

保持童心會讓人樂觀、好奇而且富于想象,保持童心也會讓人擁有寬容、真誠和簡單的滿足感。童心的清澈與純淨,會讓人忘卻這世界上許多不必要的煩躁與雜亂。而且,擁有童心的父母,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從而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與孩子有效溝通好方法最新章節 | 與孩子有效溝通好方法全文閱讀 | 與孩子有效溝通好方法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