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一生的好習慣 §§第一章行為好習慣

作者 ︰ 未知

§§§1.蘀父母分擔,懂孝道

一個孩子如果有了好的行為,他一定會在人生的旅程中留下堅定的步伐,也一定會到達人生理想的頂點。無彈窗小說網所以,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行為好習慣。首先,要讓孩子懂得孝敬,這是一切好習慣的根基。一個孩子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的話,那就不用再奢望他能為社會和國家作什麼貢獻了。再次,要讓孩子尊敬師長,不忘師恩。最後,才是對孩子做事行為習慣的培養。關于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父母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要本末倒置。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中國)《孝經》

經典事例

一位女士在接受了聖賢德行教育後,在生日之際去看望父母。為了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他搬來3把椅子,鄭重地請外婆、爸爸、媽媽坐在上面。

媽媽感到很敏感,問女兒︰「女兒,你要做什麼?」這位女士回答︰「爸媽,女兒如今已經34歲了,這30多年來讓你們操了不少心。但是這份養育之恩,我會銘記在心。現在我已經開始學習聖賢教誨,從今以後,我要當個孝順的女兒,不再讓你們操心。今天剛好是我生日,我要跟你們行三跪九叩禮,以感謝你們的養育之恩。」

說完,女士跪在三位長輩的面前,第一拜拜下去後,母親留下了淚水。當拜到第二拜的時候,剛好這位女士上3年級的兒子走了過來,看到了母親跪拜的感人一幕。

這位女士一家人回到自己家後,在剛進門的一霎那,兒子就鄭重地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明年我過生日時也要拜你們兩個。」

智慧點撥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育的起源,也是孩子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從「孝」字的形體上是「孩子背著老子」,表明孝的本質;「教」字,「孝」在先,「文」在後。可見我們的祖先在造字的時候,就指出教育的本質內涵,「孝」是根本。有了這個根本之後,才去學文。

故事中的女士第一拜拜下去時,母親留下了淚水,那是什麼淚水?欣慰的淚水。父母可以為了兒女奉獻一生而不求回報,哪怕是一拜,或者只是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今天好嗎」,他們就滿足得不得了。

每一個人都應該升起對父母的感恩之心,時刻牢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才不愧對與于做人的標準。孝敬父母不能等,並不在乎賺了多少錢,讓他們過上多好日子,其實就是我們生活的一些小細節,哪怕幫父母做頓飯、洗次腳、剪指甲、洗一洗衣服、給爸爸媽媽過生日,都算是盡一份孝心。

而有的家庭,沒有把「孝」作為第一教學內容。導致孩子上了十幾年學,具備了一定的生活技能。但是,他缺少什麼?缺少做人的根本,他不明白孝順的標準,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孝。試想,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順,他對別人的關心,為別人服務是出自真心的嗎?

事實上,缺乏最基本的「孝」的道德教育,讓孩子尊敬他人,對他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最終也都只是空中樓閣,不能落實在現實生活中。所以,孩子的孝心的根基一定要打牢。

參考建議

儒家經典《孝經》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說,孝敬是一個人德行的根本,也是教育的出發點。孩子只有真正對父母奉行孝道,才會推及他人,關心親人、老師及同學,也才會對班級、學校、家庭作出貢獻,最後升華為對社會的責任感,這樣才能自覺地去學習和遵守其他做人的道理。

1.以身作則,對父母和顏悅色。

孩子有沒有孝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影響。所以,教育孩子最根本的原則是上行下效,而孝敬最重要原則的是「尊重」,對父母要和顏悅色,對長輩要謙恭有禮。能做到這樣後,就是不說教,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學會如何做人。所以,從現在開始,父母應該努力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標準。

2.讓孩子明白生日的意義。

生日即是母親的受難日,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而現在的孩子過生日時,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是生日蛋糕、禮物,如果不教育的話,他怎麼能知道生日那天母親生產的痛苦。所以,父母要讓他知道事實,即他曾在媽媽的肚子里待了10個月,一天天長大給媽媽造成了飲食上的困難和行動上的諸多不便,而生產時母親們承擔了很大的生命危險,甚至因為痛苦,拽彎了產床上的鋼棍。通過這些事實,讓他明白生日的意義和父母的養育之恩。

3.呵護孩子的孝心。

父母關愛孩子,孩子孝敬長輩,這種親情關系是互動的。孩子隨時表現出對長輩的關愛,哪怕是讓父母嘗一嘗自己的零食,玩一玩玩具,父母也要欣然地接受,並適時地表揚和鼓勵。這樣孩子才會在鼓勵聲中繼續表達對父母的愛。

父母千萬不要忽略這些小細節,一句「行啦行啦,有這份孝心就夠了,我心領了」就把孩子回絕了。這樣,孩子會感到孝行被拒絕,沒有得到尊重,漸漸地,他們就不願意再向父母表達孝心孝行了。

4.讓孩子讀誦經典。

自古以來就有「香九齡,能溫席」、「二十四孝」等經典故事,那些流傳下來的經典,正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好教材。那些傳統美德不是僅僅停留在文字、書面上的,更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以讓孩子慢慢理解並感悟。

除此之外,讀誦經典還可以養孩子養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去除孩子不耐煩、傲慢的壞習性,培養孩子不浮躁、冷靜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多讀誦古籍經典,從而培養他的孝心。

5.給孩子實踐的機會。

正所謂「習勞知感恩」,真正的孝心要讓孩子在實踐中去培養。平時,父母應讓孩子分擔家里的一些事情,給他當家的機會,讓他學會負起責任來。長輩身體不舒服或生病時,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做哪些事情,讓他學會體貼、關心他人,孝心、孝行自然會慢慢在孩子的心里扎根。父母切忌把孩子拒之于勞動和表達愛心的門外,使他失去表現和學習的機會。

金玉良言

孩子的孝心是在融洽的氛圍中、愛心的驅使下逐漸培養起來的自性行為,也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培養起來的。父母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孝是一種強迫性的勞動,一種額外的負擔,而是要以身示範,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慢慢培養他從內心流露出來的孝行。

§§§2.尊敬師長,不忘師恩

教育兒童的教師應得到比父母更多的尊敬。父母只是生養了兒童,只是給予了他的生命,而教師則將賦予他有益的人生。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經典事例

晚飯後,母親給6歲的女兒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50多歲的老教師,帶著小學校幾十位學生干部去參加一個活動,由于地點較遠,需要坐車去。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跑上車搶座,將座位坐了個滿當,老師最後才上去。這位老師身體不很好,但車上的學生干部們卻沒有一個人給老師讓座位。最後,老師實在站得不舒服,于是就坐在了過道上,但卻立刻就有學生說︰「老師,你別坐在我的包上。」後來,那位老師傷心地說︰「這些學生都是我平時最喜歡的小干部,可竟沒有一個人給我讓座。」

故事講完後,母親問女兒︰「你認為他們做的對嗎?」

「不對!」女兒立刻大聲說。

母親繼續問︰「要是你,你會怎麼辦呢?」

「我會讓老師坐我的座位,我站著。」

母親笑了,女兒馬上也快要上小學了,「尊敬師長,不忘師恩」的好習慣應該提早教會她,這樣她才能成為一個尊師重禮的好孩子。

智慧點撥

現在的許多孩子只被父母灌輸好好學習的思想,從而忽略了最起碼最基本的禮節。在小學生守則中就有尊重師長的要求,但是,現在的不少孩子卻已經缺失了這一禮節。而作為父母,就應該像故事中的母親那樣,在孩子小的時候通過教育引導,讓他養成尊師敬師的好習慣。

尊敬,就是尊崇敬重的意思。尊崇敬重老師,無論在哪里,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老師對自己的教育之恩。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應該成為一個人從小就要養成的好習慣。父母要教育孩子,要心懷感恩之情,時刻不忘向自己傳授知識與道德的老師,而且這種習慣還要長久地保持下去。

因此,作為父母,應該讓孩子牢記「尊師不忘恩」,讓孩子將這一美德發揚光大,讓他在未來成長為一個「尊師長,報師恩」的人。

參考建議

就如我國清朝著名的革命人士譚嗣同的那句「為學莫重于尊師」,一個人要想求學、做學問,首先必須尊崇師道,而當接受了老師的諄諄教誨而成才後,還要時刻不忘老師的教導之恩。尊重師長,是全人類都一直遵循的道德準則。

1.讓孩子不要只說空話。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讓孩子尊敬師長的行為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還要落實于行動中。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尊敬師長」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做人原則,應該將其變為生活中的一種習慣。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看見自己的老師,都應該以敬重的心情去對待,無論是言談還是處事,都要懷著感恩的心。

2.提醒孩子要做到真正尊敬師長。

所謂時刻尊敬老師,是指不論是否看見老師,只要談論起來,就想到老師就是一個人心目中值得敬重尊崇的人。而不是說,只在看見老師的時候,表面上畢恭畢敬,言辭恭謙,一旦轉過身看不見老師了,就可以肆無忌憚,甚至說老師的壞話。這樣的心理與行為絕對不是尊敬師長的表現,而是欺騙與虛偽的表現。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尊敬老師需要外在行動與內在心理一致,這才是真正的尊敬。

3.運用榜樣的力量。

有時候,父母只是讓孩子要學會尊敬,但尊敬只是一個抽象的行為動作,究竟該如何做,究竟又該做到什麼程度,也許有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或者有的孩子盡管理解了,但也會出現行為偏差。

因此,父母可以通過一些榜樣的力量來給孩子以鼓勵。比如開國領袖**,給為他講過課的徐特立老師寫祝笀信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還比如,周恩來總理一直向學生時代老師的家人贈款,以幫助他們度過生活難關,等等。名人的行為與事跡可以從心理上給孩子以觸動,從而激勵他向名人學習。另外,若是父母能以身作則,讓孩子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父母自己的尊師行為,這對孩子更具有教育意義。

4.讓孩子換位思考。

現在的孩子生來就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要讓他去尊敬一個人,況且還是一個外人,有時候也不會很容易。父母可以適當地讓孩子換位思考,讓他體會一下,若是他自己是老師,受人尊敬與不被人尊敬有什麼感覺,也許他會明白一些。

教師節的時候,上小學2年級的季林給教過自己的老師們做了賀卡。媽媽問他,有沒有給幼兒園的老師做,季林說︰「他們早就不教我了,我為什麼要給他們做?」

媽媽說︰「假如你是老師,自己教過的學生不再記得你了,也不給你節日祝賀,你有什麼感覺?」

季林想了想說︰「要是真不記得我了,我會傷心的。」

媽媽笑笑︰「你幼兒園的老師也一樣的。你要記住,教過你的老師都是你要尊敬並記住的人啊!」

季林听了,忙又趕出了幾張賀卡,準備給幼兒園的老師也送去,並祝他們節日快樂。

這是一位明智的母親,她巧妙地用換位思考的方法,讓孩子記住師恩莫忘的道理。這種做法,很值得父母學習。

金玉良言

尊敬師長,不忘師恩。這不僅是對孩子的要求,也要讓孩子將這一美德繼續發揚光大,並傳承下去。只有尊師感恩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求學,並且更好地做人。可見,尊敬師長,牢記師恩,對一個人的未來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3.節約糧食、水和電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中國)朱柏廬

經典事例

7歲的苗苗很喜歡玩水,經常趁父母不注意就到衛生間,打開水龍頭沖水玩。

有一次,苗苗玩得正高興,被爸爸看到了。爸爸說︰「苗苗,為什麼要玩水?這樣一直開著水龍頭不是很浪費嗎?」苗苗滿不在乎地說︰「這有什麼呀,反正水龍頭里總會有水。」

爸爸拉過苗苗說︰「孩子,水不是一直用不完的。電視上都在說,現在很多地方都嚴重缺水,好多的小朋友都喝不到干淨的水,你知道嗎?」

苗苗搖搖頭,好奇地問︰「那小朋友們喝什麼呀?」

爸爸說︰「很多地方因為過度使用水,已經到了非常缺水的地步。那里的小朋友洗過臉的水不舍得倒掉,還要留著洗手,洗過手的水呢,還要用來洗衣服。他們不舍得浪費一滴水,你說,這樣讓水白白流掉,是不是很浪費呢?」

苗苗想了一會兒,點點頭說︰「原來水也會被用完啊!那些地方這麼缺水,我以後不玩水龍頭里的水了。」

智慧點撥

面對地球上有限的資源,糧食和水電的節約,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已經形成為一種社會公德。「勤儉節約」是人類生存的永恆主題。讓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必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在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加強孩子勤儉節約的教育迫在眉睫。父母為孩子講述資源的重要性,讓孩子知道糧食和水電的來之不易,能夠讓孩子形成節約的意識。孩子的言行往往會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在生活中也應該為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典範,從一粥一飯、一舉一動的點點滴滴中培養,並告訴孩子怎麼樣做才能節約糧食和水電。

父母想要杜絕孩子的浪費行為,不能只存在于口頭和形式,而是要讓孩子從主觀意識上轉變觀念,並教會孩子如何節約糧食和水電,才能讓孩子逐漸形成節約的美德和習慣。

參考建議

很多孩子在上學時都會學到《鋤禾》這首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也大多能夠朗朗上口,但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孩子卻還是會有浪費的行為存在。只有讓孩子從思想上切實地認識到資源的重要性,才能讓孩子真正地做到勤儉和節約。

1.讓孩子認識到糧食和水電的重要性。

孩子往往會由于缺乏對糧食和水電資源的認識而存在浪費的行為。父母應該讓孩子認識到水電在生活中有著不可蘀代的作用,讓孩子知道水是生命之源,目前不僅在一些偏僻落後的地方缺水和電,甚至許多城市也會出現水枯竭和用電荒的現象。

父母要讓孩子了解世界上還有許多的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甚至會有人因饑餓而死。因此,一定要注意節約糧食和水電資源。

2.讓孩子了解糧食的生產過程和資源現狀。

父母要想讓孩子懂得節約,首先要讓他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有機會可以帶孩子去農村看一下,讓孩子知道農民是如何播種、鋤草、施肥和澆水的,讓孩子體驗「粒粒皆辛苦」。父母還可以給孩子講述地球上的水資源現狀,讓孩子了解到,水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淡水資源是非常緊缺;而節約電,不僅可以為國家節約能源,還很環保。

讓孩子真正認識到了資源的珍貴,孩子才會形成節約資源的意識。

3.教育孩子如何節約糧食和水電。

當孩子有了節約的意識,父母還要教給孩子如何做才能節約糧食和水電。

在家吃飯的時候,父母不要吃孩子剩下的飯菜。有的父母見孩子吃不完的飯菜,就會幫孩子吃掉,這樣做就會使孩子認為剩飯很正常。如果孩子剩下飯菜,父母應該視情況督促他盡量吃掉,然後告訴孩子,在取食物時應該酌量,認為自己能夠吃多少就取多少,或者每次少取,不夠時再去取。

在孩子洗臉、刷牙或者暫時離開水龍頭時,要提醒孩子在不用水時要暫時關掉水龍頭。可以再利用的水不要一次就倒掉,比如淘米的水可以讓孩子舀去澆花,讓孩子懂得水資源可以合理地進行二次利用,不要教孩子隨意玩水,讓孩子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父母要告訴孩子在離開房間時,把不用的燈關掉,電視沒人看的時候要關好,也可以和孩子商議每月選擇一天不使用電器,關掉游戲機、電視、電腦,作為每月的節電日。

當孩子懂得了節約的方法之後,在父母的引導和帶動下,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形成節約的良好習慣。

4.為孩子做好節約的典範。

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不僅僅是孩子,就連父母自己也常常會做出浪費的不當行為,而父母的行為往往成為孩子模渀的對象。許多孩子浪費的習慣是慢慢養成的,當桌子上的菜不愛吃的時候,父母就舀來倒掉了,這樣就給孩子的浪費留下了機會。

要想孩子養成節約的好習慣,父母自己首先要在生活中做到不浪費糧食和水電。這樣,孩子才能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真正地學會節約資源。

5.公共場合也要節約水電。

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不能只讓孩子在家里做到節約水電。在公共場合也要讓孩子做到隨手關閉水龍頭,消滅長流水,能走樓梯就不乘電梯,這樣既能強身健體,又能節約能源。

讓孩子做到公共場合的節約習慣,不僅僅養成了孩子的良好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社會公德心。

金玉良言

地球的能源是有限的,未來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從孩子的教育抓起。讓孩子懂得為國家和社會節約能源,做一個有公德心的人,要讓孩子學會節約糧食、水電等資源,將孩子的節約體驗、節約意識變成孩子的自覺行為。要知道,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4.愛護公物,做文明孩子

&nbsp

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養的人。

(英國)羅斯金

經典事例

王楠的父母特別注重對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他們自己有看書的喜好,也特別注意對書籍的保護。

一次,王楠和幾位伙伴相約去書城,並和爸爸說好中午在書城見面。當父親在書城找到她們時,每個人手里都舀著飲料,邊看書、邊喝飲料,有幾個孩子還吃著零食,零食的碎屑已經污染了書籍。王楠的父親見狀,說︰「孩子們,咱們把要買的書都舀好,不打算買的都放回原處,叔叔在這等你們,中午叔叔請你們吃飯!」王楠和同學們都高興地按照父親說的去做了。

中午在用餐的過程中,王楠的父親和孩子們聊得很開心。他邊翻看孩子們購買的書籍,邊引導孩子們要養成愛護書籍、愛護公物的好習慣。

這次愉快地聚餐之後,王楠的父親常常和這幾個孩子一同去書店看書,並以身作則地幫助孩子們建立起愛護公物的意識。時間一長,孩子們都樂于遵守書店的規則,也逐漸養成了愛護書籍的習慣。

智慧點撥

愛護公物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必備的修養,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程。其實,孩子是最好教的,只要選對了方法、選對了時機,每一個孩子都是听話的好孩子。王楠的父親是一個有高度教育觀念的家長,他看到孩子們不愛惜公物時,並沒有袒護或斥責,而是在愉快的氣氛下引導,更重要的是,他能抽出時間陪孩子們一同成長。

父母可能會遇到孩子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愛護公物?」是啊,為什麼呢?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具有公共屬性的社會動物,人不可能離開公共環境生活。而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無不渴望生活在干淨、整潔、便利的環境中。比如,每一位坐過公車的人都希望座椅是干淨、未被損壞的,氣味是清新而不是煙霧彌漫的。那麼,如何才能使公共環境達到人們想要的要求呢?唯有人人愛護公物。

因此,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愛護公物不僅僅是為了他人方便,更是為自己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建議

曾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每一個物品中都匯集了勞動者的汗水,尊重物品就是尊重他人的勞動。」父母的確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通過愛惜公共物品的方式來體會勞動人民的付出,來做一個文明的公民。

1.培養孩子愛惜物品的習慣。

在父母給孩子灌輸愛護公物的意識之前,首先應該從小培養孩子愛惜物品的習慣。因為,一個對公物不愛護的孩子,對自己的物品也不會太愛惜。當孩子面對一件物品的時候,首先表現出的是習慣性的態度,而不是辨別這個東西是公共的還是個人的。

父母應首先在家庭環境內,給孩子做一個愛護家庭物品的好榜樣。讓孩子在這個三口之家的「公共環境」內養成愛惜物品的習慣。這樣,孩子會把這種習慣自然應用在對待公物中。

2.讓孩子知道愛護公物的重要。

父母只有讓孩子知道愛護公物的重要性,孩子才會心甘情願地去落實。

一個小男孩一大早坐在公車站的椅子上等車。當他起身準備上車時,褲子被一股拉力拉了一下。原來是被一個座位上的泡泡糖黏住了褲子。小男孩上車後,一手握緊扶手,一手在不斷地清理著褲子上的泡泡糖,心里還想︰「這是誰啊,把泡泡糖吐在凳子上。」突然,一個剎車,全車的人都身體前傾了一下,小男孩也使勁握住了扶手。可是,扶手卻從和椅子月兌離了,他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其他叔叔阿姨身上。看著手中的扶手和掛在扶手上唯一的螺絲,心想︰「今天這麼倒霉!」

好不容易到了學校,小男孩把書包往自己的桌子上一扔,使勁往凳子上一坐,只听「撲通」一聲,原來凳子的一只腿斷了,男孩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此時,小男孩忍不住地哭喊起來︰「我今天怎麼這麼倒霉啊!」

小男孩是被損壞的公共物品害的。當男孩心里痛恨破壞者時,其實自己也是破壞者之一。因為,他平時也有隨處吐泡泡糖的習慣;同時,他經常在公車上邊和同學聊天邊來回搖晃扶手;而且,小男孩在上課時有來回晃動椅子的習慣,老師還因此常常提醒他。結果,這一天,他成了受害者。

父母可以把這樣的事例講給孩子听,讓孩子知道,即使是從個人利益出發,愛護公物都是很必要的。如果每個人都對公共物品損害一點,總有一天會有一個人受到傷害,而這個人一定不是自己嗎?何況,公共物品的使用率本來就高,所以,對于公物要倍加愛護。

3.不袒護孩子的錯誤行為。

孩子不愛護公物的原因之一,是他尚且沒有意識為損壞公物的行為負責。如果孩子知道自己要為這種行為付出代價的話,他就不敢這樣做。父母應該把這種承擔責任的意識通過行為傳遞給孩子,而不是當孩子損壞公物後袒護孩子。

比如,孩子在學校無意損壞了桌椅板凳,當父母得知後,不一定要多麼嚴厲地斥責孩子,但一定要讓孩子如數賠償公物。當孩子從小懂得為自己錯誤負責,就不會隨意去犯類似的錯誤,即使不小心犯錯,也會有承擔的心願。因此,父母不袒護錯誤的行為才是愛孩子的表現。

4.讓孩子遵守公共規則。

很多公共場所都有公共規則,比如學校有校規,圖書館有閱覽須知,游樂園有游園須知,等等。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形成遵守公共規則的觀念。因為,這些「須知」里都有愛護公物的條款。孩子從小有遵守公共規則的觀念時,就不可能違反其中的某一條。

何況,這些公共規則的制定一定是考慮到每一位參與者的長遠利益,有的甚至涉及到參與者的人身安全。因此,父母幫助孩子形成這種觀念,並落實到生活中,就是從根本上杜絕了損壞公物行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是一個真正的文明公民。

金玉良言

愛護公物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愛護公物本身也是對他人、對自己都有好處的事情。作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地把好榜樣表演出來。其次,在生活中讓孩子養成愛護物品的習慣。因為,一個懂得愛護物品的孩子,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這樣的孩子,無論到哪里都是受歡迎的人。

§§§5.大小便宜都不貪

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能超越一世,留其美名。

(中國)洪應明

經典事例

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走到收銀台結賬時,一共是1元錢。男孩從兜里舀出1張10元的鈔票遞了過去,收銀員看見了但沒來得及接過去,忙著先把東西放到塑料袋里。這時,男孩掏了掏口袋,找到了1張1元的鈔票,于是,把10元舀回來,把1元遞到了前面。

一會兒,收銀員忙完了,把鈔票接了過來。由于疏忽,他沒有注意10元已經變成了1元,于是找給男孩9元的零錢。男孩很坦然地接過錢,臉上露出一副欣然自得的神情。

當男孩正準備轉身離開時,媽媽拉住了他的胳膊,用嚴厲的眼神正視他,表情很嚴肅,什麼話也沒有說。此時男孩不知所措,試圖掙月兌,卻被媽媽緊緊拉住。最終男孩將錢歸還給了收銀員,並在媽媽的教導下,主動向收銀員承認了錯誤。

事後,媽媽對男孩進行了道德教育,並給他講「不貪為寶」的小故事,鼓勵他做一個誠實的人。

智慧點撥

不貪佔便宜是一個正直的人所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當誘惑來襲,不佔便宜實際上佔了大便宜,得到的可能不是物質上的,而是別人的尊敬和信任。這種無形的資產要比物質上的暫時擁有珍貴得多。正所謂「吃虧是福」才是真理,何況那個東西本來就不是自己的,更無所謂吃虧了。所以父母應該教育孩子不能貪佔便宜,做一個誠實的人。

而當孩子出現貪佔便宜的行為時,父母應該像案例中的母親那樣,要及時制止,憤怒的語言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尊嚴,而犀利的眼神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一定要讓他當場立刻改正錯誤。以此加深他的印象,防止下次再發生。

事實上,人之所以會有貪佔小便宜的心理,實際上是**在作怪。正所謂「欲是深淵」,一旦孩子養成了佔便宜的習慣,很有可能會越演越烈,最終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父母一定要注重細節,從小事上嚴格要求孩子。

參考建議

儒家經典《大學》言︰「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就是在告誡我們,用違背情理的手段得到的財物,也會不合情理地失去。所以,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父母要教育孩子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不是自己的利益不能貪的好習慣,從根本上做一個誠實的人。」

1.告訴孩子貪便宜是可恥的行為。

父母要讓孩子認識到貪小便宜是可恥的行為,是不誠實的表現,人們也不願意和這種人交朋友。誠實的人應該是在便宜面前不貪不佔,不為小便宜所誘惑,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讓孩子認識到貪便宜的危害性。

父母要告訴孩子貪小便宜的人表面上看是多了一些東西,但他很快就失去了一個可貴的品質,那就是誠實,之後就會因為得不到別人的信任,朋友越來越少;貪了小便宜,會給別人留下一個愛佔小便宜的壞印象,而被人看不起;如果養成愛佔小便宜的習慣,在小便宜面前禁不起誘惑,也容易從貪小便宜發展為佔大便宜,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最後,貪小便宜還容易上當受騙。

3.小便宜也不能貪。

劉備臨終前曾囑咐兒子︰「以惡小而為之,以善小而不為。」小惡和小善對當事者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深遠的。善的種子日後一定會在孩子幼小心靈里生根發芽,指導他往正確的方向發展;而如果孩子第一次佔小便宜沒有得到有效制止,那麼他就會形成「不佔白不佔」的心理,這顆惡的種子逐漸生根發芽後,就可能會導致孩子走上歧途。所以,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愛佔小便宜,貪圖小利益,要及時糾正。

4.讓孩子「借人物,及時還」。

俗語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孩子借了別人的東西,哪怕一塊小小的橡皮,也要及時歸還,下次人家也才肯再借給你。父母也要告訴孩子撿了東西,不能私自收下,要及時上交給老師。同時,要讓孩子愛護公物,不貪佔班級的公共財產。

此外,父母最好禁止孩子向別人借錢,當非借錢不可時,父母應建議他和老師借,因為老師會掌握孩子的需求。此外,父母也要控制孩子的零花錢,避免他養成佔小便宜、亂花錢的壞習慣。

金玉良言

父母不能讓孩子養成貪佔便宜的習慣,也不能讓他太計較得失,因為吃虧本身是一種福。像平時學校里,孩子間你推我一下,我踫你一下的情形都屬于正常情況,父母不必大驚小怪。相反,待人寬厚,能夠原諒他人的性格,會讓孩子變得堅強,贏得友誼。所以,孩子有時吃點小虧,父母不必太過緊張。

§§§6.想好就去做,不拖延

行動是治愈恐懼的良藥,而猶豫、拖延不斷滋養恐懼。

(俄國)列夫?托爾斯泰

經典事例

父親給5歲的兒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只寒號鳥,虛榮而懶惰。百鳥都做巢過冬,但它卻不動,每天在暖暖的陽光下四處玩耍。一天晚上,寒風刺骨,寒號鳥冷得哆嗦,它心想明天一定要做個窩。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太陽一出來,天氣又暖和了。它便忘了昨日的寒冷,繼續唱歌玩耍。最後,每天說‘明天要做窩’的寒號鳥終于被凍死了。」

兒子听後說︰「寒號鳥真笨,做一個窩不就不被凍死了嗎?」

爸爸說︰「要是你,你會怎麼做呢?天氣冷了,你決定築巢,可是你還想玩。那麼你是先玩耍,還是先做窩?」

兒子想了想,回答道︰「當然是先做窩!不然都沒地方睡覺了。」

爸爸笑笑︰「其實,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想好的事情就要去做,不能拖延。你看寒號鳥,把做窩的事情一拖再拖,最後自己都被凍死了。所以,凡事一定要在決定之後立刻去做,一旦拖延,一個人將一事無成。記住了嗎?」

兒子用力地點點頭。

智慧點撥

寒號鳥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這是一個典型的說而不做導致悲劇的例子。這位父親用這樣的小寓言故事來提醒孩子,讓他牢記不拖延做事的道理,想必這個故事會被孩子一直記住,並且故事里的道理也會深入到孩子的生活。

美國哈佛大學人才學家哈里克曾經說︰「世界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習而一事無成,這是因為拖延能夠殺傷人的積極性!」對于那些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拖延是最具有破壞性的行為,同時是也最危險的惡習。一旦開始遇事推托,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而對于孩子來說,一旦養成拖延的習慣,就會使孩子逐漸喪失進取心。而解決拖延的唯一良方就是行動。

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必須做到想好就去做,同時也要幫助孩子改掉拖沓的壞毛病。讓孩子的成長不會因拖延而真的被「拖延」。

參考建議

我國明末清初學者錢鶴灘曾經做過一首《明日歌》,里面有這樣的幾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盡管這首歌是要告誡人們珍惜時間,不能虛度年華,但開頭的這四句,卻也同樣是在提醒人們,一旦決定去做一件事情,一定要立刻著手去做,不要拖延,否則時間會白白浪費,到頭來一事無成。

1.讓孩子少做空想。

孩子都喜歡幻想,這是因為他對周圍的世界感到好奇。但是,父母也同時要注意,一些空想並不等于幻想。有時候,空想而不真的去做是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極大危害的。比如說,孩子一直想學習游泳,但他從來都不真的去做,每天只是在家想象游泳的勢,那麼最後他依然是無法學會游泳的。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多為自己的未來做一些有可能實現的設想,少一些不切實際或者只想不做的想法與行為。

2.鼓勵孩子「今日事,今日畢」。

做事情不拖沓,最基本的表現就是「今日事今日畢」。對于孩子來說,就是生活作息時間正常,起床睡覺吃飯都要按時,及時完成家庭作業,不因為玩耍而耽誤時間。父母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做事規律的習慣,當天的事情盡量在當天完成。若是有一天之內無法完成的事情,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將大事情分成小計劃,每天完成當日的量。總之,不要讓孩子將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否則越積累越多,孩子將什麼都做不完也做不好。

3.要提醒孩子想好再做。

其實,想好了再去做,也是可以避免拖延的一種方法。付出勞動或作出選擇之前,有了深思熟慮,到時候做起來自然要容易許多。畢竟,凡事三思而後行,想好再去做,那麼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而也正是由于事先的充分考慮,對一些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有了一定的準備,那麼應對危機的能力也會增強,這將更增加事情成功的可能性。

因此,在孩子對一件事情或一個選擇做決定的時候,父母要提醒或者給予孩子適當幫助,讓孩子對事情的前後考慮周到,他再做起來自然會省力許多。

4.讓孩子說到做到。

孩子總是會為自己的說到而未做到找一些借口,在得到原諒後,往往會我行我素。孩子這樣的行為,父母應該予以制止。當然,對于拖延做事這一行為,他也會找出各種各樣的借口,比如今天肚子疼,比如這件事情太難做,還比如別人耽誤了他的時間,等等。這時候,父母要提醒並教育孩子,既然自己說出來要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認真想好並及時完成決定,不要找任何借口來拖延。只有說到並做到,這才是做人的正道,也是成功的正道。

金玉良言

拖延是對一個人惰性的縱容。拖延一旦形成習慣,就會消磨人的意志,甚至會使人失去信心,失去前進的動力。只有充分思考後作出決定,並立刻著手去做的孩子,才能更快地接近成功,更好地讓自己健康成長。

§§§7.千萬不要逞一時之能

度得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中國)左丘明

經典事例

有一天,9歲的小宇和幾個小伙伴在一個堆放了大約兩米多高的鋼筋水泥板的院子里玩耍。

一個小伙伴說︰「你們誰要是敢從這堆水泥板上跳下來,誰就是英雄,不敢跳的就是狗熊。」大家都互相望了望,吐了吐舌頭,表示不敢。

另外一個小伙伴問小宇︰「小宇,你不是很厲害嗎?你怎麼也不敢跳?」小宇想,自己若是能從上面跳下來,以後就是他們當中的英雄了。于是便說︰「我怎麼不敢?你瞧著。」說完,便毫不猶豫地爬了上去。

上去後,小宇往下一看,才發現水泥板真的很高,跳下去很可能會受傷。正在小宇猶豫要不要跳的時候,下面的伙伴們嚷起來︰「你怎麼不敢跳了?害怕了嗎?」「原來你也是膽小鬼啊?」

伙伴們的話讓小宇左右為難,這時候再爬下去會不會很丟臉呢?小宇閉上了眼楮鼓足勇氣跳了下去,落地的瞬間感到左腿劇烈地疼痛,小宇疼得大哭起來。媽媽知道後,趕緊把小宇送到醫院。經過檢查,發現小宇左腿骨折……

智慧點撥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其中「少不看水滸」的原因據說是因為《水滸傳》中寫有許多鸀林好漢打斗的故事,而青少年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看了之後更容易沖動行事。

在父母看來,孩子逞能就是自己做一些自身能力達不到的事情,但事實上,逞能是孩子表現欲和自尊心過強的一種表現。面對易沖動、愛逞能的孩子,父母不要一味地呵責,而是應該去引導和幫助孩子。

父母會發現,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崇尚英雄、崇尚勇敢的精神,但是孩子畢竟還小,沒有能力分清什麼是真正的英雄和真正的勇敢。于是,「逞英雄」成了孩子模渀英雄的方式。而逞英雄的背後,是孩子的虛榮心在作祟,虛榮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它會讓孩子不能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的評估,而導致他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父母只有明白了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孩子改變易沖動的習慣,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一個理性的人。

參考建議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有了**的想法,但畢竟又沒有經驗,因此常常會去做他不會做或做不好的事情。面對孩子愛逞能的毛病,父母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孩子不同的心理,作出相應的處理。

1.告訴孩子「英雄」的真正內涵。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英雄主義情節,不然就不會在歷史上不斷地產生英雄,而孩子往往把影視片中的一些野蠻行為看作是「英雄行為」,把片中的人物看作是「大英雄」,這無疑是把「英雄」的內涵理解錯了。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傳統意義上的英雄首先要有冷靜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他們總是樂于和他人分享他們的才能,卻又堅持自己的原則。事實上,英雄的含義是很豐富的,英雄的精神也可以用在生活和學習等諸多方面,父母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告訴孩子︰不怕困難、勤奮學習是英雄精神;有了錯誤勇于坦白,並積極改正也是英雄精神;和壞習慣作斗爭,不斷戰勝自我,而不是企圖壓倒別人,更是英雄精神。

孩子理解了「英雄」的豐富內涵,就會明白真正的勇敢並不是在一些細枝末節上的逞能,也就不會為了逞一時之能而付出毫無意義的代價了。

2.教孩子分清自尊與虛榮。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的,真正有自尊心的人也承認自己有不如別人的地方,但是他們相信通過努力能改變這種狀況。而虛榮心重的孩子卻非常在意自己在別人眼里的形象,總是不由自主地掩蓋自己的弱點,以使自己顯得和別人一樣或者比別人更優越。

父母要告訴孩子,若想成為一個強者,靠逞能是不可以的,如果不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實力,而是急功近利地做表面文章,結果到頭來並不能真正地改變不利的地位,反而會因為逞能而付出更大的代價。

3.教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為了逞能而做錯事的孩子,往往在遇到事情時情緒比較沖動,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因而無法冷靜地思考自己行為帶來的利弊。

父母必須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以理性來平衡自己,在做決定之前,應兼顧到自己的感情和理性,必要時候要排除情緒,遵從在理智的狀態下作出的決定。

遇到突發事件時,孩子往往都會表現出不穩定的情緒,或是大喜大悲,或是做事不顧後果。只有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避免因情緒失控而鑄成大錯,也不會因為逞一時之能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金玉良言

孩子逞能是一種虛榮的表現,而一個人太急于表現自己往往就會越容易失敗。所以,父母千萬不要讓孩子養成愛逞能的壞習慣,要讓孩子學會冷靜抉擇,不要盲目沖動。這樣,孩子才會讓自己有更好的人生發展。

§§§8.腳踏實地,做事才能成功

我們對真理所能表示的最大崇拜,就是要腳踏實地地去履行它。

(美國)愛默生

經典事例

周日,李翔忽然想起自己有一篇作文還沒有改。他打開作文本,只見滿篇的紅色批注。這些都是老師希望他修改的地方。而看到這些紅色批注,李翔實在不想修改,也不知該如何修改。于是,他向母親求救。

母親耐心地給他分析著問題,他也逐漸有了較為清晰的思路。最後,母親建議他完全放開思路,不用局限于修改的部分,最好能夠重新寫一篇作文。

然而,李翔為了圖省事,把不需要修改部分原分不動地抄了一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草草修改了一下。第二天,老師又一次把修改過的作文返還給他,並提出修改的部分和未修改的部分整體不能融合,希望能再次修改或者重新寫一篇。

看到老師的建議,李翔郁悶急了。如果昨天听母親的話,踏踏實實寫一篇,也不至于等到今天再來完成,何況周一的作業格外多。

回家後,母親提醒他︰「這次要認認真真完成,免得明天再來一遍,那就得不償失了。」

智慧點撥

孩子為了盡快完成手頭的事情,肯定會忽略做事本身的質量,最後「返工」的結果也是意料之中的。而做事加上返工的總時間往往超過認認真真、踏踏實實一次完成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認真完成的過程中心情是平和的,是想著如何把事情完成好,這種心態不會讓孩子感到痛苦。而孩子總是想著「趕快完成」時,暗示出孩子對這件事的厭煩。而孩子不得不做自己厭煩的事情本身是非常痛苦的。完成之後的返工會使孩子更加痛苦。孩子個人痛苦不說,做事的結果也不會太好。一個討厭學習的孩子,學習成績肯定不好;一個厭煩工作的職員,不久不是被辭退就是自己離開。

所以,孩子對于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與其在其中痛苦掙扎,不如踏踏實實、高高興興去做。而這種踏實的精神是要靠父母平時對孩子的培養形成的,只有孩子養成認真做事的習慣,孩子才能真正過幸福的人生。

參考建議

腳踏實地、安分守己的態度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父母要幫助孩子在長期的鍛煉和磨練中形成良好的做事習慣,並讓孩子的做事效率真正地提升起來。

1.做個性穩重的父母。

一個做事腳踏實地的孩子一定具備了一個品質就是耐心。有耐心的孩子內心不會是急躁的,而這種不急躁源自于生活在一個有平和氣氛的家庭環境里。因此,父母在家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應付了是,而說話、吃飯、走路都以穩重為本。這樣,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內心就不容易急躁起來,做事時心總是很安定,那麼,踏實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此,請父母用穩重的個性為孩子搭建踏實做事的平台。

2.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在和孩子生活的過程中,要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因為,耐心是在長期做事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同樣,只要孩子自己動手去做點滴小事,長期累積下來無形中就會形成腳踏實地的習慣。

一位勤勞的母親,對兒子的事情總是大包大攬。兒子長成將近30歲的小伙子了,母親還給他洗內褲和襪子。兒子在家基本上沒做過家務,所以,他無論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稍微瑣碎的事情,就特別沒有耐心完成。而且,還有好高騖遠的毛病,總認為這些小事不值得一做,真要自己動手去做的時候有不願意做。于是,總是在高不成、低不就中徘徊。

父母千萬不能忽略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要輕易剝奪孩子成長和鍛煉的機會。因為,只有讓孩子實際動手去做了,他才能真正體會到事情的難易,也能真正從中提升能力,也會腳踏實地地去做該做的事情。

3.不要讓孩子參加太多的課外班。

似乎培養孩子腳踏實地的習慣和參加課外班沒有什麼關系。但是,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當孩子要做的事情過多的時候,就不會想著要認認真真地完成它們,而自然想著盡快做完了事。

而且,孩子一周之內、或者一天之內參加過多的課外班,特別是自己不想參加的學習時,孩子整天的狀態都是無奈和煩躁的。如果孩子長期處于這種煩躁的情緒中,那麼,「煩躁」就成了孩子的性格。這樣,孩子就無法把腳踏實地的精神發揮出來。

所以,父母應根據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喜好來決定是否要給孩子報課外班。父母千萬不要以看似龐大的知識量去毀掉孩子平靜的心情。因為只有平靜的心做事起來才能腳踏實地,只有腳踏實地,才有成功的可能。

金玉良言

父母要讓孩子有一個意識︰成功的捷徑只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而培養孩子腳踏實地的品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一定是要孩子親自去實踐。只有孩子長時間、日復一日地反復鍛煉,孩子自然就從實際操作中磨練了耐性,也會潛移默化地把踏實、認真的品性融入自己的性格中。

§§§9.有主見,不隨波逐流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意大利)但丁

經典事例

上初中1年級的張帥一天下午放學回家,走到正在看報紙的媽媽身邊,笑眯眯地對媽媽說︰「媽媽,資助我80塊錢吧。」媽媽一愣︰難道他在外面闖什麼禍了?但是媽媽仍舊故作鎮定,繼續看報紙。

張帥接著說︰「過段時間,我們要代表學校去參加一場籃球比賽,隊里要買一身新隊服。」媽媽問︰「什麼時候去啊?」張帥小聲說︰「說了您可別不讓我去啊?下周二,要比兩場。」媽媽繼續說︰「那豈不是要逃課?」張帥解釋道︰「嗯,不過就兩天,您放心,我讓同學幫我做筆記了,肯定不會耽誤學習。」

張帥本以為媽媽會反對自己逃課參加比賽,可是媽媽卻說︰「你已經是個大孩子了,很多事情你自己決定吧,媽媽相信你。」?p>

潞螅?杪璨喚鱟手?潘?0元錢,還為他買了一雙新運動鞋參加比賽。

智慧點撥

自古以來,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做人有主見,處事敢決斷。他們忠于自己的目標和想法,為自己的夢想而活。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不論做任何事,都要**思考,不必總是顧慮別人的想法,也不必總是取悅他人。

有主見的孩子是建立在自信心基礎上的,他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像張帥那樣,他已經分析出逃課參加比賽的利弊,並找到彌補的措施,他完全有能力將逃課產生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給他做這個決定的權利,並鼓勵他。

相反,很多孩子會有一種從眾心理,表現為人雲亦雲,隨大流,一般這種情況是孩子沒有主見的一個表現,他缺乏個性和自信。那麼,父母就應該注意培養他**的意識,教他擺月兌依賴他人,做一個有主見的人。

參考建議

國學經典《新唐書?魏征傳》言︰「兼听則明,偏听則暗。」唯唯諾諾、隨波逐流是沒有想法或不敢表達;相反,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則是不能正確認識事物,同時又听不進去別人的諫言。這兩種極端都不能使孩子走樣成功,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要能有一顆謙虛的心听取別人的意見。

1.給孩子家庭大計的發言權。

孩子是重要的家庭成員之一,可是往往父母在決定一些事情,尤其是關于孩子的事情時,一句「大人說事,小孩不要插嘴」就把孩子排斥在外。事實上,孩子有權參與家庭事件的討論和決定。父母要適時鼓勵孩子︰「這件事爸爸媽媽想听听你的意見,咱們商量一下怎麼解決才好?」讓孩子參與其中。

當然,當一家人一起商量某件事的時候,父母要把意見耐心地傳遞給孩子,讓他思考判斷,然後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置于孩子的思維高度,最後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

2.幫孩子分析利弊,但把決定權留給他。

當孩子小心翼翼地征求意見時,父母不妨放開權力說︰「這件事由你自己做主,我們相信你一定會做好的。」或者說︰「我只提示你這兩點,其他的事你自己決定。」相信孩子會為父母的平等感到滿心歡喜。

當父母幫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弊後,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這也是讓他學會對自己負責的一個過程。

3.教孩子學會說「不」。

孩子有主見需要有一個表達的過程,即使是對某些事情不滿意、不喜歡,父母也要耐心傾听。比如,孩子說「我願意玩捉迷藏,不喜歡孩子拍皮球」等,父母不要貿然反對,要讓孩子要學會勇敢表達否定的觀點。

4.不對孩子發號施令,適時商量。

商量,要求父母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不是發號施令,更不是一味地遷就。而要是與孩子通過對話的形式,多溝通,多相互了解,從而雙方達成共識,形成可接受的意見或辦法。商量的另一關鍵是傾听,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傾听,听了別人的意見要學會分析,從而形成一個正確的思維。

5.不用「听話」贊揚孩子。

順從不是孩子的一種美德,所以父母不應該用這樣一種意識影響孩子。父母盡量不用「你真听話」贊揚孩子,讓他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听話就好,而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同時,父母也最好不用「不听話」訓斥孩子。比如︰可以將「讓你先寫作業,你怎麼這麼不听話呢」換成「你如果先把作業做完,肯定會玩得更痛快,是不是?」所以,父母最好把「听話」、「不听話」、「乖」一類語言都去除掉,換一種方式鼓勵或批評孩子。

金玉良言

教育孩子還是要依照孩子的性格來,調皮的孩子點子多、主意多,而安靜的孩子可能更願意听一听別人的意見。不管什麼樣的性格,尊重是根本,父母都要因勢利導,為孩子的個性發展和自由**創造有利于其發展的條件。

§§§10.做事一定要有計劃

我們做計劃是為了確保自己正在做最重要的事情,為了有效地與他人合作,為了更快地對意外事件做出反應。

(英國)培根

經典事例

一位父親做事非常有計劃性,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他也是十分注重引導孩子做事有計劃。

一天,孩子對他說︰「爸爸,我周末想去郊外玩。」他沒有直接對孩子說「好」或者「不好」,而是心平氣和地問孩子︰「你計劃好了嗎?你想好與誰一起去了嗎?打算在那個地方做什麼?乘坐什麼交通工具去?需要帶什麼東西嗎?」孩子說︰「我都還沒想好呢!」這位父親說︰「沒想好的事情最好先不要說。如果你真想去,就應該像爸爸一樣,先做好計劃。」很快,孩子就做好了計劃,父親也很愉快地答應了孩子。

後來,當這個孩子每次提出某項請求時,父親都會問他︰「你做好計劃了嗎?」幾次之後,孩子逐漸習慣了在行動之前做計劃,而且也養成了先計劃後辦事的好習慣。

事實證明,這個孩子做什麼事都比較嚴謹,也比較順利,容易做好,因為他做事之前一定會周密計劃一番。

智慧點撥

做事沒有計劃,缺乏條理是兒童時期的一種自然反應,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對孩子加以引導,孩子往往就會養成不良的習慣,會給他的人生帶來很多麻煩。

要讓孩子知道,小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大到一生的目標追求,都需要有個計劃。計劃,就是對自己要做的事情,要達到的目標有具體的時間規定,有準備、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驟。做事有計劃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態度,是能否把事情做好的重要因素。

在生活中可以看到,有很多人看起來總是很忙碌,可是,總結一下就會發現,雖然忙碌了一整天,可忙得一點價值都沒有。因為沒有計劃,不知自己在忙什麼。所以說,做事有計劃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孩子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不至于手忙腳亂。

時間是寶貴的,要讓孩子把時間合理地運用在生活中,使它產生最大的效益。如果做事沒有條理,不懂得計劃,那孩子的青春就都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了。要讓孩子明白,在人生道路上,做事沒有條理、沒有計劃的孩子將會比其他孩子走得更辛苦。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早晨起床找不到襪子,臨上學時找不到學習用品,要出門了又再找鑰匙,這都是做事沒有計劃性和條理性的現象。事實證明,一個做事沒有計劃的孩子,連自己的生活都料理不好,更不用說做其他的事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做事有計劃。不但要有大的規劃,而且每一天都應該有計劃,當孩子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後,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當機會來臨時就會很輕松地抓住。反之,如果他沒有做好準備,任何機會他都很難抓住。

在調查過很多成績優異的學生後就會發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做事有計劃,一步一個腳印。所以,要想有所收獲,必須要孩子養成做事有計劃的好習慣。

參考建議

儒家經典《中庸》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就是,不管做什麼事情,如果事先有計劃,往往會事半功倍。如果不習慣在行動前制訂計劃,而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做事,想成功非常難。只有讓孩子做一個做事有計劃的人,他才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才不至于自亂陣腳。

1.讓孩子明白計劃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向孩子強調計劃的重要性,要讓孩子明白,有計劃地做事能讓他做事有方向,這就好像一個人要去一個地方,如果事先沒有乘車計劃,就會漫無目的地亂乘車,無論如何也到不了終點。所以,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須要有詳盡的計劃。

2.教孩子制訂計劃。

要想讓孩子做事有計劃,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制訂計劃。當然,父母可以向孩子做示範,把自己的計劃告訴孩子,並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幫著計劃。比如,周末清晨,可以對孩子說︰「今天我這樣安排,吃完早飯後,我們到植物園看花,中午回來吃午飯,午睡後我們去游泳館游泳,四點我帶你去海洋館,回來後,你寫一下一天的見聞。你覺得這樣安排好不好?」這種示範可以讓孩子學著去安排自己的事。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影響孩子一生的好習慣最新章節 | 影響孩子一生的好習慣全文閱讀 | 影響孩子一生的好習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