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黎明 第四十九章 周馥

作者 ︰ 戒念

正如同王伯良所想的那樣,現在的基本上沒有人能夠認識到《格致匯編》這本期刊的價值所在,因為中國做老大的時間太久了看不起西方文明就算少了個圓明園也不會驚醒他們。不管王伯良願意不願意,中國想要富強就必須學習西方的科技,這是必由之路沒有別的選擇,而《格致匯編》這樣努力在中國傳播通俗易懂的實用科技知識的期刊簡直比金子還寶貴。胡雪岩不清楚這其中的價值,但他相信王伯良的眼光——自從那次會面之後他雖然信服王伯良的判斷卻也並不盲從,這種涉及自己身家性命的事情他自然要調查清楚。

胡雪岩別的沒有就是不缺銀子,他的實力此時也體現無遺,他並沒有等待太長的時間便得到了所需要的信息——日本、意大利等地確實是在擴大桑蠶養殖而且十分驚人。意大利這樣的歐洲國家就不用說了,就是旁邊的日本利用西方現代的養殖技術和繅絲工藝並輔以國家力量促進蠶絲出口,也許它們的蠶絲品質比不上湖絲,但在普通白絲方面絕對不遜色于中國的土絲,而如法國這樣的蠶絲進口國更喜歡進口這樣經過現代工藝繅過的白絲,而中國的土絲還需要經過再次繅制。蠶絲業可不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古董業,湖絲品質雖然是最好的,但真正賺錢的還是出貨數量的普通蠶絲,一旦日本和意大利的蠶絲成了氣候那對于胡雪岩的囤積政策簡直就是毀滅性的打擊——而從現在反饋回來的情況來看,這不過是時間早晚的事情,不過擺在他面前的事實是只要在關鍵時刻爆出其他蠶絲產地豐產的消息,那他的囤積居奇的把戲必然會完蛋,這種商業虛假的消息會造成什麼影響他心中很清楚。

也正是因為如此,哪怕王伯良現在還是個一文不名的小人物,胡雪岩也不敢小看了他,每個月總是要寫一兩封信聯系一下保持兩人之間的交情——這在頭頂著一系列耀眼光環胡雪岩身上可是非常罕見的,有鑒于兩人的身份地位差異也算是絕無僅有了。王伯良在信中著重說明了《格致匯編》非常重要,天津上海距離遙遠怕照顧不及希望他能夠就近給予各種方便,胡雪岩毫不猶豫的便答應了下來——王伯良並沒有在心中說《格致匯編》的意義,這些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而胡雪岩也看重,他就只拿自身無煙火藥的發明專利舉了個例子,說自己的發明靈感來源于《格致匯編》,而這個專利讓他賺了幾十萬兩白銀,他希望更多的國人能夠看《格致匯編》,除了開啟民智之外也希望有人能夠像他一樣。

王伯良雖是說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而胡雪岩也是極為驚嘆——哪怕是他這樣的超級巨商,幾十萬兩銀子也不是這麼好賺的,相比之下兩手空空的王伯良能夠在二十歲之前不靠任何人際關系,沒有任何本錢的情況下賺了幾十萬兩,胡雪岩也只有「佩服」二字。胡雪岩的支持力度遠比王伯良想象的要強大的多,他壓根就沒想著讓王伯良付賬,如果要不是《格致匯編》並非是一本人人都感興趣都能看懂的期刊,不然他還真想著將其擴大一倍的發行量,不過他名下的阜康錢莊掌櫃親自拜訪傅蘭雅直言可以每月提供三百兩白銀以資助《格致匯編》的發行——對于老胡這等巨商而言,每個月三百兩確實是算不得什麼,但對傅蘭雅而言卻是解決了不少辦刊的窘困局面。

無煙火藥這樣的巨額專利項目畢竟是經過畢德格之手達成的,這也就意味著李鴻章也知道了此事,老李和他的一干心月復幕僚對這筆巨額交易也是被驚得目瞪口呆,他們可從來沒想過專利居然能夠賣出如此天價來,不過畢竟他們都是見過世面的人,想想自己經手過的武器外購交易,羊毛出在羊身上,與當今武器交易市場上最為強勁的買家大清帝國動輒數十萬上百萬白銀的武器采購而言,專利的價值體現無遺。事實上周盛傳在將盛軍與王伯良合作置辦洋務的事情,老李這麼痛快的答應下來也是因為通過這筆專利交易知道王伯良多少有些身家,王伯良再怎麼折騰也不會累及盛軍,而一旦合作成功盛軍作為拱衛京畿最重要的淮軍軍事力量將會得到非常強勁的加強——這不僅僅體現在軍費運作上,更體現在軍心凝聚上。

巨額的專利交易固然引人注目,不過更吸引李鴻章及其幕僚的是王伯良在上海委托各個書局出版的的書籍——《德意志帝國五十年》、《海權指南》、《歐洲陸軍》、《戰爭論》、《邁向強權》、《外交概論》……這些書涵蓋了外交、政治、軍事、還有列強發展歷程等諸多方面,它們不僅吸引了李鴻章這樣的洋務派,就連很多讀書人也是感觸頗多。從上海到北京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談論王伯良和他的書,同樣在國外他的書也引起了諸多爭論,尤其是的《海權指南》更是轟動一時——他的《海權指南》其實就是後世馬漢的《海權論》,不過王伯良對于《海權論》的具體內容並不是十分清楚,但這並不妨礙他用「海權論」三部曲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當然原本歷史上的「三部曲」直接讓他一本書終結,他需要干脆利落的來奠定自己在海權領域的權威,內容上可能略顯粗糙但海權的關鍵觀點他自信表述的應該不遜于馬漢,後世網絡論壇上大牛們站在無數先賢的肩膀上外加近百年的歷史發展所得出的結論絕對比現在任何人都要犀利的多。

各人關注的焦點不同也就使得王伯良的書有不同地點,《海權指南》固然是偉大的節點,但這也只有在國外引起轟動,在國內雖然被李鴻章這樣正在籌備北洋海軍的人所重視,卻遠不如《德意志帝國五十年》更讓國人所矚目——這本書完全就是王伯良特意針對李鴻章這樣「哈德派」所寫的。

現在的「哈德派」可不是一百年後網絡上對德**事力量極為推崇的「哈德派」,現在的德意志帝國無非是在十年前德法戰爭之後迅速成為歐洲強國的,只有少數中國精英才知道在地球另外一端有這麼一個只用了幾十年便從分裂到統一的強大的德意志帝國。在很多開始睜開眼楮看世界的中國人眼中快速完成統一並且迅速崛起的德意志帝國就是他們的榜樣,但他們並不知道德意志帝國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他們只是從外國來華的傳教士、駐華使節和外派的外交官的言辭中得到一個片面的德意志帝國,德國人在這幾十年中到底做了什麼事情?細節如何?卻基本上沒有一個人能夠說得清楚,卻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大清帝國本身就比德國的基礎好,德國能夠做到的事情大清帝國理應也可以做到,表現出來的便是德國著名的軍火公司那具有特殊意義的「克虜伯」翻譯。

《德意志帝國五十年》便是王伯良精心撰寫的一部德國如何從分裂到統一並且一步步成為世界頂級列強的書,在書中從政治、經濟、軍事、工業、外交等他所能想到的一切方面來敘述德國這五十年的變化,以此還延伸到歐洲最主要的幾個列強的情況。這本內容超過三十萬字的書堪稱巨著,其實王伯良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便開始著手這本書的寫作了,如果他只是想為了博取聲名而獲得某個大佬的青睞可以完全不用這麼悉心準備這本書,但歷史上中國近百年來都有人嘗試學習德國的崛起模式,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是觸目驚心,他們沒有後世百年的眼光沒有看到自己的基礎而生搬硬套自然不會成功。王伯良固然有借自己出書彰顯聲名的意圖,但傳播更先進的思想才是他最為看重的——在這個紛亂的時代,誰又能保證自己一定能夠成功?自己也許會在的某個時刻倒下,但他可以留下些東西供後人參考而避免後人少走些彎路。

「酗,這書是不錯,可惜通篇白話又有這麼多的新‘標點符號’,這不免就落了下乘,只是讀罷過後書中多有之言,可是酗有何思量?」一名清瘦美髯的中年人手中拿著一本書坐在客座上斯條慢理的問道。

王伯良已經不是當初剛剛回國時候那般對人事無知之時了,既然決定要上李鴻章這艘大船自然要對這艘船上的重要人物有所認知,而眼前這位差不多四十多歲的美髯公恰恰是李鴻章幕僚中非常重要分量的人物——周馥。對于周馥的事跡他也是在這段時間里才打听了不少,歷史上周馥名聲並不顯赫,從他所知道周馥的經歷來看這是個典型的幕僚,能力算是中上但卻非常忠于李鴻章——王伯良在總督衙門時並過周馥,那時周馥還在安徽老家為母丁憂,兩江總督沈葆楨就在他丁憂期間以修理金陵城垣大工的美差勸他留在江蘇任職,而周馥卻非常堅定的推辭「李相國待我最厚,我既出山,安可無端棄北而南也……」

周馥就是丁憂後返津回到李鴻章麾下繼續做事的,不過他在上海買到了王伯良剛出的幾本書,尤其是風潮最盛的《德意志帝國五十年》,他現在手中拿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冊而已。事實上這本書是分成了五冊先後出版發行的,這也是書局想要看看風頭如何再決定印刷數量,現在看來顯然效果遠超當初想象,不過雖是加快了發行進度但在市面上也只能買到三冊,後面兩冊還在加緊趕工。

周馥買到前面的三冊後便在船上就開始翻閱起來,身為李鴻章的重要幕僚尤其是他在丁憂前就擔負起籌辦海防支應局負責北洋水師軍餉收放事務,特殊的地位和經歷使得他成為這個時代少數幾個「睜開眼楮看世界」並且是「看的比較清楚」的中國人。周馥自然知道其中的價值,而王伯良的其他幾本書他也都買了過來粗略的翻閱過一遍,只是其他的書都為軍事方面周馥熟悉軍務卻對西方現代軍事了解的並不深刻,他只是憑感覺認為其他諸如《海權指南》非常有意義,卻也無法說出更深層次的東西。不說周馥是文人出身有過經營軍旅的經驗限制了他的認知,而是在當今大清帝國能夠說懂現代海軍的幾乎沒有這樣的人才,即便是福建船政在西方老牌海軍強國眼中充其量只是個嬰兒連孩童的資格都不算不上。

「先生博學多聞想來應知道《增訂解人頤新集》中那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故事吧,西方列強國家一個重要的基礎便是契約精神,標點符號利于清晰表明精確意思是以大行其道,而至于用白話來著書也是避免含糊不清之意。晚生以為所著之書是為讓沒有去過洋人國家的人更加清楚的認知對方,他們有純屬開闊眼界之人,也有如先生一般實用之人,前者也就罷了含糊不清也鬧不出什麼亂子最多不過為人恥笑而已,而如先生讀書了解列強以便為國謀劃若是用了這等書那後果極為嚴重,是以晚生寧可為人恥笑文法不通也不願誤人……」王伯良笑著解釋道。

其實標點符號和白話文的問題王伯良早在另外一本由《格致匯編》出版的書中已經說明了,不過他卻沒有考慮到《格致匯編》的讀者群非常少,影響力亦是有限,這個問題就是王伯良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不過這個缺憾很快就被《德意志帝國五十年》這本流行書給補齊了。其實他不知道在自己書中介紹西方標點符號的他並非是第一人,而是曾經在美國留學時有過一面之緣的張德彝,張德彝在《歐美環游記》中曾經簡單的說了幾句,當然張德彝的書也是屬于小眾,況且這本書至少比王伯良早了十來年,怕是連記得的人都沒有。

周馥听後點點頭,《增訂解人頤新集》這本書他自然讀過,心中雖然對王伯良的解釋並不以為然,但卻也認同這個觀點。大清帝國沒有列強國家所設置專門負責外交的外交大臣,但由于李鴻章涉足外交領域影響甚深,洋人多半喜歡與之打交道,李鴻章也便成了不掛名餃的「外交大臣」,周馥作為他的心月復也多接觸甚多,洋人固然貪婪狡猾卻最重合約,最喜歡的便是鑽合約的空子,大清官員不願與洋人打交道最為頭痛的便是這點。

這篇小說不錯推薦先看到這里加收藏看完了發表些評論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帝國黎明最新章節 | 帝國黎明全文閱讀 | 帝國黎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