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樓一覽 §§第一章四庫七大藏書樓

作者 ︰ 未知

清朝在北方收藏《四庫全書》的四座書閣,分別為北京紫禁城皇宮文淵閣、京郊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故宮(今沈陽)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合稱內廷四閣(或稱北四閣)。此外,清政府又在南方的鎮江金山寺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建文匯閣,杭州西湖行宮孤山聖因寺建文瀾閣,即江浙三閣(或稱南三閣)。

文淵閣

位于北京故宮太和殿東南,東華門西北,文華殿之後,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文淵閣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文源閣

位于北京圓明園內,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咸豐十年(1860年)八國聯軍入侵時縱火焚毀。

文津閣

位于避暑山莊(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區西北部山腳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藏書于1915年運至北京,現歸北京圖書館收藏。

文溯閣

位于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1782)興建,是七閣中藏書最完整而散失較少的一閣。于1966年運于甘肅,現藏于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館。

文匯閣

位于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大觀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咸豐四年(1854年)毀于太平天國運動。

文宗閣

位于江蘇省鎮江市的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咸豐三年(1853年)毀于天平天國運動。

文瀾閣

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閣中僅有的一閣,初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倒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現屬浙江省圖書館。

四庫七閣釋名

《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一部御敕、官修的大叢書,其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海匯百川,綱舉條貫,萃四千余年之文化,以成歷代典籍之大觀。」是我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寶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部類,「收入《四庫全書》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種,七萬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種,九萬三千五百五十一卷。這些書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國古代的重要著作」。並「首繕四部,棄置于大內之文淵閣,奉天之文溯閣,圓明圓之文源閣,熱河之文津閣。其後又續成三部,分儲楊州之文匯閣,鎮江之文宗閣,杭州之文瀾閣,每部三萬六千三百冊,連翰林院副本合計共二十九萬四百冊。」一部大叢書抄寫了八份,並為其在全國建造了南北七處藏書樓,此壯舉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甚稱為史無前例的世界文化偉業。

四庫七閣名之緣起

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清高宗自稱「稽古右文」,要「彰千古同文之盛」,下詔搜訪遺書,十二月就開始纂修《四庫全書》,次年二月成立「四庫全書館」,任命皇室都王及大學士十六人為總裁,六部尚書及侍郎為副總裁,下設總纂官、總校官等三百余人,如當時著名學者紀昀、陸錫熊、戴震、邵晉涵、周永年、朱筠、姚鼐、翁方鋼、王念孫等人均任編修要職。另配繕寫人員達四千余人……可謂人才濟濟,盛時興文之壯觀。歷時十年,至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82年1月)第一部《四庫全書》編寫完畢,庋藏于文淵閣。後其它六閣全書相繼完成。

早在《四庫全書》開始纂修時,乾隆就決定建立宮廷藏書樓閣「籍資乙覽」,這一思想在其《文淵閣記》中表達的十分明確︰「‘凡事預則立’,書之成,雖尚需時日,而貯書之所,則不可不宿構,宮禁之中,不得其地,爰于文華殿後建文淵閣以待之。」(《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三,頁一至二)此後,北四閣先後建成。又「因思江浙為人文淵藪」,高宗決定再續寫三部藏于江南三閣。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諭︰「朕稽古右文,究心典籍,近年命儒臣編輯《四庫全書》,特建文淵、文溯、文源、文津四閣,以資藏庋。現在繕寫頭分告竣,其二、三、四分,限於六年內按期蕆事,所以嘉惠藝林,垂示萬世,典至鉅也。因思江浙為人文淵藪,……其間力學好古之士,願讀中秘書者,自不乏人。茲《四庫全書》允宜廣布流傳,以光文治。如揚州大觀堂之‘文匯閣’,鎮江口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行宮之‘文瀾閣’皆有藏書之所,著交四庫館再繕《全書》三分,安貯各該處,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觀摩謄錄,用昭我國家藏集美富,教思無窮之盛軌。」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余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四庫」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清代乾隆初年,學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說」,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閱。

四庫全書的編纂歷史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接著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匯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這樣,由《永樂大典》的輯佚便引出了編纂《四庫全書》的浩大工程,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圖書。征書工作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結束,歷時七年之久。為了表彰進書者,清廷還制定了獎書、題詠、記名等獎勵辦法︰「獎書」即凡進書500種以上者,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進書100種以上者,賜《佩文韻府》一部。「題詠」,即凡進書百種以上者,擇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題詠簡端,以示恩寵。「記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進者或藏書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協助和藏書家的積極響應下,征書工作進展順利,共征集圖書12237種,其中江蘇進書4808種,居各省之首;浙江進書4600種,排名第二。私人藏書家馬裕、鮑士恭、範懋柱、汪啟淑等也進書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圖書。乾隆皇帝為了存放《四庫全書》效渀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的建築建造了南北七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庫全書》終于抄寫完畢並裝潢進呈。接著又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貯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北四閣」。從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貯江南文宗閣,文匯閣和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南三閣」。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36300冊,6752函。七閣之書都鈐有璽印,如文淵閣藏本冊首鈐「文淵閣寶」朱文方印,卷尾鈐「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

《四庫全書》的底本的四個來源

1.內府藏書;

2.清廷官修書;

3.從各地征集的圖書;

4.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

四庫館臣對以上各書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的具體意見。應抄之書是認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庫全書》。應刻之書是認為最好的著作,這些著作不僅抄入《四庫全書》,而且還應另行刻印,以廣流傳。應存之書是認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庫全書》,而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僅存其名,列入存目,這類著作共有6793種、93551卷,比收入《四庫全書》的著作多出將近一倍。對于應抄、應刻的著作,要比較同書異本的差異,選擇較好的本子作為底本。一種圖書一旦定為四庫底本,還要進行一系列加工,飛簽、眉批就是加工的產物。飛簽也叫夾簽,是分校官改正錯字、書寫初審意見的紙條。這種紙條往往貼于卷內,送呈纂修官復審。纂修官認可者,可用朱筆徑改原文,否則不作改動。然後送呈總纂官三審,總纂官經過分析之後,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復審意見,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審意見。三審之後,送呈御覽。第三步是抄寫底本。抄寫人員初由保舉而來,後來,發現這種方法有行賄、受賄等弊病,又改為考查的辦法,具體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寫人員時,先出告示,應征者報名後,令當場寫字數行,品其字跡端正與否,擇優錄取。考查法雖比保舉法優越,但也有不便之處,因此最後又改為從鄉試落第生徒中挑選,擇其試卷字跡勻淨者予以錄用。這樣,先後選拔了3826人擔任抄寫工作,保證了抄寫《四庫全書》的需要。為了保證進度,還規定了抄寫定額︰每人每天抄寫1000字,每年抄寫33萬字,5年限抄180萬字。五年期滿,抄寫200萬字者,列為一等;抄寫165萬字者,列為二等。按照等級,分別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四項官職。發現字體不工整者,記過一次,罰多寫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賞罰分明,所以《四庫全書》的抄寫工作進展順利,每天都有600人從事抄寫工作,至少可抄60余萬字。第四步是校訂。這是最後一道關鍵性工序。為了保證校訂工作的順利進行,四庫全書館制定了《功過處分條例》,其中規定︰所錯之字如系原本訛誤者,免其記過;如原本無訛,確系謄錄致誤者,每錯一字記過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錯誤,簽請改正者,每一處記功一次。各冊之後,一律開列校訂人員餃名,以明其責。一書經分校,復校兩關之後,再經總裁抽閱,最後裝潢進呈。分校、復校、總裁等各司其職,對于保證《四庫全書》的質量確實起了重要作用。

四庫全書的內容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按照內容分類,包括4部44類66屬。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經部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史部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子部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佔侯、相宅相墓、佔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集部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四庫全書的不足之處

第一,重視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經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

第二,輕視科技著作,認為西方現代科學技術,是「異端之尤」,可以「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除了農家、醫家和天文算法類收錄少數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錄的。

第三,不收戲劇著作和章回小說。

第四,圖書正文或有刪節或篡改。

編纂過程

1.過程

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過程,也就是大興文字獄的過程。據統計,在長達10余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圖書3100多種、15萬部以上。在收入《四庫全書》的圖書中,也有不少刪節或挖改。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還編了《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這幾種書可以看作編纂《四庫全書》的副產品。《四庫全書薈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收書473種、19931卷。開本大小和裝幀形式與《四庫全書》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兩部︰一部放在宮中御花園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圓明園東牆外長春園內的味腴書屋。《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是《四庫全書》收錄書和存目書的總目錄。該目錄前有「凡例」,經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總序,大類之前又有小序,每書之下都有著者介紹、內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證文字。由于這些考證文字出于紀昀、戴震、姚鼎、邵晉涵等著名學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它不列存目書,只列《四庫全書》收錄的圖書,每種書的提要也寫得比較簡單。《四庫全書考證》一百卷是四庫館臣對應抄,應刻各書校勘字句的記錄匯編,該書對于校訂古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庫全書》中138種「應刻」之書。該叢書在刻印4種之後,主持人金簡通過比較,認為木活字花錢少,實用價值高,改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簡把木活字印刷過程寫成《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並收入《四庫全書》,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獻,已被譯成德文、英文等流傳世界。

2.《四庫全書》編纂成功的原因

第一,安定的社會環境。修書期間,正當康乾盛世,天下無事,沒有戰爭的干擾。四庫館臣坐在書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沒有後顧之憂。第二,最高統治者的重視。《四庫全書》從醞釀到修成,乾隆弘歷始終參預其事,並由他精心策劃。從征書、選擇底本,到抄書、校書,乾隆都一一過問,親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資金來源。《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所需經費難以數計,清廷一概包攬下來。第四,嚴密的組織系統。四庫全書館的最高職務是總裁和副總裁,多由郡王,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兼任,負責總理館內一切事務,下設纂修處,繕書處和監造處。纂修處負責校理勘定全部書籍,並兼任繕書處繕寫書籍的分校工作;繕書處負責全書的繕寫及校勘事宜;監造處負責武英殿刊刻、印刷、裝訂、整理書籍事宜。四庫館臣總計360人,因故革職、身死除名、調用它任者,不在此數。第五,破格錄用人材。四庫全書館堪稱人才之寶庫,集中了大量優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錄用的,如邵晉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楊昌霖等人,入館前不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楊昌霖等連進士都不是,僅是舉人。人才雲集,為編纂《四庫全書》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四庫全書》的命運

《四庫全書》完成至今的兩百年間中國歷經動亂,《四庫全書》也同樣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其中文源閣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毀,文宗、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杭州文瀾閣藏書樓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佔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後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鈔,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復後的文瀾閣。文瀾閣本在民國時期又有一次大規模修補,目前大部分內容已經恢復。因此《四庫全書》今天只存3套半,其中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後經上海、南京轉運至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部)。文溯閣本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現藏甘肅省圖書館,近些年對這部書是否要歸還沈陽,甘肅、遼寧兩省一直未能達成一致。避暑山莊文津閣本于1950年代由中國政府下令調撥到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書保存的版本。而殘缺的文瀾閣本則藏于浙江省圖書館。

1966年10月,當時正處于中蘇關系緊張時,為保護《四庫全書》安全,**下令將文溯閣《四庫全書》秘密從沈陽運至蘭州,藏於戈壁沙漠中。目前,遼寧有關人士要求歸還,以書閣合璧。甘肅方面也修建藏書樓,加強保護。文溯閣《四庫全書》其最終歸屬仍處爭議中。

民國初期,商務印書館影印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了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將之縮印。1999年香港的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分別與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在中國大陸及香港出版發行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電子版。

《四庫全書》的編纂,無疑是中國文化事業的一大巨獻。乾隆牽頭把這件事情做起來,費時之長,耗資之巨,確實是功不可沒。香港文匯報報道稱,功勞歸功勞,在修纂《四庫全書》這件事情上,乾隆還是包藏了一點私心的。這個私心,說到底就是想清除不符合滿清意識形態要求的思想,消除文化界的雜音,具體來講,就是把那些摻雜了「反清」意識的書銷毀。在這件事情上,乾隆充分展示了作為統治者的權變之術。他利用修纂《四庫全書》的良機,采取「引蛇出洞」的戰術,讓那些「蛇」主動地游走出來,然後一個個打死,最終達到了清除「不良思想」的預期目的。

乾隆「引蛇出洞」的第一招,就是循循善誘,廣而告之。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詔諭天下,要求搜訪群書,以備修纂《四庫全書》之需。但由于當時對編纂《四庫全書》的目的、內容、體例等都沒有考慮得十分成熟,這個詔書下得非常籠統,只是說了一些原則性的話,致使各地對搜求什麼樣的書並不十分明了。同時,由于當時因文獲罪的事情時有所聞,如雍正朝的查嗣庭、呂留良陷身文字獄,乾隆二十年胡中藻亦因文下獄,民間風聲鶴唳,只怕因獻書而招來殺身之禍。因此,搜書的效果很不理想。到了同年十月十七日,獻書者還是不見蹤影。乾隆自然十分不快。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乾隆又多次下旨,要求各地多多獻書,並且特別強調,即使所獻之書中有「忌諱」或「妄誕」的字句,與藏書之人也沒有半點干系,不得加罪。至于經手搜書的地方官,更是毫無關礙。絕不藉「訪求遺書,而于書中錄摘瑕疵,罪及收藏之人」。何況只是借書抄錄,抄錄完了之後,仍舊要把原書發還給持有者。這樣一種「善誘」之策,果然使許多粗心之「蛇」紛紛出洞。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不管是好書壞書,「浙江江南督撫及兩淮鹽政等奏到購求呈送之書,已不下四五千種」,其它省份所獻之書在數量略有差別,但其獻書的勁頭卻與此無異,真可謂「踴躍奉公」了。

乾隆「引蛇出洞」的第二招,就是適當獎掖,精神激勵。在消除獻書人後顧之憂的基礎上,乾隆還不忘給獻書者以適當的精神獎勵,提高天下藏書人獻書的積極性。這個獎勵辦法頒布于乾隆三十九年五月,主要內容是︰凡獻書五百到七百種者,朝廷賞《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凡獻書一百種以上者,賞《佩文韻府》一部。獻書百種以上者,還可從里面挑選一些精品書籍,乾隆親自在扉頁題簽,留下墨寶。對乾隆題詠過的書籍,要優先抄錄,盡早發還持有人。我們知道,獻書之人多為愛書之人,中間多有風雅之士,能得到《古今圖書集成》一類的獎勵,已是相當不錯的事情,且還能得到當時聖上的墨寶,那可是莫大的榮耀了。于是乎,各地獻書量又有所增益,僅各地所獻書籍,就達萬余種之多,足見乾隆「引蛇出洞」招數之高妙。

對于那些藏有「違禁」之書,又不肯出洞之「蛇」,乾隆則采取「威逼」之法。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五日,乾隆就對一位督撫下了這樣的諭旨,大意是要該督撫再去向那些已經獻了書的藏書家宣示,「如有不應留存之書,即速交出,與收藏之人並無干礙。朕凡事開誠布公,既經明白宣示,豈肯復事吹求?若此次傳諭之後,復有隱諱留存,則是有心藏匿偽妄之書,日後別經發覺,其罪轉不能逭,承辦之督撫亦難辭咎」。這道諭旨綿里藏針,既有娓娓勸誡,又暗含威脅之意。當地官員和藏書之人自然不敢怠慢。之後,乾隆又多次下達類似諭旨,一道緊過一道,即使有僥幸心理的藏書人,也不得不把所藏之書獻了出來。

蛇既出洞,書既已獻,藏書家就做不得主了。對于其中有「抵觸」滿清之語的「違礙」之書,本身的命運自然不消言說。據史料記載,在修纂《四庫全書》過程中慘遭銷毀的書籍達三千種以上。更有甚者,書的主人由此罹禍,在新羅織的文字獄里飽受煎熬。江西舉人王錫侯因刪改《康熙字典》,另刻了一本《字貫》,被認為「大逆不法」、「罪不容誅」,不僅所輯錄的書籍全部被銷毀,本人及其家屬也被發配黑龍江為奴,與此案有關的一些地方官都受到嚴肅處理,真可謂「出洞之蛇任人打」了。為此,我們在了解《四庫全書》作為文化巨獻存在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一舉動後面的故事。正是這些不為我們熟悉的細節,讓人體會到歷史的殘酷性。

《四庫全書》的流傳情況

從《四庫全書》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七部之中,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已蕩然無存,只有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和文瀾閣本傳世至今。文淵閣本今藏台灣省,文津閣本今藏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戰火中多所殘闕,後來遞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

《四庫全書》(1773年)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于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里找到它生存發展的泥土和營養。從那時開始,作為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為中國乃至東方讀書人安身立命夢寐以求的圭臬和後代王朝維系統治宏揚大業的「傳國之寶」。《四庫全書》共收書3460多種、79000多卷、36000多冊,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中「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等10類;「史部」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等15類;「子部」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14類;「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05類。總共44類。為了保存這批精典文獻,由皇帝「御批監制」,從全國征集3800多文人學士,集中在京城,歷時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書七部,連同底本,共八部。建閣深藏,世人難得一見。雖然由數千人抄寫,但字體風格端莊規範,筆筆不苟,如出一人。所以,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難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賞價值。後幾經戰亂,損毀過半,更使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為舉世罕見的無價之寶《四庫全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是清乾隆皇帝詔諭編修的我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收書3503種,79309卷,存目書籍6793種,93551卷,分裝36000余冊,約10億字。相當于同時期法國狄德羅主編《百科全書》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國重要典籍,許多都收載其中。由于編纂人員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因而代表了當時學術的最高水平。乾隆編修此書的初衷雖是「寓禁于征」,但客觀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開創了中國書目學,確立了漢學在社會文化中的主導地位,具有無與倫比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與版本價值。

紀昀(紀曉嵐)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庫全書》正式開始編修,以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為總纂官,陸費墀為總校官,下設纂修官、分校官及監造官等400余人。名人學士,如戴震(漢學大師),邵晉涵(史學大師)及姚鼐、朱筠等亦參與進來。同時,征募了抄寫人員近4000人,鴻才碩學薈萃一堂,藝林翰海,盛況空前,歷時10載。至1782年,編纂初成;1793年始全部完成。耗資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體體現。乾隆三十八年(1773後)三月,《四庫全書》館設立不久,總裁們考慮到這部書囊括古今,數量必將繁多,便提出分色裝潢經、史、子、集書衣的建議。書成後它們各依春、夏、秋、冬四季,分四色裝潢,即經部鸀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以便檢閱。因《四庫全書總目》卷帙繁多,翻閱不易,乾隆帝諭令編一部只記載書名、卷數、年代、作者姓名,便于學者「由書目而尋提要,由提要而得全書」的目錄性圖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總纂官紀昀、陸錫熊等人遵照乾隆帝的諭令,將抄入《四庫全書》的書籍,依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逐一登載。有需要特別加以說明的問題,則略記數語。此書于乾隆四十六年告竣,共20卷。它實際上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的分類,始于西漢劉向的《七略》。到了西晉荀勖,創立了四部分類法,即經、史、子、集四大部門。隋唐以後的皇家圖書館及秘書省、翰林院等重要典藏圖書之所,都是按照經、史、子、集分四庫貯藏圖書的,名為「四庫書」。清乾隆開「四庫全書館」,使成編時,名為《四庫全書》。因為有了《四庫全書》的編纂,清乾隆以前的很多重要典籍才得以較完整地存世。《四庫全書》謄繕七部,分藏于紫禁城內的文淵閣、盛京(今沈陽)宮內的文溯閣、北京圓明園的文源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此為北四閣,又稱為內廷四閣,僅供皇室閱覽。另三部藏于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即浙江三閣,又稱南三閣,南三閣允許文人入閣閱覽。中國近代,由于戰亂不斷,七部《四庫全書》中完整保存下來的僅存三部。文匯閣、文宗閣藏本毀于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文源閣藏本被英法聯軍焚毀;文瀾閣所藏亦多散失,後經補抄基本得全,然已非原書。1948年,國民黨政府撤離大陸,前往台灣,將故宮博物院的一些珍貴藏品運往台灣時,將《四庫全書》中最為珍貴的藏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帶到台灣,文淵閣《四庫全書》現存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內。由于《四庫全書》由乾隆敕編,為了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需要,名為「稽古右文」,實則「寓禁于征」,大量搜羅、查禁、刪改、銷毀書籍。根據流傳至今的幾種禁毀書目和有關檔案記載,全毀于2400多種,抽毀書400多種,鏟毀、燒毀書版七、八萬塊。同時大興「文字獄」,《四庫全書》開館後10年內竟發生了48起「文字獄」。而古書亡矣!連宋應星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也因為有礙于愚民而禁毀,文字獄如此。

善本︰是指那些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或在其中某一方面有特殊價值的書本。一般來說,刊刻年代較早或經過精心校勘而錯誤較少的版本可稱為善本。

孤本︰某書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間只有一份流傳的為孤本。

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置之高閣,不準許外人見閱的版本為秘本。

禁毀本︰前代或當世之因遭禁被毀,僥幸私存下來的版本為禁毀本。在古代,保存這種禁毀本十分危險,一旦被當局發現,必遭大禍,因而其流傳極其艱難。彌足珍貴。

繡像本︰書中間有插圖的版本為繡像本。這類繡像本書因其生動的表現形式而倍受歡迎,但因繪刻工藝復雜,價格昂貴而成品較少,因而現存的十分珍貴。

石印本︰精選堅硬寬大而表面平滑的石頭經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藥墨將文字寫在特制藥紙上,將藥紙上的字跡移置到石版上,然後滾刷油墨印成的書為石印本。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藏書樓一覽最新章節 | 藏書樓一覽全文閱讀 | 藏書樓一覽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