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大明朝 第七十一章 出征(為掌門往昔隨風賀)

作者 ︰ 童家大神

(為掌門特意加更一章)

如今收復了北方,朝廷免稅兩年收入基本沒有,可是開支確很多。要不是李自成抄家的銀子跟太祖,成祖的寶藏在這撐著。朱慈烺這皇帝早當不下去了。

朱慈烺點了點頭。幸好還有太祖寶藏在南京,長江以南的軍餉跟官員俸祿都是南京戶部支出!

「工部尚書戴悻何在?」

「臣在。」

「軍器局所有槍支彈藥全部提出,交由虎賁軍使用,軍器局從明天開始取消休假,馬上全力開工生產,戶部,為獎勵軍器局地工匠為朝廷所作貢獻,所有工匠在一月份一律雙份糧餉,還有戶部除了保證軍隊的錢糧,一定要保證工部有足夠的銀錢購買原料。」

「臣等遵旨。」

「定西侯戚光明、錦衣衛指揮使沈亮。」「臣在!」

「朕出征期間,嚴禁有人作奸犯科,更嚴禁有人通敵賣國,凡是造謠生事。,與韃子溝通,上至官員,下至百姓,爾等二人都可以從嚴處理。」

「微臣遵旨。」兩人一起躬身道。

有了皇帝這道旨意,兩人頓時權力大增,象以前復社的那些書生如果妄議國事,很可能就會被抓捕,史可法囁了囁嘴,想說什麼最終還是將嘴吧閉上,皇帝出征期間,本就該比平時更嚴才對。

「今日朝會到此為止。諸位臣公退朝吧。」

「臣等告退。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隨著朝中重臣回到家中,韃子再次叩關和皇帝要再次御駕親征地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城。

對于前一個消息,毫無疑問,初次听到時普通百姓都非常驚疑。對于第二個消息,百姓卻復雜得多。一些人認為皇帝太魯莽。另一些人卻認為皇上御駕親征,一定會凱旋而歸。上次對付韃子的攝政王即如此。何況前些天朝廷才剛剮了為韃子效力的大漢奸範文程,這麼看來,韃子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當不起皇上的大軍一擊。

無論認為皇帝魯莽也好。還是認為皇帝一定會凱旋也好,在許多百姓心中。皇帝的形象無疑又高了幾分,許多人家中自供上皇帝畫像,保佑起皇帝來。由于上次對韃子的戰斗獲得了勝利,大部分老百姓對于韃子的恐慌也減少了許多。

大軍出征,一切千頭萬緒,加上又趕上了過年地時間,許多士兵都已休假,當然,除了家在附近的士兵也沒有人回家,但要讓他們都歸營。起碼也有一兩天地時間,盡管朱慈烺心中著急,大軍還是忙碌了三天才出。

北京城西。四萬虎賁軍整齊的站在門外的校場。朱慈烺站在一座搭建的高台上,朝下面望去,無數的白色翎羽在風中搖動。看上去仿佛無邊無際。

「諸位!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你們最早虎賁軍的時間不足半年,大部分人更是只有三個月,本來朕不該讓你們這麼早戰場……」停頓了一下。

等著下面的各人將自己地話一步步傳下去。朱慈烺才繼續道︰「然時間不等人,韃子更是不會等你們訓練好才過來,眼下大同危急!我大明危急……」

「虎膽英雄氣,澎湃大明心!這是你們虎賁軍的口號。今日朕再次率領你們親征,朕希望你們能對得起這個稱號,韃子佔我遼東。掠我百姓成為奴隸,為我大明不共戴天之仇敵,朕今日在此宣誓︰不滅韃子!誓不回軍!」

這番話傳遍虎賁軍時,所有的人都熱血沸騰,整個虎賁軍全體高呼起來︰「不滅韃子!誓不回京!」

送行的史可法等人听得也是面紅耳赤,皇帝下如此誓言,等于與滿清不死不休。

朱慈烺也不管這些官員會如何想,北京還有兩萬虎賁軍,又有錦衣衛鎮守,如果還有人能搗亂,那算他本事大,伸手向下壓了壓,等到虎賁軍的喊聲小了一些時,朱慈烺才用力的揮了一下手︰「全軍出發!」

四萬虎賁軍,加上無數的物資,足足裝載了數百輛大車,又是忙活了半天時間,整個車隊才從北京浩浩蕩蕩直奔寧武關,第三天就到達了寧武關。

梁庭光早已帶著駐守寧武關的文武官員等候在城關外,見到皇帝連忙大禮參拜︰「臣等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北京跟寧武關雖然近在咫尺,朱慈烺卻還是第一次見到這位後世大名鼎鼎的寧武關(1)。

「梁愛卿免禮。各位也都免禮吧。」朱慈烺親自將史梁庭光扶起。

看到扶起自己地皇帝,梁庭光卻吃了一驚,與剛登基相比,皇帝的身上的氣勢變化太大了,臉上更加顯得威嚴,完全判若兩人。

要不是朱慈烺的面容沒有什麼變化,梁庭光幾乎以為皇帝被人假冒,他呆呆的看了皇帝半響,在寧武關總兵周雨聲扯了一下衣襟後才回過神來向皇帝謝恩。

「梁愛卿。前線戰事如何?」不顧是在城外,朱慈烺已先問起戰事來。

問到戰事,梁庭光臉上一黯︰「回皇上,大同依然在我朝手中。只是韃子圍的緊。武清侯李騫無法進城與城中官兵取得聯系。」

「可知圍大同的韃子有多少人馬?」

「回皇上。圍困大同的韃子加上蒙古人不下二十五萬人馬!」

朱慈烺皺了皺眉頭,神色凝重道︰「韃子真是不消停!看來大同危矣!」

「是呀皇上!如今該怎麼辦?」眼下梁庭光也沒了主意!

注釋1︰寧武關是三關鎮守總兵駐所所在地。關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明成化、正德、隆慶年間,均有修繕。關城雄踞于恆山余脈的華蓋山之上,臨恢河,俯瞰東、西、南三面,周長2公里,開東、西、南三門。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增修之後,關城周圍約2公里,基寬15米,頂寬75米,牆高約10米,城東、西、南三面開門。成化十一年(公元1479年),由巡撫魏紳主持,拓廣關城,周長3500多米,加闢北門,建飛樓于其上,起名為鎮朔城,南北較狹,東西為長,關城周長七里呈長方形,城牆高大堅固,四周炮台、敵樓星羅棋布。到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關城又被擴展為周圍約35公里。城牆增高了15米,並加開了北門,不過這時的城牆仍為黃土夯築,磚城牆是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包砌的。萬歷年間,在全部用青磚包砌城牆的同時,還修建了東西2座城門樓,在城北華蓋山頂修築了一座巍峨聳峙的護城墩,墩上築有一座三層重樓,名為華蓋樓。關城不僅與內長城相連,而且在城北還修築了一條長達二十公里的邊牆。寧武距鳳凰山之北,傳說由鳳凰所變,故有「鳳凰城」之稱,遇敵侵犯可神奇地飛走。但見城池猶如鳳身,城北華蓋山護城墩酷似鳳首,東西延伸的兩堡儼然鳳翅,南城之迎薰樓,正如高翹的鳳尾。雄居城中的鼓樓,堪稱鳳凰的心髒,使人產生美妙的聯想。萬歷末年,增高城牆,加以磚包,關城更為堅固雄壯。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威武大明朝最新章節 | 威武大明朝全文閱讀 | 威武大明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