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電影帝國的誕生 第五十三章 去台北

作者 ︰ 愚樂

5月17日,沈沖回到香港後,才呆了一天,又坐上飛機,前往台北。

這次去台北的行程,是被逼無奈,臨時安排的。

在互聯網興起,資訊大爆炸的時代里,明星偶像仿佛摩天大樓頂部的霓虹燈,雖然高,但並非遙不可及,看似五光十色,卻有多少人真心喜歡。

而在資訊不發達的時代里,明星偶像們仿佛真奠上明星一般,熠熠生輝,惹人遐思。

所以來自資訊大爆炸時代的沈沖,低估了黑澤明的影響力,一夜之間,香港電影業內似乎全都知道了他把許鞍華和嚴浩塞進了黑澤明劇組的事情。

許鞍華好說,《瘋劫》嚇翻全城,叫好又叫座,是香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導演,又和沈沖旗下的公司簽了合約,是嫡系,送去跟黑澤明學習進修,合情合理。

但是嚴浩為什麼也能去?他不過和沈沖多聊了幾次,真論起關系來,也就是朋友而已。

而香港年青一代的電影圈里,誰不知道沈沖沈財神最愛交朋友?

大家都是朋友嘛,嚴浩能去,我就不能去?

于是第二天早晨,沈沖剛到辦公室不久,就接到七八個電話,全是打听如何才能加入黑澤明的劇組的朋友。

對此沈沖十分頭疼。

他最初想用拍攝紀錄片的方式,把黑澤明執導的過程拍下來,然後作為教學資料,提供給香港電影人學習,可惜黑澤明堅決反對,此事無果。

然後曲線救國,派許鞍華去偷師,她是有任務的,每天所見所思,都要記錄下來,以後發表到《第一電影評論》上,或者專門結集出書。

塞一個嚴浩過去,問題不大,他和許鞍華系出同門,都是倫敦電影學院畢業的,又在TVB共事了很久,關系熟稔,即使不通日語,有許鞍華幫襯翻譯,不存在多少障礙。

可這時候,要是再答應送一個人去日本,後面蜂擁而來的一群,又如何拒絕?

全送過去肯定不現實,《影武者》是東寶株式會社、二十世紀福克斯和沈沖三方共同投資的,派幾個財務人員過去還好說,可要是派一群片場觀察員過去,每個觀察員還要配備翻譯,到時候嘰嘰咕咕的仿佛菜市場,別的投資方有意見不說,黑澤明絕對會發飆。

要是拒絕了後來者,又會傷人情……

所以在接電話接到手軟之後,沈沖立馬讓秘書秋絲雨定了最近一班去台北的飛機,連行李都不帶,就這麼遠走高飛,逃離香港。

雖然是無奈,但去台北,也不是浪費時間。

《白發魔女傳》劇組馬上就要進內地了,沈沖並不記得鄧公游覽黃山的確切時間,只能隨著劇組,早早的去候著,而在1979年,內地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可謂一片空白,進了黃山這樣的深山老林,可能一個多月都無法和外界順暢聯絡。

因此,在回內地之前,巡視一下旗下產業是有必要的。

滾石唱片在沈沖去洛杉磯後不久就正式成立了,他這個幕後大股東,于情于理都該去露個臉。

另外在《第一電影評論》總編舒明的奔走下,台灣幾個著名的電影人都很有興趣給雜志投稿,此去台北,正好可以和他們聚聚,了解一下台灣電影的現狀。

在世界電影版圖上,香港電影是東方好萊塢的話,台灣就是東方的法國,香港電影以純粹商業化著稱,而台灣電影則追求藝術性,兩地之間,有著非常強的互補性。

不過由于《台灣省戒嚴令》的存在,各種政治審查非常嚴格,導致台灣電影死氣沉沉,要麼是瓊瑤式的純愛電影,要麼是政治掛帥的戰爭電影,毫無新意可言。♀

台灣的「戒嚴令」,對電影行業的防範,已經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舒明在閑聊的時候,就提起過台灣電影行業的兩個心酸的笑話。

一是電影海報宣傳上,不能出現任何五角星之類的東西,否則一律封殺。

二是電影院的從業人員,比如女售票員,要定期去醫院做「特殊身體檢查」,把電影院等同于花街柳巷,都1979年了,居然還有如此羞辱性的規定……(注1)

這種令人窒息的狀態下,強求台灣電影有所創新和發展,是不現實的事情。

當年公子重耳被後母迫害,謀臣獻計曰「留則死,出則生」,在台灣目前的政治環境里,至少七八年內,困守孤島是沒前途的,所以沈沖計劃把那些有才華的電影人弄去香港,在香港,有自由的創作環境,再提供充足的練手機會,相信他們會很快成長起來,而等他們功成名就,「戒嚴」也差不多該解除了,這時候再回到台灣,大展拳腳就方便多了。

香港地域狹小,市場不足,缺乏施展的空間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在沈沖的電影版圖里,台灣從來都不是台灣,而是香港電影的衛星城,當港台兩地的電影行業融為一體之後,歷史上90年代「台灣資金」大量涌入從,導致香港電影市場崩潰的事情,就沒有發生的可能了。

「這世界真是瘋了。」鄰座的中年男子打斷了沈沖的思考,他拿著一本雜志,指著封面,搭訕道︰「你看,英國居然選了女人做首相。」

沈沖看了一眼,是撒切爾夫人贏得大選的消息,于是笑著說道︰「男人統治了世界幾千年,現在也該輪到女人了。」

「我敢打賭,英國很快會亂套。」那男子一副篤定的樣子,說道︰「女人做官是不行的,慈禧太後就是前車之鑒。」

沈沖笑了笑,撒切爾夫人死後,在英國的爭議,比慈禧太後少,只不過她成功讓英國產業轉型了,而慈禧太後,成功的讓一個帝國玩完了。

「能把雜志給我看看嗎?」

「正好,咱們換著看。」那男子把雜志遞過來,順手拿走了沈沖唯一的行李——一本《第一電影評論》。

沈沖翻了一會,感覺這本雜志的觀點和內容都頗有可觀之處,心中一動,于是合上雜志,看了看名字。

《Asiaweek》,?

不知道是哪個傳媒集團旗下的產品……

沈沖在屢次發表財經文章失敗後,曾經動過收購一本財經雜志的心思,他最初看上的是《遠東經濟評論》,這家有三十多年歷史的雜志,是公認的亞洲最有影響、最權威的國際性新聞政經周刊之一。可惜,通過匯豐銀行的費利通一接觸,才知道幾年前,《遠東經濟評論》被美國的道瓊斯媒體集團收購了49%的股權,他們並沒有出售的心思,而沈沖想要的是一本有絕對控制權的雜志,此時最終不了了之。

這個《Asiaweek》是本新聞時事雜志,只能算和政治經濟擦邊,不過辦的不錯,如果有機會,倒是可以收入囊中。

「喲,鄒文懷真能吹。」那男子又打斷了沈沖的思考,他一邊看著鄒文懷的專訪,一邊說道︰「說要投資6000萬美元,把成龍捧成下一個李小龍,打入美國市場,李小龍是真功夫,成龍那是雜耍,美國人看的上才怪。」

「有雄心總是好事。」沈沖說道︰「敢去賺美國人的錢,總比窩在香港撈錢好。」

「雄心有什麼用?」那男子嘩啦啦的翻著雜志,不屑的說道︰「美國人的錢哪有那麼好賺的,6000萬美元啊,要是虧了,嘉禾就要倒閉關門大吉,其實以嘉禾的牌子,專心在香港和東南亞賺錢多好,穩穩當當,何必跑去人生地不熟的美國冒風險。」

沈沖听得直搖頭。

香港電影史上的幾個著名公司里,邵氏和嘉禾是沈沖最重視的,不為別的,就為這兩個公司都有著國際化的眼光和遠大的野心,他們在爭奪本地和東南亞電影傳統市場的同時,還積極主動的走出去,費盡心機把香港電影打入國際市場。

邵氏早在五十年代,就開始參與國際制作,先是和溝口健二合拍《楊貴妃》,後來又和英國電影公司合作拍攝《七金尸》,《大班》等電影,去年更是豪擲一千六百多萬美元,網羅了肖恩-康納利,和好萊塢合拍《地球浩劫》,好像再過幾個月,電影就要上映了。(注1)

而嘉禾在李小龍之後,又積極籌劃把成龍包裝成新一代的動作巨星,從而進軍國際電影市場,鄒文懷在第二期的《第一電影評論》專訪中,透露即將和福克斯公司合作,投資6000萬美元,拍攝《殺手壕》和《炮彈飛車》,雄心壯志不輸邵氏。(注2)

雖然這些動作,說白了都是為了利益,純粹是為了賺錢,但這種銳意進取的國際化動作,客觀上促進了香港電影在世界上的傳播,擴大了影響力,無意中抵抗了好萊塢的侵襲。

而除了這兩家公司之外,香港再無有進取精神和國際視野的電影公司。

六十年代是邵氏獨霸,七十年代是邵氏嘉禾爭輝,八十年代新藝城異軍突起,而新藝城,從沒有主動出擊國際市場的想法,對外,只會在本埠和東南亞這些前輩們打下來的圈子里搶食,對內,一沒有藝術追求,二沒有理性的發展規劃,憑借著一股蠻勁,把香港電影行業沖擊的七零八落,卻沒有建立起新的秩序,然後一陣內訌之後,就煙消雲散,撒手而去,留下一地亂攤子。

新藝城就好比黃巢和李自成,破壞有余,建設不足,如果他們是劉邦,是朱元璋,該有多好?

所以有影評人說,新藝城對香港電影行業的破壞,遠大于其貢獻,雖然偏激,但並非沒有道理。

————————————————

注1︰見《台灣當代電影史》。

注2︰見邵氏大事記。

注3︰鄒文懷在1979年10月拍攝《殺手壕》時候宣布斥資6000萬美元,投資拍攝6部電影。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一個電影帝國的誕生最新章節 | 一個電影帝國的誕生全文閱讀 | 一個電影帝國的誕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