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人生︰沖破四面楚歌 附錄說明

作者 ︰ 南宮寒玉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開始對社會政治、經濟、哲學和軍事進行系統的研究,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誕生了老子、孔子、孟子、莊子、荀子、墨子、孫子等卓越的思想家,這些偉大的先人,為我們後世子孫留下了許多不朽名著。這些經典著作,是中華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更是全人類共同的思想大寶藏。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論語》、《道德經》和《孫子兵法》,這三部奇書,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嚴謹縝密。我希望能借這本陋作,向大家推銷一下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遺產,讓大家從先人的智慧中吸取營養。

我斗膽,從從現代商業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三部奇書︰

《道德經》論述的是「心之道」,面對的通用市場,適合全人類分析研究,故而其擁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可以說,這本書是中國文化的第一大寶藏,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名著。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就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可查到的各種外文版的《道德經》典籍已有1千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孫子兵法》論述的是「兵之道」,面對的是細分市場,適合在軍事戰場、商業戰場、金融戰場和愛情戰場苦戰的朋友們學習,故而其擁有的市場份額稍遜于《道德經》。此書實為中華千古奇書,自問世以來歷來被奉為兵家寶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0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千種關于《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時至今日,此書已經成為商界必備實戰手冊,許多有文化素養的商業領袖都對其有深入研究。

《論語》論述的是「人之道」,面對的是細分市場,適合君子與天子閱讀,故而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的流行程度要差許多。《論語》和孔子的另一部經書《春秋》,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被統治階級用來教化老百姓,以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等級制度,可以說是天子管理國家這個超級團隊的「基本法」。《論語》中,為人處事做學問的道理,是我比較推崇的,但教育人要做「君子」的那一套,個人感覺比較迂腐,我甚至極端的認為,從古到今的那些偽君子,就是小人借用孔老夫子的《論語》包裝出來的!

我在《沖破四面楚歌》這本陋作中,特別附錄了《道德經》和《孫子兵法》這二部奇書,而只摘選了《論語》中的部分名句,也是順應現代商業社會的市場需求。我認為,《道德經》和《孫子兵法》是世界性的,而《論語》的影響力僅限于亞洲。

我認為自己幾乎沒有文學、哲學和軍事素養,不敢妄譯《道德經》和《孫子兵法》,況且,在市面上那些汗牛充棟的譯作中,至今還沒有出現可以稱得上完美的作品,所以,我沒有收錄這二部書的譯文。在我看來,從一句話到一部書,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都會有打上自己思想烙印的理解。就拿五千言的《道德經》來說吧,我認為老子不想將其思想變成一部「死書」,故用寥寥數語道出宇宙萬物之源、天地變化之機、陰陽變幻之妙、人生處世之道。就算某一天,我有了較高的修為,有實力為《道德經》做個像樣的翻譯,我也依然不會將其行文,因為那會褻瀆《道德經》變化無窮、千年不衰的思想。至于《孫子兵法》,我不敢翻譯的理由更簡單——「兵無常形,水無常勢」,我們在具體應用時,要活學活用,所以,更加要活譯!

下面,我也簡單介紹下這三位老祖宗——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魯國。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後來逐漸衰落而遷到魯國。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孔子年少時作過許多卑賤的工作︰「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語)。據《史記》載,孔子弟子三千,比較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孔子招收的學生從事各種職業的都有,孔子教育的內容首先是怎樣作一個正當的「人」,孔子教授的方式多是啟發式的,孔子鼓勵學生談論自己的觀點。

孔子的一生,是不斷學習進步的一生,可以用其名言概括——「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老子

孔子之所以能成為聖人,能使得封建社會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能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是他找到了一位好老師,這位老師就是老子。據說,孔子曾在兩個重要的思想關卡求教于老子,終于學得大道。

老子大約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0年這個時間段內,姓李、名耳、字聃,今河南鹿邑人,是春秋時期的「至聖」。老子所有的思想都體現在他的著作《道德經》里面。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的大寶藏,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名著。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兵學、美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等方面。他清靜無為的學說,一物兩項的轉變率的辯證理論,深邃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自春秋以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已經作為文化因素,滲透到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了,成為人們行為潛移默化的指導意識。

老子不僅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還是先秦諸子的啟蒙者,九流百家皆受其影響。老子學說中的天道觀、宇宙觀發展為莊子的哲學,在中國哲學發展歷史上,幾次巨大的成就如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的形成,都是結合老子的思想發展起來的。老子政治論發展為韓非子的法家權術;老子的軍事思想發展為孫子兵法,為古今中外兵家必讀之寶典。老子的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辯證法在德國的黑格爾那里發展得最為完備,而黑格爾最初的啟迪思想就是老子的思想。不光哲學界,許多科學家、政治家和商業領袖也對老子的思想贊嘆不已,認為老子的思想深邃而且很能與時俱進。

在歷史上,作為中國最輝煌時期的漢唐盛世,都是在老子思想的指導下,采取各種措施去穩定社會,發展經濟的。西漢初年,由于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統治階級奉行黃老學說,采取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迅速緩解了社會矛盾,發展了經濟,增強了國力,迎來了「文景之治」,為西漢王朝的鼎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大唐盛世,太宗等帝王自稱老子後裔,采用道家學說為治國方針,使唐王朝成為 赫一時的東方帝國。

2.孫子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縣)人,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由于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並激烈,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非常重要。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斗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一生事業就在吳國展開。

孫武來到吳國後,便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為密友。吳王闔閭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吳國國內穩定,倉廩充足,軍隊精悍,向西進兵征伐楚國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伍子胥向闔閭提出,這樣的長途遠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韜略的軍事家籌劃指揮,方能取勝。他向吳王闔閭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稱贊孫武是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蓋世奇才。吳王終于答應接見孫武。

孫武帶著他剛寫就的兵法進見吳王。吳王將兵法一篇一篇看罷,嘖嘖稱好,但還想給孫武出個難題,便要求其用宮女來演練隊伍。孫武把180名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讓他們帶領宮女進行操練,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但宮女們不听號令,捧月復大笑,隊形大亂。孫武便召集軍吏,根據兵法,斬兩位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馬上派人傳命說︰寡人已經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人侍候,寡人吃飯也沒有味道。請將軍赦免她們。」孫武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武執意殺掉了兩位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當孫武再次擊鼓發令時,眾宮女前後左右,進退回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矩,陣形十分齊整。孫武傳人請闔閭檢閱,闔閭因為失去愛姬,心中不快,便托辭不來,孫武便親見闔閭。他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听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听了孫武的一番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便拜孫武為將軍。

在孫武的嚴格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闔閭、伍子胥和孫武,指揮吳軍攻克了楚的屬國鐘吾國(今江蘇宿遷東北)、舒國(今安徽廬江縣西),這時闔閭頭腦發熱,想要長驅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進言道︰「楚軍是天下的一支勁旅,非舒國和鐘吾國可比。我軍已連滅二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等良機。」吳王听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孫武的主張,並向吳王獻策說︰「人馬疲勞,不宜遠征。不過,我們也可以設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說孫武共同商訂了一套擾楚、疲楚的計策,即組成三支勁旅,輪番襲擾楚國。當吳國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見來勢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擊。待楚軍出動,吳軍便往回撤。而楚軍返回駐地時,吳國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輪番襲擊,弄得楚國連年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屬國紛紛叛離,吳國卻從輪番進攻中搶掠不少,在與楚對峙中完全佔據上風。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已經歸附吳國的小國——蔡國,給了吳軍伐楚的借口。闔閭和伍子胥、孫武指揮訓練有素的3萬精兵,乘坐戰船,溯淮而上,直趨蔡國與楚國的交戰。楚軍見吳軍來勢凶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收縮部隊,調集主力,以漢水為界,加緊設防,抗擊吳軍的進攻。不料孫武突然改變了沿淮河進軍的路線,放棄戰船,改從陸路進攻,直插楚國縱深。

伍子胥問孫武︰「吳軍習于水性,善于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孫武告訴他說︰「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別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

就這樣,孫武在3萬精兵中選擇了強壯敏捷的3500人為前陣,身穿堅甲,手執利器,連連大敗楚軍。舊歷11月28日攻入楚國的國都郢,楚昭王帶著妹妹倉皇出逃。孫武以3萬軍隊攻擊楚國的20萬大軍,獲得全勝,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然而,這時越國乘吳軍伐楚之機進攻吳國,秦國又出兵幫助楚國對付吳軍,這樣,闔閭不得不引兵返吳。此後,吳又繼續伐楚,楚為免亡國,將國都由郢遷到都(今湖北宜城縣東南)。

孫武在幫助闔閭西破強楚的同時,計劃征服越國。公元前496年,闔閭听說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踐年輕稚弱,越國國內不大穩定,認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便不听孫武等人的勸告,不等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就倉猝出兵,想要擊敗越國。不料,勾踐整頓隊伍,主動迎戰,兩軍相遇于吳越邊境的李(今浙江嘉興縣西南)。勾踐施展巧計,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陣,排成三行,把劍放在脖子上,一個個陳述表演後,自剄于陣前。吳國士兵不知那是一個個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軍乘機發動沖鋒,吳軍倉皇敗退,闔閭也傷重身亡。

闔閭去世後,由太子夫差繼承王位,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向吳國進發,夫差率10萬精兵迎戰于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邊),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只見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連成一片,迅速向越軍陣地移動,殺聲震天,越軍驚恐萬狀,軍心動搖,吳軍乘勢總攻,大敗越軍,勾踐在吳軍的追擊下帶著5000名甲士跑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上的一個小城中憑險抵抗,由于吳軍團團包圍,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吳王夫差爭得了霸主的地位,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納忠言。伍子胥認為︰勾踐被迫求和,一定還會想辦法到以後報復,故必須徹底滅掉越國,絕不能姑息奸,留下後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撥,不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諫,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盡,甚至命人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給安葬。孫武深知「飛鳥絕,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踐屈辱求和後,臥薪嘗膽,立志報復。公元前482年,越軍乘吳軍主力聚集黃池與中原諸侯盟會,國內兵力空虛之際,發兵襲吳,攻入吳國國都,吳國遭此動難,便一蹶不振,由盛轉衰,延至公元前473年,正式被越國滅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孫武所夢想的由吳王統一華夏,也就成為泡影。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欲望人生︰沖破四面楚歌最新章節 | 欲望人生︰沖破四面楚歌全文閱讀 | 欲望人生︰沖破四面楚歌全集閱讀